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金。
棄無窮之寶。
信夫人邪僞之欺。
望季女之妻。
睹世狂愚皆斯類矣。
捐佛至誠之戒。
信鬼魅之欺。
酒樂淫亂。
或緻破門之禍。
或死入太山其苦無數。
思還為人猶無羽之鳥欲飛升天。
豈不難哉。
淫婦之妖喻彼[魅-未+失][魅-未+勿]。
亡國危身靡不由之。
而愚夫尊之。
萬言無一誠也。
而射師信之。
斯謂獵者愚矣。
王得天醫除一國疾。
諸毒都滅。
顔如盛華。
巨細欣賴而王放之。
斯謂王愚矣。
佛告舍利弗。
孔雀王。
自是之後。
周旋八方。
辄以神藥。
慈心布施。
愈衆生病。
孔雀王者吾身是。
國王者舍利弗是。
獵士者調達是。
夫人者調達妻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一) 昔者梵志。
年百二十。
執貞不娶淫泆窈盡。
靖處山澤不樂世榮。
以茅草為廬。
蓬蒿為席。
泉水山果。
趣以支命。
志弘行高。
天下歎德。
王娉為相。
志道不仕。
處于山澤數十餘載。
仁逮衆生禽獸附恃。
時有四獸狐.獺.猴.兔。
斯四獸曰。
供養道士靖心聽經。
積年之久。
山果都盡。
道士欲徙尋果所盛。
四獸憂曰。
雖有一國榮華之士。
猶濁水滿海。
不如甘露之鬥升也。
道士去者不聞聖典。
吾為衰乎。
各随所宜求索飲食以供道士。
請留此山。
庶聞大法。
佥然曰可。
猕猴索果。
狐化為人。
得一囊麨。
獺得大魚。
各曰。
可供一月之糧。
兔深自惟。
吾當以何供道士乎。
曰。
夫生有死。
身為朽器。
猶當棄捐。
食凡夫萬不如道士一。
即行取樵然之為炭。
向道士曰。
吾身雖小可供一日之糧。
言畢即自投火。
火為不然。
道士睹之感其若斯。
諸佛歎德。
天神慈育。
道士遂留。
日說妙經。
四獸禀誨。
佛告諸沙門。
梵志者錠光佛是也。
兔者吾身是也。
猕猴者秋鹭子是也。
狐者阿難是也。
獺者目連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二)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
積寶齊國。
常好濟貧惠逮衆生。
受一切歸猶海含流。
時有友子。
以泆蕩之行。
家賄消盡。
理家愍焉。
教之曰。
治生以道。
福利無盡。
以金千兩給子為本。
對曰敬諾。
不敢違明誨。
即以行賈。
性邪行嬖。
好事鬼妖。
淫蕩酒樂。
财盡複窮。
如斯五行[歹*斯]盡其财。
窮還守之。
時理家門外糞上有死鼠。
理家示之曰。
夫聰明之善士者。
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
有金千兩而窮困乎。
今複以金千兩給汝。
時有乞兒。
遙聞斯誨怆然而感。
進猶乞食。
還取鼠去。
循彼妙教。
具乞諸味。
調和炙之。
賣得兩錢。
轉以販菜。
緻有百餘。
以微緻著。
遂成富姓。
閑居憶曰。
吾本乞兒。
緣緻斯賄乎。
寤曰。
由賢理家訓彼兒頑。
吾緻斯寶。
受恩不報。
謂之背明。
作一銀案。
又為金鼠。
以衆名珍滿其腹内。
羅著案上。
又以衆寶璎珞其邊。
具以衆甘。
禮彼理家。
陳其所以。
今答天潤。
理家曰。
賢哉丈夫可為教訓矣。
即以女妻之。
居處衆諸都以付焉。
曰汝為吾後當奉佛三寶。
以四等心救濟衆生。
對曰。
必修佛教矣。
後為理家之嗣。
一國稱孝。
佛告諸沙門。
理家者吾身是也。
彼蕩子者調達是。
以鼠緻富者槃特比丘是。
調達懷吾六億品經。
言順行逆。
死入太山地獄。
槃特比丘。
懷吾一句。
乃緻度世。
夫有言無行。
猶膏以明自賊。
斯小人之智也。
言行相扶。
明猶日月。
含懷衆生成濟萬物。
斯大人之明也。
行者是地。
萬物所由生矣。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三) 昔有獨母為理家賃。
守視田園。
主人有徨。
饷過食時。
時至欲食沙門從乞。
心存斯人。
絕欲棄邪厥行清真。
濟四海餓人不如少惠淨戒真賢者。
以所食分盡著缽中。
蓮華一枚著上貢焉。
道人現神足放光明。
母喜歎曰。
真所謂神聖者乎。
願我後生百子若茲。
母終神遷應為梵志嗣矣。
其靈集梵志小便之處。
鹿舐小便即感之生。
時滿生女。
梵志育焉。
年有十餘。
光儀庠步。
守居護火。
女與鹿戲。
不覺火滅。
父還恚之。
令行索火。
女至人聚。
一躇步處一蓮華生。
火主曰。
爾繞吾居三匝。
以火與爾。
女即順命。
華生陸地圍屋三重。
行者住足靡不雅奇。
斯須宣聲聞其國王。
王命工相相其貴賤。
師曰。
必有聖嗣傳祚無窮。
王命賢臣娉迎禮備。
容華奕奕。
宮人莫如。
懷妊時滿生卵百枚。
後妃逮妾靡不嫉焉。
豫刻芭蕉為鬼形像。
臨産以發被覆其面。
惡露塗芭蕉以之示王。
衆妖弊明。
王惑信矣。
群邪以壺盛卵。
密覆其口投江流矣。
天帝釋下以印封口。
諸天翼衛。
順流停止。
猶柱植地。
下流之國。
其王于台遙睹水中有壺流下。
韑輝光耀似有乾靈。
取之觀焉。
睹帝印文。
發得百卵。
令百婦人懷育溫暖。
棄無窮之寶。
信夫人邪僞之欺。
望季女之妻。
睹世狂愚皆斯類矣。
捐佛至誠之戒。
信鬼魅之欺。
酒樂淫亂。
或緻破門之禍。
或死入太山其苦無數。
思還為人猶無羽之鳥欲飛升天。
豈不難哉。
淫婦之妖喻彼[魅-未+失][魅-未+勿]。
亡國危身靡不由之。
而愚夫尊之。
萬言無一誠也。
而射師信之。
斯謂獵者愚矣。
王得天醫除一國疾。
諸毒都滅。
顔如盛華。
巨細欣賴而王放之。
斯謂王愚矣。
佛告舍利弗。
孔雀王。
自是之後。
周旋八方。
辄以神藥。
慈心布施。
愈衆生病。
孔雀王者吾身是。
國王者舍利弗是。
獵士者調達是。
夫人者調達妻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一) 昔者梵志。
年百二十。
執貞不娶淫泆窈盡。
靖處山澤不樂世榮。
以茅草為廬。
蓬蒿為席。
泉水山果。
趣以支命。
志弘行高。
天下歎德。
王娉為相。
志道不仕。
處于山澤數十餘載。
仁逮衆生禽獸附恃。
時有四獸狐.獺.猴.兔。
斯四獸曰。
供養道士靖心聽經。
積年之久。
山果都盡。
道士欲徙尋果所盛。
四獸憂曰。
雖有一國榮華之士。
猶濁水滿海。
不如甘露之鬥升也。
道士去者不聞聖典。
吾為衰乎。
各随所宜求索飲食以供道士。
請留此山。
庶聞大法。
佥然曰可。
猕猴索果。
狐化為人。
得一囊麨。
獺得大魚。
各曰。
可供一月之糧。
兔深自惟。
吾當以何供道士乎。
曰。
夫生有死。
身為朽器。
猶當棄捐。
食凡夫萬不如道士一。
即行取樵然之為炭。
向道士曰。
吾身雖小可供一日之糧。
言畢即自投火。
火為不然。
道士睹之感其若斯。
諸佛歎德。
天神慈育。
道士遂留。
日說妙經。
四獸禀誨。
佛告諸沙門。
梵志者錠光佛是也。
兔者吾身是也。
猕猴者秋鹭子是也。
狐者阿難是也。
獺者目連是也。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二)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
積寶齊國。
常好濟貧惠逮衆生。
受一切歸猶海含流。
時有友子。
以泆蕩之行。
家賄消盡。
理家愍焉。
教之曰。
治生以道。
福利無盡。
以金千兩給子為本。
對曰敬諾。
不敢違明誨。
即以行賈。
性邪行嬖。
好事鬼妖。
淫蕩酒樂。
财盡複窮。
如斯五行[歹*斯]盡其财。
窮還守之。
時理家門外糞上有死鼠。
理家示之曰。
夫聰明之善士者。
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
有金千兩而窮困乎。
今複以金千兩給汝。
時有乞兒。
遙聞斯誨怆然而感。
進猶乞食。
還取鼠去。
循彼妙教。
具乞諸味。
調和炙之。
賣得兩錢。
轉以販菜。
緻有百餘。
以微緻著。
遂成富姓。
閑居憶曰。
吾本乞兒。
緣緻斯賄乎。
寤曰。
由賢理家訓彼兒頑。
吾緻斯寶。
受恩不報。
謂之背明。
作一銀案。
又為金鼠。
以衆名珍滿其腹内。
羅著案上。
又以衆寶璎珞其邊。
具以衆甘。
禮彼理家。
陳其所以。
今答天潤。
理家曰。
賢哉丈夫可為教訓矣。
即以女妻之。
居處衆諸都以付焉。
曰汝為吾後當奉佛三寶。
以四等心救濟衆生。
對曰。
必修佛教矣。
後為理家之嗣。
一國稱孝。
佛告諸沙門。
理家者吾身是也。
彼蕩子者調達是。
以鼠緻富者槃特比丘是。
調達懷吾六億品經。
言順行逆。
死入太山地獄。
槃特比丘。
懷吾一句。
乃緻度世。
夫有言無行。
猶膏以明自賊。
斯小人之智也。
言行相扶。
明猶日月。
含懷衆生成濟萬物。
斯大人之明也。
行者是地。
萬物所由生矣。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三) 昔有獨母為理家賃。
守視田園。
主人有徨。
饷過食時。
時至欲食沙門從乞。
心存斯人。
絕欲棄邪厥行清真。
濟四海餓人不如少惠淨戒真賢者。
以所食分盡著缽中。
蓮華一枚著上貢焉。
道人現神足放光明。
母喜歎曰。
真所謂神聖者乎。
願我後生百子若茲。
母終神遷應為梵志嗣矣。
其靈集梵志小便之處。
鹿舐小便即感之生。
時滿生女。
梵志育焉。
年有十餘。
光儀庠步。
守居護火。
女與鹿戲。
不覺火滅。
父還恚之。
令行索火。
女至人聚。
一躇步處一蓮華生。
火主曰。
爾繞吾居三匝。
以火與爾。
女即順命。
華生陸地圍屋三重。
行者住足靡不雅奇。
斯須宣聲聞其國王。
王命工相相其貴賤。
師曰。
必有聖嗣傳祚無窮。
王命賢臣娉迎禮備。
容華奕奕。
宮人莫如。
懷妊時滿生卵百枚。
後妃逮妾靡不嫉焉。
豫刻芭蕉為鬼形像。
臨産以發被覆其面。
惡露塗芭蕉以之示王。
衆妖弊明。
王惑信矣。
群邪以壺盛卵。
密覆其口投江流矣。
天帝釋下以印封口。
諸天翼衛。
順流停止。
猶柱植地。
下流之國。
其王于台遙睹水中有壺流下。
韑輝光耀似有乾靈。
取之觀焉。
睹帝印文。
發得百卵。
令百婦人懷育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