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王乃放箭。
正破龍胸。
龍被射死。
猴衆稱善。
小猴拔龍門鑰開門出妃。
天鬼鹹喜。
二王俱還本山。
更相辭謝。
謙光崇讓。
會舅王死。
無有嗣子。
臣民奔馳尋求舊君。
于彼山阻君臣相見。
哀泣俱還。
并獲舅國。
兆民歡喜稱壽萬歲。
大赦寬政。
民心欣欣含笑且行。
王曰。
婦離所天隻行一宿。
衆有疑望。
豈況旬朔乎。
還于爾宗事合古儀。
妃曰。
吾雖在穢蟲之窟。
猶蓮華居于污泥。
吾言有信。
地其坼矣。
言畢地裂。
曰吾信現矣。
王曰善哉。
夫貞潔者沙門之行。
自斯國内。
商人讓利。
士者辭位。
豪能忍賤。
強不陵弱。
王之化也。
淫婦改操。
危命守貞。
欺者尚信。
巧僞守真。
元妃之化也。
佛告諸比丘。
時國王者我身是也。
妃者俱夷是。
舅者調達是。
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七) 昔者菩薩。
身為猕猴。
力幹鮮輩。
明哲逾人。
常懷普慈拯濟衆生。
處在深山。
登樹采果。
睹山谷中有窮陷人。
不能自出。
數日哀号。
呼天乞活。
猕猴聞哀。
怆為流淚曰。
吾誓求佛唯為斯類耳。
今不出此人其必窮死。
吾當尋岸下谷負出之也。
遂入幽谷使人負己。
攀草上山置之平地。
示其徑路曰。
在爾所之。
别去之後慎無為惡也。
出人疲極就閑卧息。
人曰。
處谷饑馑。
今出亦然。
将何異哉。
心念當殺猕猴啖之。
以濟吾命不亦可乎。
以石椎首。
血流丹地。
猴卧驚起。
眩倒緣樹。
心無恚意。
慈哀愍傷悲其懷惡。
自念曰。
吾勢所不能度者。
願其來世常逢諸佛。
信受道教行之得度。
世世莫有念惡如斯人也。
佛告諸比丘。
猕猴者吾身是也。
谷中人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八) 昔者菩薩與阿難俱畢罪為龍。
其一龍曰。
惟吾與卿共在海中靡所不睹甯可俱上陸地遊戲乎。
答曰。
陸地人惡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龍重曰。
化為小蛇耳。
若路無人尋大道戲。
逢人則隐何所憂乎。
于是相可。
俱升遊觀。
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
蚖睹兩蛇厥兇念生。
志往犯害。
則吐毒煦沫兩蛇。
一蛇起意。
将欲以威神殺斯毒蚖。
一蛇慈心。
忍而谏止曰。
夫為高士當赦衆愚。
忍不可忍者。
是乃為佛正真之大戒也。
即說偈曰。
貪欲為狂夫 靡有仁義心 嫉妒欲害聖 唯默忍為安 非法不軌者 内無恻隐心 悭惡害布施 唯默忍為安 放逸無戒人 酷害懷賊心 不承順道德 唯默忍為安 背恩無反複 虛飾行谄僞 是為愚癡極 唯默忍為安 一蛇遂稱頌忍德。
說偈陳義。
一蛇敬受。
遂不害蚖。
一蛇曰。
吾等還海中可乎。
相然俱去。
奮其威神震天動地。
興雲降雨變化龍耀。
人鬼鹹驚。
蚖乃惶怖。
屍視無知七日絕食。
佛告諸比丘。
爾時欲害蚖龍者阿難是也。
說忍法龍者吾身是也。
含毒蚖者調達是也。
菩薩所在世世行忍。
雖處禽獸不忘其行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九) 昔者有國名摩天羅。
王名難。
學通神明。
靡幽不睹。
覺世非常曰。
吾身當朽為世糞壤。
何國之可保。
捐榮棄樂服大士之法服。
一缽食為足禀沙門戒。
山林為居積三十年。
樹邊有坑。
坑深三十丈。
時有獵者。
馳騁尋鹿堕于坑中。
時有鳥蛇各一。
亦驚俱隕焉。
體皆毀傷。
俱亦困矣。
仰天悲号。
有孤窮之音。
道士怆然。
火照見之。
涕泣交頸。
臨坑告曰。
汝等無憂吾拔汝重難。
即作長繩懸以登之。
三物或銜或持。
遂獲全命。
俱叩頭謝曰。
吾等命在轉燭。
道士仁惠弘普無量。
令吾等得睹天日。
願終斯身給衆所乏。
以微報重萬不賽一。
道士曰。
吾為國王國大民多。
宮寶婇女諸國為上願即響應何求不得。
吾以國為怨窟。
以色聲香味華服邪念。
為六劍截吾身。
六箭射吾體。
由斯六邪輪轉受苦。
三塗酷烈難忍難堪。
吾甚厭之。
捐國為沙門。
願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開化群生令還本元。
豈但汝等三人而已乎。
各還舊居見汝所親。
令三自歸無違佛教矣。
獵者曰。
處世有年。
雖睹儒士積德為善。
豈有若佛弟子恕己濟衆。
隐處而不揚名者乎。
若道士有之。
願至吾家乞微供養。
烏曰。
吾名缽。
道士有難。
願呼吾名吾當馳詣。
蛇曰。
吾名苌。
若道士有患。
願呼吾名必來報恩。
辭畢各退。
他日道士之獵者舍。
獵者遙見其來。
告妻曰。
彼不祥之人來。
吾敕汝為馔。
徐徐設之。
彼過日中即不食矣。
妻睹道士勃然作色。
訛留設食。
虛談過中。
道士退矣。
還山睹烏。
呼名曰缽。
烏問曰。
自何來耶。
曰獵者所來。
烏曰已食乎。
曰。
彼設未辦而日過中。
時不應食故吾退耳。
烏曰。
兇咎之鬼難以慈濟。
違仁背恩兇逆之大也。
吾無飲食無以供養。
留心坐斯。
吾須臾還飛之般遮國入王後宮。
睹王夫人卧。
首飾之中有明月珠。
烏銜馳還。
以奉道士。
夫人寤寐求之不獲。
即以上聞。
王敕臣民。
有得之者賞金銀各千斤。
牛馬各千首。
得不貢者罪重滅宗。
道士惠獵者。
獵者縛而白之。
王曰。
汝從何得斯寶乎。
道士深惟。
以狀言之。
即一國烏皆死矣。
雲盜得之。
斯非佛弟子也。
默然受拷。
杖楚千數。
不怨王。
不仇彼。
弘慈誓曰。
令吾得佛度衆生諸苦矣。
王曰。
取道士埋之。
唯出其頭明日戮焉。
道士乃呼蛇曰苌。
蛇曰。
天下無知我名者唯有道士耳。
揚聲相呼必有以也。
疾邁見道士若茲。
叩頭問曰。
何由緻此。
道士具陳厥所由然。
蛇流淚曰。
道士仁如天地。
尚與禍會。
豈況無道誰将祐之乎。
天仁無怨。
斯王唯有太子一人無他儲副。
我将入宮咋殺太子。
以吾神藥傳之即愈。
蛇夜入宮咋之即絕。
停屍三日。
令曰。
有能活太子者。
分國而治。
載之山間當火葬之。
行徑曆道士邊。
道士曰。
太子何疾而緻喪身乎且無葬矣。
吾能活之。
從者聞說。
馳以上聞。
王心悲喜。
重更哀恸曰。
吾赦爾罪分國為王。
道士以藥傳身。
太子忽然興曰。
吾何緣在斯乎。
從者具陳所以。
太子還宮巨細喜舞。
分國惠之。
一無所受。
王寤曰。
分國不受豈當盜哉。
問。
子何國人。
以何見為沙門乎。
何從獲珠。
行高乃然。
忽罹斯患。
将以何由。
道士本末陳焉。
王為怆然泣淚流面。
王告獵者曰。
子有功勳于國。
悉呼九親來。
吾欲重賜之。
親無巨細皆詣宮門。
王曰。
不仁背恩惡之元首。
盡殺之矣。
道士入山學道。
精進不惓。
命終生天上。
佛告諸比丘。
時道士者吾身是也。
烏者鹙鹭子是也。
蛇者阿難是。
獵者調達是。
其妻者懷槃女子是也。
菩薩弘仁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 昔者拘深國王名抑迦達。
其國廣大。
人民熾盛。
治國以正。
不枉兆民。
王有子二人。
一男一女。
男名須達。
女名安阇難。
執行清淨。
王甚重之。
為作金池。
二兒
王乃放箭。
正破龍胸。
龍被射死。
猴衆稱善。
小猴拔龍門鑰開門出妃。
天鬼鹹喜。
二王俱還本山。
更相辭謝。
謙光崇讓。
會舅王死。
無有嗣子。
臣民奔馳尋求舊君。
于彼山阻君臣相見。
哀泣俱還。
并獲舅國。
兆民歡喜稱壽萬歲。
大赦寬政。
民心欣欣含笑且行。
王曰。
婦離所天隻行一宿。
衆有疑望。
豈況旬朔乎。
還于爾宗事合古儀。
妃曰。
吾雖在穢蟲之窟。
猶蓮華居于污泥。
吾言有信。
地其坼矣。
言畢地裂。
曰吾信現矣。
王曰善哉。
夫貞潔者沙門之行。
自斯國内。
商人讓利。
士者辭位。
豪能忍賤。
強不陵弱。
王之化也。
淫婦改操。
危命守貞。
欺者尚信。
巧僞守真。
元妃之化也。
佛告諸比丘。
時國王者我身是也。
妃者俱夷是。
舅者調達是。
天帝釋者彌勒是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七) 昔者菩薩。
身為猕猴。
力幹鮮輩。
明哲逾人。
常懷普慈拯濟衆生。
處在深山。
登樹采果。
睹山谷中有窮陷人。
不能自出。
數日哀号。
呼天乞活。
猕猴聞哀。
怆為流淚曰。
吾誓求佛唯為斯類耳。
今不出此人其必窮死。
吾當尋岸下谷負出之也。
遂入幽谷使人負己。
攀草上山置之平地。
示其徑路曰。
在爾所之。
别去之後慎無為惡也。
出人疲極就閑卧息。
人曰。
處谷饑馑。
今出亦然。
将何異哉。
心念當殺猕猴啖之。
以濟吾命不亦可乎。
以石椎首。
血流丹地。
猴卧驚起。
眩倒緣樹。
心無恚意。
慈哀愍傷悲其懷惡。
自念曰。
吾勢所不能度者。
願其來世常逢諸佛。
信受道教行之得度。
世世莫有念惡如斯人也。
佛告諸比丘。
猕猴者吾身是也。
谷中人者調達是。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八) 昔者菩薩與阿難俱畢罪為龍。
其一龍曰。
惟吾與卿共在海中靡所不睹甯可俱上陸地遊戲乎。
答曰。
陸地人惡起逢非常不可出也一龍重曰。
化為小蛇耳。
若路無人尋大道戲。
逢人則隐何所憂乎。
于是相可。
俱升遊觀。
出水未久道逢含毒蚖。
蚖睹兩蛇厥兇念生。
志往犯害。
則吐毒煦沫兩蛇。
一蛇起意。
将欲以威神殺斯毒蚖。
一蛇慈心。
忍而谏止曰。
夫為高士當赦衆愚。
忍不可忍者。
是乃為佛正真之大戒也。
即說偈曰。
貪欲為狂夫 靡有仁義心 嫉妒欲害聖 唯默忍為安 非法不軌者 内無恻隐心 悭惡害布施 唯默忍為安 放逸無戒人 酷害懷賊心 不承順道德 唯默忍為安 背恩無反複 虛飾行谄僞 是為愚癡極 唯默忍為安 一蛇遂稱頌忍德。
說偈陳義。
一蛇敬受。
遂不害蚖。
一蛇曰。
吾等還海中可乎。
相然俱去。
奮其威神震天動地。
興雲降雨變化龍耀。
人鬼鹹驚。
蚖乃惶怖。
屍視無知七日絕食。
佛告諸比丘。
爾時欲害蚖龍者阿難是也。
說忍法龍者吾身是也。
含毒蚖者調達是也。
菩薩所在世世行忍。
雖處禽獸不忘其行也。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四九) 昔者有國名摩天羅。
王名難。
學通神明。
靡幽不睹。
覺世非常曰。
吾身當朽為世糞壤。
何國之可保。
捐榮棄樂服大士之法服。
一缽食為足禀沙門戒。
山林為居積三十年。
樹邊有坑。
坑深三十丈。
時有獵者。
馳騁尋鹿堕于坑中。
時有鳥蛇各一。
亦驚俱隕焉。
體皆毀傷。
俱亦困矣。
仰天悲号。
有孤窮之音。
道士怆然。
火照見之。
涕泣交頸。
臨坑告曰。
汝等無憂吾拔汝重難。
即作長繩懸以登之。
三物或銜或持。
遂獲全命。
俱叩頭謝曰。
吾等命在轉燭。
道士仁惠弘普無量。
令吾等得睹天日。
願終斯身給衆所乏。
以微報重萬不賽一。
道士曰。
吾為國王國大民多。
宮寶婇女諸國為上願即響應何求不得。
吾以國為怨窟。
以色聲香味華服邪念。
為六劍截吾身。
六箭射吾體。
由斯六邪輪轉受苦。
三塗酷烈難忍難堪。
吾甚厭之。
捐國為沙門。
願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開化群生令還本元。
豈但汝等三人而已乎。
各還舊居見汝所親。
令三自歸無違佛教矣。
獵者曰。
處世有年。
雖睹儒士積德為善。
豈有若佛弟子恕己濟衆。
隐處而不揚名者乎。
若道士有之。
願至吾家乞微供養。
烏曰。
吾名缽。
道士有難。
願呼吾名吾當馳詣。
蛇曰。
吾名苌。
若道士有患。
願呼吾名必來報恩。
辭畢各退。
他日道士之獵者舍。
獵者遙見其來。
告妻曰。
彼不祥之人來。
吾敕汝為馔。
徐徐設之。
彼過日中即不食矣。
妻睹道士勃然作色。
訛留設食。
虛談過中。
道士退矣。
還山睹烏。
呼名曰缽。
烏問曰。
自何來耶。
曰獵者所來。
烏曰已食乎。
曰。
彼設未辦而日過中。
時不應食故吾退耳。
烏曰。
兇咎之鬼難以慈濟。
違仁背恩兇逆之大也。
吾無飲食無以供養。
留心坐斯。
吾須臾還飛之般遮國入王後宮。
睹王夫人卧。
首飾之中有明月珠。
烏銜馳還。
以奉道士。
夫人寤寐求之不獲。
即以上聞。
王敕臣民。
有得之者賞金銀各千斤。
牛馬各千首。
得不貢者罪重滅宗。
道士惠獵者。
獵者縛而白之。
王曰。
汝從何得斯寶乎。
道士深惟。
以狀言之。
即一國烏皆死矣。
雲盜得之。
斯非佛弟子也。
默然受拷。
杖楚千數。
不怨王。
不仇彼。
弘慈誓曰。
令吾得佛度衆生諸苦矣。
王曰。
取道士埋之。
唯出其頭明日戮焉。
道士乃呼蛇曰苌。
蛇曰。
天下無知我名者唯有道士耳。
揚聲相呼必有以也。
疾邁見道士若茲。
叩頭問曰。
何由緻此。
道士具陳厥所由然。
蛇流淚曰。
道士仁如天地。
尚與禍會。
豈況無道誰将祐之乎。
天仁無怨。
斯王唯有太子一人無他儲副。
我将入宮咋殺太子。
以吾神藥傳之即愈。
蛇夜入宮咋之即絕。
停屍三日。
令曰。
有能活太子者。
分國而治。
載之山間當火葬之。
行徑曆道士邊。
道士曰。
太子何疾而緻喪身乎且無葬矣。
吾能活之。
從者聞說。
馳以上聞。
王心悲喜。
重更哀恸曰。
吾赦爾罪分國為王。
道士以藥傳身。
太子忽然興曰。
吾何緣在斯乎。
從者具陳所以。
太子還宮巨細喜舞。
分國惠之。
一無所受。
王寤曰。
分國不受豈當盜哉。
問。
子何國人。
以何見為沙門乎。
何從獲珠。
行高乃然。
忽罹斯患。
将以何由。
道士本末陳焉。
王為怆然泣淚流面。
王告獵者曰。
子有功勳于國。
悉呼九親來。
吾欲重賜之。
親無巨細皆詣宮門。
王曰。
不仁背恩惡之元首。
盡殺之矣。
道士入山學道。
精進不惓。
命終生天上。
佛告諸比丘。
時道士者吾身是也。
烏者鹙鹭子是也。
蛇者阿難是。
獵者調達是。
其妻者懷槃女子是也。
菩薩弘仁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 昔者拘深國王名抑迦達。
其國廣大。
人民熾盛。
治國以正。
不枉兆民。
王有子二人。
一男一女。
男名須達。
女名安阇難。
執行清淨。
王甚重之。
為作金池。
二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