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夷自解羅雲乃生。
太子棄國勤于山林。
邪見之徒鹹謂狂惑。
謗聲非一。
太子聞焉。
忍斯辱謗。
追以慈濟。
福隆道成。
諸天雲集。
稽首承風。
帝王臣民靡不歸命。
佛告諸比丘。
時王者則吾身是也。
夫人者俱夷是。
太子者羅雲是。
夫崇惡禍追。
施德福歸。
可不慎哉。
王忘道士令餓六日。
受罪六年饑馑才息。
六日之後王身供養故。
今六年殃畢道成。
俱夷笑之。
今懷羅雲六年重病。
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内故。
六年處于幽冥。
愚夫重闇不明去就。
以惡心向佛沙門。
梵志截手拔舌者。
斯一世之苦。
妄以手捶。
虛以口謗。
死入太山。
太山之鬼拔出其舌。
著于熱沙。
以牛耕上。
又以然釘釘其五體。
求死不得。
殃惡若此。
順行無邪。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四)釋家畢罪經 昔者菩薩守戒行淨。
積功累德。
遂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
遊處舍衛國。
天龍鬼神帝王臣民靡不歸宗。
蟲道邪術值佛影隆。
猶日明盛螢火隐退。
貪嫉之興。
不睹亡身之火。
邪黨構謀。
勸女弟子名曰好首。
以毀天尊。
國人未獲真谛者。
有沉吟之疑。
心疑諸沙門。
王亦怪焉。
蠱道貪濁。
诤财相訴。
濁現禍歸。
即時見廢。
貞真照現。
天人歎善。
王詣精舍頓首悔過。
由斯王有慚心。
因媒啟問求佛女妹。
結婚姻之固以絕釋家之怨。
衆祐曰。
吾去家為沙門。
不豫世業。
嫁娶之事。
一由父王。
于是遣使者緻敬宣結親之辭。
諸釋不許。
王曰。
佛處其國爾由往來。
明者無怨。
愚夫有仇。
女吾賤妾之子。
何足以緻恨乎。
王許曰可。
遂成婚姻有男嗣。
一請見諸舅即之釋國。
時佛當還開化諸釋。
諸釋欣欣興佛精舍。
掘土三尺。
以栴檀香填之。
撿國衆寶為佛精舍。
焜焜奕奕有若天宮。
聲聞鄰國靡不躍逸。
佛未坐之而彼庶子入觀曰。
斯精舍之巧衆珍之妙。
唯天帝宮可為匹矣。
曰佛未翔茲。
吾一坐座。
沒命不恨也。
庶子嬖友。
名曰頭佉摩。
對曰。
夫亦何失。
即升坐矣。
釋氏雄士。
壯聲呵曰。
衆祐尊座。
天帝不臨。
何婢之子敢升座乎。
裂坐更興。
庶子出謂其友曰。
斯辱無外矣。
吾若為王。
爾無忘茲。
友曰俱然。
旋守其母欲為太子。
母以妖蠱請如子願。
王曰。
古來未聞無設狂言自招恥也。
妖蠱處内。
佞臣巧辭。
遂立二嫡分民正治。
大王崩。
位立兩國。
民随所悅。
仁兇分流。
仁即奉兄。
兇馳詣叔。
友為相國。
修治幹戈。
軍用衆備。
以舊事聞。
王曰可。
即寵雄将武士就路。
睹佛道邊坐乎半枯之樹。
王進稽首曰。
佛不坐純生而處半枯将有由乎。
衆祐曰。
斯樹名釋。
吾愛其名。
以仁道濟其難。
潤其枯惠其生也。
王怅然内恥曰。
佛仁弘普。
惠逮草木。
豈況人乎。
于是旋軍。
相國仰察天文。
睹釋氏宿福索禍興複以聞之。
軍又出未至釋氏城有數裡。
城中弓弩矢聲猶風雨。
幢幡傘蓋斷竿截鬥。
裂铠斬控。
士馬震奔靡不失魄。
王又奔歸。
釋人啟佛當那賊何。
曰牢關門廢塹橋。
王又出軍。
目連啟言。
吾欲以羅漢威神化為天網覆城面四十裡。
王奈釋人何。
衆祐曰。
無奈罪何。
又言。
跳著他方刹土。
曰無奈罪何。
目連言。
吾能攘有形。
無奈無形罪何。
衆祐曰。
種惡禍生。
孰能攘之。
取釋氏一子置吾缽下。
以效其實。
目連如命。
釋諸耆舊承教守門。
魔化為舊德。
呵諸釋曰。
王假塗有所之。
爾其絕彼将益後尤。
佛弟子行可得爾乎。
魔奮勢拔鑰排門兵入。
猶塘決水翻。
釋摩南為大将軍。
與王先王同師而學。
有死友之誓。
謂王曰。
住爾兇士一餐之頃。
令城中人獲出全命。
王曰可。
大将軍臨水向佛。
叩頭流淚而曰。
以吾微命請彼少人。
願令十方群生皆奉佛教。
恕己濟衆。
潤合二儀。
無為狼蚖之毒殘賊衆生。
若斯無道之王矣。
入水以發纏樹根有頃命終。
王遣使者視之。
還如事雲。
兵入掘地半埋釋人。
橫材象牽概殺之矣。
或馬迹。
或兵刃。
佛時首疾。
其痛難言。
梵王帝釋四大天王。
皆叉手侍為之痛心。
釋人有自歸命三尊者。
誦經者。
起慈心者。
釋有三城。
征事未畢。
王憶釋摩南殺身請衆命。
為之怆然。
旋師罷軍。
遣使者緻敬曰。
士衆疲勞。
還國息師。
異日束修稽首足下。
佛教謝王自愛。
使者退。
佛視之矣。
阿難整法服稽首曰。
佛不虛視。
其必有緣。
衆祐曰。
釋罪畢也。
王罪興矣。
卻後七日。
太山鬼以火燒王及其臣民。
王罪難救猶釋禍難攘矣。
佛使阿難舉缽。
缽下人亦終。
佛将諸沙門至梵志講堂。
道經諸釋死地。
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胫者。
睹佛來。
或搏頰呻吟雲。
歸命佛歸命法。
歸命聖衆。
願十方群生皆獲永康。
莫如我等也。
時自然床從地出。
其地無間。
諸沙門皆坐。
佛言。
斯王勃逆興罪弘廣矣。
又問沙門。
若見屠獵魚網者。
獲為飛行皇帝乎。
對曰。
不見。
佛言。
善哉。
吾亦不見。
以其無四等心惠彼群生故也。
王行湖邊。
衆入水浴。
神化為毒蟲螫其士衆。
毒行身黑。
或于水中死者。
或百步一裡死者。
且半入國。
兇鬼雲集宮中。
夜時人聲物鳴。
聚居相持。
須旦為命。
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
怪異首尾靡不怨王也。
王聞佛戒火變之異。
内如湯灼。
遣使者參其事。
佛說如上。
使返具聞。
國振瓦崩。
王會群臣。
議言。
或于山或于水。
遂乘船入海。
強富得從。
貧羸留國。
王内宮人登船上服。
望火解衣。
脫陽燧珠著服上。
其日雲興。
壅壅曀曀。
風雨淩淩。
笮絕舟漂。
臣民佥曰。
弊王行兇。
乃緻兇禍。
向中之時日出炙陽燧陽。
燧化為火。
始自王舟。
大山鬼神雲集礔礰。
率土生入太山地獄。
留在岸者。
微怖而全。
佛于是日興慈心定。
諸沙門問阿難。
佛不出乎。
答曰。
一國大喪。
佛興慈定。
故為不出也。
佛明晨出。
諸沙門稽首于地。
釋梵四王諸龍鬼神。
帝王臣民稽首就座。
阿難整服。
問二國禍變之元。
願釋衆疑。
令群生照禍福所由。
佛告阿難。
昔有三國比鄰而王。
時佛去世久遠。
經典不修。
菩薩所處之國。
緻有湖池。
獲魚無數。
近國聞喜。
資财來買。
魚盡慘還。
遠國不知。
亦無買心。
漁獵國者。
今釋三億人死者是也。
其一國喜欲買魚者。
今一城人恐徒亡财者是也。
遠國不聞得魚者。
今一城中人不知王來者是也。
我時見破魚首。
失言可之。
今已得佛為三界尊。
尚不免首疾之殃。
豈況凡庶乎。
諸弟子端爾心興德惠安群生。
恕己濟彼。
慎無殺生。
盜人财物。
淫彼非妻。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嫉妒恚癡。
诽謗三尊。
禍之大莫尚十惡。
福榮之尊。
夫唯十善矣。
殺物者為自殺。
活物者為自活。
策心念惡。
口言惡。
身行惡。
莫若勞心念道。
口言道。
身行道。
施善福追。
為惡禍尋。
猶響之應聲影之追形也。
睹斯變者。
慎勿違春天之仁。
而尚豺狼之兇也。
佛說經竟。
四輩弟子。
天龍鬼神。
皆大歡喜。
稽首而去。
六度集經卷第五
太子棄國勤于山林。
邪見之徒鹹謂狂惑。
謗聲非一。
太子聞焉。
忍斯辱謗。
追以慈濟。
福隆道成。
諸天雲集。
稽首承風。
帝王臣民靡不歸命。
佛告諸比丘。
時王者則吾身是也。
夫人者俱夷是。
太子者羅雲是。
夫崇惡禍追。
施德福歸。
可不慎哉。
王忘道士令餓六日。
受罪六年饑馑才息。
六日之後王身供養故。
今六年殃畢道成。
俱夷笑之。
今懷羅雲六年重病。
太子以梵志深著苑内故。
六年處于幽冥。
愚夫重闇不明去就。
以惡心向佛沙門。
梵志截手拔舌者。
斯一世之苦。
妄以手捶。
虛以口謗。
死入太山。
太山之鬼拔出其舌。
著于熱沙。
以牛耕上。
又以然釘釘其五體。
求死不得。
殃惡若此。
順行無邪。
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五四)釋家畢罪經 昔者菩薩守戒行淨。
積功累德。
遂獲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
遊處舍衛國。
天龍鬼神帝王臣民靡不歸宗。
蟲道邪術值佛影隆。
猶日明盛螢火隐退。
貪嫉之興。
不睹亡身之火。
邪黨構謀。
勸女弟子名曰好首。
以毀天尊。
國人未獲真谛者。
有沉吟之疑。
心疑諸沙門。
王亦怪焉。
蠱道貪濁。
诤财相訴。
濁現禍歸。
即時見廢。
貞真照現。
天人歎善。
王詣精舍頓首悔過。
由斯王有慚心。
因媒啟問求佛女妹。
結婚姻之固以絕釋家之怨。
衆祐曰。
吾去家為沙門。
不豫世業。
嫁娶之事。
一由父王。
于是遣使者緻敬宣結親之辭。
諸釋不許。
王曰。
佛處其國爾由往來。
明者無怨。
愚夫有仇。
女吾賤妾之子。
何足以緻恨乎。
王許曰可。
遂成婚姻有男嗣。
一請見諸舅即之釋國。
時佛當還開化諸釋。
諸釋欣欣興佛精舍。
掘土三尺。
以栴檀香填之。
撿國衆寶為佛精舍。
焜焜奕奕有若天宮。
聲聞鄰國靡不躍逸。
佛未坐之而彼庶子入觀曰。
斯精舍之巧衆珍之妙。
唯天帝宮可為匹矣。
曰佛未翔茲。
吾一坐座。
沒命不恨也。
庶子嬖友。
名曰頭佉摩。
對曰。
夫亦何失。
即升坐矣。
釋氏雄士。
壯聲呵曰。
衆祐尊座。
天帝不臨。
何婢之子敢升座乎。
裂坐更興。
庶子出謂其友曰。
斯辱無外矣。
吾若為王。
爾無忘茲。
友曰俱然。
旋守其母欲為太子。
母以妖蠱請如子願。
王曰。
古來未聞無設狂言自招恥也。
妖蠱處内。
佞臣巧辭。
遂立二嫡分民正治。
大王崩。
位立兩國。
民随所悅。
仁兇分流。
仁即奉兄。
兇馳詣叔。
友為相國。
修治幹戈。
軍用衆備。
以舊事聞。
王曰可。
即寵雄将武士就路。
睹佛道邊坐乎半枯之樹。
王進稽首曰。
佛不坐純生而處半枯将有由乎。
衆祐曰。
斯樹名釋。
吾愛其名。
以仁道濟其難。
潤其枯惠其生也。
王怅然内恥曰。
佛仁弘普。
惠逮草木。
豈況人乎。
于是旋軍。
相國仰察天文。
睹釋氏宿福索禍興複以聞之。
軍又出未至釋氏城有數裡。
城中弓弩矢聲猶風雨。
幢幡傘蓋斷竿截鬥。
裂铠斬控。
士馬震奔靡不失魄。
王又奔歸。
釋人啟佛當那賊何。
曰牢關門廢塹橋。
王又出軍。
目連啟言。
吾欲以羅漢威神化為天網覆城面四十裡。
王奈釋人何。
衆祐曰。
無奈罪何。
又言。
跳著他方刹土。
曰無奈罪何。
目連言。
吾能攘有形。
無奈無形罪何。
衆祐曰。
種惡禍生。
孰能攘之。
取釋氏一子置吾缽下。
以效其實。
目連如命。
釋諸耆舊承教守門。
魔化為舊德。
呵諸釋曰。
王假塗有所之。
爾其絕彼将益後尤。
佛弟子行可得爾乎。
魔奮勢拔鑰排門兵入。
猶塘決水翻。
釋摩南為大将軍。
與王先王同師而學。
有死友之誓。
謂王曰。
住爾兇士一餐之頃。
令城中人獲出全命。
王曰可。
大将軍臨水向佛。
叩頭流淚而曰。
以吾微命請彼少人。
願令十方群生皆奉佛教。
恕己濟衆。
潤合二儀。
無為狼蚖之毒殘賊衆生。
若斯無道之王矣。
入水以發纏樹根有頃命終。
王遣使者視之。
還如事雲。
兵入掘地半埋釋人。
橫材象牽概殺之矣。
或馬迹。
或兵刃。
佛時首疾。
其痛難言。
梵王帝釋四大天王。
皆叉手侍為之痛心。
釋人有自歸命三尊者。
誦經者。
起慈心者。
釋有三城。
征事未畢。
王憶釋摩南殺身請衆命。
為之怆然。
旋師罷軍。
遣使者緻敬曰。
士衆疲勞。
還國息師。
異日束修稽首足下。
佛教謝王自愛。
使者退。
佛視之矣。
阿難整法服稽首曰。
佛不虛視。
其必有緣。
衆祐曰。
釋罪畢也。
王罪興矣。
卻後七日。
太山鬼以火燒王及其臣民。
王罪難救猶釋禍難攘矣。
佛使阿難舉缽。
缽下人亦終。
佛将諸沙門至梵志講堂。
道經諸釋死地。
或有已死或折臂髀胫者。
睹佛來。
或搏頰呻吟雲。
歸命佛歸命法。
歸命聖衆。
願十方群生皆獲永康。
莫如我等也。
時自然床從地出。
其地無間。
諸沙門皆坐。
佛言。
斯王勃逆興罪弘廣矣。
又問沙門。
若見屠獵魚網者。
獲為飛行皇帝乎。
對曰。
不見。
佛言。
善哉。
吾亦不見。
以其無四等心惠彼群生故也。
王行湖邊。
衆入水浴。
神化為毒蟲螫其士衆。
毒行身黑。
或于水中死者。
或百步一裡死者。
且半入國。
兇鬼雲集宮中。
夜時人聲物鳴。
聚居相持。
須旦為命。
日月薄蝕。
星宿失度。
怪異首尾靡不怨王也。
王聞佛戒火變之異。
内如湯灼。
遣使者參其事。
佛說如上。
使返具聞。
國振瓦崩。
王會群臣。
議言。
或于山或于水。
遂乘船入海。
強富得從。
貧羸留國。
王内宮人登船上服。
望火解衣。
脫陽燧珠著服上。
其日雲興。
壅壅曀曀。
風雨淩淩。
笮絕舟漂。
臣民佥曰。
弊王行兇。
乃緻兇禍。
向中之時日出炙陽燧陽。
燧化為火。
始自王舟。
大山鬼神雲集礔礰。
率土生入太山地獄。
留在岸者。
微怖而全。
佛于是日興慈心定。
諸沙門問阿難。
佛不出乎。
答曰。
一國大喪。
佛興慈定。
故為不出也。
佛明晨出。
諸沙門稽首于地。
釋梵四王諸龍鬼神。
帝王臣民稽首就座。
阿難整服。
問二國禍變之元。
願釋衆疑。
令群生照禍福所由。
佛告阿難。
昔有三國比鄰而王。
時佛去世久遠。
經典不修。
菩薩所處之國。
緻有湖池。
獲魚無數。
近國聞喜。
資财來買。
魚盡慘還。
遠國不知。
亦無買心。
漁獵國者。
今釋三億人死者是也。
其一國喜欲買魚者。
今一城人恐徒亡财者是也。
遠國不聞得魚者。
今一城中人不知王來者是也。
我時見破魚首。
失言可之。
今已得佛為三界尊。
尚不免首疾之殃。
豈況凡庶乎。
諸弟子端爾心興德惠安群生。
恕己濟彼。
慎無殺生。
盜人财物。
淫彼非妻。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嫉妒恚癡。
诽謗三尊。
禍之大莫尚十惡。
福榮之尊。
夫唯十善矣。
殺物者為自殺。
活物者為自活。
策心念惡。
口言惡。
身行惡。
莫若勞心念道。
口言道。
身行道。
施善福追。
為惡禍尋。
猶響之應聲影之追形也。
睹斯變者。
慎勿違春天之仁。
而尚豺狼之兇也。
佛說經竟。
四輩弟子。
天龍鬼神。
皆大歡喜。
稽首而去。
六度集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