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薄。
仁道薄者豺狼心興。
夫為狼苟貪肉味。
而賊物命故天下仇焉。
宰人承命。
默行殺人。
以供王欲。
臣民嗷嗷。
表聞尋賊。
王曰宜然。
密告宰人曰。
慎之哉。
有司獲之。
賊曰。
王命爾矣。
群臣谏曰。
臣聞。
王者為德仁法。
帝精明即日月濟等。
後土潤齊乾坤。
含懷衆生即若虛空。
爾乃可為天下王耳。
若違仁從殘。
即豺狼之類矣。
去明就闇。
瞽者之疇矣。
替濟自沒。
即壞舟之等矣。
釋潤崇枯。
即火旱之喪矣。
背空向窒。
即石人之心也矣。
夫狼殘瞽闇壞沒火燒石人之操。
不可為宰人之監。
豈可為天下王耶。
若崇上德即昌。
好殘賊則亡。
二義臧否。
惟王何之。
王曰。
孩童絕湩其可乎。
曰不可。
王曰。
餘如之矣。
群臣佥曰。
豺狼不可育。
無道不可君。
臣民齊心同聲逐焉。
王奔入山睹見神樹。
稽首辭曰。
令餘反國貢神百王。
誓畢即行。
伺諸王出突衆取之。
猶鷹鹞之撮燕雀。
執九十九王。
樹神人現顔華非凡。
謂阿群曰。
爾為無道以喪王榮。
今複為元酷将欲何望乎。
阿群前趣之。
忽然不現。
時普明王。
出察民苦樂。
道逢梵志。
梵志曰。
大王還宮。
吾欲有言。
王曰。
昨命當出。
信言難違。
道士進坐。
吾旋在今遂出為阿群所獲。
投之樹下。
王曰。
不懼喪身。
恨毀吾信耳。
阿群曰。
何謂耶。
王具說道士見己之誓。
願一睹之受其重戒。
鮮寶貢焉。
旋死不恨。
阿群放之。
還睹道士。
躬敷高座。
道士升座。
即說偈言。
劫數終訖 乾坤烔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焬 天龍福盡 于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 欲深禍高 瘡疣無外 三界都苦 國有何賴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 都緣幻居 聲響俱空 國土亦如 識神無形 駕乘四蛇 無明寶養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三界皆幻 豈有國耶 受偈畢。
即貢金錢萬二千。
梵志重誡之曰。
爾存四非常。
其禍必滅矣。
王曰敬諾。
不敢替明誡。
即至樹所。
含笑且行。
阿群曰。
命危在今。
何欣且笑。
答曰。
世尊之言。
三界希聞。
吾今懷之。
何國命之可惜乎。
阿群媚曰。
願聞尊教。
王即以四偈授之。
驚喜歎曰。
巍巍世尊陳四非常。
夫不聞睹所謂悖狂。
即解百王各令還國。
阿群悔過。
自新依樹為居。
日存四偈。
命終神遷。
為王太子。
納妻不男。
王重憂之因募國女化之令男。
後遂侄蕩不從真道。
王恚之焉。
磔著四衢。
命行人曰。
以指确首。
苟辱之矣。
适九十九人。
而太子薨。
魂靈變化。
輪轉無已。
值佛在世生舍衛國。
早喪其父。
孤與母居。
事梵志道。
性笃言信。
勇力擘象。
師愛友敬。
遐迩稱賢。
師每周旋辄委以居。
師妻懷嬖。
援其手淫辭誘之。
阿群辭曰。
凡世耆友。
男吾父之。
女吾母焉。
豈況師之所敬乎。
燒身可從。
斯亂不敢順矣。
師妻恧然。
退思為變。
婿歸。
婦曰。
子歎彼賢足照子否矣。
具為其過。
女妖似真。
梵志信矣。
師告阿群。
爾欲仙乎對曰唯然。
曰爾殺百人。
斬取其指。
今獲神仙。
奉命攜劍。
逢人辄殺。
獲九十九人指。
衆奔國震。
睹母欣曰。
母至數足。
吾今仙矣。
佛念。
邪道惑衆。
普天斯疇也。
化為沙門在其前步。
曰人數足矣。
追後不屬。
曰沙門可止。
答曰。
吾止久矣。
惟爾不焉。
曰止義雲何。
答曰。
吾惡都止。
爾惡熾矣。
阿群心開。
霍如雲除。
五體投地。
頓首悔過。
叉手尋從。
将還精舍。
即為沙門。
佛為說宿行。
現四非常。
得溝港道。
退于樹下。
閉目叉手練去餘垢。
進取無著。
王召軍師戰士數萬。
尋捕妖賊未知所之。
道過佛所。
曰。
王自何來。
身蒙塵土。
對曰。
國有妖賊殺無過民。
今尋捕之。
世尊告曰。
夫民先修德而退崇邪。
治國之政其法何之。
對曰。
先貴後賤。
正法治之。
若夫先戴畜心退懷聖德。
正法何之。
對曰。
先賤後貴正法賞之。
曰賊已釋邪崇真。
今為沙門矣。
王歎曰善哉。
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神妙上化乃至于茲乎。
始為豺狼。
今為天仁。
稽首足下。
又重歎曰。
斯化奇矣。
願一睹之。
世尊曰可。
王逮官屬。
造之而曰。
上德賢者可一開眼相面乎。
如斯三矣。
答曰。
吾之眼睛。
耀射難當。
王稽首曰。
明日設微馔願一顧眄。
答曰。
于廁吾往。
于殿則不。
王曰唯命。
還則裂廁掘其地則新之。
樟梓栴材。
為之柱梁。
香湯沃地。
栴檀蘇合郁金諸香。
和之為泥。
旃罽雜缯。
以為座席。
雕文刻镂。
衆寶為好。
炜炜煌煌。
有逾殿堂。
明日王身。
捧香爐迎之。
阿群就座。
王褰衣膝行。
供養訖畢。
即說經曰。
廁前日之污豈可于飯乎。
對曰不可。
曰今可乎。
曰可矣。
阿群曰。
吾未睹佛時事彼妖蠱。
心存口言身行諸邪。
邪道穢化其為臭污。
甚彼溷矣。
屎污可洗。
穢染難除。
賴蒙宿祚生值佛世。
沐浴清化去臭懷香。
内外清淨猶天真珠。
夫不睹佛不知四非常者。
觀其志趣猶狂者醉之以酒矣。
不親賢衆而依十惡者。
其與豺狼共檻乎。
王曰善哉。
奇乎佛之至化。
乃令廁臭化為栴檀矣。
說經竟。
即邁曆市。
聞有婦人逆産者命在呼吸。
還如事啟。
佛言。
爾往為其産。
阿群恧然。
世尊曰。
爾望産雲。
吾自生來。
慈向衆生。
潤濟乾坤者。
爾母子俱全矣。
受教而往。
至宣佛恩。
母子俱生。
退還尋塗。
疑己有殺人之酷。
而雲。
普慈稽首質焉。
佛告阿群。
凡人心開受道之日。
可謂始生者也。
不睹三尊。
未受重戒。
猶兒處胎。
雖其有目。
将亦何睹。
有耳何聞。
故曰未生也。
阿群心開。
即得應真道。
佛告諸比丘。
昔時普明者吾身是也。
吾前世授之四偈。
一活百王。
今令得道。
不受重罪矣。
阿群宿命嘗為比丘。
負米一斛送著寺中。
上作刀一枚。
歡喜歎尊。
稽首而去。
負米獲多力。
上刀獲多寶。
歡喜獲端正。
歎尊獲為王。
作禮故為國人所拜。
九十九人确其首。
遂至喪身。
故殺前怨而斬其指。
後人欲确見其已喪。
又睹沙門更有慈心。
後人即其母。
始有惡意故。
阿群始意亦惡。
睹沙門更慈故見佛即孝。
種淳得淳。
種雜得雜。
善惡已施。
禍福尋之。
影追響應。
皆有所由。
非徒自然也。
比丘願言。
令汝逢佛得道如願獲焉。
供養三尊。
有若絲發。
沙門以慈咒願施者。
言如其言。
得萬無一失。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四
仁道薄者豺狼心興。
夫為狼苟貪肉味。
而賊物命故天下仇焉。
宰人承命。
默行殺人。
以供王欲。
臣民嗷嗷。
表聞尋賊。
王曰宜然。
密告宰人曰。
慎之哉。
有司獲之。
賊曰。
王命爾矣。
群臣谏曰。
臣聞。
王者為德仁法。
帝精明即日月濟等。
後土潤齊乾坤。
含懷衆生即若虛空。
爾乃可為天下王耳。
若違仁從殘。
即豺狼之類矣。
去明就闇。
瞽者之疇矣。
替濟自沒。
即壞舟之等矣。
釋潤崇枯。
即火旱之喪矣。
背空向窒。
即石人之心也矣。
夫狼殘瞽闇壞沒火燒石人之操。
不可為宰人之監。
豈可為天下王耶。
若崇上德即昌。
好殘賊則亡。
二義臧否。
惟王何之。
王曰。
孩童絕湩其可乎。
曰不可。
王曰。
餘如之矣。
群臣佥曰。
豺狼不可育。
無道不可君。
臣民齊心同聲逐焉。
王奔入山睹見神樹。
稽首辭曰。
令餘反國貢神百王。
誓畢即行。
伺諸王出突衆取之。
猶鷹鹞之撮燕雀。
執九十九王。
樹神人現顔華非凡。
謂阿群曰。
爾為無道以喪王榮。
今複為元酷将欲何望乎。
阿群前趣之。
忽然不現。
時普明王。
出察民苦樂。
道逢梵志。
梵志曰。
大王還宮。
吾欲有言。
王曰。
昨命當出。
信言難違。
道士進坐。
吾旋在今遂出為阿群所獲。
投之樹下。
王曰。
不懼喪身。
恨毀吾信耳。
阿群曰。
何謂耶。
王具說道士見己之誓。
願一睹之受其重戒。
鮮寶貢焉。
旋死不恨。
阿群放之。
還睹道士。
躬敷高座。
道士升座。
即說偈言。
劫數終訖 乾坤烔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焬 天龍福盡 于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 欲深禍高 瘡疣無外 三界都苦 國有何賴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 都緣幻居 聲響俱空 國土亦如 識神無形 駕乘四蛇 無明寶養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三界皆幻 豈有國耶 受偈畢。
即貢金錢萬二千。
梵志重誡之曰。
爾存四非常。
其禍必滅矣。
王曰敬諾。
不敢替明誡。
即至樹所。
含笑且行。
阿群曰。
命危在今。
何欣且笑。
答曰。
世尊之言。
三界希聞。
吾今懷之。
何國命之可惜乎。
阿群媚曰。
願聞尊教。
王即以四偈授之。
驚喜歎曰。
巍巍世尊陳四非常。
夫不聞睹所謂悖狂。
即解百王各令還國。
阿群悔過。
自新依樹為居。
日存四偈。
命終神遷。
為王太子。
納妻不男。
王重憂之因募國女化之令男。
後遂侄蕩不從真道。
王恚之焉。
磔著四衢。
命行人曰。
以指确首。
苟辱之矣。
适九十九人。
而太子薨。
魂靈變化。
輪轉無已。
值佛在世生舍衛國。
早喪其父。
孤與母居。
事梵志道。
性笃言信。
勇力擘象。
師愛友敬。
遐迩稱賢。
師每周旋辄委以居。
師妻懷嬖。
援其手淫辭誘之。
阿群辭曰。
凡世耆友。
男吾父之。
女吾母焉。
豈況師之所敬乎。
燒身可從。
斯亂不敢順矣。
師妻恧然。
退思為變。
婿歸。
婦曰。
子歎彼賢足照子否矣。
具為其過。
女妖似真。
梵志信矣。
師告阿群。
爾欲仙乎對曰唯然。
曰爾殺百人。
斬取其指。
今獲神仙。
奉命攜劍。
逢人辄殺。
獲九十九人指。
衆奔國震。
睹母欣曰。
母至數足。
吾今仙矣。
佛念。
邪道惑衆。
普天斯疇也。
化為沙門在其前步。
曰人數足矣。
追後不屬。
曰沙門可止。
答曰。
吾止久矣。
惟爾不焉。
曰止義雲何。
答曰。
吾惡都止。
爾惡熾矣。
阿群心開。
霍如雲除。
五體投地。
頓首悔過。
叉手尋從。
将還精舍。
即為沙門。
佛為說宿行。
現四非常。
得溝港道。
退于樹下。
閉目叉手練去餘垢。
進取無著。
王召軍師戰士數萬。
尋捕妖賊未知所之。
道過佛所。
曰。
王自何來。
身蒙塵土。
對曰。
國有妖賊殺無過民。
今尋捕之。
世尊告曰。
夫民先修德而退崇邪。
治國之政其法何之。
對曰。
先貴後賤。
正法治之。
若夫先戴畜心退懷聖德。
正法何之。
對曰。
先賤後貴正法賞之。
曰賊已釋邪崇真。
今為沙門矣。
王歎曰善哉。
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神妙上化乃至于茲乎。
始為豺狼。
今為天仁。
稽首足下。
又重歎曰。
斯化奇矣。
願一睹之。
世尊曰可。
王逮官屬。
造之而曰。
上德賢者可一開眼相面乎。
如斯三矣。
答曰。
吾之眼睛。
耀射難當。
王稽首曰。
明日設微馔願一顧眄。
答曰。
于廁吾往。
于殿則不。
王曰唯命。
還則裂廁掘其地則新之。
樟梓栴材。
為之柱梁。
香湯沃地。
栴檀蘇合郁金諸香。
和之為泥。
旃罽雜缯。
以為座席。
雕文刻镂。
衆寶為好。
炜炜煌煌。
有逾殿堂。
明日王身。
捧香爐迎之。
阿群就座。
王褰衣膝行。
供養訖畢。
即說經曰。
廁前日之污豈可于飯乎。
對曰不可。
曰今可乎。
曰可矣。
阿群曰。
吾未睹佛時事彼妖蠱。
心存口言身行諸邪。
邪道穢化其為臭污。
甚彼溷矣。
屎污可洗。
穢染難除。
賴蒙宿祚生值佛世。
沐浴清化去臭懷香。
内外清淨猶天真珠。
夫不睹佛不知四非常者。
觀其志趣猶狂者醉之以酒矣。
不親賢衆而依十惡者。
其與豺狼共檻乎。
王曰善哉。
奇乎佛之至化。
乃令廁臭化為栴檀矣。
說經竟。
即邁曆市。
聞有婦人逆産者命在呼吸。
還如事啟。
佛言。
爾往為其産。
阿群恧然。
世尊曰。
爾望産雲。
吾自生來。
慈向衆生。
潤濟乾坤者。
爾母子俱全矣。
受教而往。
至宣佛恩。
母子俱生。
退還尋塗。
疑己有殺人之酷。
而雲。
普慈稽首質焉。
佛告阿群。
凡人心開受道之日。
可謂始生者也。
不睹三尊。
未受重戒。
猶兒處胎。
雖其有目。
将亦何睹。
有耳何聞。
故曰未生也。
阿群心開。
即得應真道。
佛告諸比丘。
昔時普明者吾身是也。
吾前世授之四偈。
一活百王。
今令得道。
不受重罪矣。
阿群宿命嘗為比丘。
負米一斛送著寺中。
上作刀一枚。
歡喜歎尊。
稽首而去。
負米獲多力。
上刀獲多寶。
歡喜獲端正。
歎尊獲為王。
作禮故為國人所拜。
九十九人确其首。
遂至喪身。
故殺前怨而斬其指。
後人欲确見其已喪。
又睹沙門更有慈心。
後人即其母。
始有惡意故。
阿群始意亦惡。
睹沙門更慈故見佛即孝。
種淳得淳。
種雜得雜。
善惡已施。
禍福尋之。
影追響應。
皆有所由。
非徒自然也。
比丘願言。
令汝逢佛得道如願獲焉。
供養三尊。
有若絲發。
沙門以慈咒願施者。
言如其言。
得萬無一失。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