六度集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精進度無極章第四(此有十九章)
精進度無極者。
厥則雲何。
精存道奧。
進之無怠。
卧坐行步。
喘息不替。
其目仿佛。
恒睹諸佛靈像變化立己前矣。
厥耳聽聲。
恒聞正真垂誨德音。
鼻為道香。
口為道言。
手供道事。
足蹈道堂。
不替斯志呼吸之間矣。
憂愍衆生長夜沸海。
洄流輪轉。
毒加無救。
菩薩憂之。
猶至孝之喪親矣。
若夫濟衆生之路。
前有湯火之難刃毒之害。
投躬危命。
喜濟衆難。
志逾六冥之徒獲榮華矣。
(五五) 昔者菩薩。
時為凡人。
聞佛名号相好道力。
功德巍巍。
諸天共宗。
則高行者衆苦都滅矣。
菩薩存想。
吟泣無甯。
曰吾從得天師經典玩誦。
執行以緻為佛。
愈衆生病令還本淨乎。
時佛去世無除馑衆。
莫由受聞。
鄰有凡夫其性貪殘。
睹菩薩精進志銳曰。
吾知佛三戒一章。
爾欲禀乎。
菩薩聞之。
其喜無量。
稽首足下。
伏地請戒。
知偈者曰。
斯為無上正真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之要教也。
子欲徒聞之。
豈其然乎。
答曰。
請問法儀厥義何之。
曰爾審懇誠者。
身毛一孔一針刺之。
血流身痛心不悔者。
尊教可聞矣。
答曰。
聞佛則殒。
吾欣為之。
豈況刺身而生存者乎。
即布針以刺身。
血若流泉。
菩薩喜于聞法。
得無痛之定。
天帝釋睹菩薩志銳為其怆然。
化令舉身一毛孔者有一針矣。
其人睹之照厥志高。
即授之曰。
守口攝意身無犯惡。
除是三行得賢徑度。
是諸如來無所著正真尊最正覺戒真說也。
菩薩聞戒歡喜稽首。
顧視身針霍然不現。
顔景弈弈。
氣力逾前。
天人鬼龍靡不歎懿。
志進行高。
踵指相尋。
遂緻得佛。
拯濟衆生。
佛告諸比丘。
授菩薩偈者今調達是。
調達雖先知佛偈。
猶盲執燭照。
彼不自明何益于己。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六) 昔者菩薩。
為猕猴王。
常從五百猕猴遊戲。
時世枯旱。
衆果不豐。
其國王城去山不遠。
隔以小水。
猴王将其衆入苑食果。
苑司以聞。
王曰。
密守無令得去。
猴王知之。
怆然而曰。
吾為衆長禍福所由。
貪果濟命而更誤衆。
敕其衆曰。
布行求虅。
衆還虅至。
競各連續。
以其一端縛大樹枝。
猴王自系腰登樹投身。
攀彼樹枝。
虅短身垂。
敕其衆曰。
疾緣虅度。
衆以過畢。
兩掖俱絕。
堕水邊岸。
絕而複蘇。
國王。
晨往案行獲大猕猴。
能為人語。
叩頭自陳雲。
野獸貪生恃澤附國。
時旱果乏。
幹犯天苑。
咎過在我。
原赦其餘。
蟲身朽肉。
可供太官一朝之肴也。
王仰歎曰。
蟲獸之長。
殺身濟衆。
有古賢之弘仁。
吾為人君。
豈能如乎。
為之揮涕。
命解其縛。
扶著安土。
敕一國中恣猴所食。
有犯之者罪與賊同。
還向皇後陳其仁澤。
古賢之行未等于茲。
吾仁糸發。
彼逾昆侖矣。
後曰善哉。
奇矣斯蟲也。
王當恣其所食無令衆害。
王曰。
吾已命矣。
佛告諸比丘。
猕猴王者吾身是也。
國王者阿難是也。
五百猕猴者。
今五百比丘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七) 昔者菩薩。
身為鹿王。
力勢逾衆。
仁愛普覆。
群鹿慕從。
所遊近苑。
牧人以聞。
王率士衆合圍逼之。
鹿王乃知。
垂泣而曰。
爾等斯厄。
厥尤由我也。
吾将沒命濟爾群小。
鹿王就索下前兩足曰。
登吾踴出爾等可全矣。
群鹿如之鹹獲免矣。
身肉決裂。
血若流泉。
躄地才息。
其痛難言。
群鹿啼呼。
徘徊不去。
人王睹其體殘。
血流丹地。
不見鹿衆曰。
斯者何以。
鹿王對曰。
執操不淑。
禀命為獸。
尋求美草以全微命。
幹犯國境罪應尤重。
身肉雖盡兩脾五藏完具尚存。
惟願太官給一朝膳。
王曰。
爾何緣若茲乎。
鹿王本末陳其所以。
其王恻然為之流淚曰。
爾為畜生。
含乾坤之弘仁。
毀命以濟衆。
吾為人君。
苟貪好殺殘天所生。
即布重命。
敕國黎庶。
自今絕獵無貪鹿肉。
裂索舉鹿。
安厝平地。
群鹿睹其王仰天悲号。
各前舐瘡。
分布采藥。
咀咋傳之人王睹焉。
重為抆淚曰。
君以子愛育其衆。
衆以親恩慕其君。
為君之道可不仁乎。
自斯絕殺尚仁。
天即祐之。
國豐民熙。
遐迩稱仁。
民歸若流。
佛告鹙鹭子。
鹿王者吾身是也。
五百鹿者。
今五百比丘是也。
人王者阿難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八) 昔者菩薩。
身為鹿王。
名曰修凡。
體毛九色睹世希有。
江邊遊戲。
睹有溺人呼天求哀。
鹿愍之曰。
人命難得而當殒乎。
吾甯投危以濟彼矣。
即泅趣之曰。
爾勿恐也。
援吾角騎吾背。
今自相濟。
人即如之。
鹿出人畢。
息微殆絕。
人活甚喜。
繞鹿三匝。
叩頭陳曰。
人道難遇。
厥命惟重。
大夫投危濟吾重命。
恩喻二儀。
終始弗忘。
願為奴使供給所乏。
鹿曰爾去。
以吾軀命累汝終身。
夫有索我無雲睹之。
溺人敬諾沒命不違。
時國王名摩因光。
禀操淳和慈育黎庶。
王之元後厥名和緻。
夢見鹿王身毛九色。
其角逾犀寐寤以聞。
欲以鹿之皮角為衣為珥。
若不獲之妾必死矣。
王重曰可。
晨向群巨說鹿體狀。
布命募求。
獲者封之一縣。
金缽滿之銀粟。
銀缽滿之金粟。
募之若斯。
溺人悅焉。
曰吾獲一縣金銀滿缽。
終身之樂。
鹿自殒命。
餘何豫哉。
即馳詣宮。
如事陳聞啟之。
斯須面即生癞。
口為朽臭。
重曰。
斯鹿有靈。
王當率衆乃獲之耳。
王即興兵渡江尋之。
鹿時與烏素結厚友。
然其卧睡不知王來。
烏曰。
友乎。
王來捕子。
鹿疲不聞。
啄耳重雲。
王來殺爾。
鹿驚睹王彎弓向己。
疾馳造前跪膝叩頭曰。
天王假吾漏刻之命。
欲陳愚情。
王睹鹿然。
即命息失。
鹿曰。
王重元後勞躬副之。
吾終不免矣。
天王處深宮之内焉。
知微蟲之處斯乎。
王手指雲。
癞人啟之。
鹿曰。
吾尋美草食之。
遙睹溺人呼天求哀。
吾愍于窮投危濟之。
其人上岸喜叩頭曰。
吾命且喪而君濟之。
願給水草為終身奴。
吾答之曰。
爾去自在所之。
慎無向人雲吾在斯。
鹿王又曰。
甯出水中浮草木上著陸地。
不出無反複人也。
劫财殺主。
其惡可原。
受恩圖逆。
斯酷難陳。
王驚曰。
斯何畜生而懷弘慈。
沒命濟物不以為艱。
斯必天也。
王善鹿之言。
喜
厥則雲何。
精存道奧。
進之無怠。
卧坐行步。
喘息不替。
其目仿佛。
恒睹諸佛靈像變化立己前矣。
厥耳聽聲。
恒聞正真垂誨德音。
鼻為道香。
口為道言。
手供道事。
足蹈道堂。
不替斯志呼吸之間矣。
憂愍衆生長夜沸海。
洄流輪轉。
毒加無救。
菩薩憂之。
猶至孝之喪親矣。
若夫濟衆生之路。
前有湯火之難刃毒之害。
投躬危命。
喜濟衆難。
志逾六冥之徒獲榮華矣。
(五五) 昔者菩薩。
時為凡人。
聞佛名号相好道力。
功德巍巍。
諸天共宗。
則高行者衆苦都滅矣。
菩薩存想。
吟泣無甯。
曰吾從得天師經典玩誦。
執行以緻為佛。
愈衆生病令還本淨乎。
時佛去世無除馑衆。
莫由受聞。
鄰有凡夫其性貪殘。
睹菩薩精進志銳曰。
吾知佛三戒一章。
爾欲禀乎。
菩薩聞之。
其喜無量。
稽首足下。
伏地請戒。
知偈者曰。
斯為無上正真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之要教也。
子欲徒聞之。
豈其然乎。
答曰。
請問法儀厥義何之。
曰爾審懇誠者。
身毛一孔一針刺之。
血流身痛心不悔者。
尊教可聞矣。
答曰。
聞佛則殒。
吾欣為之。
豈況刺身而生存者乎。
即布針以刺身。
血若流泉。
菩薩喜于聞法。
得無痛之定。
天帝釋睹菩薩志銳為其怆然。
化令舉身一毛孔者有一針矣。
其人睹之照厥志高。
即授之曰。
守口攝意身無犯惡。
除是三行得賢徑度。
是諸如來無所著正真尊最正覺戒真說也。
菩薩聞戒歡喜稽首。
顧視身針霍然不現。
顔景弈弈。
氣力逾前。
天人鬼龍靡不歎懿。
志進行高。
踵指相尋。
遂緻得佛。
拯濟衆生。
佛告諸比丘。
授菩薩偈者今調達是。
調達雖先知佛偈。
猶盲執燭照。
彼不自明何益于己。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六) 昔者菩薩。
為猕猴王。
常從五百猕猴遊戲。
時世枯旱。
衆果不豐。
其國王城去山不遠。
隔以小水。
猴王将其衆入苑食果。
苑司以聞。
王曰。
密守無令得去。
猴王知之。
怆然而曰。
吾為衆長禍福所由。
貪果濟命而更誤衆。
敕其衆曰。
布行求虅。
衆還虅至。
競各連續。
以其一端縛大樹枝。
猴王自系腰登樹投身。
攀彼樹枝。
虅短身垂。
敕其衆曰。
疾緣虅度。
衆以過畢。
兩掖俱絕。
堕水邊岸。
絕而複蘇。
國王。
晨往案行獲大猕猴。
能為人語。
叩頭自陳雲。
野獸貪生恃澤附國。
時旱果乏。
幹犯天苑。
咎過在我。
原赦其餘。
蟲身朽肉。
可供太官一朝之肴也。
王仰歎曰。
蟲獸之長。
殺身濟衆。
有古賢之弘仁。
吾為人君。
豈能如乎。
為之揮涕。
命解其縛。
扶著安土。
敕一國中恣猴所食。
有犯之者罪與賊同。
還向皇後陳其仁澤。
古賢之行未等于茲。
吾仁糸發。
彼逾昆侖矣。
後曰善哉。
奇矣斯蟲也。
王當恣其所食無令衆害。
王曰。
吾已命矣。
佛告諸比丘。
猕猴王者吾身是也。
國王者阿難是也。
五百猕猴者。
今五百比丘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七) 昔者菩薩。
身為鹿王。
力勢逾衆。
仁愛普覆。
群鹿慕從。
所遊近苑。
牧人以聞。
王率士衆合圍逼之。
鹿王乃知。
垂泣而曰。
爾等斯厄。
厥尤由我也。
吾将沒命濟爾群小。
鹿王就索下前兩足曰。
登吾踴出爾等可全矣。
群鹿如之鹹獲免矣。
身肉決裂。
血若流泉。
躄地才息。
其痛難言。
群鹿啼呼。
徘徊不去。
人王睹其體殘。
血流丹地。
不見鹿衆曰。
斯者何以。
鹿王對曰。
執操不淑。
禀命為獸。
尋求美草以全微命。
幹犯國境罪應尤重。
身肉雖盡兩脾五藏完具尚存。
惟願太官給一朝膳。
王曰。
爾何緣若茲乎。
鹿王本末陳其所以。
其王恻然為之流淚曰。
爾為畜生。
含乾坤之弘仁。
毀命以濟衆。
吾為人君。
苟貪好殺殘天所生。
即布重命。
敕國黎庶。
自今絕獵無貪鹿肉。
裂索舉鹿。
安厝平地。
群鹿睹其王仰天悲号。
各前舐瘡。
分布采藥。
咀咋傳之人王睹焉。
重為抆淚曰。
君以子愛育其衆。
衆以親恩慕其君。
為君之道可不仁乎。
自斯絕殺尚仁。
天即祐之。
國豐民熙。
遐迩稱仁。
民歸若流。
佛告鹙鹭子。
鹿王者吾身是也。
五百鹿者。
今五百比丘是也。
人王者阿難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五八) 昔者菩薩。
身為鹿王。
名曰修凡。
體毛九色睹世希有。
江邊遊戲。
睹有溺人呼天求哀。
鹿愍之曰。
人命難得而當殒乎。
吾甯投危以濟彼矣。
即泅趣之曰。
爾勿恐也。
援吾角騎吾背。
今自相濟。
人即如之。
鹿出人畢。
息微殆絕。
人活甚喜。
繞鹿三匝。
叩頭陳曰。
人道難遇。
厥命惟重。
大夫投危濟吾重命。
恩喻二儀。
終始弗忘。
願為奴使供給所乏。
鹿曰爾去。
以吾軀命累汝終身。
夫有索我無雲睹之。
溺人敬諾沒命不違。
時國王名摩因光。
禀操淳和慈育黎庶。
王之元後厥名和緻。
夢見鹿王身毛九色。
其角逾犀寐寤以聞。
欲以鹿之皮角為衣為珥。
若不獲之妾必死矣。
王重曰可。
晨向群巨說鹿體狀。
布命募求。
獲者封之一縣。
金缽滿之銀粟。
銀缽滿之金粟。
募之若斯。
溺人悅焉。
曰吾獲一縣金銀滿缽。
終身之樂。
鹿自殒命。
餘何豫哉。
即馳詣宮。
如事陳聞啟之。
斯須面即生癞。
口為朽臭。
重曰。
斯鹿有靈。
王當率衆乃獲之耳。
王即興兵渡江尋之。
鹿時與烏素結厚友。
然其卧睡不知王來。
烏曰。
友乎。
王來捕子。
鹿疲不聞。
啄耳重雲。
王來殺爾。
鹿驚睹王彎弓向己。
疾馳造前跪膝叩頭曰。
天王假吾漏刻之命。
欲陳愚情。
王睹鹿然。
即命息失。
鹿曰。
王重元後勞躬副之。
吾終不免矣。
天王處深宮之内焉。
知微蟲之處斯乎。
王手指雲。
癞人啟之。
鹿曰。
吾尋美草食之。
遙睹溺人呼天求哀。
吾愍于窮投危濟之。
其人上岸喜叩頭曰。
吾命且喪而君濟之。
願給水草為終身奴。
吾答之曰。
爾去自在所之。
慎無向人雲吾在斯。
鹿王又曰。
甯出水中浮草木上著陸地。
不出無反複人也。
劫财殺主。
其惡可原。
受恩圖逆。
斯酷難陳。
王驚曰。
斯何畜生而懷弘慈。
沒命濟物不以為艱。
斯必天也。
王善鹿之言。
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