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屬。
枯旱谷貴。
民困怨其王也。
佛告諸比丘。
時羼提和者即吾身是。
弟者彌勒是。
王者羅漢拘鄰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五) 昔者菩薩。
生于貧家。
貧家不育。
以亵裹之。
夜無人時。
默置四街。
并錢一千送著其道。
國俗以斯日為吉祥之日。
率土野會。
君子小人。
各以其類盛馔快樂。
梵志睹戲贊會者曰。
嗟于今日會者。
别有如粳米純白無糅。
厥香苾芬。
若夫今日産生男女貴而且賢。
坐中有一理家。
獨而無嗣。
聞之默喜。
令人四布索棄子者。
使問路人曰。
睹有棄子者乎。
路人曰。
有獨母取焉。
使人尋之。
得其所在。
曰。
吾四姓富而無嗣。
爾以兒貢可獲衆寶。
母曰。
可留錢送兒從欲索貨。
母獲如志。
育兒數月。
而婦妊身。
曰吾以無嗣故育異姓。
天授餘祚。
今以子為。
以亵裹之夜著汫中。
家羊日就而乳。
牧人尋察睹兒。
即歎曰。
上帝何緣落其子于茲乎。
取歸育之以羊湩乳。
四姓覺知。
诰曰。
緣竊湩乎。
對曰。
吾獲天之遺子。
以湩育之。
四姓怅悔。
還育數月。
婦遂産男惡念更生。
又複如前以亵裹之著車轍中。
兒心存佛三寶慈向其親。
晨有商人數百乘車。
徑路由茲。
牛踬不進。
商人察其所以。
睹兒驚曰。
天帝之子。
何緣在茲乎。
抱著車中。
牛進若流。
前二十裡息牛亭側。
有獨母白商人乞曰。
以兒相惠濟吾老窮。
即惠之矣。
母育未幾。
四姓又聞。
怆然而曰。
吾之不仁殘天德乎。
又以衆寶請兒歸家。
哽噎自責。
等育二兒。
數年之間。
睹兒之智奇變縱橫。
惡念又生曰。
斯明溢度吾兒否哉必虜之矣。
亵裹入山。
棄著竹中絕食必殒。
兒興慈念曰。
吾後得佛必濟衆苦矣。
山近溪水。
兒自力搖從竹堕地。
展轉至其水側。
去水二十裡。
有擔死人。
[阿-可+聚][阿-可+聚]有人行取樵。
遙見小兒。
就視歎曰。
上帝落其子乎。
抱歸育焉。
四姓又聞。
厥恨如前。
以衆名寶請歸悲泣。
并教書數仰觀俯占。
衆道之術過目即能。
禀性仁孝。
言辄導化。
國人稱聖。
儒士雲集。
父兇念生。
厥性惡重。
前家有冶師去城七裡。
欲圖殺兒書敕冶師曰。
昔育此兒兒入吾家。
疾疫相仍。
财耗畜死。
太蔔占雲。
兒緻此災。
書到極攝投之火中。
訛命兒曰。
吾年西夕加有重疾。
爾到冶師所谛計錢寶。
是爾終年之财。
兒受命行。
于城門内。
睹弟與輩彈胡桃戲。
弟曰。
兄來吾之幸矣。
為吾複折。
兄曰。
父命當行。
弟曰。
吾請行矣。
奪書之冶師所。
冶師承書投弟于火。
父心忪忪而怖遣使索兒。
使睹兄曰。
弟如之乎。
兄如狀對。
兄歸陳之。
父驿馬追兒已為灰矣。
父投躬呼天結氣内塞。
遂成廢疾。
又生毒念曰。
吾無嗣已。
不以斯子為必欲殺之。
父有邸閣去國千裡。
仍遣斯兒曰。
彼散吾财爾往計校。
今與邸閣書囊藏蠟封。
爾急以行。
書陰敕曰。
此兒到急以石縛腰沈之深淵。
兒受命稽首。
輕騎進半道。
有梵志。
與父遙相被服。
常相問遺書數往來。
梵志有女。
女既賢明。
深知吉兇天文占候。
兒行到梵志所居曰。
吾父所親梵志正在斯止。
謂從者曰。
今欲過修禮之可乎。
從者曰善。
即過觐禮。
梵志喜曰。
吾兄子來。
便命四鄰。
學士儒生耆德雲集。
娛宴歡樂。
并咨衆疑靡不欣怿。
終日極夜各疲眠寐。
女竊睹男。
見其腰帶佩囊封之書。
默解取還。
省讀其辭。
怅然而歎曰。
斯何妖厲賊害仁子乃至斯乎。
裂書更之。
其辭曰。
吾年西垂。
重疾日困。
彼梵志吾之親友也。
厥女既賢且明。
古今任為兒匹。
極具寶帛娉禮務好小禮大娉。
納妻之日案斯敕矣。
為書畢開關複之。
明晨進路。
梵志衆儒靡不尋歎。
邸閣得書承命具禮詣梵志家。
梵志夫妻議曰。
夫婚姻之儀始之于擇行問咎占兆。
彼善禮[怡-台+(糒-米)]即吾許焉。
今現男不媒禮娉便臻。
彼豈将慢乎。
又退宴息曰。
男女為偶自古然矣。
男賢女貞誠亦難值。
遂納禮會宗。
九族歎曰。
斯榮傳世。
納妻禮成。
邸閣馳啟。
四姓聞之結疾殊笃。
兒聞親疾哽咽而言。
夫命難保猶幻非真。
梵志欲擇良日遣還。
菩薩内痛不從其雲。
室家馳歸升堂稽首。
妻尋再拜垂泣而進三步又拜。
稱名曰。
妾是子男某妻。
親召妾為某。
當奉宗嗣箕帚之使。
盡禮修孝。
惟願大人疾瘳福臻。
永保無終之壽。
令其展情獲孝婦之德。
四姓結忿内塞而殒。
菩薩殡送慈恻哀慕。
一國稱孝。
喪畢修行馨熏十方。
佛告諸比丘。
童子者吾身是也。
妻者俱夷是。
四姓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六)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
常以四等育護衆生。
聲動遐迩靡不歎懿。
舅亦為王處在異國。
性貪無恥。
以兇為健。
開士林歎。
菩薩懷二儀之仁惠。
虛誣謗讪為造訧端。
興兵欲奪菩薩國。
菩薩群僚佥曰。
甯為天仁賤。
不為豺狼貴也。
民曰。
甯為有道之畜。
不為無道民矣。
料選武士陳軍振旅。
國王登台觀軍情猥。
流淚涕泣交頸曰。
以吾一躬毀兆民之命。
國亡難複。
人身難獲。
吾之遁邁。
國境鹹康。
将誰有患乎。
王與元後俱委國亡。
舅入處國。
以貪殘為政。
戮忠貞。
進佞蠱。
政苛民困。
怨泣相屬。
思詠舊君猶孝子之存慈親也。
王與元妃處于山林。
海有邪龍。
好妃光顔。
化為梵志。
訛叉手箕坐垂首靖思。
有似道士惟禅定時。
王睹欣然。
日采果供養。
龍伺王行。
盜挾妃去。
将還海居。
路由兩山夾道之徑。
山有巨鳥。
張翼塞徑。
與龍一戰焉。
龍為震電擊鳥堕其右翼。
遂獲還海。
王采果還。
不見其妃。
怅然而曰。
吾宿行違。
殃咎鄰臻乎。
乃執弓持矢。
經曆諸山尋求元妃。
睹有荥流。
尋極其原。
見巨猕猴而緻哀恸。
王怆然曰。
爾複何哀乎。
猕猴曰。
吾與舅氏并肩為王。
舅以勢強奪吾衆矣。
嗟乎無訴。
子今何緣翔茲山岨乎。
菩薩答曰。
吾與爾其憂齊矣。
吾又亡妃。
未知所之。
猴曰。
子助吾戰複吾士衆。
為子尋之。
終必獲矣。
王然之曰可。
明日猴與舅戰。
王乃彎弓擩矢。
股肱勢張。
舅遙悚懼。
播徊迸馳。
猴王衆反。
遂命衆曰。
人王元妃。
迷在斯山爾等布索。
猴衆各行。
見鳥病翼。
鳥曰。
爾等奚求乎。
曰。
人王亡其正妃。
吾等尋之。
鳥曰。
龍盜之矣。
吾勢無如。
今在海中大洲之上。
言畢鳥絕。
猴王率衆。
由徑臨海。
憂無以渡。
天帝釋即化為猕猴。
身病疥癬。
來進曰。
今士衆之多。
其逾海沙。
何憂不達于彼洲乎。
今各複負石杜海。
可以為高山。
何但通洲而已。
猴王即封之為監衆從其謀。
負石功成。
衆得濟度。
圍洲累沓。
龍作毒霧。
猴衆都病無不仆地。
二王怅愁。
小猴重曰。
令衆病瘳無勞聖念。
即以天藥傳衆鼻中。
衆則奮鼻而興。
力勢逾前。
龍即興風雲以擁天日。
電耀光海。
勃怒霹靂震幹動地。
小猴曰。
人王妙射。
夫電耀者即龍矣。
發矢除兇。
為民招福。
衆聖無怨矣。
霆耀電光
枯旱谷貴。
民困怨其王也。
佛告諸比丘。
時羼提和者即吾身是。
弟者彌勒是。
王者羅漢拘鄰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五) 昔者菩薩。
生于貧家。
貧家不育。
以亵裹之。
夜無人時。
默置四街。
并錢一千送著其道。
國俗以斯日為吉祥之日。
率土野會。
君子小人。
各以其類盛馔快樂。
梵志睹戲贊會者曰。
嗟于今日會者。
别有如粳米純白無糅。
厥香苾芬。
若夫今日産生男女貴而且賢。
坐中有一理家。
獨而無嗣。
聞之默喜。
令人四布索棄子者。
使問路人曰。
睹有棄子者乎。
路人曰。
有獨母取焉。
使人尋之。
得其所在。
曰。
吾四姓富而無嗣。
爾以兒貢可獲衆寶。
母曰。
可留錢送兒從欲索貨。
母獲如志。
育兒數月。
而婦妊身。
曰吾以無嗣故育異姓。
天授餘祚。
今以子為。
以亵裹之夜著汫中。
家羊日就而乳。
牧人尋察睹兒。
即歎曰。
上帝何緣落其子于茲乎。
取歸育之以羊湩乳。
四姓覺知。
诰曰。
緣竊湩乎。
對曰。
吾獲天之遺子。
以湩育之。
四姓怅悔。
還育數月。
婦遂産男惡念更生。
又複如前以亵裹之著車轍中。
兒心存佛三寶慈向其親。
晨有商人數百乘車。
徑路由茲。
牛踬不進。
商人察其所以。
睹兒驚曰。
天帝之子。
何緣在茲乎。
抱著車中。
牛進若流。
前二十裡息牛亭側。
有獨母白商人乞曰。
以兒相惠濟吾老窮。
即惠之矣。
母育未幾。
四姓又聞。
怆然而曰。
吾之不仁殘天德乎。
又以衆寶請兒歸家。
哽噎自責。
等育二兒。
數年之間。
睹兒之智奇變縱橫。
惡念又生曰。
斯明溢度吾兒否哉必虜之矣。
亵裹入山。
棄著竹中絕食必殒。
兒興慈念曰。
吾後得佛必濟衆苦矣。
山近溪水。
兒自力搖從竹堕地。
展轉至其水側。
去水二十裡。
有擔死人。
[阿-可+聚][阿-可+聚]有人行取樵。
遙見小兒。
就視歎曰。
上帝落其子乎。
抱歸育焉。
四姓又聞。
厥恨如前。
以衆名寶請歸悲泣。
并教書數仰觀俯占。
衆道之術過目即能。
禀性仁孝。
言辄導化。
國人稱聖。
儒士雲集。
父兇念生。
厥性惡重。
前家有冶師去城七裡。
欲圖殺兒書敕冶師曰。
昔育此兒兒入吾家。
疾疫相仍。
财耗畜死。
太蔔占雲。
兒緻此災。
書到極攝投之火中。
訛命兒曰。
吾年西夕加有重疾。
爾到冶師所谛計錢寶。
是爾終年之财。
兒受命行。
于城門内。
睹弟與輩彈胡桃戲。
弟曰。
兄來吾之幸矣。
為吾複折。
兄曰。
父命當行。
弟曰。
吾請行矣。
奪書之冶師所。
冶師承書投弟于火。
父心忪忪而怖遣使索兒。
使睹兄曰。
弟如之乎。
兄如狀對。
兄歸陳之。
父驿馬追兒已為灰矣。
父投躬呼天結氣内塞。
遂成廢疾。
又生毒念曰。
吾無嗣已。
不以斯子為必欲殺之。
父有邸閣去國千裡。
仍遣斯兒曰。
彼散吾财爾往計校。
今與邸閣書囊藏蠟封。
爾急以行。
書陰敕曰。
此兒到急以石縛腰沈之深淵。
兒受命稽首。
輕騎進半道。
有梵志。
與父遙相被服。
常相問遺書數往來。
梵志有女。
女既賢明。
深知吉兇天文占候。
兒行到梵志所居曰。
吾父所親梵志正在斯止。
謂從者曰。
今欲過修禮之可乎。
從者曰善。
即過觐禮。
梵志喜曰。
吾兄子來。
便命四鄰。
學士儒生耆德雲集。
娛宴歡樂。
并咨衆疑靡不欣怿。
終日極夜各疲眠寐。
女竊睹男。
見其腰帶佩囊封之書。
默解取還。
省讀其辭。
怅然而歎曰。
斯何妖厲賊害仁子乃至斯乎。
裂書更之。
其辭曰。
吾年西垂。
重疾日困。
彼梵志吾之親友也。
厥女既賢且明。
古今任為兒匹。
極具寶帛娉禮務好小禮大娉。
納妻之日案斯敕矣。
為書畢開關複之。
明晨進路。
梵志衆儒靡不尋歎。
邸閣得書承命具禮詣梵志家。
梵志夫妻議曰。
夫婚姻之儀始之于擇行問咎占兆。
彼善禮[怡-台+(糒-米)]即吾許焉。
今現男不媒禮娉便臻。
彼豈将慢乎。
又退宴息曰。
男女為偶自古然矣。
男賢女貞誠亦難值。
遂納禮會宗。
九族歎曰。
斯榮傳世。
納妻禮成。
邸閣馳啟。
四姓聞之結疾殊笃。
兒聞親疾哽咽而言。
夫命難保猶幻非真。
梵志欲擇良日遣還。
菩薩内痛不從其雲。
室家馳歸升堂稽首。
妻尋再拜垂泣而進三步又拜。
稱名曰。
妾是子男某妻。
親召妾為某。
當奉宗嗣箕帚之使。
盡禮修孝。
惟願大人疾瘳福臻。
永保無終之壽。
令其展情獲孝婦之德。
四姓結忿内塞而殒。
菩薩殡送慈恻哀慕。
一國稱孝。
喪畢修行馨熏十方。
佛告諸比丘。
童子者吾身是也。
妻者俱夷是。
四姓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六)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
常以四等育護衆生。
聲動遐迩靡不歎懿。
舅亦為王處在異國。
性貪無恥。
以兇為健。
開士林歎。
菩薩懷二儀之仁惠。
虛誣謗讪為造訧端。
興兵欲奪菩薩國。
菩薩群僚佥曰。
甯為天仁賤。
不為豺狼貴也。
民曰。
甯為有道之畜。
不為無道民矣。
料選武士陳軍振旅。
國王登台觀軍情猥。
流淚涕泣交頸曰。
以吾一躬毀兆民之命。
國亡難複。
人身難獲。
吾之遁邁。
國境鹹康。
将誰有患乎。
王與元後俱委國亡。
舅入處國。
以貪殘為政。
戮忠貞。
進佞蠱。
政苛民困。
怨泣相屬。
思詠舊君猶孝子之存慈親也。
王與元妃處于山林。
海有邪龍。
好妃光顔。
化為梵志。
訛叉手箕坐垂首靖思。
有似道士惟禅定時。
王睹欣然。
日采果供養。
龍伺王行。
盜挾妃去。
将還海居。
路由兩山夾道之徑。
山有巨鳥。
張翼塞徑。
與龍一戰焉。
龍為震電擊鳥堕其右翼。
遂獲還海。
王采果還。
不見其妃。
怅然而曰。
吾宿行違。
殃咎鄰臻乎。
乃執弓持矢。
經曆諸山尋求元妃。
睹有荥流。
尋極其原。
見巨猕猴而緻哀恸。
王怆然曰。
爾複何哀乎。
猕猴曰。
吾與舅氏并肩為王。
舅以勢強奪吾衆矣。
嗟乎無訴。
子今何緣翔茲山岨乎。
菩薩答曰。
吾與爾其憂齊矣。
吾又亡妃。
未知所之。
猴曰。
子助吾戰複吾士衆。
為子尋之。
終必獲矣。
王然之曰可。
明日猴與舅戰。
王乃彎弓擩矢。
股肱勢張。
舅遙悚懼。
播徊迸馳。
猴王衆反。
遂命衆曰。
人王元妃。
迷在斯山爾等布索。
猴衆各行。
見鳥病翼。
鳥曰。
爾等奚求乎。
曰。
人王亡其正妃。
吾等尋之。
鳥曰。
龍盜之矣。
吾勢無如。
今在海中大洲之上。
言畢鳥絕。
猴王率衆。
由徑臨海。
憂無以渡。
天帝釋即化為猕猴。
身病疥癬。
來進曰。
今士衆之多。
其逾海沙。
何憂不達于彼洲乎。
今各複負石杜海。
可以為高山。
何但通洲而已。
猴王即封之為監衆從其謀。
負石功成。
衆得濟度。
圍洲累沓。
龍作毒霧。
猴衆都病無不仆地。
二王怅愁。
小猴重曰。
令衆病瘳無勞聖念。
即以天藥傳衆鼻中。
衆則奮鼻而興。
力勢逾前。
龍即興風雲以擁天日。
電耀光海。
勃怒霹靂震幹動地。
小猴曰。
人王妙射。
夫電耀者即龍矣。
發矢除兇。
為民招福。
衆聖無怨矣。
霆耀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