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忍辱度無極章第三(此有十三章)
忍辱度無極者。
厥則雲何。
菩薩深惟。
衆生識神。
以癡自壅。
貢高自大。
常欲勝彼。
官爵國土六情之好。
己欲專焉。
若睹彼有愚即貪嫉。
貪嫉處内。
嗔恚處外施不覺止。
其為狂醉。
長處盲冥矣。
展轉五道。
太山燒煮。
餓鬼畜生。
積苦無量。
菩薩睹之即覺。
怅然而歎。
衆生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
生有斯患。
死有三道之辜。
皆由不能懷忍行慈。
使其然矣。
菩薩覺之。
即自誓曰。
吾甯就湯火之酷。
菹醢之患。
終不恚毒加于衆生也。
夫忍不可忍者。
萬福之原矣。
自覺之後。
世世行慈。
衆生加己罵詈捶杖。
奪其财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
菩薩辄以諸佛忍力之福。
迮滅毒恚。
慈悲愍之追而濟護。
若其免咎。
為之歡喜。
(四二) 昔者菩薩。
睹世穢濁。
君臣無道。
背真向邪。
難以導化。
故隐明藏影處于冢間。
習其忍行。
冢間有牛犢子。
常取其屎尿以為飲食。
連其軀命暴露精思。
顔貌醜黑人皆惡焉。
國人睹之。
更相告曰。
斯土有鬼。
見者靡不唾罵。
土石撲之。
菩薩無絲發之恚。
慈心愍曰。
痛夫斯人。
不睹佛經而為斯惡。
誓曰。
吾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道者。
必度茲焉。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三) 昔者菩薩。
厥名曰睒。
常懷普慈。
潤逮衆生。
悲愍群愚不睹三尊。
将其二親處于山澤。
父母年耆兩目失明。
睒為悲楚。
言之泣涕。
夜常三興。
消息寒溫。
至孝之行。
德香熏幹。
地祇海龍國人并知。
奉佛十善。
不殺衆生。
道不拾遺。
守貞不娶。
身禍都息。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谮謗邪僞。
口過都絕。
中心衆穢。
嫉恚貪餮。
心垢都寂。
信善有福。
為惡有殃。
以草茅為廬。
蓬蒿為席。
清淨無欲。
志若天金。
山有流泉。
中生蓮華。
衆果甘美周旋其邊。
夙興采果。
未嘗先甘。
其仁遠照。
禽獸附恃。
二親時渴。
睒行吸水。
迦夷國王入山田獵。
彎弓發矢。
射山麋鹿。
誤中睒胸。
矢毒流行。
其痛難言。
左右顧眄涕泣大言。
誰以一矢殺三道士者乎。
吾親年耆。
又俱失明。
一朝無我。
普當殒命。
抗聲哀曰。
象以其牙。
犀以其角。
翠以其毛。
吾無牙角光目之毛。
将以何死乎。
王聞哀聲。
下馬問曰。
爾為深山乎。
答曰。
吾将二親處斯山中。
除世衆穢。
學進道志。
王聞睒言。
哽噎流淚。
甚痛悼之。
曰。
吾為不仁殘夭物命。
又殺至孝。
舉哀雲奈此何。
群臣巨細莫不哽咽。
王重曰。
吾以一國救子之命。
願示親所在。
吾欲首過曰。
便向小徑。
去斯不遠有小蓬廬。
吾親在中。
為吾啟親。
自斯長别。
幸卒餘年。
慎無追戀也。
勢複舉哀。
奄忽而絕。
王逮士衆。
重複哀恸。
尋所示路到厥親所。
王從衆多草木肅肅有聲。
二親聞之疑其異人。
曰行者何人。
王曰。
吾是迦夷國王。
親曰。
王翔茲甚善。
斯有草席可以息涼。
甘果可食。
吾子汲水。
今者且還。
王睹其親以慈待子。
重為哽噎。
王謂親曰。
吾睹兩道士以慈待子。
吾心切悼甚痛無量。
道士子睒者吾射殺之。
親驚怛曰。
吾子何罪而殺之乎。
子操仁恻蹈地常恐地痛。
其有何罪而王殺之。
王曰。
至孝之子。
實為上賢。
吾射糜鹿誤中之耳。
曰子已死。
将何恃哉。
吾今死矣。
惟願大王牽吾二老。
著子屍處。
必見窮沒。
庶同灰土。
王聞親辭。
又重哀恸。
自牽其親。
将至屍所。
父以首著膝上。
母抱其足。
嗚口吮足。
各以一手扪其箭瘡。
椎胸搏頰仰首呼曰。
天神地神。
樹神水神。
吾子睒者奉佛信法。
尊賢孝親。
懷無外之弘仁。
潤逮草木。
又曰。
若子審奉佛至孝之誠上聞天者。
箭當拔出。
重毒消滅子獲生存卒其至孝之行。
子行不然。
吾言不誠。
遂當終沒俱為灰土。
天帝釋。
四天大王。
地祇。
海龍。
聞親哀聲。
信如其言。
靡不擾動。
帝釋身下。
謂其親曰。
斯至孝之子。
吾能活之。
以天神藥灌睒口中。
忽然得稣。
父母及睒。
主逮臣從。
悲樂交集。
普複舉哀。
王曰。
奉佛至孝之德。
乃至于斯。
遂命群臣。
自今之後率土人民。
皆奉佛十德之善。
修睒至孝之行。
一國則焉。
然後國豐民康。
遂緻太平。
佛告諸比丘。
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
德高福盛。
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時睒者吾身是。
國王者阿難是。
睒父者今吾父是。
母者吾母舍妙是。
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四) 昔者菩薩。
時為梵志。
名羼提和。
處在山澤。
樹下精思。
以果泉水而為飲食。
内垢消盡。
處在空寂。
弘明六通得盡知之。
智名香熏聞八方上下。
十方諸佛.緣一覺道.應儀聖衆靡不咨嗟。
釋梵四王海龍地祇。
朝夕肅虔叉手稽首。
禀化承風擁護其國。
風雨順時。
五谷豐熟。
毒消災滅。
君臣熾盛。
其王名迦梨。
入山畋獵。
馳逐麋鹿。
尋其足迹曆菩薩前。
王問道士。
獸迹曆茲。
其為如行乎。
菩薩默惟。
衆生擾擾。
唯為身命。
畏死貪生。
吾心何異哉。
吾傥語王。
虐殺不仁。
罪與王同。
傥雲不見吾為欺矣。
中心恧然低首不雲。
王即怒曰。
當死乞人。
吾現帝王一國之尊。
問不時對而佯低頭乎。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
菩薩惆怅。
揥手爪曰不乎。
示王以為不見。
曰獸迹曆茲而雲不見。
王勢自在為不能戮爾乎。
菩薩曰。
吾聽王耳。
王曰。
爾為誰耶。
曰吾忍辱人。
王怒拔劍截其右臂。
菩薩念曰。
吾志上道。
與時無诤。
斯王尚加吾刃。
豈況黎庶乎。
願吾得佛必先度之。
無令衆生效其為惡也。
王曰。
若為誰乎。
曰吾忍辱人。
又截其左手。
一問一截。
截其腳。
截其耳。
截其鼻。
血若流泉。
其痛無量。
天地為震動。
日即無明。
四天大王佥然俱臻。
同聲恚曰。
斯王酷烈其為難齊。
謂道士曰。
無以污心吾等誅王及其妻子。
并滅一國。
以彰其惡。
道士答曰。
斯何言乎。
此殃由吾前世不奉佛教加毒于彼。
為惡禍追猶影之系形矣。
昔種之少。
而今獲多。
吾若順命。
禍若天地。
累劫受咎。
豈可畢哉。
黎民睹變馳詣首過齊聲而曰。
道士處茲。
景祐潤國。
禳災滅疫。
而斯極愚之君。
不知臧否。
不明去就。
惡加元聖。
惟願聖人。
無以吾等報上帝也。
菩薩答曰。
王以無辜之惡痛加吾身。
吾心愍之。
猶慈母之哀其赤子也。
黎庶何過而怨之乎。
假有疑望爾捉吾斷臂以來。
民即捉之乳湩交流。
曰吾有慈母之哀。
今其信現于茲。
民睹弘信靡不禀化。
欣怿而退。
菩薩有弟亦睹道元。
處在異山以天眼徹視。
睹天神鬼龍會議。
王惡靡不懷忿。
懼兄有損德之心。
以神足之兄所。
曰有所中傷乎。
答曰不也。
爾欲照吾信取斷手足耳鼻。
著其故處。
複者即吾信矣。
弟續之即複。
兄曰。
吾普慈之信于今著矣。
天神地祇靡不悲喜。
稽首稱善。
更相勸導。
進志高行。
受戒而退。
自斯之後日月無光。
五星失度。
妖怪相
厥則雲何。
菩薩深惟。
衆生識神。
以癡自壅。
貢高自大。
常欲勝彼。
官爵國土六情之好。
己欲專焉。
若睹彼有愚即貪嫉。
貪嫉處内。
嗔恚處外施不覺止。
其為狂醉。
長處盲冥矣。
展轉五道。
太山燒煮。
餓鬼畜生。
積苦無量。
菩薩睹之即覺。
怅然而歎。
衆生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
生有斯患。
死有三道之辜。
皆由不能懷忍行慈。
使其然矣。
菩薩覺之。
即自誓曰。
吾甯就湯火之酷。
菹醢之患。
終不恚毒加于衆生也。
夫忍不可忍者。
萬福之原矣。
自覺之後。
世世行慈。
衆生加己罵詈捶杖。
奪其财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
菩薩辄以諸佛忍力之福。
迮滅毒恚。
慈悲愍之追而濟護。
若其免咎。
為之歡喜。
(四二) 昔者菩薩。
睹世穢濁。
君臣無道。
背真向邪。
難以導化。
故隐明藏影處于冢間。
習其忍行。
冢間有牛犢子。
常取其屎尿以為飲食。
連其軀命暴露精思。
顔貌醜黑人皆惡焉。
國人睹之。
更相告曰。
斯土有鬼。
見者靡不唾罵。
土石撲之。
菩薩無絲發之恚。
慈心愍曰。
痛夫斯人。
不睹佛經而為斯惡。
誓曰。
吾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道者。
必度茲焉。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三) 昔者菩薩。
厥名曰睒。
常懷普慈。
潤逮衆生。
悲愍群愚不睹三尊。
将其二親處于山澤。
父母年耆兩目失明。
睒為悲楚。
言之泣涕。
夜常三興。
消息寒溫。
至孝之行。
德香熏幹。
地祇海龍國人并知。
奉佛十善。
不殺衆生。
道不拾遺。
守貞不娶。
身禍都息。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谮謗邪僞。
口過都絕。
中心衆穢。
嫉恚貪餮。
心垢都寂。
信善有福。
為惡有殃。
以草茅為廬。
蓬蒿為席。
清淨無欲。
志若天金。
山有流泉。
中生蓮華。
衆果甘美周旋其邊。
夙興采果。
未嘗先甘。
其仁遠照。
禽獸附恃。
二親時渴。
睒行吸水。
迦夷國王入山田獵。
彎弓發矢。
射山麋鹿。
誤中睒胸。
矢毒流行。
其痛難言。
左右顧眄涕泣大言。
誰以一矢殺三道士者乎。
吾親年耆。
又俱失明。
一朝無我。
普當殒命。
抗聲哀曰。
象以其牙。
犀以其角。
翠以其毛。
吾無牙角光目之毛。
将以何死乎。
王聞哀聲。
下馬問曰。
爾為深山乎。
答曰。
吾将二親處斯山中。
除世衆穢。
學進道志。
王聞睒言。
哽噎流淚。
甚痛悼之。
曰。
吾為不仁殘夭物命。
又殺至孝。
舉哀雲奈此何。
群臣巨細莫不哽咽。
王重曰。
吾以一國救子之命。
願示親所在。
吾欲首過曰。
便向小徑。
去斯不遠有小蓬廬。
吾親在中。
為吾啟親。
自斯長别。
幸卒餘年。
慎無追戀也。
勢複舉哀。
奄忽而絕。
王逮士衆。
重複哀恸。
尋所示路到厥親所。
王從衆多草木肅肅有聲。
二親聞之疑其異人。
曰行者何人。
王曰。
吾是迦夷國王。
親曰。
王翔茲甚善。
斯有草席可以息涼。
甘果可食。
吾子汲水。
今者且還。
王睹其親以慈待子。
重為哽噎。
王謂親曰。
吾睹兩道士以慈待子。
吾心切悼甚痛無量。
道士子睒者吾射殺之。
親驚怛曰。
吾子何罪而殺之乎。
子操仁恻蹈地常恐地痛。
其有何罪而王殺之。
王曰。
至孝之子。
實為上賢。
吾射糜鹿誤中之耳。
曰子已死。
将何恃哉。
吾今死矣。
惟願大王牽吾二老。
著子屍處。
必見窮沒。
庶同灰土。
王聞親辭。
又重哀恸。
自牽其親。
将至屍所。
父以首著膝上。
母抱其足。
嗚口吮足。
各以一手扪其箭瘡。
椎胸搏頰仰首呼曰。
天神地神。
樹神水神。
吾子睒者奉佛信法。
尊賢孝親。
懷無外之弘仁。
潤逮草木。
又曰。
若子審奉佛至孝之誠上聞天者。
箭當拔出。
重毒消滅子獲生存卒其至孝之行。
子行不然。
吾言不誠。
遂當終沒俱為灰土。
天帝釋。
四天大王。
地祇。
海龍。
聞親哀聲。
信如其言。
靡不擾動。
帝釋身下。
謂其親曰。
斯至孝之子。
吾能活之。
以天神藥灌睒口中。
忽然得稣。
父母及睒。
主逮臣從。
悲樂交集。
普複舉哀。
王曰。
奉佛至孝之德。
乃至于斯。
遂命群臣。
自今之後率土人民。
皆奉佛十德之善。
修睒至孝之行。
一國則焉。
然後國豐民康。
遂緻太平。
佛告諸比丘。
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
德高福盛。
遂成天中之天三界獨步。
時睒者吾身是。
國王者阿難是。
睒父者今吾父是。
母者吾母舍妙是。
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四) 昔者菩薩。
時為梵志。
名羼提和。
處在山澤。
樹下精思。
以果泉水而為飲食。
内垢消盡。
處在空寂。
弘明六通得盡知之。
智名香熏聞八方上下。
十方諸佛.緣一覺道.應儀聖衆靡不咨嗟。
釋梵四王海龍地祇。
朝夕肅虔叉手稽首。
禀化承風擁護其國。
風雨順時。
五谷豐熟。
毒消災滅。
君臣熾盛。
其王名迦梨。
入山畋獵。
馳逐麋鹿。
尋其足迹曆菩薩前。
王問道士。
獸迹曆茲。
其為如行乎。
菩薩默惟。
衆生擾擾。
唯為身命。
畏死貪生。
吾心何異哉。
吾傥語王。
虐殺不仁。
罪與王同。
傥雲不見吾為欺矣。
中心恧然低首不雲。
王即怒曰。
當死乞人。
吾現帝王一國之尊。
問不時對而佯低頭乎。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
菩薩惆怅。
揥手爪曰不乎。
示王以為不見。
曰獸迹曆茲而雲不見。
王勢自在為不能戮爾乎。
菩薩曰。
吾聽王耳。
王曰。
爾為誰耶。
曰吾忍辱人。
王怒拔劍截其右臂。
菩薩念曰。
吾志上道。
與時無诤。
斯王尚加吾刃。
豈況黎庶乎。
願吾得佛必先度之。
無令衆生效其為惡也。
王曰。
若為誰乎。
曰吾忍辱人。
又截其左手。
一問一截。
截其腳。
截其耳。
截其鼻。
血若流泉。
其痛無量。
天地為震動。
日即無明。
四天大王佥然俱臻。
同聲恚曰。
斯王酷烈其為難齊。
謂道士曰。
無以污心吾等誅王及其妻子。
并滅一國。
以彰其惡。
道士答曰。
斯何言乎。
此殃由吾前世不奉佛教加毒于彼。
為惡禍追猶影之系形矣。
昔種之少。
而今獲多。
吾若順命。
禍若天地。
累劫受咎。
豈可畢哉。
黎民睹變馳詣首過齊聲而曰。
道士處茲。
景祐潤國。
禳災滅疫。
而斯極愚之君。
不知臧否。
不明去就。
惡加元聖。
惟願聖人。
無以吾等報上帝也。
菩薩答曰。
王以無辜之惡痛加吾身。
吾心愍之。
猶慈母之哀其赤子也。
黎庶何過而怨之乎。
假有疑望爾捉吾斷臂以來。
民即捉之乳湩交流。
曰吾有慈母之哀。
今其信現于茲。
民睹弘信靡不禀化。
欣怿而退。
菩薩有弟亦睹道元。
處在異山以天眼徹視。
睹天神鬼龍會議。
王惡靡不懷忿。
懼兄有損德之心。
以神足之兄所。
曰有所中傷乎。
答曰不也。
爾欲照吾信取斷手足耳鼻。
著其故處。
複者即吾信矣。
弟續之即複。
兄曰。
吾普慈之信于今著矣。
天神地祇靡不悲喜。
稽首稱善。
更相勸導。
進志高行。
受戒而退。
自斯之後日月無光。
五星失度。
妖怪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