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斯有父子之親。
豈有嫁娶之道乎。
斯王處人君之尊。
而為禽獸之行。
即引弟退。
女登台望曰。
吾為[(魅-未+舌)-ㄙ]蠱食兄肝可乎。
展轉生死。
兄為猕猴。
女與弟俱為鼈。
鼈妻有疾。
思食猕猴肝。
雄行求焉。
睹猕猴下飲。
鼈曰。
爾嘗睹樂乎。
答曰。
未也。
曰吾舍有妙樂。
爾欲觀乎。
曰然。
鼈曰。
爾升吾背。
将爾觀矣。
升背随焉半溪。
鼈曰。
吾妻思食爾肝。
水中何樂之有乎猕猴心恧然曰。
夫戒守善之常也。
權濟難之大矣。
曰爾不早雲。
吾以肝懸彼樹上。
鼈信而還。
猕猴上岸曰。
死鼈蟲豈有腹中肝而當懸樹者乎。
佛告諸比丘。
兄者即吾身是也。
常執貞淨。
終不犯淫亂。
畢宿餘殃堕猕猴中。
弟及王女俱受鼈身。
雄者調達是。
雌者調達妻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七) 昔者菩薩。
乘船渡海。
采寶濟乏海邊有城苑園備有。
華女臨渚要其輩曰。
斯國豐沃。
珍寶恣求。
可屈入城觀民有無。
商人信從鬼魅厭惑。
遂留與居。
積年有五。
菩薩感思二親本土。
出城登山四顧遠望。
睹一鐵城中有丈夫。
首戴天冠俨然恭坐。
謂菩薩曰。
爾等惑乎。
以鬼魅為妻。
捐爾二親九族之厚。
為鬼所吞豈不惑哉。
爾等無寐察其真赝矣。
方有神馬翔茲濟衆。
可附旋居全爾身命若戀蠱妻死入斯城。
衆毒普加。
悔将無救。
菩薩承命。
訛寐察之。
睹真如雲厥心懼焉。
明日密相告。
等人佥然。
各伺睹妻變為狐體。
競争食人靡不怃然。
曰吾等死矣。
相驚備豫懈即喪矣。
馬王臻曰。
孰有離居心懷所親。
疾來赴茲。
吾将濟爾。
商人喜曰。
斯必天也。
群馳歸命。
妻即抱子尋迹哀恸。
其辭曰。
怨呼皇天為妻累載。
今以為鬼。
哀聲傷情。
辭詣王所。
厥雲如上。
今者偟偟無由自恃。
惟願大王哀理妾情。
王召菩薩問其所由。
即以所睹本末陳之。
王睹色美疾遣婿去。
内之後宮為其淫荒。
國正紛亂。
鬼化為狐。
日行食人。
為害茲甚。
王不覺矣。
後各命終。
生死輪轉。
菩薩積德。
遂得為佛。
狐鬼魂靈。
化生梵志家。
有絕妙之色。
佛時于作法縣求食。
食畢出城坐樹下。
梵志睹佛相好。
容色紫金。
項有日光。
若星中月。
睹佛若此其喜無量。
歸白兒母。
吾女獲婿其為世雄。
疾以名服具世諸好。
梵志家室攜女貢之。
道睹足迹。
妻曰。
斯無欲之神雄。
豈以淫邪亂其志乎。
父曰。
吾女國之上華。
胡高德而不回耶。
妻即頌其義曰。
淫者曳足行 多恚斂指步 愚者足築地 斯迹天人尊 無自辱也。
父曰。
爾薄智也。
戾而行矣。
以女獻焉。
世尊告曰。
第六魔天。
獻吾三女。
變為[穴/老]鬼。
今爾屎囊。
又來何為。
梵志恧然。
妻重恥之。
時有除馑。
進稽首曰。
願以惠餘。
世尊戒曰。
爾昔為王。
女時為鬼。
以色诳爾。
吞盡爾民。
爾不厭乎。
除馑恥焉。
退禅獲定。
得溝港道。
佛告鹙鹭子。
菩薩自受城中人戒已旋家。
歸命三尊自誓辭雲。
時當死。
死不複犯如來應儀正真覺清淨重戒。
積戒弘多。
佛道遂成。
爾時長者吾身是也。
王者今比丘是。
鬼者梵志女是。
城中天人者鹙鹭子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八)太子墓魄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聞物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諸沙門。
往昔有國名波羅奈。
王有太子。
名曰墓魄。
生有無窮之明。
過去現在未來衆事。
其智無礙。
端正晖光。
猶星中月。
王唯有一子。
國無不愛。
而年十三。
閉口不言。
有若喑人。
王後憂焉。
呼諸梵志。
問其所由。
對曰。
斯為不祥也。
端正不言。
何益大王。
後宮無嗣。
豈非彼害哉。
法宜生埋之。
必有貴嗣。
王即恧然入與後議。
後逮宮人靡不哀恸。
嗟曰。
奈何太子。
祿薄生獲斯殃。
哀者塞路猶有大喪。
具著寶服以付喪夫。
喪夫奪其名服睹共為冢。
墓魄惟曰。
王逮國人信。
吾真喑。
即默斂衣入水淨浴。
以香塗身。
具著寶服。
臨圹呼曰。
爾等胡為。
答曰。
太子喑聾為國無嗣。
王命生埋。
冀生賢嗣。
曰吾即墓魄矣。
喪夫視車霍然空虛。
觀其形容。
曜曜有光。
草野遐迩猶日之明。
聖靈巨勢。
神動靈隻。
喪夫巨細靡不懾驚。
兩兩相視。
顔貌黃青。
言成文章靡不畏焉。
仰天而曰。
太子靈德乃之于斯。
即叩頭陳曰。
願旋甯王令衆不嗟。
太子曰。
爾疾啟王雲吾能言。
人即馳聞。
王後兆民甚怪所以。
心歡稱善。
靡不悅豫。
車馳人奔。
殷填塞路。
墓魄曰。
吾獲為沙門虛靖之行。
不亦善乎。
意始如之。
帝釋即化為苑池樹木。
非世所睹。
即去衆寶衣化為袈裟。
王到已。
太子五體投地。
稽首如禮。
王即就坐聞其言聲。
光影威靈。
二儀為動。
王喜喻曰。
吾有爾來舉國敬愛。
當嗣天位為民父母。
對曰。
惟願大王。
哀采微言。
吾昔嘗為斯國王。
名曰須念。
處國臨民二十五年。
身奉十善育民以慈。
鞭杖衆兵都息不行。
囹圄無系囚。
路無怨嗟聲。
惠施流布。
潤無不周。
但以出遊翼從甚衆。
導臣馳除。
黎庶惶懼。
終入太山燒煮割裂。
積六萬年。
求死不得。
呼嗟無救。
當爾之時。
内有九親。
表有臣民。
資财億載。
衆樂無極。
甯知吾入太山地獄燒煮衆痛無極之苦乎。
生存之榮。
妻子臣民。
孰能分取諸苦去乎。
惟彼諸毒其為無量。
每壹憶之心怛骨楚。
身為虛汗。
毛為寒豎。
言往禍來。
夭追影尋。
雖欲發言懼複獲咎。
太山之苦難可再更。
是以縮舌都欲無言。
始十三年。
而妖導師令王生埋吾。
懼大王獲太山之咎。
勢複一言耳。
今欲為沙門守無欲之行。
睹衆禍之門不複為王矣。
願無怪焉。
王曰。
爾為令君。
行高德尊。
率民以道。
過猶絲發。
非人所憶。
以之獲罪。
酷裂乃如之耶。
如吾今為人主。
從心所欲。
不奉正法。
終當何之乎。
即聽學道。
王還治國以正不邪。
遂緻豐樂。
墓魄即自練情絕欲。
志進道真遂至得佛。
廣說景模。
拯濟衆生以至滅度。
佛告諸比丘。
時墓魄者吾身是也。
父王者今白淨王是也。
母者吾母今舍妙是也。
夫榮色邪樂者。
燒身之爐矣。
清淨澹泊。
無患之家矣。
若欲免難離罪者。
無失佛教也。
為道雖苦猶勝處夫三塗。
為人即遠貧窭。
不處八難矣。
學道之志當如佛行也。
欲獲緣一覺應真滅度者。
取之可得。
佛說經竟。
諸沙門莫不歡喜。
稽首作禮。
(三九)彌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沙門。
閑居深惟。
世人習邪樂欲。
自始至終無厭五樂者。
何謂五樂。
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
夫斯五欲。
至其命終。
豈有
豈有嫁娶之道乎。
斯王處人君之尊。
而為禽獸之行。
即引弟退。
女登台望曰。
吾為[(魅-未+舌)-ㄙ]蠱食兄肝可乎。
展轉生死。
兄為猕猴。
女與弟俱為鼈。
鼈妻有疾。
思食猕猴肝。
雄行求焉。
睹猕猴下飲。
鼈曰。
爾嘗睹樂乎。
答曰。
未也。
曰吾舍有妙樂。
爾欲觀乎。
曰然。
鼈曰。
爾升吾背。
将爾觀矣。
升背随焉半溪。
鼈曰。
吾妻思食爾肝。
水中何樂之有乎猕猴心恧然曰。
夫戒守善之常也。
權濟難之大矣。
曰爾不早雲。
吾以肝懸彼樹上。
鼈信而還。
猕猴上岸曰。
死鼈蟲豈有腹中肝而當懸樹者乎。
佛告諸比丘。
兄者即吾身是也。
常執貞淨。
終不犯淫亂。
畢宿餘殃堕猕猴中。
弟及王女俱受鼈身。
雄者調達是。
雌者調達妻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七) 昔者菩薩。
乘船渡海。
采寶濟乏海邊有城苑園備有。
華女臨渚要其輩曰。
斯國豐沃。
珍寶恣求。
可屈入城觀民有無。
商人信從鬼魅厭惑。
遂留與居。
積年有五。
菩薩感思二親本土。
出城登山四顧遠望。
睹一鐵城中有丈夫。
首戴天冠俨然恭坐。
謂菩薩曰。
爾等惑乎。
以鬼魅為妻。
捐爾二親九族之厚。
為鬼所吞豈不惑哉。
爾等無寐察其真赝矣。
方有神馬翔茲濟衆。
可附旋居全爾身命若戀蠱妻死入斯城。
衆毒普加。
悔将無救。
菩薩承命。
訛寐察之。
睹真如雲厥心懼焉。
明日密相告。
等人佥然。
各伺睹妻變為狐體。
競争食人靡不怃然。
曰吾等死矣。
相驚備豫懈即喪矣。
馬王臻曰。
孰有離居心懷所親。
疾來赴茲。
吾将濟爾。
商人喜曰。
斯必天也。
群馳歸命。
妻即抱子尋迹哀恸。
其辭曰。
怨呼皇天為妻累載。
今以為鬼。
哀聲傷情。
辭詣王所。
厥雲如上。
今者偟偟無由自恃。
惟願大王哀理妾情。
王召菩薩問其所由。
即以所睹本末陳之。
王睹色美疾遣婿去。
内之後宮為其淫荒。
國正紛亂。
鬼化為狐。
日行食人。
為害茲甚。
王不覺矣。
後各命終。
生死輪轉。
菩薩積德。
遂得為佛。
狐鬼魂靈。
化生梵志家。
有絕妙之色。
佛時于作法縣求食。
食畢出城坐樹下。
梵志睹佛相好。
容色紫金。
項有日光。
若星中月。
睹佛若此其喜無量。
歸白兒母。
吾女獲婿其為世雄。
疾以名服具世諸好。
梵志家室攜女貢之。
道睹足迹。
妻曰。
斯無欲之神雄。
豈以淫邪亂其志乎。
父曰。
吾女國之上華。
胡高德而不回耶。
妻即頌其義曰。
淫者曳足行 多恚斂指步 愚者足築地 斯迹天人尊 無自辱也。
父曰。
爾薄智也。
戾而行矣。
以女獻焉。
世尊告曰。
第六魔天。
獻吾三女。
變為[穴/老]鬼。
今爾屎囊。
又來何為。
梵志恧然。
妻重恥之。
時有除馑。
進稽首曰。
願以惠餘。
世尊戒曰。
爾昔為王。
女時為鬼。
以色诳爾。
吞盡爾民。
爾不厭乎。
除馑恥焉。
退禅獲定。
得溝港道。
佛告鹙鹭子。
菩薩自受城中人戒已旋家。
歸命三尊自誓辭雲。
時當死。
死不複犯如來應儀正真覺清淨重戒。
積戒弘多。
佛道遂成。
爾時長者吾身是也。
王者今比丘是。
鬼者梵志女是。
城中天人者鹙鹭子是。
菩薩執志度無極行持戒如是。
(三八)太子墓魄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聞物國祇樹給孤獨園。
是時佛告諸沙門。
往昔有國名波羅奈。
王有太子。
名曰墓魄。
生有無窮之明。
過去現在未來衆事。
其智無礙。
端正晖光。
猶星中月。
王唯有一子。
國無不愛。
而年十三。
閉口不言。
有若喑人。
王後憂焉。
呼諸梵志。
問其所由。
對曰。
斯為不祥也。
端正不言。
何益大王。
後宮無嗣。
豈非彼害哉。
法宜生埋之。
必有貴嗣。
王即恧然入與後議。
後逮宮人靡不哀恸。
嗟曰。
奈何太子。
祿薄生獲斯殃。
哀者塞路猶有大喪。
具著寶服以付喪夫。
喪夫奪其名服睹共為冢。
墓魄惟曰。
王逮國人信。
吾真喑。
即默斂衣入水淨浴。
以香塗身。
具著寶服。
臨圹呼曰。
爾等胡為。
答曰。
太子喑聾為國無嗣。
王命生埋。
冀生賢嗣。
曰吾即墓魄矣。
喪夫視車霍然空虛。
觀其形容。
曜曜有光。
草野遐迩猶日之明。
聖靈巨勢。
神動靈隻。
喪夫巨細靡不懾驚。
兩兩相視。
顔貌黃青。
言成文章靡不畏焉。
仰天而曰。
太子靈德乃之于斯。
即叩頭陳曰。
願旋甯王令衆不嗟。
太子曰。
爾疾啟王雲吾能言。
人即馳聞。
王後兆民甚怪所以。
心歡稱善。
靡不悅豫。
車馳人奔。
殷填塞路。
墓魄曰。
吾獲為沙門虛靖之行。
不亦善乎。
意始如之。
帝釋即化為苑池樹木。
非世所睹。
即去衆寶衣化為袈裟。
王到已。
太子五體投地。
稽首如禮。
王即就坐聞其言聲。
光影威靈。
二儀為動。
王喜喻曰。
吾有爾來舉國敬愛。
當嗣天位為民父母。
對曰。
惟願大王。
哀采微言。
吾昔嘗為斯國王。
名曰須念。
處國臨民二十五年。
身奉十善育民以慈。
鞭杖衆兵都息不行。
囹圄無系囚。
路無怨嗟聲。
惠施流布。
潤無不周。
但以出遊翼從甚衆。
導臣馳除。
黎庶惶懼。
終入太山燒煮割裂。
積六萬年。
求死不得。
呼嗟無救。
當爾之時。
内有九親。
表有臣民。
資财億載。
衆樂無極。
甯知吾入太山地獄燒煮衆痛無極之苦乎。
生存之榮。
妻子臣民。
孰能分取諸苦去乎。
惟彼諸毒其為無量。
每壹憶之心怛骨楚。
身為虛汗。
毛為寒豎。
言往禍來。
夭追影尋。
雖欲發言懼複獲咎。
太山之苦難可再更。
是以縮舌都欲無言。
始十三年。
而妖導師令王生埋吾。
懼大王獲太山之咎。
勢複一言耳。
今欲為沙門守無欲之行。
睹衆禍之門不複為王矣。
願無怪焉。
王曰。
爾為令君。
行高德尊。
率民以道。
過猶絲發。
非人所憶。
以之獲罪。
酷裂乃如之耶。
如吾今為人主。
從心所欲。
不奉正法。
終當何之乎。
即聽學道。
王還治國以正不邪。
遂緻豐樂。
墓魄即自練情絕欲。
志進道真遂至得佛。
廣說景模。
拯濟衆生以至滅度。
佛告諸比丘。
時墓魄者吾身是也。
父王者今白淨王是也。
母者吾母今舍妙是也。
夫榮色邪樂者。
燒身之爐矣。
清淨澹泊。
無患之家矣。
若欲免難離罪者。
無失佛教也。
為道雖苦猶勝處夫三塗。
為人即遠貧窭。
不處八難矣。
學道之志當如佛行也。
欲獲緣一覺應真滅度者。
取之可得。
佛說經竟。
諸沙門莫不歡喜。
稽首作禮。
(三九)彌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諸沙門。
閑居深惟。
世人習邪樂欲。
自始至終無厭五樂者。
何謂五樂。
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細滑。
夫斯五欲。
至其命終。
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