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五

關燈
入池浴。

    池中有龜。

    龜名金。

    瞽一眼。

    亦于水戲觸二兒身。

    兒驚大呼。

    王則問其所以。

    雲池中有物。

    觸怖我等。

    王怒曰。

    池為兒設。

    何物處之。

    而恐吾兒。

    令施罛取之。

    鬼龍奇怪。

    趣使得之。

    罟師得龜。

    王曰。

    當作何殺之。

    群臣或言。

    斬首。

    或言。

    生燒。

    或言。

    剉之作羹。

    一臣曰。

    斯殺不酷。

    唯以投大海中。

    斯所謂酷者也。

    龜笑曰。

    唯斯酷矣。

    王使投之江中。

    龜得免喜馳詣龍王所。

    自陳曰。

    人王抑迦達有女。

    端正光華。

    天女為雙。

    人王乃心區區。

    大王欲以女結為媛親。

    龍曰。

    汝誠乎。

    龜曰。

    唯然。

    為龜具設盛馔皆以寶器。

    龜曰。

    早遣賢臣相尋。

    吾王欲得其決。

    龍遣賢臣十六。

    從龜至人王城下塹中。

    龜曰。

    汝等止此。

    吾往上聞。

    龜遂遁邁不複來還。

    十六臣悁悒俱入城見王。

    王曰。

    龍等來為。

    對曰。

    天王仁惠接臣等。

    王欲以貴女為吾王妃。

    故遣臣等來迎。

    王怒曰。

    豈有人王之女與蛇龍為偶乎。

    龍對曰。

    大王故遣神龜宣命。

    臣等不虛來。

    王不許之。

    諸龍變化令宮中衆物。

    皆為龍耀繞王前後。

    王懼叫呼。

    群臣驚愕。

    皆詣殿下質問所以。

    王具說其狀。

    衆臣佥曰。

    豈可以一女之故。

    而亡國乎。

    王及群臣臨水送女。

    遂為龍妃。

    生男女二人。

    男名槃達。

    龍王死。

    男襲位為王。

    欲舍世榮之穢學高行之志。

    其妻有萬數。

    皆尋從之。

    逃避幽隐猶不免焉。

    登陸地于私梨樹下。

    隐形變為蛇身槃屈而卧。

    夜則有燈火之明。

    在彼樹下數十枚矣。

    日日雨若幹種華。

    色曜香美非世所睹。

    國人有能厭龍者。

    名陂圖。

    入山求龍欲以行乞。

    睹牧牛兒問其有無。

    兒曰。

    吾見一蛇槃屈而卧于斯樹下。

    夜樹上有數十燈火。

    光明耀晔。

    華下若雪。

    色耀香美其為難喻。

    吾以身附之。

    亦無賊害之心。

    術士曰。

    善哉獲吾願矣。

    則以毒藥塗龍牙齒。

    牙齒皆落。

    以杖捶之。

    皮傷骨折。

    術士自首至尾以手埒之。

    其痛無量。

    亦無怨心。

    自咎宿行不杇乃緻斯禍。

    誓願曰。

    令吾得佛拯濟群生都使安隐。

    莫如我今也。

    術士取龍著小箧中。

    荷負以行乞丐。

    每所至國。

    辄令龍舞。

    諸國群臣兆民靡不懼之。

    術士曰。

    乞金銀各千斤。

    奴婢各千人。

    象馬牛車衆畜事各千數。

    每至諸國所獲皆然。

    轉入龍王祖父之國。

    其母及龍兄弟。

    皆于陸地求之。

    化為飛鳥依偟王宮。

    術士至。

    龍王化為五頭。

    适欲出舞而見其母兄妹。

    羞鄙逆縮不複出舞。

    術士呼之五六。

    龍遂頓伏。

    母複為人形。

    與王相見。

    陳其本末。

    王及臣民莫不興哀。

    王欲殺術士。

    龍請之曰。

    吾宿行所種今當受報。

    無宜殺之以益後怨。

    從其所求以施與之。

    弘慈如斯。

    佛道可得也。

    王即以異國為例。

    具其所好悉以賜之。

    術士得斯重寶喜以出國。

    于他國界逢賊。

    身見菹醢。

    财物索盡。

    龍母子與王訣别。

    若大王念我呼名。

    吾則來。

    無憔悴矣。

    王逮臣民臨渚送之。

    一國哀恸靡不躄踴者也。

    佛告諸比丘。

    槃達龍王者吾身是也。

    抑迦達國王者阿難是也。

    母者今吾母是也。

    男弟者鹙鹭子是也。

    女妹者青蓮華除馑女是也。

    時酷龍人者調達是也。

    菩薩弘慈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一)雀王經 昔者菩薩身為雀王。

    慈心濟衆有尚慈母。

    悲彼艱苦情等親離。

    睹衆禀道喜若己甯。

    愛育衆生猶護身瘡。

    有虎食獸。

    骨柱其齒。

    病困将終。

    雀睹其然。

    心為悲楚曰。

    諸佛以食為禍。

    其果然矣。

    入口啄骨。

    日日若茲。

    雀口生瘡。

    身為瘦疵。

    骨出虎稣。

    雀飛登樹。

    說佛經曰。

    殺為兇虐。

    其惡莫大。

    若彼殺己豈悅之乎。

    當恕己度彼。

    即有春天之仁。

    仁者普慈。

    祐報響應。

    兇虐殘衆。

    禍尋影追。

    爾思吾言矣。

    虎聞雀誡。

    勃然恚曰。

    爾始離吾口而敢多言乎。

    雀睹其不可化。

    怆然愍之。

    即速飛去。

    佛告諸比丘。

    雀王者吾身是也。

    虎者調達是也。

    開士世世慈心濟衆。

    以為惶務猶自憂身。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二)之裸國經 昔者菩薩。

    伯叔二人。

    各資國貨俱之裸鄉。

    叔曰。

    夫福厚者衣食自然。

    薄祐者展乎筋力。

    今彼裸鄉。

    無佛無法無沙門衆。

    可謂無人之土矣。

    而吾等往。

    俯仰取其意豈不難哉。

    入國随俗。

    進退尋儀。

    柔心言遜。

    匿明揚愚大士之慮也。

    伯曰。

    禮不可虧。

    德不可退。

    豈可裸形毀吾舊儀乎。

    叔曰。

    先聖影則隕身不隕行戒之常也。

    内金表銅。

    釋儀從時。

    初譏後歎。

    權道之大矣。

    遂俱之彼。

    伯曰。

    爾今先入觀其得失。

    遣使告誠。

    叔曰。

    敬諾。

    旬日之間使返告伯曰。

    必從俗儀。

    伯勃然曰。

    釋人從畜。

    豈君子行乎。

    叔為吾不也。

    其國俗以月晦十五日夜常為樂。

    以麻油膏膏首。

    白土畫身。

    雜骨璎頸。

    兩石相叩。

    男女攜手。

    逍遙歌舞。

    菩薩随之。

    國人欣歎。

    王愛民敬賓俟相屬。

    王悉取貨十倍雇之。

    伯車乘入國。

    言以嚴法辄違民心。

    王忿民慢。

    奪财撾捶。

    叔請乃釋。

    俱還本國。

    送叔者被路。

    罵伯者聒耳。

    伯恥怒曰。

    彼與爾何親。

    與吾何仇。

    爾惠吾奪。

    豈非讒言乎。

    結叔帶曰。

    自今之後。

    世世相酷終不赦爾。

    菩薩怆然流淚誓曰。

    令吾世世逢佛見法親奉沙門。

    四恩普覆潤濟衆生。

    奉伯若己不違斯誓也。

    自此之後。

    伯辄克叔。

    叔常濟之。

    佛告諸比丘。

    時叔者吾身是也。

    伯者調達是也。

    菩薩慈柔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三)六年守饑畢罪經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

    歸命三尊具奉十善。

    德被遐迩靡不承風。

    兵刃不施。

    牢獄無有。

    風雨時節國豐民富。

    四表康休。

    路無怨嗟。

    華僞小書舉國絕口。

    六度真化靡人不誦。

    時有梵志。

    執操清淨。

    閑居山林不豫流俗。

    唯德是務。

    夜渴行飲。

    誤得國人所種蓮華池水。

    飲畢意悟曰。

    彼買此池以華奉佛廟。

    水果自供。

    吾飲其水。

    不告其主。

    斯即盜矣。

    夫盜之為禍。

    先入太山。

    次為畜生。

    屠賣于市以償宿債。

    若獲為人當為奴婢。

    吾不如早畢于今無遺後患矣。

    詣阙自告雲其犯盜。

    唯願大王以法相罪。

    畢之于今乞後無尤。

    王告曰。

    斯自然之水。

    不寶之物。

    何罪之有乎。

    對曰夫買其宅即有其井。

    占其田則惜其草。

    汲井刈刍非告不取。

    吾不告而飲。

    豈非盜耶。

    願王處之。

    王曰。

    國事多故且坐苑中。

    太子令之深處苑内。

    王事總猥忘之六日。

    忽然悟曰。

    梵志故在乎。

    疾呼之來。

    梵志守戒饑渴六日。

    之王前立。

    厥體瘦疵。

    起而跄地。

    王睹流淚曰。

    吾過重矣。

    王後笑之。

    王遣人澡浴梵志。

    具設肴馔。

    自身供養。

    叩頭悔過曰。

    吾為人君。

    民饑者吾自饑。

    寒者即衣單。

    豈況懷道施德之士乎。

    一國善士之福。

    不如高行賢者一人之德。

    國甯民安。

    四時順谷豐穰非戒之德其誰緻之乎。

    謂道士曰飲水不告。

    罪乃若此。

    豈況真盜不有重咎乎。

    以斯赦子。

    必無後患也。

    梵志曰。

    大善。

    受王洪潤矣。

    自斯之後。

    生死輪轉無際。

    至臨得佛不食六年。

    罪畢道成。

    以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