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得聞弘摸大道極趣。
哀聲适訖。
天神下曰。
明士乃爾。
莫複哀号。
佛有大法。
名明度無極之明。
過去諸佛。
今現在。
甫當來皆由斯成。
爾必索之誦習其文。
懷識其義奉而行之。
爾必得四無所畏.十種力.十八不共。
身色紫金。
項光無際。
十方經道。
爾為明主衆聖之尊天人之師。
應儀各佛所無有也。
常悲菩薩仰視報曰。
當由誰聞斯尊法乎。
以何方便之何國土。
厥師族名。
天人報曰。
爾自斯正東行。
無念色痛想行識。
無念苦樂善惡。
耳目鼻口。
身心吾我。
及人往世所更。
來世之事。
無念地水火風空。
青黃白黑都及衆色。
貪淫嗔恚。
愚癡嫉妒。
男女九族。
左右前後高下遲疾。
無念有佛無佛。
有經道無經道。
有賢聖無賢聖。
空爾意絕衆願。
爾之執心無違吾教。
今睹明度無極聖典。
常悲菩薩仰曰敬諾。
終始戢之。
天人重曰。
精進存之。
言竟忽然不現。
菩薩受教。
端心内淨。
東行索之。
數日即止。
深自思曰。
吾宿薄祐。
生不值佛。
世無沙門。
君臣愦愦。
無知佛者明度無極。
除冥尊師。
去斯幾裡。
未睹之頃。
心中悲猛。
舉哀而行。
精誠之至感于諸佛。
上方佛來。
飛在其前。
身色紫金。
相好絕聖。
面若滿月。
項有日光。
諸天翼從。
寶帳華蓋。
作樂散華。
叉手垂首。
佛歎菩薩曰。
善哉善哉。
爾之快健。
睹世希有。
菩薩見佛。
且喜且悲。
稽首而曰。
願佛哀我斷我系解吾結開吾盲愈吾病為吾說經。
佛告之曰。
三界皆空。
夫有悉無。
萬物若幻。
一生一滅。
猶若水泡。
睹世皆然。
爾其思之。
吾為爾說經。
端心谛聽。
慎無忘也。
自是東行二萬裡。
有國名揵陀越。
諸菩薩城也。
一國之内皆是上士無凡庸人。
欲為說諸菩薩之德。
劫數已盡。
其德有餘。
至尊上德菩薩名法來。
于彼諸聖猶星有月。
懷諸經典。
其明無限。
敷演明度無極之經。
反覆教人。
諸菩薩有受經者誦者書者定經原者。
爾往見焉。
必為爾師。
勸爾索佛。
疾馳就之。
自當為爾說内外明度無極景德。
常悲菩薩。
聞佛歎彼菩薩名德。
心入法喜。
得現在定。
衆想都寂。
悉睹諸佛為己說明度無極之德。
歎己精進索佛之勳。
佥曰善哉。
求佛之志爾為得之。
吾于往昔始發意時亦皆然也。
已逝.甫來.現在諸佛。
皆如爾索矣。
爾必得佛濟一切生也。
常悲菩薩從定寤。
左右顧視不複視諸佛。
即複心悲流淚且雲。
諸佛靈耀自何所來。
今逝焉如。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八二) 昔有兩菩薩。
志清行淨。
内寂無欲。
表如天金。
去穢濁之群處山澤。
鑿石為室。
閑居靖志。
菅衣草席。
食果飲泉。
清淨無為。
志若虛空。
四禅備悉得五通智。
一能徹視無遐不睹。
二能洞聽無微不聞。
三能騰飛出入無間。
四能通知十方衆生心中所念。
五能自知無數劫來宿命所更。
梵釋仙聖。
諸天龍鬼。
靡不稽首。
處山澤六十餘年。
悲念衆生展轉愚冥。
不睹為惡後有重殃。
約情棄欲敬奉三尊。
福至響應。
必獲其榮。
二梵志者一名題耆羅。
二名那賴。
題耆夜興誦經疲極卧出。
那賴時亦誦經。
誤蹈題耆羅首。
題耆即興而曰。
誰蹈吾首者。
明旦日出一竿。
破爾之首為七分善乎。
那賴曰。
誤蹈爾耳。
祝誓何重。
凡器不行之類。
尚有相觸。
豈況于人共處。
終年而不誤失乎。
爾言常誠。
明旦日出。
吾首必為七分矣。
吾當制日不令其出。
遂爾不出。
五日之間。
舉國幽冥。
炬燭相尋。
衆官不修。
君民惶惑。
會群寮請道士。
王曰。
日之不出。
其咎安在。
道士之中有五通者曰。
山中道士。
兩有微诤。
故制日令不出耳。
王曰。
其诤有緣乎。
道士具以本未為王說之。
王曰。
奈之何。
答曰。
王率群寮民無巨細。
馳詣于彼稽首和解。
彼必慈和。
王即有诏如道士令。
詣于山澤叩頭曰。
國豐民甯二尊之潤。
而今不和率土失所。
其咎在我。
黎民無過。
願赦之。
那賴曰。
王勤曉彼意。
彼意解者吾放日矣。
王之題耆羅所。
宣那賴旨。
王即曰。
令彼以泥塗其首放日。
泥首即破為七分。
那賴無為。
王臣黎民靡不欣怿。
兩道士為王廣陳治國。
當以四等無蓋之慈。
勸奉五戒載十善而行。
王及臣民。
佥然受戒。
王還國有诏曰。
人無尊卑帶五戒十善經。
以為國政。
自斯之後。
王潤逮草木。
忠臣誠且清讓。
父法母儀室家各尚。
守道貞信。
家有孝子。
衆祐曰。
兩菩薩睹其國主不知三尊。
臣民愦愦邪見自蔽。
猶冥中閉目行。
愍其徒死不睹佛經。
故為斯變欲其睹明也。
佛告諸比丘。
那賴者吾身是。
題耆羅者彌勒是。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七
哀聲适訖。
天神下曰。
明士乃爾。
莫複哀号。
佛有大法。
名明度無極之明。
過去諸佛。
今現在。
甫當來皆由斯成。
爾必索之誦習其文。
懷識其義奉而行之。
爾必得四無所畏.十種力.十八不共。
身色紫金。
項光無際。
十方經道。
爾為明主衆聖之尊天人之師。
應儀各佛所無有也。
常悲菩薩仰視報曰。
當由誰聞斯尊法乎。
以何方便之何國土。
厥師族名。
天人報曰。
爾自斯正東行。
無念色痛想行識。
無念苦樂善惡。
耳目鼻口。
身心吾我。
及人往世所更。
來世之事。
無念地水火風空。
青黃白黑都及衆色。
貪淫嗔恚。
愚癡嫉妒。
男女九族。
左右前後高下遲疾。
無念有佛無佛。
有經道無經道。
有賢聖無賢聖。
空爾意絕衆願。
爾之執心無違吾教。
今睹明度無極聖典。
常悲菩薩仰曰敬諾。
終始戢之。
天人重曰。
精進存之。
言竟忽然不現。
菩薩受教。
端心内淨。
東行索之。
數日即止。
深自思曰。
吾宿薄祐。
生不值佛。
世無沙門。
君臣愦愦。
無知佛者明度無極。
除冥尊師。
去斯幾裡。
未睹之頃。
心中悲猛。
舉哀而行。
精誠之至感于諸佛。
上方佛來。
飛在其前。
身色紫金。
相好絕聖。
面若滿月。
項有日光。
諸天翼從。
寶帳華蓋。
作樂散華。
叉手垂首。
佛歎菩薩曰。
善哉善哉。
爾之快健。
睹世希有。
菩薩見佛。
且喜且悲。
稽首而曰。
願佛哀我斷我系解吾結開吾盲愈吾病為吾說經。
佛告之曰。
三界皆空。
夫有悉無。
萬物若幻。
一生一滅。
猶若水泡。
睹世皆然。
爾其思之。
吾為爾說經。
端心谛聽。
慎無忘也。
自是東行二萬裡。
有國名揵陀越。
諸菩薩城也。
一國之内皆是上士無凡庸人。
欲為說諸菩薩之德。
劫數已盡。
其德有餘。
至尊上德菩薩名法來。
于彼諸聖猶星有月。
懷諸經典。
其明無限。
敷演明度無極之經。
反覆教人。
諸菩薩有受經者誦者書者定經原者。
爾往見焉。
必為爾師。
勸爾索佛。
疾馳就之。
自當為爾說内外明度無極景德。
常悲菩薩。
聞佛歎彼菩薩名德。
心入法喜。
得現在定。
衆想都寂。
悉睹諸佛為己說明度無極之德。
歎己精進索佛之勳。
佥曰善哉。
求佛之志爾為得之。
吾于往昔始發意時亦皆然也。
已逝.甫來.現在諸佛。
皆如爾索矣。
爾必得佛濟一切生也。
常悲菩薩從定寤。
左右顧視不複視諸佛。
即複心悲流淚且雲。
諸佛靈耀自何所來。
今逝焉如。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八二) 昔有兩菩薩。
志清行淨。
内寂無欲。
表如天金。
去穢濁之群處山澤。
鑿石為室。
閑居靖志。
菅衣草席。
食果飲泉。
清淨無為。
志若虛空。
四禅備悉得五通智。
一能徹視無遐不睹。
二能洞聽無微不聞。
三能騰飛出入無間。
四能通知十方衆生心中所念。
五能自知無數劫來宿命所更。
梵釋仙聖。
諸天龍鬼。
靡不稽首。
處山澤六十餘年。
悲念衆生展轉愚冥。
不睹為惡後有重殃。
約情棄欲敬奉三尊。
福至響應。
必獲其榮。
二梵志者一名題耆羅。
二名那賴。
題耆夜興誦經疲極卧出。
那賴時亦誦經。
誤蹈題耆羅首。
題耆即興而曰。
誰蹈吾首者。
明旦日出一竿。
破爾之首為七分善乎。
那賴曰。
誤蹈爾耳。
祝誓何重。
凡器不行之類。
尚有相觸。
豈況于人共處。
終年而不誤失乎。
爾言常誠。
明旦日出。
吾首必為七分矣。
吾當制日不令其出。
遂爾不出。
五日之間。
舉國幽冥。
炬燭相尋。
衆官不修。
君民惶惑。
會群寮請道士。
王曰。
日之不出。
其咎安在。
道士之中有五通者曰。
山中道士。
兩有微诤。
故制日令不出耳。
王曰。
其诤有緣乎。
道士具以本未為王說之。
王曰。
奈之何。
答曰。
王率群寮民無巨細。
馳詣于彼稽首和解。
彼必慈和。
王即有诏如道士令。
詣于山澤叩頭曰。
國豐民甯二尊之潤。
而今不和率土失所。
其咎在我。
黎民無過。
願赦之。
那賴曰。
王勤曉彼意。
彼意解者吾放日矣。
王之題耆羅所。
宣那賴旨。
王即曰。
令彼以泥塗其首放日。
泥首即破為七分。
那賴無為。
王臣黎民靡不欣怿。
兩道士為王廣陳治國。
當以四等無蓋之慈。
勸奉五戒載十善而行。
王及臣民。
佥然受戒。
王還國有诏曰。
人無尊卑帶五戒十善經。
以為國政。
自斯之後。
王潤逮草木。
忠臣誠且清讓。
父法母儀室家各尚。
守道貞信。
家有孝子。
衆祐曰。
兩菩薩睹其國主不知三尊。
臣民愦愦邪見自蔽。
猶冥中閉目行。
愍其徒死不睹佛經。
故為斯變欲其睹明也。
佛告諸比丘。
那賴者吾身是。
題耆羅者彌勒是。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