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留守榮。
豈仁道哉。
傥有來乞不睹所天。
心之感絕。
必死無疑。
太子曰。
遠國之人來乞妻子。
吾無逆心。
爾為情戀傥違惠道都絕洪潤壞吾重任也。
妻曰。
太子布施睹世希有。
當卒弘誓慎無倦矣。
百千萬世無人如卿。
逮佛重任吾不敢違也。
太子曰善。
即将妻子詣母辭别。
稽首于地愍然辭曰。
願捐重思。
保甯玉體。
國事鞅掌願數慈谏。
無以自由枉彼天民。
當忍不可忍含忍為寶。
母聞訣辭顧謂侍曰。
吾身如石心猶剛鐵。
今有一子而見迸逐。
吾何心哉。
未有子時結願求嗣。
懷妊之日如樹含華。
日須其成。
天不奪願令吾有子。
今育成就而當生離乎。
夫人嫔妾。
嫉者快喜不複相敬。
大子妻兒稽首拜退。
宮内巨細靡不哽噎。
出與百揆吏民哀訣。
俱出城去。
靡不竊雲。
大子國之聖靈衆寶之尊。
二親何心而逐之乎。
大子坐城外謝諸送者。
遣之還居。
兆民拜伏。
佥然舉哀。
或有躄踴呼天。
音響振國。
與妻進道。
自知去本國遠。
坐一樹下。
有梵志自遠來乞。
解身寶服妻子珠玑盡以惠之。
令妻子升車執辔而去。
始欲就道。
又逢梵志來從乞馬。
以馬惠之。
自于轅中挽車進道。
又逢梵志來丐其車。
即下妻子以車惠之。
太子車馬衣裘身寶雜物。
都盡無餘。
令妻嬰女。
己自抱男。
處國之時施彼名象衆寶車馬。
至見毀逐。
未曾恚悔。
和心相随。
歡喜入山。
三七二十一日乃到檀特山中。
太子睹山樹木茂盛流泉美水甘果備焉。
凫雁鴛鴦遊戲其間。
百鳥嘤嘤相和悲鳴。
太子睹之謂其妻曰。
爾觀斯山。
樹木參天鮮有折傷。
群鳥悲鳴。
每處有泉。
衆果甚多以為飲食。
唯道是務無以違誓。
山中道士皆守節好學。
有一道士名阿周陀。
久處山間有玄妙之德。
即與妻子詣之稽首。
卻叉手立。
向道士曰。
吾将妻子來斯學道。
願垂洪慈誨成吾志也。
道士誨之。
太子則焉。
柴草為屋。
結發葌服。
食果飲泉。
男名耶利。
衣小草服從父出入。
女名罽拏延。
著鹿皮衣從母出入。
處山一宿。
天為增泉其味重甘。
生藥樹木名果茂盛。
後有鸠留縣老貧梵志。
其妻年豐。
顔華端正。
提瓶行汲。
道逢年少遮要調曰。
爾居貧乎無以自全。
貪彼老财庶以歸居。
彼翁學道内否不通教化之紀。
希成一人。
專愚[怡-台+龍]悷。
爾将所貪乎。
顔狀醜黑。
鼻正匾[匚@虎]。
身體缭戾。
面皺唇[多*頁](丁可反)。
言語蹇吃。
兩目又青。
狀類若鬼。
舉身無好。
孰不惡憎。
爾為室家将無愧厭乎。
婦聞調婿流淚而雲。
吾睹彼翁鬓須正白。
猶霜著樹。
朝夕希心欲其早喪未即從願。
無如之何。
歸向其婿如事具雲。
曰子有奴使妾不行汲。
若其如今吾去子矣。
婿曰。
吾貧緣獲給使乎。
妻曰。
吾聞布施上士名須大拏。
洪慈濟衆虛耗其國。
王逮群臣。
徙著山中。
其有兩兒。
乞則惠卿。
妻數有言。
愛婦難違。
即用其言。
到葉波國。
詣宮門曰。
太子安之乎。
衛士上聞。
王聞斯言。
心結内塞。
涕泣交流。
有頃而曰。
太子見逐。
惟為斯輩。
而今複來乎。
請現勞俫問其所以。
對曰。
太子潤馨。
遐迩詠歌。
故遠歸命。
庶自稣息。
王曰。
太子衆寶布施都盡。
今處深山。
衣食不充。
何以惠子。
對曰。
德徽巍巍。
遠自竭慕。
貴睹光顔沒齒無恨也。
王使人示其徑路。
道逢獵士曰。
子經曆諸山。
甯睹太子不。
獵士素知太子迸逐所由。
勃然罵曰。
吾斬爾首問太子為乎。
梵志恧然而懼曰。
吾必為子所殺矣。
當權而詭之耳。
曰王逮群臣令呼太子還國為王。
答曰大善。
喜示其處。
遙見小屋。
太子亦睹其來。
兩兒睹之中心怛懼。
兄弟俱曰。
吾父尚施而斯子來。
财盡無副。
必以吾兄弟惠與之。
攜手俱逃。
母故掘蔭其陷容人。
二兒入中以柴覆上。
自相誡曰。
父呼無應也。
太子仰問請其前坐。
果漿置前食果飲畢。
慰勞之曰。
曆遠疲倦矣。
對曰。
吾自彼來。
舉身惱痛。
又大饑渴。
太子光馨。
八方歎懿。
巍巍遠照有如太山。
天神地祇。
孰不甚善。
今故遠歸窮。
庶延微命。
太子恻然曰。
财盡無惜矣。
梵志曰。
可以二兒給養吾老矣。
答曰。
子遠來求兒。
吾無違心。
太子呼焉。
兄弟懼矣。
又相謂曰。
吾父呼求。
必以惠鬼也。
違命無應。
太子隐其在陷。
發柴睹之。
兒出抱父戰栗涕泣。
呼号且言。
彼是鬼也。
非梵志矣。
吾數睹梵志。
顔類未有若茲。
無以吾等為鬼作食。
吾母采果來歸何遲。
今日定死為鬼所啖。
母歸索吾。
當如牛母索其犢子。
狂走哀恸。
父必悔矣。
太子曰。
自生布施未嘗微悔。
吾以許焉。
爾無違矣。
梵志曰。
子以普慈相惠。
兒母歸者即敗子洪潤違吾本願。
不如早去。
太子曰。
卿願求兒故自遠來。
終不敢違。
便可速邁。
太子。
右手沃澡。
左手持兒。
授彼梵志。
梵志曰。
吾老氣微。
兒舍遁邁之其母所。
吾緣獲之乎。
太子弘惠縛以相付。
太子持兒令梵志縛。
自手執繩端。
兩兒躄身宛轉父前。
哀号呼母曰。
天神地祇山樹諸神。
一哀告吾母意雲。
兩兒以惠人。
宜急舍彼果可一相見。
哀感二儀。
山神怆然。
為作大響有若雷震。
母時采果。
心為忪忪。
仰看蒼天不睹雲雨。
右目瞤左腋癢。
兩乳湩流出相屬。
母惟之曰。
斯怪甚大。
吾用果為。
急歸視兒将有他乎。
委果旋歸。
惶惶如狂。
帝釋念曰。
菩薩志隆。
欲成其弘誓之重任。
妻到壞其高志也。
化為師子當道而蹲。
婦曰。
卿是獸中之王。
吾亦人中王子。
俱止斯山。
吾有兩兒皆尚微
豈仁道哉。
傥有來乞不睹所天。
心之感絕。
必死無疑。
太子曰。
遠國之人來乞妻子。
吾無逆心。
爾為情戀傥違惠道都絕洪潤壞吾重任也。
妻曰。
太子布施睹世希有。
當卒弘誓慎無倦矣。
百千萬世無人如卿。
逮佛重任吾不敢違也。
太子曰善。
即将妻子詣母辭别。
稽首于地愍然辭曰。
願捐重思。
保甯玉體。
國事鞅掌願數慈谏。
無以自由枉彼天民。
當忍不可忍含忍為寶。
母聞訣辭顧謂侍曰。
吾身如石心猶剛鐵。
今有一子而見迸逐。
吾何心哉。
未有子時結願求嗣。
懷妊之日如樹含華。
日須其成。
天不奪願令吾有子。
今育成就而當生離乎。
夫人嫔妾。
嫉者快喜不複相敬。
大子妻兒稽首拜退。
宮内巨細靡不哽噎。
出與百揆吏民哀訣。
俱出城去。
靡不竊雲。
大子國之聖靈衆寶之尊。
二親何心而逐之乎。
大子坐城外謝諸送者。
遣之還居。
兆民拜伏。
佥然舉哀。
或有躄踴呼天。
音響振國。
與妻進道。
自知去本國遠。
坐一樹下。
有梵志自遠來乞。
解身寶服妻子珠玑盡以惠之。
令妻子升車執辔而去。
始欲就道。
又逢梵志來從乞馬。
以馬惠之。
自于轅中挽車進道。
又逢梵志來丐其車。
即下妻子以車惠之。
太子車馬衣裘身寶雜物。
都盡無餘。
令妻嬰女。
己自抱男。
處國之時施彼名象衆寶車馬。
至見毀逐。
未曾恚悔。
和心相随。
歡喜入山。
三七二十一日乃到檀特山中。
太子睹山樹木茂盛流泉美水甘果備焉。
凫雁鴛鴦遊戲其間。
百鳥嘤嘤相和悲鳴。
太子睹之謂其妻曰。
爾觀斯山。
樹木參天鮮有折傷。
群鳥悲鳴。
每處有泉。
衆果甚多以為飲食。
唯道是務無以違誓。
山中道士皆守節好學。
有一道士名阿周陀。
久處山間有玄妙之德。
即與妻子詣之稽首。
卻叉手立。
向道士曰。
吾将妻子來斯學道。
願垂洪慈誨成吾志也。
道士誨之。
太子則焉。
柴草為屋。
結發葌服。
食果飲泉。
男名耶利。
衣小草服從父出入。
女名罽拏延。
著鹿皮衣從母出入。
處山一宿。
天為增泉其味重甘。
生藥樹木名果茂盛。
後有鸠留縣老貧梵志。
其妻年豐。
顔華端正。
提瓶行汲。
道逢年少遮要調曰。
爾居貧乎無以自全。
貪彼老财庶以歸居。
彼翁學道内否不通教化之紀。
希成一人。
專愚[怡-台+龍]悷。
爾将所貪乎。
顔狀醜黑。
鼻正匾[匚@虎]。
身體缭戾。
面皺唇[多*頁](丁可反)。
言語蹇吃。
兩目又青。
狀類若鬼。
舉身無好。
孰不惡憎。
爾為室家将無愧厭乎。
婦聞調婿流淚而雲。
吾睹彼翁鬓須正白。
猶霜著樹。
朝夕希心欲其早喪未即從願。
無如之何。
歸向其婿如事具雲。
曰子有奴使妾不行汲。
若其如今吾去子矣。
婿曰。
吾貧緣獲給使乎。
妻曰。
吾聞布施上士名須大拏。
洪慈濟衆虛耗其國。
王逮群臣。
徙著山中。
其有兩兒。
乞則惠卿。
妻數有言。
愛婦難違。
即用其言。
到葉波國。
詣宮門曰。
太子安之乎。
衛士上聞。
王聞斯言。
心結内塞。
涕泣交流。
有頃而曰。
太子見逐。
惟為斯輩。
而今複來乎。
請現勞俫問其所以。
對曰。
太子潤馨。
遐迩詠歌。
故遠歸命。
庶自稣息。
王曰。
太子衆寶布施都盡。
今處深山。
衣食不充。
何以惠子。
對曰。
德徽巍巍。
遠自竭慕。
貴睹光顔沒齒無恨也。
王使人示其徑路。
道逢獵士曰。
子經曆諸山。
甯睹太子不。
獵士素知太子迸逐所由。
勃然罵曰。
吾斬爾首問太子為乎。
梵志恧然而懼曰。
吾必為子所殺矣。
當權而詭之耳。
曰王逮群臣令呼太子還國為王。
答曰大善。
喜示其處。
遙見小屋。
太子亦睹其來。
兩兒睹之中心怛懼。
兄弟俱曰。
吾父尚施而斯子來。
财盡無副。
必以吾兄弟惠與之。
攜手俱逃。
母故掘蔭其陷容人。
二兒入中以柴覆上。
自相誡曰。
父呼無應也。
太子仰問請其前坐。
果漿置前食果飲畢。
慰勞之曰。
曆遠疲倦矣。
對曰。
吾自彼來。
舉身惱痛。
又大饑渴。
太子光馨。
八方歎懿。
巍巍遠照有如太山。
天神地祇。
孰不甚善。
今故遠歸窮。
庶延微命。
太子恻然曰。
财盡無惜矣。
梵志曰。
可以二兒給養吾老矣。
答曰。
子遠來求兒。
吾無違心。
太子呼焉。
兄弟懼矣。
又相謂曰。
吾父呼求。
必以惠鬼也。
違命無應。
太子隐其在陷。
發柴睹之。
兒出抱父戰栗涕泣。
呼号且言。
彼是鬼也。
非梵志矣。
吾數睹梵志。
顔類未有若茲。
無以吾等為鬼作食。
吾母采果來歸何遲。
今日定死為鬼所啖。
母歸索吾。
當如牛母索其犢子。
狂走哀恸。
父必悔矣。
太子曰。
自生布施未嘗微悔。
吾以許焉。
爾無違矣。
梵志曰。
子以普慈相惠。
兒母歸者即敗子洪潤違吾本願。
不如早去。
太子曰。
卿願求兒故自遠來。
終不敢違。
便可速邁。
太子。
右手沃澡。
左手持兒。
授彼梵志。
梵志曰。
吾老氣微。
兒舍遁邁之其母所。
吾緣獲之乎。
太子弘惠縛以相付。
太子持兒令梵志縛。
自手執繩端。
兩兒躄身宛轉父前。
哀号呼母曰。
天神地祇山樹諸神。
一哀告吾母意雲。
兩兒以惠人。
宜急舍彼果可一相見。
哀感二儀。
山神怆然。
為作大響有若雷震。
母時采果。
心為忪忪。
仰看蒼天不睹雲雨。
右目瞤左腋癢。
兩乳湩流出相屬。
母惟之曰。
斯怪甚大。
吾用果為。
急歸視兒将有他乎。
委果旋歸。
惶惶如狂。
帝釋念曰。
菩薩志隆。
欲成其弘誓之重任。
妻到壞其高志也。
化為師子當道而蹲。
婦曰。
卿是獸中之王。
吾亦人中王子。
俱止斯山。
吾有兩兒皆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