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吳康居國沙門康僧會譯
布施度無極經(此有十一章)
(一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諸比丘。
昔者有國王号和默。
王行仁平。
愛民若子。
正法治國。
民無怨心。
其國廣大郡縣甚多。
境界熾盛。
五谷豐熟。
國無災毒。
壽八萬歲。
和默聖王明令宮中。
皇後貴人百官侍者。
執綱維臣。
教以正法。
各理所部。
王常慈心愍念衆生。
悲其愚惑狂悖自墜。
尋存道原喜無不加。
哀護衆生如天帝釋。
殺盜淫泆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嫉妒恚癡。
如此之兇無餘在心。
孝順父母敬愛九親。
尋追賢者尊戴聖人。
信佛信法信沙門言。
信善有福為惡有殃。
以斯忠政十善明法自身執行。
重敕後妃下逮賤妾。
皆令尊奉相率為善。
布告四鎮臣民巨細皆令帶誦心執修行。
國有貧者不任窮困。
失計行盜财主得之。
将以啟聞。
王曰。
爾盜乎。
盜者曰。
實盜。
王曰爾何緣盜乎。
盜者曰。
實貧困無以自活。
違聖明法蹈火行盜。
王怅愍之。
嘉其至誠。
恧然内愧。
長歎而雲。
民之饑者即吾餓之。
民之寒者即吾裸之。
重曰。
吾勢能令國無貧者。
民之苦樂在我而已。
即大赦其國出藏珍寶布施困乏。
饑渴之人即飲食之。
寒者衣之。
病者給藥。
田園舍宅金銀珠玑。
車馬牛錢恣意所索。
飛鳥走獸都及衆蟲。
五谷刍草亦從所好。
自王布施之後。
國豐民富相率以道。
民無殺者。
盜人财物。
淫人婦女。
兩舌惡口。
妄言绮語。
嫉妒恚癡。
兇愚之心。
寂而消滅。
皆信佛信法信沙門。
信為善有福作惡有殃。
舉國和樂。
鞭杖不行。
仇敵稱臣。
戰器朽于藏。
牢獄無系囚。
人民稱善。
我生遇哉。
天龍鬼神無不助喜祐護其國。
毒害消竭。
五谷豐熟。
家有餘财。
王内獨喜。
即得五福。
一者長壽。
二者顔華日更好色。
三者德勳八方上下。
四者無病氣力日增。
五者四境安隐心常歡喜。
王後壽終。
如強健人。
飽食快卧。
忽然上生忉利天上。
其國人民奉王十戒。
無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者。
壽終魂靈皆得上天。
佛告諸沙門。
時和默王者吾身是也。
諸沙門聞經皆大歡喜。
為佛作禮而去。
(一六)佛說四姓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四姓家遭宿命殃。
貧窭尤困。
草衣草席。
菜糜自供。
雖為極困。
足不蹈無道之宅。
手不執無道之惠。
志行清淨。
衆邪不能染其心。
朝禀暮講。
經戒不釋于口。
世尊所歎。
衆智所敬。
雖衣食不供于身口。
奉養聖衆。
随家所有菜糜草席。
不忽一日。
諸沙門曰。
四姓貧困。
常有饑色。
吾等不可受彼常食。
經說沙門一心守真。
戒具行高。
志如天金。
不珍财色唯經是寶。
絕滅六饑故誓除馑。
何恥分衛而不行乎。
共詣佛所。
本末陳之。
世尊默然。
後日四姓身詣精舍。
稽首畢一面坐。
佛念諸沙門前所啟事。
問四姓曰。
甯日慈施供養比丘不。
對曰唯然。
舉門日供。
但恨居貧。
菜糜草席。
枉屈聖賢以為默默。
衆祐曰。
布施之行。
惟在四意。
慈心向彼。
悲心追愍。
喜彼成度護濟衆生。
雖施微薄。
其後所生天上人中二道為常。
所願自然。
眼色耳聽鼻香口味。
身服上衣。
心皆欣怿。
不懼乏無也。
若施葌薄。
心又不悅。
後得其福。
福中之薄。
官位七寶。
得不足榮。
處在薄中。
心又悭儉不敢衣食。
惴惴恰恰未嘗歡喜。
腹饑身寒有似乞人。
徒生徒死無善以自祐也。
若施以好心不懇誠。
憍慠自恃。
身不供恪。
绮求華名。
欲遠揚己。
後有少财。
世人空稱。
以為巨億。
内懼劫奪。
衣常葌薄。
食未嘗甘。
亦為空生空死。
比丘未嘗履其門。
遠離三尊。
恒近惡道。
惠以好物。
四等敬奉。
手自斟酌。
存意三尊。
誓令衆生逢佛升天。
苦毒消滅。
後世所生願無不得。
值佛生天必如志願也(此章别本在薩和檀王經後)。
(一七) 昔有梵志。
名曰維藍。
榮尊位高。
為飛行皇帝。
财難籌算。
體好布施。
名女上色。
服飾光世。
以施與人。
金缽盛銀粟。
銀缽盛金粟。
澡甕盥槃四寶交錯。
金銀食鼎中有百味。
秦水名牛皆以黃金韬衣。
其角一牛者日出四升湩。
皆從犢子。
織成寶服。
明珠綻綴。
床榻帏帳。
寶絡光目。
名象良馬。
金銀鞍勒。
絡以衆寶。
諸車華蓋。
虎皮為座。
雕文刻镂無好不有。
自名女以下至于寶車。
事事各有千八十四枚。
以施與人。
維藍慈惠。
八方上下。
天龍善神無不助喜。
如維藍惠以濟凡庶。
畢其壽命無日疲懈。
不如一日飯一清信具戒之女。
其福倍彼不可籌算。
又為前施并清信女百。
不如清信具戒男一飯。
具戒男百不如具戒女除馑一飯。
女除馑百。
不如高行沙彌一人飯。
沙彌百。
不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諸比丘。
昔者有國王号和默。
王行仁平。
愛民若子。
正法治國。
民無怨心。
其國廣大郡縣甚多。
境界熾盛。
五谷豐熟。
國無災毒。
壽八萬歲。
和默聖王明令宮中。
皇後貴人百官侍者。
執綱維臣。
教以正法。
各理所部。
王常慈心愍念衆生。
悲其愚惑狂悖自墜。
尋存道原喜無不加。
哀護衆生如天帝釋。
殺盜淫泆兩舌惡口妄言绮語嫉妒恚癡。
如此之兇無餘在心。
孝順父母敬愛九親。
尋追賢者尊戴聖人。
信佛信法信沙門言。
信善有福為惡有殃。
以斯忠政十善明法自身執行。
重敕後妃下逮賤妾。
皆令尊奉相率為善。
布告四鎮臣民巨細皆令帶誦心執修行。
國有貧者不任窮困。
失計行盜财主得之。
将以啟聞。
王曰。
爾盜乎。
盜者曰。
實盜。
王曰爾何緣盜乎。
盜者曰。
實貧困無以自活。
違聖明法蹈火行盜。
王怅愍之。
嘉其至誠。
恧然内愧。
長歎而雲。
民之饑者即吾餓之。
民之寒者即吾裸之。
重曰。
吾勢能令國無貧者。
民之苦樂在我而已。
即大赦其國出藏珍寶布施困乏。
饑渴之人即飲食之。
寒者衣之。
病者給藥。
田園舍宅金銀珠玑。
車馬牛錢恣意所索。
飛鳥走獸都及衆蟲。
五谷刍草亦從所好。
自王布施之後。
國豐民富相率以道。
民無殺者。
盜人财物。
淫人婦女。
兩舌惡口。
妄言绮語。
嫉妒恚癡。
兇愚之心。
寂而消滅。
皆信佛信法信沙門。
信為善有福作惡有殃。
舉國和樂。
鞭杖不行。
仇敵稱臣。
戰器朽于藏。
牢獄無系囚。
人民稱善。
我生遇哉。
天龍鬼神無不助喜祐護其國。
毒害消竭。
五谷豐熟。
家有餘财。
王内獨喜。
即得五福。
一者長壽。
二者顔華日更好色。
三者德勳八方上下。
四者無病氣力日增。
五者四境安隐心常歡喜。
王後壽終。
如強健人。
飽食快卧。
忽然上生忉利天上。
其國人民奉王十戒。
無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中者。
壽終魂靈皆得上天。
佛告諸沙門。
時和默王者吾身是也。
諸沙門聞經皆大歡喜。
為佛作禮而去。
(一六)佛說四姓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四姓家遭宿命殃。
貧窭尤困。
草衣草席。
菜糜自供。
雖為極困。
足不蹈無道之宅。
手不執無道之惠。
志行清淨。
衆邪不能染其心。
朝禀暮講。
經戒不釋于口。
世尊所歎。
衆智所敬。
雖衣食不供于身口。
奉養聖衆。
随家所有菜糜草席。
不忽一日。
諸沙門曰。
四姓貧困。
常有饑色。
吾等不可受彼常食。
經說沙門一心守真。
戒具行高。
志如天金。
不珍财色唯經是寶。
絕滅六饑故誓除馑。
何恥分衛而不行乎。
共詣佛所。
本末陳之。
世尊默然。
後日四姓身詣精舍。
稽首畢一面坐。
佛念諸沙門前所啟事。
問四姓曰。
甯日慈施供養比丘不。
對曰唯然。
舉門日供。
但恨居貧。
菜糜草席。
枉屈聖賢以為默默。
衆祐曰。
布施之行。
惟在四意。
慈心向彼。
悲心追愍。
喜彼成度護濟衆生。
雖施微薄。
其後所生天上人中二道為常。
所願自然。
眼色耳聽鼻香口味。
身服上衣。
心皆欣怿。
不懼乏無也。
若施葌薄。
心又不悅。
後得其福。
福中之薄。
官位七寶。
得不足榮。
處在薄中。
心又悭儉不敢衣食。
惴惴恰恰未嘗歡喜。
腹饑身寒有似乞人。
徒生徒死無善以自祐也。
若施以好心不懇誠。
憍慠自恃。
身不供恪。
绮求華名。
欲遠揚己。
後有少财。
世人空稱。
以為巨億。
内懼劫奪。
衣常葌薄。
食未嘗甘。
亦為空生空死。
比丘未嘗履其門。
遠離三尊。
恒近惡道。
惠以好物。
四等敬奉。
手自斟酌。
存意三尊。
誓令衆生逢佛升天。
苦毒消滅。
後世所生願無不得。
值佛生天必如志願也(此章别本在薩和檀王經後)。
(一七) 昔有梵志。
名曰維藍。
榮尊位高。
為飛行皇帝。
财難籌算。
體好布施。
名女上色。
服飾光世。
以施與人。
金缽盛銀粟。
銀缽盛金粟。
澡甕盥槃四寶交錯。
金銀食鼎中有百味。
秦水名牛皆以黃金韬衣。
其角一牛者日出四升湩。
皆從犢子。
織成寶服。
明珠綻綴。
床榻帏帳。
寶絡光目。
名象良馬。
金銀鞍勒。
絡以衆寶。
諸車華蓋。
虎皮為座。
雕文刻镂無好不有。
自名女以下至于寶車。
事事各有千八十四枚。
以施與人。
維藍慈惠。
八方上下。
天龍善神無不助喜。
如維藍惠以濟凡庶。
畢其壽命無日疲懈。
不如一日飯一清信具戒之女。
其福倍彼不可籌算。
又為前施并清信女百。
不如清信具戒男一飯。
具戒男百不如具戒女除馑一飯。
女除馑百。
不如高行沙彌一人飯。
沙彌百。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