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七

關燈
文佛。

    真如所聞。

    吾今得佛矣。

    自無數劫來。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明度。

    積功之願。

    始今得極尊。

    作善福歸不亡我功。

    佛适念之。

    便入禅度無極。

    佛在水邊。

    光明徹照龍所居處。

    龍睹光影。

    鱗甲皆起。

    龍嘗見三佛。

    拘婁秦佛。

    拘那鋡牟尼佛。

    迦葉佛。

    三佛得道。

    皆在此坐。

    明悉照龍所居。

    龍睹光明念曰。

    斯光與前三佛光影齊同。

    世間得無複有佛乎。

    龍大歡喜。

    出水左右顧視。

    睹佛坐樹下。

    身有三十二相。

    紫磨金色。

    光明奕奕過月逾日。

    相好端正如樹有華。

    龍前趣佛。

    頭面著地。

    繞佛七匝。

    身去佛四十裡。

    以七頭覆佛上。

    龍喜作風雨七日七夕。

    佛端坐不動不搖不喘不息。

    七日不食得佛。

    心喜都無有想。

    龍大歡喜。

    亦七日不食無饑渴念。

    七日畢風雨止。

    佛禅覺悟。

    龍化為梵志。

    年少鮮服。

    長跪叉手。

    稽首問曰。

    得無寒無熱無饑無渴。

    功福會聚。

    衆毒不加。

    處世為佛。

    三界特尊。

    豈不快哉。

    佛告龍曰。

    過去諸佛經說。

    衆生離三惡道得為人快。

    處世閑居守道志快。

    昔者所聞今皆獲快。

    處世懷慈不害衆生快。

    天魔重毒皆歇快。

    惔怕無欲不慕榮快。

    于世得道為天人師。

    志空.不願.無相之定。

    衆欲之有身。

    還神于本無。

    長存之寂。

    永與苦絕。

    斯無上之快矣。

    龍稽首言。

    自今以後。

    自歸佛歸法。

    佛告龍。

    方有衆聖其誓應儀欲除馑苦。

    亦當豫自歸之。

    龍曰諾。

    自歸除馑衆。

    畜生之中歸佛先化。

    斯龍為首。

    菩薩禅度無極一心如是。

     (八○) 佛行得小徑。

    其邊有樹佛坐其下。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一心入定。

    有五百乘車過。

    佛時盛渴。

    告阿難曰。

    爾取水。

    吾欲飲之。

    曰屬有五百乘車過。

    其水盛濁不可飲。

    又重敕曰。

    吾渴尤甚爾駛取水來。

    至再三。

    阿難曰。

    有溪名鸠對。

    清澄且美。

    可浴可飲。

    佛與阿難說斯未竟。

    時有一人名胞罽。

    師事逝心。

    逝心名羅迦藍。

    胞罽睹佛靈輝。

    身色紫金。

    相好甚奇。

    古聖希有。

    心喜逾溢。

    拱手直進。

    稽首而曰。

    屬有五百乘車由斯行矣。

    世尊甯聞見乎。

    曰不聞不見也。

    胞罽曰。

    世尊卧乎。

    曰吾坐禅得一心定。

    胞罽歎曰。

    如來無所著正真覺。

    玄深之定。

    乃至斯乎。

    車向者震國。

    躬污塵埃。

    志道無猗不聞不見。

    乾坤可動。

    斯志難傾。

    吾師在時。

    亦于道邊樹下得禅。

    時亦有五百乘車曆其前。

    有人問曰。

    甯聞見乎。

    曰不聞不睹。

    其人曰。

    子時卧出乎。

    曰吾一其心得清淨定故不聞。

    其人曰。

    羅漢道志深。

    乃如之乎。

    車曆前。

    身污塵而不覺。

    其人睹彼志幽玄師事終年。

    胞罽曰。

    佛寂定無猗之志猶吾往師。

    自今日始終命。

    奉佛五戒為清信士敢履衆惡。

    佛告胞罽。

    五百車聲孰如雷震之響。

    對曰千車之聲。

    猶不比雨之小雷。

    豈況激怒之霹靂乎。

    世尊曰。

    吾昔處阿譚縣蓬廬之下坐。

    惟生死之本。

    暴風雨雹雷電霹靂。

    殺四特牛。

    耕者兄弟二人。

    其縣黎民。

    觀者甚衆。

    吾時出經行。

    有一人至吾所。

    吾問之曰。

    衆将何觀乎。

    其人如事說之。

    人曰佛時何之。

    答曰。

    獨在屋下。

    人曰。

    佛時卧乎。

    曰不。

    人曰。

    焉有寤而不聞乎。

    志道甚深。

    自今之後。

    願師事世尊。

    奉五淨戒為清信士。

    終身守真。

    胞罽聞之。

    心開結解。

    其喜無量。

    顧敕從者曰。

    内藏金織成衣有千領。

    擇取妙者來。

    吾欲上佛。

    從者承命歸家取來。

    胞罽自手以衣被佛身上。

    退稽首曰。

    自今願世尊屈影靈。

    之吾鄉諸清信士所。

    并顧下吾家。

    宗門巨細。

    各自親身供養于佛。

    畢天地之壽以至恭之心。

    奉養天龍鬼神蜎飛蚑行蠕動之類者。

    不如一日飯一沙門。

    豈況無上正真佛乎。

    願垂弘慈授吾無極之福。

    世尊曰大善。

    菩薩禅度無極道志如是。

     (八一) 衆祐自說。

    為菩薩時。

    名曰常悲。

    常悲菩薩。

    常流淚且行。

    時世無佛。

    經典悉盡。

    不睹沙門賢聖之衆。

    常思睹佛聞經妙旨。

    時世穢濁。

    背正向邪。

    華僞趣利猶蛾之樂火。

    四等六度。

    永康之宅。

    而世廢佛斯法。

    就彼危禍。

    以自破碎也。

    故為愁荒哀恸且行。

    往昔有佛名影法無穢如來王。

    滅度來久。

    經法都盡。

    常悲菩薩。

    夢見其佛為其說法雲。

    慎無貢高。

    學士之行。

    去心恩愛之垢。

    無著六情之塵勞。

    無遺衆愛毛發之大藏爾心内。

    諸念寂滅是為無為。

    菩薩從佛聞斯法。

    猶餓夫得甘食。

    其喜無量。

    心垢除入淨定。

    即棄家捐妻子。

    入深山處閑寂。

    以山水果蓏自供。

    處山舉手椎心哀号而雲。

    吾生怨乎。

    不值佛世。

    不聞佛經。

    十方現在至真世尊。

    洞視徹聽。

    皆一切知。

    恍惚仿佛晖靡不之。

    願現尊靈。

    令吾睹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