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戒度無極章第二(此有十五章)
戒度無極者。
厥則雲何。
狂愚兇虐。
好殘生命。
貪餘盜竊。
淫侄穢濁。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嫉恚癡心。
危親戮聖。
謗佛亂賢。
取宗廟物。
懷兇逆。
毀三尊。
如斯元惡。
甯就脯割。
菹醢市朝。
終而不為信佛三寶。
四恩普濟矣。
(二七) 昔者菩薩為清信士。
所處之國其王行真。
勸導臣民令知三尊。
執戒奉齋者捐賦除役。
黎庶巨細見王尚賢。
多僞善而潛行邪。
王以佛戒觀察民操。
有外善内穢。
違佛清化。
即權令而敕曰。
敢有奉佛道者罪至棄市。
訛善之徒靡不釋真。
恣心從其本邪。
菩薩年耆。
懷正真弘影之明。
聞令驚曰。
釋真從邪獲為帝王。
壽齊二儀富貴無外。
六樂由心。
吾終不為也。
雖一餐之命。
得睹三尊至真之化。
吾欣奉之。
懷俗記籍萬億之卷。
身處天宮極天之壽。
而闇于三尊。
不聞佛經。
吾不願也。
禀佛之言。
即有戮死之患。
吾甘心焉。
經雲。
衆生自投三塗。
獲人道難。
處中國難。
六情完具難。
生有道國難。
與菩薩親難。
睹經信之難。
貫奧解微難。
值高行沙門清心供養難。
值佛受決難。
吾宿功著。
今睹佛經獲奉三寶。
若值無道菹醯之酷。
湯火之戾。
終不釋正從彼妖蠱也。
王命有司。
廉察違命者。
戮之市朝。
廉人見菩薩志固不轉奉事三尊至意不虧。
即執之以聞。
王曰。
戮之于市。
陰使人尋聽察其雲。
菩薩就死誡其子曰。
乾坤始興有人之來。
衆生處世。
以六情亂行甚于狂醉。
鮮睹三尊。
導清明化也。
爾幸知法。
慎無釋之。
夫舍佛法之行。
而為鬼妖之僞者。
國喪必矣。
吾甯舍身不去真也。
王今悖誤。
爾無從焉。
廉者以聞。
王知行真。
即欣而請之。
執手升殿曰。
卿真可謂佛弟子者矣。
拜為國相。
委任治政。
舍佛清化之疇者。
複其賦役。
于是國境莫尚為善。
佛告諸沙門。
時國王者彌勒是也。
清信士者吾身是也。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二八) 昔者菩薩。
身為象王。
其心弘遠。
照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
常三自歸。
每以普慈拯濟衆生。
誓願得佛當度一切。
從五百象。
時有兩妻。
象王于水中得一蓮華。
厥色甚妙。
以惠嫡妻。
嫡妻得華。
欣怿曰。
冰寒尤甚。
何緣有斯華乎。
小妻貪嫉。
恚而誓曰。
會以重毒鸩殺汝矣。
結氣而殒。
魂靈感化為四姓女。
顔華絕人。
智意流通。
博識古今。
仰觀天文。
明時盛衰。
王聞若茲。
娉為夫人。
至即陳治國之政義合忠臣。
王悅而敬之。
每言辄從。
夫人曰。
吾夢睹六牙之象。
心欲其牙以為佩幾王不緻之。
吾即死矣。
王曰。
無妖言也。
人聞笑爾。
夫人言。
相屬心生憂結。
王請議臣四人。
自雲己夢。
曰古今有斯象乎。
一臣對曰。
無有之也。
一臣曰。
王不夢也。
一臣曰。
嘗聞有之。
所在彌遠。
一臣曰。
若能緻之。
帝釋今翔于茲矣。
四臣即召四方射師問之。
南方師曰。
吾亡父常雲。
有之。
然遠難緻。
臣上聞雲。
斯人知之。
王即現之。
夫人曰。
汝直南行三千裡。
得山入山行二日許。
即至象所在也。
道邊作坑。
除爾須發著沙門服。
于坑中射之。
截取其牙。
将二牙來。
師如命行。
之象遊處。
先射象。
著法服持缽。
于坑中止住。
象王見沙門。
即低頭言。
和南道士。
将以何事賊吾軀命。
曰欲得汝牙。
象曰。
吾痛難忍。
疾取牙去。
無亂吾心令惡念生也。
志念惡者死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
夫懷忍行慈。
惡來善往。
菩薩之上行也。
正使俎骨脯肉。
終不違斯行也。
修斯行者死辄上天。
疾得滅度矣。
人即截牙。
象曰。
道士當卻行。
無令群象尋足迹也。
象适人去遠。
其痛難忍。
躄地大呼。
奄忽而死。
即生天上。
群象四來。
鹹曰。
何人殺吾王者。
行索不得。
還守王哀号。
師以牙還。
王睹象牙心即恸怖。
夫人以牙著手中。
适欲視之。
雷電霹靂椎之。
吐血死入地獄。
佛告諸沙門。
爾時象王者我身是也。
大婦者求夷是。
獵者調達是。
小夫人者好首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二九) 昔者菩薩。
為鹦鹉王。
常奉佛教。
歸命三尊。
時當死。
死不犯十惡。
慈心教化。
六度為首。
爾時國王好食鹦鹉。
獵士競索睹鹦鹉群。
以網收之。
盡獲其衆。
貢于太官。
宰夫收焉。
肥即烹之為肴。
鹦鹉王深惟。
衆生擾擾赴獄喪身。
回流三界靡不由食。
告從者曰。
除貪捐食。
體疪小苦。
命可冀矣。
愚者饕餮。
心無遠慮。
猶若悭子貪刀刃之鮮蜜。
不知有截舌之患。
吾今裁食。
爾等則焉。
鹦鹉王日瘦。
由其籠目勢踴得出。
立籠上曰。
夫貪惡之大。
無欲善之景矣。
重曰。
諸佛以貪為獄為網為毒為刃。
爾等損食可如餘焉。
菩薩自斯。
若為凡人。
粗食供命。
弊衣蓋形。
以貪戒心。
無日不存。
福為帝王。
辄以佛智觀國之累。
福高弘多其為難算矣。
非常無牢唯苦無樂。
夫有辄滅。
身為僞幻。
難保猶卵。
難養若狼。
有眼睹焉。
靡不寒栗。
菩薩世世以戒為行。
遂成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為天人師。
佛告諸比丘。
時鹦鹉王者吾身是也。
人王者調達是也。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 昔者菩薩。
為王太子。
名曰法施。
内清外淨。
常以履邪之禍。
自戒其心。
尊聖孝親。
慈濟衆生。
夫子朝觐。
辄須相國。
進退如禮未嘗失儀。
王之幸妾。
内懷邪淫。
出援太子。
太子力争。
而獲免焉。
拍相首曰。
去矣。
其冠隕地。
相首無發。
内妾笑之。
恥而懷忿。
妾向王泣曰。
妾雖微賤猶是王妻。
太子不遜有欲于妾。
王曰。
太子履操。
非佛志不念。
非佛教不言。
非佛道不行。
八方歎德。
諸國莫如。
其豈有非乎。
讒言緻數。
以惑王心。
王曰。
骨肉相殘謂之亂賊。
吾不為也。
拜為邊王。
去國八千裡。
曰爾鎮境外。
則天行仁。
無殘民命。
無苟貪困黎庶。
尊老若親。
愛民若子。
慎修佛戒守道以死。
世多奸僞。
齒印之教。
爾乃信矣。
太子稽首泣涕曰。
不敢替尊誨。
即就錄土。
五戒十德。
慈化國民。
處位一年。
遠民慕潤。
歸化雲集。
增戶萬餘。
以狀上聞。
歎王德潤遠照使然。
王逮後妃。
喜而歎之。
妾殊懷怨。
與相為奸。
謀除太子。
伺王卧出。
以蠟抑印。
詐為書。
爾有慢上之罪。
不忍面誅。
書到疾脫眼童子。
付使還國。
使往至。
群臣佥曰。
斯妖亂之使。
非自大王也。
太子曰。
大王前齒。
今者信現。
愛身違親謂之大逆矣。
即與群臣相樂三日。
遍行國界。
赒窮濟乏。
以佛影模。
慈心訓民。
募能脫眼者。
賣刍兒即為出
厥則雲何。
狂愚兇虐。
好殘生命。
貪餘盜竊。
淫侄穢濁。
兩舌惡罵。
妄言绮語。
嫉恚癡心。
危親戮聖。
謗佛亂賢。
取宗廟物。
懷兇逆。
毀三尊。
如斯元惡。
甯就脯割。
菹醢市朝。
終而不為信佛三寶。
四恩普濟矣。
(二七) 昔者菩薩為清信士。
所處之國其王行真。
勸導臣民令知三尊。
執戒奉齋者捐賦除役。
黎庶巨細見王尚賢。
多僞善而潛行邪。
王以佛戒觀察民操。
有外善内穢。
違佛清化。
即權令而敕曰。
敢有奉佛道者罪至棄市。
訛善之徒靡不釋真。
恣心從其本邪。
菩薩年耆。
懷正真弘影之明。
聞令驚曰。
釋真從邪獲為帝王。
壽齊二儀富貴無外。
六樂由心。
吾終不為也。
雖一餐之命。
得睹三尊至真之化。
吾欣奉之。
懷俗記籍萬億之卷。
身處天宮極天之壽。
而闇于三尊。
不聞佛經。
吾不願也。
禀佛之言。
即有戮死之患。
吾甘心焉。
經雲。
衆生自投三塗。
獲人道難。
處中國難。
六情完具難。
生有道國難。
與菩薩親難。
睹經信之難。
貫奧解微難。
值高行沙門清心供養難。
值佛受決難。
吾宿功著。
今睹佛經獲奉三寶。
若值無道菹醯之酷。
湯火之戾。
終不釋正從彼妖蠱也。
王命有司。
廉察違命者。
戮之市朝。
廉人見菩薩志固不轉奉事三尊至意不虧。
即執之以聞。
王曰。
戮之于市。
陰使人尋聽察其雲。
菩薩就死誡其子曰。
乾坤始興有人之來。
衆生處世。
以六情亂行甚于狂醉。
鮮睹三尊。
導清明化也。
爾幸知法。
慎無釋之。
夫舍佛法之行。
而為鬼妖之僞者。
國喪必矣。
吾甯舍身不去真也。
王今悖誤。
爾無從焉。
廉者以聞。
王知行真。
即欣而請之。
執手升殿曰。
卿真可謂佛弟子者矣。
拜為國相。
委任治政。
舍佛清化之疇者。
複其賦役。
于是國境莫尚為善。
佛告諸沙門。
時國王者彌勒是也。
清信士者吾身是也。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二八) 昔者菩薩。
身為象王。
其心弘遠。
照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
常三自歸。
每以普慈拯濟衆生。
誓願得佛當度一切。
從五百象。
時有兩妻。
象王于水中得一蓮華。
厥色甚妙。
以惠嫡妻。
嫡妻得華。
欣怿曰。
冰寒尤甚。
何緣有斯華乎。
小妻貪嫉。
恚而誓曰。
會以重毒鸩殺汝矣。
結氣而殒。
魂靈感化為四姓女。
顔華絕人。
智意流通。
博識古今。
仰觀天文。
明時盛衰。
王聞若茲。
娉為夫人。
至即陳治國之政義合忠臣。
王悅而敬之。
每言辄從。
夫人曰。
吾夢睹六牙之象。
心欲其牙以為佩幾王不緻之。
吾即死矣。
王曰。
無妖言也。
人聞笑爾。
夫人言。
相屬心生憂結。
王請議臣四人。
自雲己夢。
曰古今有斯象乎。
一臣對曰。
無有之也。
一臣曰。
王不夢也。
一臣曰。
嘗聞有之。
所在彌遠。
一臣曰。
若能緻之。
帝釋今翔于茲矣。
四臣即召四方射師問之。
南方師曰。
吾亡父常雲。
有之。
然遠難緻。
臣上聞雲。
斯人知之。
王即現之。
夫人曰。
汝直南行三千裡。
得山入山行二日許。
即至象所在也。
道邊作坑。
除爾須發著沙門服。
于坑中射之。
截取其牙。
将二牙來。
師如命行。
之象遊處。
先射象。
著法服持缽。
于坑中止住。
象王見沙門。
即低頭言。
和南道士。
将以何事賊吾軀命。
曰欲得汝牙。
象曰。
吾痛難忍。
疾取牙去。
無亂吾心令惡念生也。
志念惡者死入太山.餓鬼.畜生道中。
夫懷忍行慈。
惡來善往。
菩薩之上行也。
正使俎骨脯肉。
終不違斯行也。
修斯行者死辄上天。
疾得滅度矣。
人即截牙。
象曰。
道士當卻行。
無令群象尋足迹也。
象适人去遠。
其痛難忍。
躄地大呼。
奄忽而死。
即生天上。
群象四來。
鹹曰。
何人殺吾王者。
行索不得。
還守王哀号。
師以牙還。
王睹象牙心即恸怖。
夫人以牙著手中。
适欲視之。
雷電霹靂椎之。
吐血死入地獄。
佛告諸沙門。
爾時象王者我身是也。
大婦者求夷是。
獵者調達是。
小夫人者好首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二九) 昔者菩薩。
為鹦鹉王。
常奉佛教。
歸命三尊。
時當死。
死不犯十惡。
慈心教化。
六度為首。
爾時國王好食鹦鹉。
獵士競索睹鹦鹉群。
以網收之。
盡獲其衆。
貢于太官。
宰夫收焉。
肥即烹之為肴。
鹦鹉王深惟。
衆生擾擾赴獄喪身。
回流三界靡不由食。
告從者曰。
除貪捐食。
體疪小苦。
命可冀矣。
愚者饕餮。
心無遠慮。
猶若悭子貪刀刃之鮮蜜。
不知有截舌之患。
吾今裁食。
爾等則焉。
鹦鹉王日瘦。
由其籠目勢踴得出。
立籠上曰。
夫貪惡之大。
無欲善之景矣。
重曰。
諸佛以貪為獄為網為毒為刃。
爾等損食可如餘焉。
菩薩自斯。
若為凡人。
粗食供命。
弊衣蓋形。
以貪戒心。
無日不存。
福為帝王。
辄以佛智觀國之累。
福高弘多其為難算矣。
非常無牢唯苦無樂。
夫有辄滅。
身為僞幻。
難保猶卵。
難養若狼。
有眼睹焉。
靡不寒栗。
菩薩世世以戒為行。
遂成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為天人師。
佛告諸比丘。
時鹦鹉王者吾身是也。
人王者調達是也。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 昔者菩薩。
為王太子。
名曰法施。
内清外淨。
常以履邪之禍。
自戒其心。
尊聖孝親。
慈濟衆生。
夫子朝觐。
辄須相國。
進退如禮未嘗失儀。
王之幸妾。
内懷邪淫。
出援太子。
太子力争。
而獲免焉。
拍相首曰。
去矣。
其冠隕地。
相首無發。
内妾笑之。
恥而懷忿。
妾向王泣曰。
妾雖微賤猶是王妻。
太子不遜有欲于妾。
王曰。
太子履操。
非佛志不念。
非佛教不言。
非佛道不行。
八方歎德。
諸國莫如。
其豈有非乎。
讒言緻數。
以惑王心。
王曰。
骨肉相殘謂之亂賊。
吾不為也。
拜為邊王。
去國八千裡。
曰爾鎮境外。
則天行仁。
無殘民命。
無苟貪困黎庶。
尊老若親。
愛民若子。
慎修佛戒守道以死。
世多奸僞。
齒印之教。
爾乃信矣。
太子稽首泣涕曰。
不敢替尊誨。
即就錄土。
五戒十德。
慈化國民。
處位一年。
遠民慕潤。
歸化雲集。
增戶萬餘。
以狀上聞。
歎王德潤遠照使然。
王逮後妃。
喜而歎之。
妾殊懷怨。
與相為奸。
謀除太子。
伺王卧出。
以蠟抑印。
詐為書。
爾有慢上之罪。
不忍面誅。
書到疾脫眼童子。
付使還國。
使往至。
群臣佥曰。
斯妖亂之使。
非自大王也。
太子曰。
大王前齒。
今者信現。
愛身違親謂之大逆矣。
即與群臣相樂三日。
遍行國界。
赒窮濟乏。
以佛影模。
慈心訓民。
募能脫眼者。
賣刍兒即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