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昔時。
一從比丘聞摩诃衍品。
贊善開解。
心意歡喜不轉。
精進不忘。
深識宿命。
自緻無上平等正覺。
一聞之德乃尚如是。
何況終日遵修道者。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七)殺身濟賈人經 昔者菩薩。
與五百商人。
俱入巨海欲采衆寶。
入海數月。
其所獲寶。
重載盈舟。
将旋本土。
道逢飄風。
雷電震地。
水神雲集。
四周若城。
眼中出火。
波湧灌山。
衆人嚾啼曰。
吾等死矣。
恐怖易色仰天求哀。
菩薩怆然。
心生計曰。
吾之求佛。
但為衆生耳。
海神所惡。
死屍為甚。
危命濟衆。
斯乃開士之尚業矣。
吾不以身血注海。
海神惡之。
意者船人終不渡岸。
謂衆人曰。
爾等屬手相持并援吾身。
衆人承命。
菩薩即引刀自[利-禾+玄]。
海神惡焉。
漂舟上岸。
衆人普濟。
船人抱屍号天而哭曰。
斯必菩薩非凡庸之徒。
躄踴呼天。
甯令吾等命殒于茲。
無喪上德之士矣。
其言真誠。
上感諸天。
天帝釋睹菩薩之弘慈睹世希有。
帝釋身下。
曰斯至德菩薩将為聖雄。
今自活之。
以天神藥灌其口中。
并通塗屍。
菩薩即蘇。
忽然起坐與衆相勞。
帝釋以名寶滿其舟中千倍于前。
即還本土。
九親相見靡不歡悅。
赒窮濟乏。
惠逮衆生。
敷宣佛經。
開化愚冥。
其國王服菩薩德。
詣禀清化。
君仁臣忠。
率土持戒。
家有孝子。
國豐毒歇。
黎庶欣欣。
壽終生天。
長離衆苦。
菩薩累劫精進不休。
遂至得佛。
佛告諸比丘。
殺身濟衆者吾身是也。
天帝釋者彌勒是。
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應真是也。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八) 昔者菩薩。
為獨母子。
朝詣佛廟捐邪崇真。
稽首沙門。
禀佛神化。
朝益暮誦。
景明日升。
采識衆經。
古賢孝行精誠仰慕。
猶餓夢食。
所處之國。
其王無道。
貪财重色。
薄賢賤民。
王念無常。
自惟曰。
吾為不善死将入太山乎。
何不聚金以貢太山王耶。
于是斂民金。
設重令曰。
若有匿铢兩之金。
其罪至死。
如斯三年。
民金都盡。
王訛募曰。
有獲少金以貢王者。
妻以季女賜之上爵。
童子啟母曰。
昔以金錢一枚著亡父口中欲以賂太山王。
今必存矣。
可取以獻王也。
母曰可。
兒取獻焉。
王令錄問所由獲金。
對曰。
父喪亡時。
以金著口中。
欲賂太山。
實聞大王設爵求金。
始者掘冢發木取金。
王曰。
父喪來有年乎。
對曰。
十有一年。
曰爾父不賂太山王耶。
對曰。
衆聖之書。
唯佛教真。
佛經曰。
為善福追。
作惡禍随。
禍之與福猶影響焉。
走身以避影。
撫山以關響。
其可獲乎。
王曰不可。
曰夫身即四大也。
命終四大離靈逝變化。
随行所之。
何賂之有。
大王前世布施為德。
今獲為王。
又崇仁愛澤及遐迩。
雖未得道後世必複為王。
王心歡喜。
大赦獄囚還所奪金。
佛告諸比丘。
時王欲以民間餘金殘戮害無罪者。
菩薩睹民哀号。
為之揮淚。
投身命乎厲政。
濟民難于塗炭。
民感其潤。
奉佛至戒。
國遂豐沃。
時童子者吾身是也。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九)調達教人為惡經 昔者菩薩。
位為天王。
精存微行。
志進若流。
每到齋日。
乘于馬車巡四天下。
宣佛奧典開化衆生。
消其瑕穢。
令崇如來應儀正真覺天中之天衆聖中王道教之尊。
可離三塗衆苦之原。
調達亦為魔天王。
行四天下。
教人為惡從心所欲。
無有太山殃禍之報。
行逢菩薩。
問曰。
子何行乎。
答曰。
教民奉佛修上聖德。
調達曰。
吾教民恣欲二世無禍。
為善勞志無益于己。
菩薩曰。
爾避吾道。
答曰。
子為善猶金銀。
吾尚惡猶剛鐵。
剛鐵能截金銀。
金銀不能截剛鐵。
子不下道吾斬子矣。
調達惡盛禍成。
生入太山。
夫人為惡。
皆死入三塗。
三塗執善靡不升天。
雖處尊榮而懷元惡。
不如三塗懷佛一言也。
佛告諸比丘。
教人行善天王者吾身是也。
導人為惡魔天者調達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七○)殺龍濟一國經 昔者菩薩。
伯叔齊志。
俱行學道。
仰慕諸佛難逮之行。
誦經釋義開導六冥。
練棄内垢。
止觀寂定。
每聞諸國闇于三尊。
辄往導化。
令奉六度正真妙行。
時有大國。
其王樂道。
衆妖誘之授其邪僞。
率土承風。
皆事蠱道。
風雨不時。
妖怪首尾。
菩薩伯叔自相謂曰。
吾之本土。
三尊化行。
人懷十善。
君仁臣忠。
父義子孝。
夫信婦貞。
比門有賢。
吾等将複誰化乎。
彼彼國信妖。
蛟龍處之吞其黎庶。
哀[口*睪]無救。
夫建志求佛唯為斯類矣。
可以道化。
喻之以仁。
龍含兇毒。
吾等摧焉。
叔曰。
佛戒以殺為兇虐之大。
活生仁道之首也。
将如彼何。
伯曰。
夫殘一人者其罪百劫。
龍吞一國。
吾懼恒沙劫畢。
厥殃未除矣。
苟貪鮮味斯須之利。
不睹太山燒煮之咎。
吾心愍然。
人道難獲。
佛法難聞。
除龍濟國。
導以三尊六度高行。
禍若絲發。
福喻二儀。
爾化為象。
吾為師子。
二命不殒。
斯國不濟也。
稽首十方誓曰。
衆生不甯餘之咎矣。
吾後得佛當度一切。
象造龍所師子登之。
龍即奮勢霆耀雷震。
師子踴吼。
龍之威靈。
師子赫勢。
普地為震三命絕矣。
諸天稱善靡不歎仁。
兩菩薩終生第四天上。
一國全命。
抱屍哀号曰。
斯必神矣。
孰仁若茲。
門徒尋之。
睹師普慈殺身濟衆。
哀恸稱德。
各又進行宣師道化。
王逮臣民始知有佛。
率土佥曰。
佛之仁化乃至于茲乎。
殡葬二屍。
舉國哀恸。
王即命曰。
有不奉佛六度十善而事妖鬼者。
罪舉眷屬同。
自斯之後。
刹有千數沙門比肩而行。
國内士女皆為清信高行。
四境甯靖。
遂緻太平。
佛告諸比丘。
時兄者吾身是也。
弟者彌勒是也。
毒龍者調達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舉眷屬同丹本與螣同)。
(七一)彌勒為女人身經 昔者菩薩。
為天帝釋。
位尊榮高。
其志恒存非常.苦.空.非身之想。
坐則思惟。
遊則教化。
愍愚愛智。
誨以智慧。
精進無休。
睹其宿友。
受婦人身為富姓妻。
惑乎财色。
不覺無常。
居市坐肆。
釋化為商人。
佯有所市。
至婦人前住。
婦人喜悅令兒馳歸。
取獨坐床欲以坐之。
商人乃熟視婦人而笑。
婦執高操
一從比丘聞摩诃衍品。
贊善開解。
心意歡喜不轉。
精進不忘。
深識宿命。
自緻無上平等正覺。
一聞之德乃尚如是。
何況終日遵修道者。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七)殺身濟賈人經 昔者菩薩。
與五百商人。
俱入巨海欲采衆寶。
入海數月。
其所獲寶。
重載盈舟。
将旋本土。
道逢飄風。
雷電震地。
水神雲集。
四周若城。
眼中出火。
波湧灌山。
衆人嚾啼曰。
吾等死矣。
恐怖易色仰天求哀。
菩薩怆然。
心生計曰。
吾之求佛。
但為衆生耳。
海神所惡。
死屍為甚。
危命濟衆。
斯乃開士之尚業矣。
吾不以身血注海。
海神惡之。
意者船人終不渡岸。
謂衆人曰。
爾等屬手相持并援吾身。
衆人承命。
菩薩即引刀自[利-禾+玄]。
海神惡焉。
漂舟上岸。
衆人普濟。
船人抱屍号天而哭曰。
斯必菩薩非凡庸之徒。
躄踴呼天。
甯令吾等命殒于茲。
無喪上德之士矣。
其言真誠。
上感諸天。
天帝釋睹菩薩之弘慈睹世希有。
帝釋身下。
曰斯至德菩薩将為聖雄。
今自活之。
以天神藥灌其口中。
并通塗屍。
菩薩即蘇。
忽然起坐與衆相勞。
帝釋以名寶滿其舟中千倍于前。
即還本土。
九親相見靡不歡悅。
赒窮濟乏。
惠逮衆生。
敷宣佛經。
開化愚冥。
其國王服菩薩德。
詣禀清化。
君仁臣忠。
率土持戒。
家有孝子。
國豐毒歇。
黎庶欣欣。
壽終生天。
長離衆苦。
菩薩累劫精進不休。
遂至得佛。
佛告諸比丘。
殺身濟衆者吾身是也。
天帝釋者彌勒是。
五百商人者今坐中五百應真是也。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八) 昔者菩薩。
為獨母子。
朝詣佛廟捐邪崇真。
稽首沙門。
禀佛神化。
朝益暮誦。
景明日升。
采識衆經。
古賢孝行精誠仰慕。
猶餓夢食。
所處之國。
其王無道。
貪财重色。
薄賢賤民。
王念無常。
自惟曰。
吾為不善死将入太山乎。
何不聚金以貢太山王耶。
于是斂民金。
設重令曰。
若有匿铢兩之金。
其罪至死。
如斯三年。
民金都盡。
王訛募曰。
有獲少金以貢王者。
妻以季女賜之上爵。
童子啟母曰。
昔以金錢一枚著亡父口中欲以賂太山王。
今必存矣。
可取以獻王也。
母曰可。
兒取獻焉。
王令錄問所由獲金。
對曰。
父喪亡時。
以金著口中。
欲賂太山。
實聞大王設爵求金。
始者掘冢發木取金。
王曰。
父喪來有年乎。
對曰。
十有一年。
曰爾父不賂太山王耶。
對曰。
衆聖之書。
唯佛教真。
佛經曰。
為善福追。
作惡禍随。
禍之與福猶影響焉。
走身以避影。
撫山以關響。
其可獲乎。
王曰不可。
曰夫身即四大也。
命終四大離靈逝變化。
随行所之。
何賂之有。
大王前世布施為德。
今獲為王。
又崇仁愛澤及遐迩。
雖未得道後世必複為王。
王心歡喜。
大赦獄囚還所奪金。
佛告諸比丘。
時王欲以民間餘金殘戮害無罪者。
菩薩睹民哀号。
為之揮淚。
投身命乎厲政。
濟民難于塗炭。
民感其潤。
奉佛至戒。
國遂豐沃。
時童子者吾身是也。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九)調達教人為惡經 昔者菩薩。
位為天王。
精存微行。
志進若流。
每到齋日。
乘于馬車巡四天下。
宣佛奧典開化衆生。
消其瑕穢。
令崇如來應儀正真覺天中之天衆聖中王道教之尊。
可離三塗衆苦之原。
調達亦為魔天王。
行四天下。
教人為惡從心所欲。
無有太山殃禍之報。
行逢菩薩。
問曰。
子何行乎。
答曰。
教民奉佛修上聖德。
調達曰。
吾教民恣欲二世無禍。
為善勞志無益于己。
菩薩曰。
爾避吾道。
答曰。
子為善猶金銀。
吾尚惡猶剛鐵。
剛鐵能截金銀。
金銀不能截剛鐵。
子不下道吾斬子矣。
調達惡盛禍成。
生入太山。
夫人為惡。
皆死入三塗。
三塗執善靡不升天。
雖處尊榮而懷元惡。
不如三塗懷佛一言也。
佛告諸比丘。
教人行善天王者吾身是也。
導人為惡魔天者調達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七○)殺龍濟一國經 昔者菩薩。
伯叔齊志。
俱行學道。
仰慕諸佛難逮之行。
誦經釋義開導六冥。
練棄内垢。
止觀寂定。
每聞諸國闇于三尊。
辄往導化。
令奉六度正真妙行。
時有大國。
其王樂道。
衆妖誘之授其邪僞。
率土承風。
皆事蠱道。
風雨不時。
妖怪首尾。
菩薩伯叔自相謂曰。
吾之本土。
三尊化行。
人懷十善。
君仁臣忠。
父義子孝。
夫信婦貞。
比門有賢。
吾等将複誰化乎。
彼彼國信妖。
蛟龍處之吞其黎庶。
哀[口*睪]無救。
夫建志求佛唯為斯類矣。
可以道化。
喻之以仁。
龍含兇毒。
吾等摧焉。
叔曰。
佛戒以殺為兇虐之大。
活生仁道之首也。
将如彼何。
伯曰。
夫殘一人者其罪百劫。
龍吞一國。
吾懼恒沙劫畢。
厥殃未除矣。
苟貪鮮味斯須之利。
不睹太山燒煮之咎。
吾心愍然。
人道難獲。
佛法難聞。
除龍濟國。
導以三尊六度高行。
禍若絲發。
福喻二儀。
爾化為象。
吾為師子。
二命不殒。
斯國不濟也。
稽首十方誓曰。
衆生不甯餘之咎矣。
吾後得佛當度一切。
象造龍所師子登之。
龍即奮勢霆耀雷震。
師子踴吼。
龍之威靈。
師子赫勢。
普地為震三命絕矣。
諸天稱善靡不歎仁。
兩菩薩終生第四天上。
一國全命。
抱屍哀号曰。
斯必神矣。
孰仁若茲。
門徒尋之。
睹師普慈殺身濟衆。
哀恸稱德。
各又進行宣師道化。
王逮臣民始知有佛。
率土佥曰。
佛之仁化乃至于茲乎。
殡葬二屍。
舉國哀恸。
王即命曰。
有不奉佛六度十善而事妖鬼者。
罪舉眷屬同。
自斯之後。
刹有千數沙門比肩而行。
國内士女皆為清信高行。
四境甯靖。
遂緻太平。
佛告諸比丘。
時兄者吾身是也。
弟者彌勒是也。
毒龍者調達是。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舉眷屬同丹本與螣同)。
(七一)彌勒為女人身經 昔者菩薩。
為天帝釋。
位尊榮高。
其志恒存非常.苦.空.非身之想。
坐則思惟。
遊則教化。
愍愚愛智。
誨以智慧。
精進無休。
睹其宿友。
受婦人身為富姓妻。
惑乎财色。
不覺無常。
居市坐肆。
釋化為商人。
佯有所市。
至婦人前住。
婦人喜悅令兒馳歸。
取獨坐床欲以坐之。
商人乃熟視婦人而笑。
婦執高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