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菩薩見拘無所告訴。
唯歸命三尊。
悔過自責。
慈願衆生早離八難。
莫有怨結如吾今也。
蛇狐會曰。
奈斯事何。
蛇曰。
吾将濟之。
遂銜良藥開關入獄。
見菩薩狀。
顔色有損。
怆而心悲。
謂菩薩言。
以藥自随。
吾将齰太子。
其毒尤甚。
莫能濟者。
賢者以藥自聞。
傳則愈矣。
菩薩默然。
蛇如所雲。
太子命将殒。
王令曰。
有能濟茲。
封之相國。
吾與參治。
菩薩上聞。
傳之。
即愈。
王喜問所由。
囚人本末自陳。
王怅然自咎曰。
吾闇甚哉。
即誅漂人大赦其國。
封為國相。
執手入宮并坐而曰。
賢者說何書。
懷何道。
而為二儀之仁。
惠逮衆生乎。
對曰。
說佛經懷佛道也。
王曰。
佛有要決。
曰有之。
佛說四非常。
在之者。
衆禍殄。
景祐昌。
王曰善哉。
願獲其實。
曰乾坤終訖之時。
七日并列巨海都索。
天地烔然。
須彌崩壞。
天人鬼龍。
衆生身命。
霍然燋盡。
前盛今衰。
所謂非常矣。
明士守無常之念。
曰天地尚然。
官爵國土。
焉得久存。
得斯念者乃有普慈之志矣。
王曰。
天地尚然。
豈況國土。
佛說非常。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苦之尤苦者。
王宜知之。
王曰。
願聞明誡。
曰衆生識靈微妙難知。
視之無形。
聽之無聲。
弘也天下。
高也無蓋。
汪洋無表。
輪轉無際。
然饑渴于六欲。
猶海不足于衆流。
以斯數更太山燒煮諸毒衆苦。
或為餓鬼。
洋銅沃口役作太山。
或為畜生。
屠割剝裂。
死辄更刃。
苦痛無量。
若獲為人。
處胎十月。
臨生急笮。
猶索絞身。
堕地之痛猶高隕下。
為風所吹若火燒己。
溫湯洗之甚沸銅自沃。
手葌摩身猶刃自剝。
如斯諸痛甚苦難陳。
年長之後。
諸根并熟。
首白齒隕。
内外虛耗。
存之心悲。
轉成重病。
四大欲離。
節節皆痛。
坐卧須人醫來加惱。
命将欲終。
諸風并興。
截筋碎骨。
孔竅都塞。
息絕神逝尋行所之。
若其升天。
天亦有貧富貴賤。
延算之壽。
福盡罪來。
下入太山餓鬼畜生。
斯謂之苦。
王曰善哉。
佛說苦要。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夫有必空。
猶若兩木相鑽生火。
火還燒木。
火木俱盡。
二事皆空。
往古先王宮殿臣民。
今者磨滅不睹所之。
斯亦空也。
王曰善哉。
佛說空要。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夫身地水火風矣。
強為地。
軟為水。
熱為火。
息為風。
命盡神去。
四大各離。
無能保全。
故雲非身矣。
王曰善哉。
佛說非身。
吾心信哉。
身且不保。
豈況國土乎。
痛夫我先王。
不聞無上正真最正覺非常苦空非身之教矣。
理家曰。
天地無常。
誰能保國者乎。
胡不空藏布施貧饑之人乎。
王曰善哉。
明師之教快哉。
即空諸藏。
而布施貧乏。
鳏寡孤兒令之為親為子。
民服炫煌。
貧富齊同。
舉國欣欣。
含笑且行。
仰天歎曰。
菩薩神化乃至于茲乎。
四方歎德。
遂緻太平。
佛告諸沙門。
理家者是吾身也。
國王者彌勒是。
鼈者阿難是。
狐者鹙鹭子是。
蛇者目連是。
漂人者調達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六) 昔者菩薩為沙門行。
恒處山林。
慈心悲愍。
衆生長苦輪轉三界。
何以濟之。
靖心思惟索道弘原。
當以拯衆而衣有虱。
身癢心擾。
道志不立。
手探尋之即獲虱矣。
中心怆然。
求以安之。
正有獸骨徐以置中矣。
虱得七日之食。
盡乃舍邁。
展轉生死。
菩薩得佛。
經緯教化。
時天大雪絕行路人。
國有理家請佛并數千比丘。
供養七日。
厥心肅穆。
宗室佥然。
而雪未晞。
佛告阿難。
敕諸沙門皆還精舍。
阿難言。
主人恭肅。
厥心未堕。
雪盛未息。
分衛無處。
世尊曰。
主人意訖不複供惠也。
佛即引邁。
沙門翼從還于精舍。
明日世尊告阿難。
汝從主人分衛。
阿難奉教而行造主人門。
門人睹之。
無問其所以也。
有頃回還。
稽首長跪。
如事啟焉。
又質其原。
彼意無恒。
何其疾乎。
佛即為具說如上。
又曰。
阿難吾以慈心濟虱微命。
惠之朽骨七日之食。
今獲供養盡世上獻。
宿命施恩。
恩齊七日。
故其意止不複如前也。
豈況慈心向佛逮沙門衆。
持戒清淨無欲高行。
内端己心。
表以慈化。
恭惠高行比丘一人。
逾施凡庶累劫盡情也。
所以然者。
比丘擁懷。
佛經有戒有定有慧解脫度知見種。
以斯五德慈導衆生。
令遠三界萬苦之禍矣。
阿難曰。
遇哉斯理家。
面獲慈養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并諸沙門。
或有溝港頻來不還應真。
或有開士。
建大弘慈将導衆生者乎。
斯福難量。
其若海矣。
難稱其猶地也。
佛言。
善哉。
阿難。
真如所雲。
佛時難遇。
經法難聞。
比丘僧難得供養。
如漚昙華時一有耳。
佛說如是。
比丘歡喜稽首承行。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三
菩薩見拘無所告訴。
唯歸命三尊。
悔過自責。
慈願衆生早離八難。
莫有怨結如吾今也。
蛇狐會曰。
奈斯事何。
蛇曰。
吾将濟之。
遂銜良藥開關入獄。
見菩薩狀。
顔色有損。
怆而心悲。
謂菩薩言。
以藥自随。
吾将齰太子。
其毒尤甚。
莫能濟者。
賢者以藥自聞。
傳則愈矣。
菩薩默然。
蛇如所雲。
太子命将殒。
王令曰。
有能濟茲。
封之相國。
吾與參治。
菩薩上聞。
傳之。
即愈。
王喜問所由。
囚人本末自陳。
王怅然自咎曰。
吾闇甚哉。
即誅漂人大赦其國。
封為國相。
執手入宮并坐而曰。
賢者說何書。
懷何道。
而為二儀之仁。
惠逮衆生乎。
對曰。
說佛經懷佛道也。
王曰。
佛有要決。
曰有之。
佛說四非常。
在之者。
衆禍殄。
景祐昌。
王曰善哉。
願獲其實。
曰乾坤終訖之時。
七日并列巨海都索。
天地烔然。
須彌崩壞。
天人鬼龍。
衆生身命。
霍然燋盡。
前盛今衰。
所謂非常矣。
明士守無常之念。
曰天地尚然。
官爵國土。
焉得久存。
得斯念者乃有普慈之志矣。
王曰。
天地尚然。
豈況國土。
佛說非常。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苦之尤苦者。
王宜知之。
王曰。
願聞明誡。
曰衆生識靈微妙難知。
視之無形。
聽之無聲。
弘也天下。
高也無蓋。
汪洋無表。
輪轉無際。
然饑渴于六欲。
猶海不足于衆流。
以斯數更太山燒煮諸毒衆苦。
或為餓鬼。
洋銅沃口役作太山。
或為畜生。
屠割剝裂。
死辄更刃。
苦痛無量。
若獲為人。
處胎十月。
臨生急笮。
猶索絞身。
堕地之痛猶高隕下。
為風所吹若火燒己。
溫湯洗之甚沸銅自沃。
手葌摩身猶刃自剝。
如斯諸痛甚苦難陳。
年長之後。
諸根并熟。
首白齒隕。
内外虛耗。
存之心悲。
轉成重病。
四大欲離。
節節皆痛。
坐卧須人醫來加惱。
命将欲終。
諸風并興。
截筋碎骨。
孔竅都塞。
息絕神逝尋行所之。
若其升天。
天亦有貧富貴賤。
延算之壽。
福盡罪來。
下入太山餓鬼畜生。
斯謂之苦。
王曰善哉。
佛說苦要。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夫有必空。
猶若兩木相鑽生火。
火還燒木。
火木俱盡。
二事皆空。
往古先王宮殿臣民。
今者磨滅不睹所之。
斯亦空也。
王曰善哉。
佛說空要。
我心信哉。
理家又曰。
夫身地水火風矣。
強為地。
軟為水。
熱為火。
息為風。
命盡神去。
四大各離。
無能保全。
故雲非身矣。
王曰善哉。
佛說非身。
吾心信哉。
身且不保。
豈況國土乎。
痛夫我先王。
不聞無上正真最正覺非常苦空非身之教矣。
理家曰。
天地無常。
誰能保國者乎。
胡不空藏布施貧饑之人乎。
王曰善哉。
明師之教快哉。
即空諸藏。
而布施貧乏。
鳏寡孤兒令之為親為子。
民服炫煌。
貧富齊同。
舉國欣欣。
含笑且行。
仰天歎曰。
菩薩神化乃至于茲乎。
四方歎德。
遂緻太平。
佛告諸沙門。
理家者是吾身也。
國王者彌勒是。
鼈者阿難是。
狐者鹙鹭子是。
蛇者目連是。
漂人者調達是。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二六) 昔者菩薩為沙門行。
恒處山林。
慈心悲愍。
衆生長苦輪轉三界。
何以濟之。
靖心思惟索道弘原。
當以拯衆而衣有虱。
身癢心擾。
道志不立。
手探尋之即獲虱矣。
中心怆然。
求以安之。
正有獸骨徐以置中矣。
虱得七日之食。
盡乃舍邁。
展轉生死。
菩薩得佛。
經緯教化。
時天大雪絕行路人。
國有理家請佛并數千比丘。
供養七日。
厥心肅穆。
宗室佥然。
而雪未晞。
佛告阿難。
敕諸沙門皆還精舍。
阿難言。
主人恭肅。
厥心未堕。
雪盛未息。
分衛無處。
世尊曰。
主人意訖不複供惠也。
佛即引邁。
沙門翼從還于精舍。
明日世尊告阿難。
汝從主人分衛。
阿難奉教而行造主人門。
門人睹之。
無問其所以也。
有頃回還。
稽首長跪。
如事啟焉。
又質其原。
彼意無恒。
何其疾乎。
佛即為具說如上。
又曰。
阿難吾以慈心濟虱微命。
惠之朽骨七日之食。
今獲供養盡世上獻。
宿命施恩。
恩齊七日。
故其意止不複如前也。
豈況慈心向佛逮沙門衆。
持戒清淨無欲高行。
内端己心。
表以慈化。
恭惠高行比丘一人。
逾施凡庶累劫盡情也。
所以然者。
比丘擁懷。
佛經有戒有定有慧解脫度知見種。
以斯五德慈導衆生。
令遠三界萬苦之禍矣。
阿難曰。
遇哉斯理家。
面獲慈養如來無所著正真道最正覺道法禦天人師并諸沙門。
或有溝港頻來不還應真。
或有開士。
建大弘慈将導衆生者乎。
斯福難量。
其若海矣。
難稱其猶地也。
佛言。
善哉。
阿難。
真如所雲。
佛時難遇。
經法難聞。
比丘僧難得供養。
如漚昙華時一有耳。
佛說如是。
比丘歡喜稽首承行。
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
六度集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