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起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可入佛法律。
大愛道。
即歡喜而言。
唯諾阿難。
聽我一言。
譬如四姓家女。
沐浴塗香。
衣莊嚴事。
而人複欲利益之。
安隐不怖。
以好華香珍寶。
結為[王*(止/少)]瑤。
持與其女。
豈不愛樂頭首受耶。
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
我亦歡心。
願以首頂受之。
爾時大愛道。
便受大戒。
為比丘尼。
奉行法律。
遂得應真。
然後異時。
大愛道比丘尼。
與諸長老比丘尼。
俱行詣賢者阿難。
而問言。
阿難。
是諸長老比丘尼。
皆久修梵行。
且已見谛。
雲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禮。
阿難言。
小且待我今入問之。
阿難即入。
稽首佛足下。
白佛言。
大愛道比丘尼言。
是諸長老比丘尼。
皆久修梵行。
且已見谛。
雲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禮。
佛言止止。
阿難。
當慎此言勿得說也。
但汝所知。
不如我知。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外諸異學梵志。
及諸居士。
皆當以衣被布地。
求哀于諸沙門言。
賢者有淨戒高行。
願行此衣上。
令我長得其福。
佛言阿難。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皆當解發布地。
求哀于諸沙門言。
賢者有戒聞慧行。
願行此發上。
令我長得其福。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皆當豫具衣被飲食卧床病瘦醫藥。
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奉事沙門當如事日月。
如事天神。
過逾于諸外道異學者上。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佛之正法。
當千歲興盛。
佛複語阿難。
以女人作沙門故。
使我法五百歲而衰微。
所以者何。
阿難。
女人有五處不能得作。
何等為五。
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等正覺。
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
女人不得作第二忉利天帝釋。
女人不得作第六魔天王。
女人不得作第七天梵天王。
夫此五處者。
皆丈夫得為之耳。
丈夫得于天下作佛。
得作轉輪聖王。
得作天帝釋。
得作魔天王。
得作梵天王。
佛說是已。
皆歡喜受行。
度波斯匿王品第十 是時如來。
還舍衛國在祇樹給孤獨園。
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王波斯匿心自念言。
佛是釋種。
出家處山。
以成無上正真等覺。
威景神妙。
天龍鬼神。
無不宗仰。
為人說法。
上中下言悉善。
其聞所說。
莫不歡喜。
開福塞禍。
言入泥洹。
即便嚴出。
導從如常。
至門下車。
群臣俱前。
直揖卻坐。
而白佛言。
頃承釋子。
端坐六年。
道成号佛。
為實爾不。
是世所美乎。
佛語王曰。
吾真是佛。
世不虛傳。
王複言曰瞿昙。
自稱為佛故非佛也。
佛複答王。
過去久遠。
時世有佛。
名曰定光。
授拜吾決。
汝于來世九十一劫。
當得作佛。
字釋迦文。
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八特妙之法。
十種神力。
四無所畏。
一事不足不名為佛。
吾今具有故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也。
王迷情疑重質言曰。
瞿昙年少。
學日甚淺。
所以者何。
世有婆羅門。
修治水火。
精勤苦體。
不去晝夜。
九十六術。
靡不經涉。
年高德遠。
不蘭迦葉等六子輩。
名稱蓋世。
猶未得佛。
佛者實尊。
以是推之。
惟疑不信。
佛告王曰。
吾今為王說法。
真谛善聽勿疑。
王曰善哉。
佛答王曰。
小有四事。
皆不可輕。
何謂為四。
一者太子雖小。
當為正君。
此不可輕。
二者小火燒草。
草盡乃止。
此不可輕。
三者龍子雖小。
能為風雨雷電霹靂。
此不可輕。
四者道士雖小。
已入道要深妙之慧。
飛行教化。
度脫人民。
此不可輕。
于是世尊。
為王而作頌曰。
太子福成 當為正君 愚人輕慢 禍釁是生 正由心出 能重能輕 宿行所得 福自随形 能觀德本 然後觀人 道要以備 大王思惟 小火得草 所燒無限 須彌寶山 亦從小起 智者觀物 無小無大 遇龍不避 小毒害人 比丘破惡 精進入禅 道成神通 變現度人 見谛淨無垢 已度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為衆除憂患 正聞正言。
垢重情蔽。
遺疑未悟。
前禮佛足。
辭退還宮。
是時國内。
有婆羅門。
居富多寶。
老無兒子。
禱祠盡力。
未後生男。
其年七歲。
得病便亡。
其父憂毒。
卧不安席。
不複飲食。
聞佛能除憂患。
即詣祇洹。
佛問梵志。
有何愁愦。
顔色憔悴。
婆羅門言。
我年老耄。
正有一子。
舍我終亡。
悲憐痛毒。
佛告梵志。
人有恩愛。
便得憂悲。
梵志情迷。
便白佛言。
恩愛之樂。
有何憂悲。
佛言不然。
如是至三。
婆羅門不解。
走出祇洹。
見二人樗蒲。
心自念言。
此必智者。
能解我疑。
便問二人。
恩愛為樂。
為憂悲乎。
即答梵志。
天下之樂。
無過恩愛。
梵志複言。
吾見瞿昙。
向我說此。
二人答曰。
沙門瞿昙。
反世惑人。
慎無信焉。
國内愚者。
共嗤佛語。
乃上聞于王。
令王惑意。
便謂夫人。
夫人字末利。
便告之曰。
瞿昙可笑。
反論失理。
何有恩愛。
而生憂悲耶。
夫人對曰。
佛不虛言。
其實如此也。
王複謂言。
汝尊瞿昙。
如是宗親。
其信而已。
夫人白王。
何不自往。
若遣智臣。
請啟所問。
驗世狂惑。
王聞其言。
即召智臣那利繩。
汝持吾聲。
問訊瞿昙。
世人愚惑。
妄傳尊旨。
橫言恩愛。
而生憂悲。
怪其理乖。
是故遣信。
下承風化。
若佛有教。
汝谛受之。
臣受王命。
即詣祇洹。
禮佛卻住。
斯須進前長跪白言。
國主波斯匿。
稽首座前。
問所不解。
願見示導。
散告真言。
于是如來。
命臣就坐。
而告之曰。
恩愛之本。
淵流難盡。
憂悲之惱。
一由恩愛。
又告大臣。
吾今問卿。
意解便對。
譬如有人。
父母終亡。
妻子死盡。
财沒縣官。
此人憂惱。
可堪勝不。
大臣對曰。
審如尊教。
又言大臣。
古昔有人。
居貧窮困。
而其娶婦。
得富家女。
懶墯無計。
日更貧乏。
家困饷饋。
欲奪更嫁。
妻聞家議。
便以語夫。
我家勢強。
必當奪卿。
當作何計。
夫聞婦言。
将共入房。
今欲與汝共死一處。
即便刺婦。
還複自刺。
佛告那利繩。
恩愛相殺。
何但憂悲。
臣受佛教。
禮退還宮。
具宣尊旨。
王意不悟。
猶嗤此言。
複謂未利。
瞿昙何故。
正作此語。
夫人白王。
欲啟一事。
願見采省。
王曰便說。
夫人問曰。
彼方二郡。
一名迦夷。
二名拘達盧。
若有白王雲。
彼二國。
他王劫取。
王當雲何。
王謂夫人。
吾之豐樂。
因此二國。
若有此問。
情用憂愦。
夫人複言。
太子琉璃。
皇女金剛。
若疾若亡。
王當雲何。
王答夫人。
此情難堪。
夫人問王。
此為恩愛生憂悲不。
賤妾醜陋。
得侍帏幄。
一旦病亡。
王當雲何。
王答末利。
吾情迷荒。
命将不全。
夫人複言。
此為恩愛生憂悲不。
王意乃解。
即便下床。
遙禮祇洹。
歸命三尊。
忏悔謝過。
盡形竟命。
首戴尊教。
自愛品第十一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衆僧具足。
而為說法。
國王波斯匿。
以日昳時。
道過佛所。
下車卻蓋。
拱袖直前。
稽首于地。
卻就王位。
佛問王言。
從何所來。
衣弊形瘦乎。
王即離席。
揮淚對曰。
國大夫人。
背棄天下。
侍送靈柩。
安措始還。
近承世尊顧臨鄙國。
雖以哀悴。
貪得表災。
性頑愚闇。
情惑邪聲。
今始乃解。
明教至真。
憂悲苦惱。
皆由恩愛。
每惟道訓。
世所希聞。
于時世尊而告王曰。
複坐善聽。
王言唯諾。
大愛道。
即歡喜而言。
唯諾阿難。
聽我一言。
譬如四姓家女。
沐浴塗香。
衣莊嚴事。
而人複欲利益之。
安隐不怖。
以好華香珍寶。
結為[王*(止/少)]瑤。
持與其女。
豈不愛樂頭首受耶。
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
我亦歡心。
願以首頂受之。
爾時大愛道。
便受大戒。
為比丘尼。
奉行法律。
遂得應真。
然後異時。
大愛道比丘尼。
與諸長老比丘尼。
俱行詣賢者阿難。
而問言。
阿難。
是諸長老比丘尼。
皆久修梵行。
且已見谛。
雲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小比丘僧作禮。
阿難言。
小且待我今入問之。
阿難即入。
稽首佛足下。
白佛言。
大愛道比丘尼言。
是諸長老比丘尼。
皆久修梵行。
且已見谛。
雲何當使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僧作禮。
佛言止止。
阿難。
當慎此言勿得說也。
但汝所知。
不如我知。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外諸異學梵志。
及諸居士。
皆當以衣被布地。
求哀于諸沙門言。
賢者有淨戒高行。
願行此衣上。
令我長得其福。
佛言阿難。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皆當解發布地。
求哀于諸沙門言。
賢者有戒聞慧行。
願行此發上。
令我長得其福。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皆當豫具衣被飲食卧床病瘦醫藥。
願諸沙門當自來取之。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天下人民。
奉事沙門當如事日月。
如事天神。
過逾于諸外道異學者上。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門者。
佛之正法。
當千歲興盛。
佛複語阿難。
以女人作沙門故。
使我法五百歲而衰微。
所以者何。
阿難。
女人有五處不能得作。
何等為五。
女人不得作如來至真等正覺。
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
女人不得作第二忉利天帝釋。
女人不得作第六魔天王。
女人不得作第七天梵天王。
夫此五處者。
皆丈夫得為之耳。
丈夫得于天下作佛。
得作轉輪聖王。
得作天帝釋。
得作魔天王。
得作梵天王。
佛說是已。
皆歡喜受行。
度波斯匿王品第十 是時如來。
還舍衛國在祇樹給孤獨園。
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王波斯匿心自念言。
佛是釋種。
出家處山。
以成無上正真等覺。
威景神妙。
天龍鬼神。
無不宗仰。
為人說法。
上中下言悉善。
其聞所說。
莫不歡喜。
開福塞禍。
言入泥洹。
即便嚴出。
導從如常。
至門下車。
群臣俱前。
直揖卻坐。
而白佛言。
頃承釋子。
端坐六年。
道成号佛。
為實爾不。
是世所美乎。
佛語王曰。
吾真是佛。
世不虛傳。
王複言曰瞿昙。
自稱為佛故非佛也。
佛複答王。
過去久遠。
時世有佛。
名曰定光。
授拜吾決。
汝于來世九十一劫。
當得作佛。
字釋迦文。
有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十八特妙之法。
十種神力。
四無所畏。
一事不足不名為佛。
吾今具有故為如來無所著正真覺也。
王迷情疑重質言曰。
瞿昙年少。
學日甚淺。
所以者何。
世有婆羅門。
修治水火。
精勤苦體。
不去晝夜。
九十六術。
靡不經涉。
年高德遠。
不蘭迦葉等六子輩。
名稱蓋世。
猶未得佛。
佛者實尊。
以是推之。
惟疑不信。
佛告王曰。
吾今為王說法。
真谛善聽勿疑。
王曰善哉。
佛答王曰。
小有四事。
皆不可輕。
何謂為四。
一者太子雖小。
當為正君。
此不可輕。
二者小火燒草。
草盡乃止。
此不可輕。
三者龍子雖小。
能為風雨雷電霹靂。
此不可輕。
四者道士雖小。
已入道要深妙之慧。
飛行教化。
度脫人民。
此不可輕。
于是世尊。
為王而作頌曰。
太子福成 當為正君 愚人輕慢 禍釁是生 正由心出 能重能輕 宿行所得 福自随形 能觀德本 然後觀人 道要以備 大王思惟 小火得草 所燒無限 須彌寶山 亦從小起 智者觀物 無小無大 遇龍不避 小毒害人 比丘破惡 精進入禅 道成神通 變現度人 見谛淨無垢 已度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為衆除憂患 正聞正言。
垢重情蔽。
遺疑未悟。
前禮佛足。
辭退還宮。
是時國内。
有婆羅門。
居富多寶。
老無兒子。
禱祠盡力。
未後生男。
其年七歲。
得病便亡。
其父憂毒。
卧不安席。
不複飲食。
聞佛能除憂患。
即詣祇洹。
佛問梵志。
有何愁愦。
顔色憔悴。
婆羅門言。
我年老耄。
正有一子。
舍我終亡。
悲憐痛毒。
佛告梵志。
人有恩愛。
便得憂悲。
梵志情迷。
便白佛言。
恩愛之樂。
有何憂悲。
佛言不然。
如是至三。
婆羅門不解。
走出祇洹。
見二人樗蒲。
心自念言。
此必智者。
能解我疑。
便問二人。
恩愛為樂。
為憂悲乎。
即答梵志。
天下之樂。
無過恩愛。
梵志複言。
吾見瞿昙。
向我說此。
二人答曰。
沙門瞿昙。
反世惑人。
慎無信焉。
國内愚者。
共嗤佛語。
乃上聞于王。
令王惑意。
便謂夫人。
夫人字末利。
便告之曰。
瞿昙可笑。
反論失理。
何有恩愛。
而生憂悲耶。
夫人對曰。
佛不虛言。
其實如此也。
王複謂言。
汝尊瞿昙。
如是宗親。
其信而已。
夫人白王。
何不自往。
若遣智臣。
請啟所問。
驗世狂惑。
王聞其言。
即召智臣那利繩。
汝持吾聲。
問訊瞿昙。
世人愚惑。
妄傳尊旨。
橫言恩愛。
而生憂悲。
怪其理乖。
是故遣信。
下承風化。
若佛有教。
汝谛受之。
臣受王命。
即詣祇洹。
禮佛卻住。
斯須進前長跪白言。
國主波斯匿。
稽首座前。
問所不解。
願見示導。
散告真言。
于是如來。
命臣就坐。
而告之曰。
恩愛之本。
淵流難盡。
憂悲之惱。
一由恩愛。
又告大臣。
吾今問卿。
意解便對。
譬如有人。
父母終亡。
妻子死盡。
财沒縣官。
此人憂惱。
可堪勝不。
大臣對曰。
審如尊教。
又言大臣。
古昔有人。
居貧窮困。
而其娶婦。
得富家女。
懶墯無計。
日更貧乏。
家困饷饋。
欲奪更嫁。
妻聞家議。
便以語夫。
我家勢強。
必當奪卿。
當作何計。
夫聞婦言。
将共入房。
今欲與汝共死一處。
即便刺婦。
還複自刺。
佛告那利繩。
恩愛相殺。
何但憂悲。
臣受佛教。
禮退還宮。
具宣尊旨。
王意不悟。
猶嗤此言。
複謂未利。
瞿昙何故。
正作此語。
夫人白王。
欲啟一事。
願見采省。
王曰便說。
夫人問曰。
彼方二郡。
一名迦夷。
二名拘達盧。
若有白王雲。
彼二國。
他王劫取。
王當雲何。
王謂夫人。
吾之豐樂。
因此二國。
若有此問。
情用憂愦。
夫人複言。
太子琉璃。
皇女金剛。
若疾若亡。
王當雲何。
王答夫人。
此情難堪。
夫人問王。
此為恩愛生憂悲不。
賤妾醜陋。
得侍帏幄。
一旦病亡。
王當雲何。
王答末利。
吾情迷荒。
命将不全。
夫人複言。
此為恩愛生憂悲不。
王意乃解。
即便下床。
遙禮祇洹。
歸命三尊。
忏悔謝過。
盡形竟命。
首戴尊教。
自愛品第十一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衆僧具足。
而為說法。
國王波斯匿。
以日昳時。
道過佛所。
下車卻蓋。
拱袖直前。
稽首于地。
卻就王位。
佛問王言。
從何所來。
衣弊形瘦乎。
王即離席。
揮淚對曰。
國大夫人。
背棄天下。
侍送靈柩。
安措始還。
近承世尊顧臨鄙國。
雖以哀悴。
貪得表災。
性頑愚闇。
情惑邪聲。
今始乃解。
明教至真。
憂悲苦惱。
皆由恩愛。
每惟道訓。
世所希聞。
于時世尊而告王曰。
複坐善聽。
王言唯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