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如沙門一人具戒行者心無穢濁内外清潔。
凡人猶瓦石。
具戒高行者。
若明月珠也。
瓦石滿四天下。
猶不如真珠一矣。
又如維藍布施之多。
逮于具戒衆多之施。
不如飯溝港一。
溝港百不如頻來一。
頻來百不如不還一。
不還百不如飯應真一人。
又如維藍前施及飯諸賢聖。
不如孝事其親。
孝者盡其心無外私。
百世孝親。
不如飯一辟支佛。
辟支佛百不如飯一佛。
佛百不如立一刹守三自歸。
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盡仁不殺。
守清不盜。
執貞不犯他妻。
奉信不欺。
孝順不醉。
持五戒。
月六齋。
其福巍巍。
勝維藍布施萬種名物。
及飯賢聖。
甚為難算矣。
持戒不如等心慈育衆生。
其福無盡也。
雖為菜糜草席。
執三自歸。
懷四等心。
具持五戒。
山海可秤量。
斯福難籌算也。
佛告四姓。
欲知維藍者我身是。
四姓聞經。
心大歡喜。
作禮而去。
(一八)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厥體高大。
身毛五色。
蹄角奇雅。
衆鹿伏從數千為群。
國王出獵。
群鹿分散。
投岩堕坑。
蕩樹貫棘。
摧破死傷所殺不少。
鹿王睹之哽噎曰。
吾為衆長。
宜當明慮擇地而遊。
苟為美草而翔于斯。
凋殘群小。
罪在我也。
徑自入國。
國人睹之。
佥曰。
吾王有至仁之德。
神鹿來翔。
以為國瑞。
莫敢幹之。
乃到殿前。
跪而雲曰。
小畜貪生。
寄命國界。
卒逢獵者。
蟲類奔迸。
或生相失。
或死狼籍。
天仁愛物。
實為可哀。
願自相選日供太官。
乞知其數不敢欺王。
王甚奇曰。
太官所用日不過一。
不知汝等傷死甚多。
若實如雲。
吾誓不獵。
鹿王退還。
悉命群鹿。
具以斯意示其禍福。
群鹿伏聽。
自相差次。
應先行者每當就死。
過辭其王。
王為泣涕。
誨喻之曰。
睹世皆死。
孰有免之。
尋路念佛。
仁教慈心。
向彼人王慎無怨矣。
日日若茲。
中有應行者而身重胎。
曰死不敢避。
乞須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
其次頓首泣涕而曰。
必當就死。
尚有一日一夜之生。
斯須之命。
時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
明日遁衆。
身詣太官。
廚人識之。
即以上聞。
王問其故。
辭答如上。
王怆然為之流淚曰。
豈有畜獸懷天地之仁殺身濟衆。
履古人弘慈之行哉。
吾為人君。
日殺衆生之命。
肥澤己體。
吾好兇虐。
尚豺狼之行乎。
獸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遣鹿去還其本居。
敕一國界。
若有犯鹿者與人同罰。
自斯之後。
王及群寮率化。
黎民遵仁不殺。
潤逮草木。
國遂太平。
菩薩世世危命濟物。
功成德隆。
遂為尊雄。
佛告諸比丘。
時鹿王者是吾身也。
國王者舍利弗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一九) 昔者菩薩身為鹄鳥。
生子有三。
時國大旱。
無以食之。
裂腋下肉以濟其命。
三子疑曰。
斯肉氣味與母身氣相似無異。
得無吾母以身肉餐吾等乎。
三子怆然有悲傷之情。
又曰。
甯殒吾命不損母體也。
于是閉口不食。
母睹不食而更索焉。
天神歎曰。
母慈惠難喻。
子孝希有也。
諸天祐之。
願即從心。
佛告諸比丘。
鹄母者吾身是也。
三子者舍利弗.目連.阿難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此章别本在維藍章後)。
(二○) 昔者菩薩為孔雀王。
從妻五百。
委其舊匹。
欲青雀妻。
青雀唯食甘露好果。
孔雀為妻日行取之。
其國王夫人有疾。
夢睹孔雀雲其肉可為藥。
寤以啟聞。
王命獵士疾行索之。
夫人曰。
誰能得之。
娉以季女賜金百斤。
國之獵士分布行索。
睹孔雀王從一青雀在常食處。
即以蜜麨每處塗樹。
孔雀辄取以供其妻。
射師以麨塗身屍踞。
孔雀取麨。
人應獲焉。
孔雀曰。
子之勤身必為利也。
吾示子金山可為無盡之寶。
子原吾命矣。
人曰。
大王賜吾金百斤妻以季女。
豈信汝言乎。
即以獻王。
孔雀曰。
大王懷仁。
潤無不周。
願納微言。
乞得少水。
吾以慈咒。
服之疾即愈矣。
若其無效受罪不晚。
王順其意。
夫人服之。
衆疾皆愈。
華色炜晔。
宮人皆然。
舉國歎王弘慈。
全孔雀之命。
獲延一國之壽。
雀曰。
願得投身于彼大湖。
并咒其水。
率土黎民。
衆疾可愈。
若有疑望願以杖捶吾足。
王曰可。
雀即咒之。
國人飲水。
聾聽盲視。
喑語痀申。
衆疾皆然。
夫人疾除。
國人并得無病。
無有害孔雀之心。
雀具知之。
向王陳曰。
受王生潤之恩。
吾報濟一國之命。
報畢乞退。
王曰可。
雀即翔飛升樹重曰。
天下有三癡。
王曰。
何謂三。
一者吾癡。
二者獵士癡。
三者大王癡。
王曰。
願釋之。
雀曰。
諸佛重戒以色為火。
燒身危命之由也。
吾舍五百供養之妻。
而貪青雀。
索食供之有如仆使。
為獵網所得。
殆危身命。
斯吾癡也。
獵士癡者。
吾至誠之言。
舍一山
凡人猶瓦石。
具戒高行者。
若明月珠也。
瓦石滿四天下。
猶不如真珠一矣。
又如維藍布施之多。
逮于具戒衆多之施。
不如飯溝港一。
溝港百不如頻來一。
頻來百不如不還一。
不還百不如飯應真一人。
又如維藍前施及飯諸賢聖。
不如孝事其親。
孝者盡其心無外私。
百世孝親。
不如飯一辟支佛。
辟支佛百不如飯一佛。
佛百不如立一刹守三自歸。
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盡仁不殺。
守清不盜。
執貞不犯他妻。
奉信不欺。
孝順不醉。
持五戒。
月六齋。
其福巍巍。
勝維藍布施萬種名物。
及飯賢聖。
甚為難算矣。
持戒不如等心慈育衆生。
其福無盡也。
雖為菜糜草席。
執三自歸。
懷四等心。
具持五戒。
山海可秤量。
斯福難籌算也。
佛告四姓。
欲知維藍者我身是。
四姓聞經。
心大歡喜。
作禮而去。
(一八)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
厥體高大。
身毛五色。
蹄角奇雅。
衆鹿伏從數千為群。
國王出獵。
群鹿分散。
投岩堕坑。
蕩樹貫棘。
摧破死傷所殺不少。
鹿王睹之哽噎曰。
吾為衆長。
宜當明慮擇地而遊。
苟為美草而翔于斯。
凋殘群小。
罪在我也。
徑自入國。
國人睹之。
佥曰。
吾王有至仁之德。
神鹿來翔。
以為國瑞。
莫敢幹之。
乃到殿前。
跪而雲曰。
小畜貪生。
寄命國界。
卒逢獵者。
蟲類奔迸。
或生相失。
或死狼籍。
天仁愛物。
實為可哀。
願自相選日供太官。
乞知其數不敢欺王。
王甚奇曰。
太官所用日不過一。
不知汝等傷死甚多。
若實如雲。
吾誓不獵。
鹿王退還。
悉命群鹿。
具以斯意示其禍福。
群鹿伏聽。
自相差次。
應先行者每當就死。
過辭其王。
王為泣涕。
誨喻之曰。
睹世皆死。
孰有免之。
尋路念佛。
仁教慈心。
向彼人王慎無怨矣。
日日若茲。
中有應行者而身重胎。
曰死不敢避。
乞須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
其次頓首泣涕而曰。
必當就死。
尚有一日一夜之生。
斯須之命。
時至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
明日遁衆。
身詣太官。
廚人識之。
即以上聞。
王問其故。
辭答如上。
王怆然為之流淚曰。
豈有畜獸懷天地之仁殺身濟衆。
履古人弘慈之行哉。
吾為人君。
日殺衆生之命。
肥澤己體。
吾好兇虐。
尚豺狼之行乎。
獸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遣鹿去還其本居。
敕一國界。
若有犯鹿者與人同罰。
自斯之後。
王及群寮率化。
黎民遵仁不殺。
潤逮草木。
國遂太平。
菩薩世世危命濟物。
功成德隆。
遂為尊雄。
佛告諸比丘。
時鹿王者是吾身也。
國王者舍利弗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一九) 昔者菩薩身為鹄鳥。
生子有三。
時國大旱。
無以食之。
裂腋下肉以濟其命。
三子疑曰。
斯肉氣味與母身氣相似無異。
得無吾母以身肉餐吾等乎。
三子怆然有悲傷之情。
又曰。
甯殒吾命不損母體也。
于是閉口不食。
母睹不食而更索焉。
天神歎曰。
母慈惠難喻。
子孝希有也。
諸天祐之。
願即從心。
佛告諸比丘。
鹄母者吾身是也。
三子者舍利弗.目連.阿難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此章别本在維藍章後)。
(二○) 昔者菩薩為孔雀王。
從妻五百。
委其舊匹。
欲青雀妻。
青雀唯食甘露好果。
孔雀為妻日行取之。
其國王夫人有疾。
夢睹孔雀雲其肉可為藥。
寤以啟聞。
王命獵士疾行索之。
夫人曰。
誰能得之。
娉以季女賜金百斤。
國之獵士分布行索。
睹孔雀王從一青雀在常食處。
即以蜜麨每處塗樹。
孔雀辄取以供其妻。
射師以麨塗身屍踞。
孔雀取麨。
人應獲焉。
孔雀曰。
子之勤身必為利也。
吾示子金山可為無盡之寶。
子原吾命矣。
人曰。
大王賜吾金百斤妻以季女。
豈信汝言乎。
即以獻王。
孔雀曰。
大王懷仁。
潤無不周。
願納微言。
乞得少水。
吾以慈咒。
服之疾即愈矣。
若其無效受罪不晚。
王順其意。
夫人服之。
衆疾皆愈。
華色炜晔。
宮人皆然。
舉國歎王弘慈。
全孔雀之命。
獲延一國之壽。
雀曰。
願得投身于彼大湖。
并咒其水。
率土黎民。
衆疾可愈。
若有疑望願以杖捶吾足。
王曰可。
雀即咒之。
國人飲水。
聾聽盲視。
喑語痀申。
衆疾皆然。
夫人疾除。
國人并得無病。
無有害孔雀之心。
雀具知之。
向王陳曰。
受王生潤之恩。
吾報濟一國之命。
報畢乞退。
王曰可。
雀即翔飛升樹重曰。
天下有三癡。
王曰。
何謂三。
一者吾癡。
二者獵士癡。
三者大王癡。
王曰。
願釋之。
雀曰。
諸佛重戒以色為火。
燒身危命之由也。
吾舍五百供養之妻。
而貪青雀。
索食供之有如仆使。
為獵網所得。
殆危身命。
斯吾癡也。
獵士癡者。
吾至誠之言。
舍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