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四

關燈
厭者乎。

    日中之後。

    俱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立白言。

    吾等世尊。

    惟世愚者惑于五欲。

    至厥命終豈有厭者不。

    佛告之曰。

    睹世無足于彼五樂矣。

    昔有五百商人入海采利。

    中有智者名曰彌蘭。

    為衆師禦。

    海有神魚其名摩竭。

    觸敗其船。

    衆皆喪身。

    彌蘭騎闆。

    僅而獲免。

    風漂附岸。

    地名鼻摩。

    登岸周旋庶自蘇息。

    睹一小徑尋之而進。

    遙見銀城。

    樹木茂盛。

    間有浴池。

    周旋四表。

    甘水繞之。

    有四美人。

    容齊天女。

    奉迎之曰。

    經涉巨海厥勞多矣。

    善賀吉臻。

    今斯銀城。

    其中衆寶黃金白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磲為殿。

    妾等四女給仁使役。

    晚息夙興。

    惟命所之。

    願無他遊。

    彌蘭入城升七寶殿。

    歡娛從欲。

    願無不有。

    處中千餘年。

    彌蘭惟曰。

    斯諸玉女不令吾邁。

    其有緣乎。

    伺四女寝。

    竊疾亡去。

    遙睹金城。

    有八玉女。

    迎辭如上。

    玉女華容。

    又逾四人。

    城中寶殿。

    名曰屑末。

    明月真珠諸寶逾前。

    壽數千萬歲。

    又疑八女不令吾邁。

    其有由乎。

    伺其卧出。

    竊疾亡去。

    又睹水精城。

    有十六玉女出迎之矣。

    其辭如上。

    要将入城升七寶殿。

    城殿衆寶玉女光華逾前。

    居中歲數。

    又數千萬。

    意不厭足。

    又伺諸女卧出亡去。

    複睹琉璃寶城。

    光曜奕奕有三十二女出迎跪拜。

    虔辭如上。

    要請入城升七寶殿。

    殿名郁單。

    其中衆寶伎樂甘食女色逾前。

    處中久長年數如上。

    又伺諸女卧出亡去。

    遙睹鐵城。

    莫無迎者。

    彌蘭惟曰。

    銀城四女。

    金城有八。

    水精十六。

    琉璃三十二。

    玉女光世。

    修虔相迎。

    今不迎者将以貴故乎。

    周城一匝有鬼開門。

    彌蘭入城即見其鬼。

    鬼名俱引。

    鐵輪烔然走其頭上。

    守罪人鬼。

    取彼頭輪。

    著彌蘭頭上。

    腦流身燋。

    彌蘭流淚曰。

    自四之八。

    自八之十六。

    自十六之三十二。

    處榮屑末殿。

    郁單殿。

    吾以無足之行。

    故獲斯矣。

    何當離斯患乎。

    守鬼答曰。

    其年之數如子來久。

    子免斯殃矣。

    火輪處彌蘭頭上六億歲。

    乃免之矣。

    佛語諸沙門。

    彌蘭者吾身是也。

    所以然者。

    未奉三尊時。

    愚惑信邪。

    母沐浴著新衣卧。

    吾蹈母首。

    故太山以火輪轹其首耳。

    又嘗以四月八日。

    持八關齋。

    中心歡喜。

    故獲寶城壽命巨億。

    所願從心無求不獲。

    睹世無足。

    唯得道乃止耳。

    佛告諸沙門。

    彌蘭出太山獄。

    閉心三惡。

    絕口四刀。

    檢身三尤。

    孝順父母。

    親奉三尊。

    戴戒為冠。

    服戒為衣。

    懷戒為糧。

    味戒為肴。

    食息坐行。

    不忘佛戒。

    躇步之間。

    以戒德成。

    自緻為佛。

    凡人之行。

    不孝于親。

    不尊奉師。

    吾睹其後自招重罪。

    彌蘭其類乎。

    夫為惡禍追。

    猶影尋身。

    絕邪崇真。

    衆禍自滅矣。

    佛說經竟。

    諸沙門歡喜作禮。

     (四○)頂生聖王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阿難閑居深惟。

    衆生自始至終。

    厭五欲者鮮。

    過日中後至向佛所。

    稽首畢退白言。

    唯世尊。

    吾閑坐深惟。

    衆生知足者鮮。

    不厭五欲者衆。

    世尊歎曰。

    善哉善哉。

    如爾之雲。

    所以然者。

    往古有王。

    名曰頂生。

    東西南北靡不臣屬。

    王有七寶。

    飛金輪力。

    白象。

    绀色馬。

    明月珠。

    玉女妻。

    聖輔臣。

    典兵臣。

    王斯七寶睹世希有。

    又有千子。

    端正妍雅。

    聰明博智。

    天下稱聖。

    猛力伏衆有如師子也。

    王既聖且仁。

    普天樂屬。

    壽有億數。

    王意存曰。

    吾有拘耶尼一天下地縱廣三十二萬裡。

    黎庶熾盛。

    五谷豐沃。

    比門巨富。

    世所希有。

    吾國兼焉。

    雖其然者。

    願彼皇幹。

    雨金銀錢。

    七日七夜。

    惠吾若茲。

    不亦善乎。

    天從其願。

    下二寶錢滿其境界。

    天寶之明。

    奕奕曜國。

    王喜無量天下拜賀。

    日與群臣歡喜相樂。

    民皆稱善。

    獲無極樂。

    數千萬歲。

    王又念曰。

    吾有西土。

    三十二萬裡。

    七寶之榮。

    千子光國。

    天雨寶錢世未嘗有。

    雖其然者。

    吾聞南方有閻浮提。

    地廣長二十八萬裡。

    黎庶衆多靡求不獲。

    吾得彼土不亦快乎。

    王意始存。

    金輪南向。

    七寶四兵。

    輕舉飛行。

    俱到其土。

    彼王臣民靡不喜從。

    其土君民。

    終日欣欣。

    王止教化。

    年數如上。

    王又念曰。

    吾有西土今獲南土。

    天人衆寶何求不有。

    今聞東方弗于逮土三十六萬裡。

    其土君民。

    寶谷諸珍無願不有。

    吾獲其土不亦快乎。

    口始雲爾。

    金輪東向。

    七寶四兵飛行俱至。

    君臣黎庶靡不樂屬。

    又以正法仁化君民。

    年數如上。

    比門懷德。

    王又念曰。

    吾有西土南土東土。

    天人衆寶無珍不有。

    今聞北方郁單曰土。

    吾獲王之不亦善乎。

    開口言願。

    金輪北向。

    七寶四兵俱飛如前。

    始入其界。

    遙睹地青如翠羽色。

    王曰。

    爾等睹青地乎。

    對曰見之。

    曰斯郁單曰地。

    又睹白地。

    曰睹之。

    曰斯成搗稻米。

    爾等食之。

    又睹諸寶樹。

    衆軟妙衣。

    臂钏指環。

    璎珞衆奇。

    皆懸著樹。

    曰睹之乎。

    對曰唯然。

    曰爾等服之。

    王治以仁化民以恕。

    居彼年久其數如上。

    又生意曰。

    吾有三天下。

    今獲北方四十萬裡。

    意欲升忉利天之帝釋所。

    王意始然。

    金輪上向。

    七寶四兵飛行升天。

    入帝釋宮。

    釋睹王來。

    欣迎之曰。

    數服高名。

    久欲相見。

    翔茲快乎。

    執手共坐。

    以半座坐之。

    王左右顧視。

    睹天宮殿黃金白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磲真珠以為宮殿。

    睹之心欣。

    即又念曰。

    吾有四國。

    寶錢無數。

    斯榮難雲。

    令天帝殒吾處其位。

    不亦上願乎。

    惡念興而神足滅。

    釋還之故宮。

    即獲重病。

    輔臣問曰。

    天王疾笃。

    若在不諱。

    将有遣命乎。

    王曰。

    如有問。

    王何以喪身。

    答如所睹。

    以貪獲病。

    遂緻喪身。

    夫貪殘命之刃。

    亡國之基也。

    去三尊處三塗。

    靡不由之。

    戒後來嗣。

    以貪癡火燒身之本也。

    慎無貪矣。

    夫榮尊者其禍高矣。

    寶多者其怨衆矣。

    王終後嗣誦其貪戒。

    傳世為寶。

    四天下民尊其仁化。

    奉三尊行十善。

    以為治法。

    遂緻永福。

    世尊曰。

    睹世鮮能去榮貴捐五欲者。

    惟獲溝港.頻來.不還.應儀.緣一覺。

    無上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

    能絕之耳。

    飛行皇帝。

    所以存即獲願不違心者。

    宿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之所緻。

    不空獲也。

    頂生王者吾身是也。

    佛說經竟。

    阿難歡喜。

    為佛作禮。

     (四一)普明王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佛告諸比丘。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

    名曰普明。

    慈惠光被。

    十方歌懿。

    民賴其休。

    猶慈子之甯親也。

    鄰國有王。

    治法以正。

    力如師子。

    走攫飛鳥。

    宰人亡肉。

    晨奔市索。

    路睹新屍。

    取之為肴。

    味兼畜肉。

    後日為馔。

    甘不如焉。

    王責太官。

    宰人歸誠叩頭首之。

    王心恧然曰。

    人肉甘乎。

    默敕宰人以斯為常。

    世尊曰。

    夫厚于味者即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