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六

關燈
懈怠  無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愛欲所纏裹  無智為甚迷 日出衆華開  譬佛之色身 日沒華還合  世尊般泥曰 值見如來世  當曼精進受 除去睡陰蓋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緣 其現有智者  當知為善權 善權之所度  有益不唐舉 而現此變化  亦以一切故 時德樂正聽聞其說。

    即得不起法忍。

    解諸法本逮陀鄰尼。

    乃知精進辯善權方便。

    常獨經行不複懈怠。

    應時亦得不退轉地。

    佛告阿難。

    爾時精進辯者今我身是也。

    德樂正者彌勒是也。

    佛語阿難。

    我爾時俱與彌勒共聽經法。

    彌勒時睡眠獨無所得。

    設我爾時不行善權而救度者。

    彌勒于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脫。

    聞是法者常當精進。

    廣勸一切皆令除去睡眠之蓋。

    當造光明智慧之本。

    說是事時。

    無央數人皆發無上平等度意。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五)佛以三事笑經 昔者菩薩。

    為清信士。

    歸命三尊。

    慈弘仁普。

    恕濟群生。

    守清不盜。

    布施等至。

    貞淨不侄。

    觀捐内淫。

    信同四時重如須彌。

    絕酒不飲。

    尊孝喻親。

    以正月奉六齋精進無倦。

    所生遇佛。

    德行日隆。

    遂成如來無所著正真覺道法禦天人師。

    教化周旋。

    時行曆市睹一老翁鬥量賣魚。

    哀恸[口*睪]曰。

    怨乎皇天。

    吾子何咎而早喪身。

    子存賣魚吾豈勞乎。

    佛睹其然笑之。

    口光五色。

    度市斯須。

    又睹大豬浴尿行路。

    佛複笑焉。

    阿難整服稽首而白。

    屬笑人多莫由敬質。

    而今重笑。

    必有教诏。

    願釋衆疑為後景模。

    世尊告曰。

    阿難。

    吾笑有三因緣。

    一曰。

    觀彼老公之愚。

    其為弘普矣。

    日以罾網殘群生命。

    蓋無絲發之恻隐。

    禍子自喪。

    而怨諸天呼[口*睪]驚怖。

    斯下愚之行。

    非二儀之仁。

    賢聖之恕也。

    以是笑耳。

    昔者飛行皇帝。

    植福巍巍。

    志憍行逸。

    今為鬥量魚。

    斯二矣。

    不想人天。

    壽八十億四千萬劫。

    意專著空。

    不能空空。

    還于本無。

    福盡受罪今在鬥中。

    斯三矣。

    阿難質曰。

    飛行皇帝。

    逮彼尊天。

    其德巍巍。

    何故不免于罪乎。

    世尊曰。

    禍福非真。

    當有何常。

    夫處尊榮施四等恩。

    覺四非常。

    可免彼禍矣。

    若因貴自遂。

    快心從邪。

    福盡受罪。

    自古來然。

    殃福追己。

    猶影尋形響之應聲。

    豈有貴賤哉。

    惟吾前世為清信士。

    時有鄰人好奉鬼蠱。

    奸[卄/(阿-可+辛)/女]為群。

    不信作惡。

    重禍響應。

    每至齋日。

    吾要入佛正真之廟。

    聽沙門衆散說淨法。

    以為德本。

    防絕兇禍。

    而子淫荒。

    訛雲有務。

    吾詣佛廟。

    子往亂道。

    自斯之後。

    吾之所生。

    逢佛聞法與沙門齊志。

    德行日隆。

    遂成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為三界尊。

    号曰法王。

    鄰人好事鬼術殘賊群生。

    泆蕩女色。

    酒亂不孝。

    自謂得志。

    輪轉三道。

    苦毒無量。

    吾已為佛。

    子續為臭蟲。

    是以笑之。

    佛告阿難。

    吾累劫禀經采義。

    親樂沙門獲斯巍巍矣。

    菩薩銳志度無極精進如是。

     (六六)小兒聞法即解經 昔有比丘。

    精進守法。

    少持禁戒。

    初不毀犯。

    常守梵行。

    在精舍止。

    所可諷誦是般若波羅蜜。

    說經聲妙無能及者。

    其有聞此比丘音聲莫不歡喜。

    有一小兒厥年七歲。

    城外牧牛遙聞比丘誦說經聲。

    即尋音往詣精舍中。

    禮比丘已卻坐一面。

    聽其經言。

    時說色本聞之即解。

    兒大歡喜經句絕已。

    便問比丘。

    比丘應答不可兒意。

    是時小兒反為解說。

    其義甚妙。

    昔所希聞。

    比丘聞之。

    歡喜甚悅。

    怪此小兒。

    乃有智慧非是凡人。

    時兒即去。

    還至牛所。

    所牧牛犢散走入山。

    兒尋其迹追逐求索。

    爾時值虎害此小兒。

    小兒命終。

    魂神即轉。

    生長者家。

    第一夫人作子。

    夫人懷妊。

    口便能說般若波羅蜜。

    從朝至暮初不懈息。

    其長者家。

    素不知法。

    怪此夫人口為妄語。

    謂呼鬼病。

    下問譴祟。

    無所不至無能知者。

    長者甚愁。

    不知夫人那得此病。

    家中内外皆悉憂惶。

    是時比丘入城分衛詣長者門。

    遙聞經聲心甚喜悅。

    住門有頃主人偶出。

    見此比丘亦不作禮。

    比丘怪之。

    此賢者家内說經聲妙乃爾乎。

    今此長者不與我語。

    即問長者。

    内中誰有說深經者。

    音聲微妙乃如是耶。

    長者報言。

    我内中婦聞得鬼病。

    晝夜妄語。

    口初不息。

    比丘爾乃知長者家為不解法。

    比丘報言。

    此非鬼病。

    但說尊經佛之大道。

    願得入内與共相見。

    長者言善。

    即将比丘入至婦所。

    婦見比丘即為作禮。

    比丘咒願言得佛疾。

    便與比丘。

    相難說經法。

    反覆披解。

    比丘甚喜。

    長者問言。

    此何等病。

    比丘報言。

    無有病也。

    但說深經甚有義理。

    疑此夫人所懷妊兒。

    是佛弟子。

    長者意解。

    即留比丘與作飲食。

    飲食畢訖。

    比丘便退精舍。

    展轉相謂。

    有一長者夫人懷妊甚可奇怪。

    口誦尊經。

    所說如流。

    其音妙好解釋經理甚深。

    後日長者複請比丘。

    普及衆僧悉令詣舍。

    辦飲食具。

    時至皆到坐定。

    行水飲食已。

    咒願達嚫。

    時夫人出禮衆比丘。

    卻坐一面。

    複為比丘快說經法。

    諸有疑難不能及者。

    盡為比丘具足解說。

    衆僧踴躍歡喜而退。

    日月滿足。

    夫人在産。

    娩娠得男。

    又無惡露。

    其兒适生。

    叉手長跪。

    誦般若波羅蜜。

    夫人産已。

    還如本時無所複知。

    如夢寤已了無所識。

    長者即複呼衆僧。

    比丘都集。

    往睹小兒。

    說經故事。

    初無踬礙。

    是時衆僧各各一心觀此小兒本皆不能知。

    長者問言。

    此為何等。

    比丘答曰。

    真佛弟子。

    慎莫驚疑。

    好養護之。

    此兒後大當為一切衆人作師。

    吾等悉當從其啟受。

    時兒長大至年七歲。

    悉知微妙道俗皆備。

    與衆超絕。

    智度無極。

    諸比丘等皆從受學。

    經中誤脫有所短少。

    皆為删定。

    足其所乏。

    兒每入出有所至止。

    辄開化人使發大乘。

    長者家室内外大小五百人衆。

    皆從兒學。

    發摩诃衍意。

    悉行佛事。

    兒所教授城郭市裡所開發者八萬四千人。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弟子乘者五百人。

    諸比丘聞兒所說本漏意解。

    志求大乘者皆得法眼淨。

    佛告阿難。

    是時小兒者吾身是也。

    時比丘者迦葉佛是也。

    如是阿難。

    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