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起經卷下

關燈
約己。

    文不加身。

    王珍其操。

    每事私焉。

    照堂懷嫉。

    贊之至深。

    王察其行。

    不納其言。

    該容有長老青衣。

    名曰度勝。

    恒行市香。

    因歸問訊。

    路由精舍。

    每過修敬。

    減省香錢。

    合集寄聚。

    便行飯佛及比丘僧。

    佛為說法。

    書心不忘。

    施訖還宮。

    過肆取香。

    因此功福。

    本行所追。

    香氣熏聞斤兩倍常。

    诘問理窮。

    任實首情。

    每減香錢。

    飯佛及僧。

    法深義妙。

    非世所聞。

    該容聞說佛聲。

    悚然心歡喜自念曰。

    吾心喜踴。

    何因得聞無量法乎。

    即告度勝。

    試為我說。

    度勝白曰。

    身賤口穢。

    不敢便宣如來尊言。

    乞行詣佛。

    受敕而還。

    便遣出宮。

    重告之曰。

    具受儀式。

    度勝未還。

    夫人侍女。

    側息中庭。

    佛告度勝。

    汝還說法。

    多有度者。

    說法之儀。

    先施高座。

    度勝受敕。

    具宣聖旨。

    該容欣悅。

    開笥出衣。

    積為高座。

    承佛威神。

    如應說法。

    夫人該容。

    及諸侍女。

    疑解破惡。

    得道溝港。

    度勝應時。

    逮得總持。

    照堂協恨。

    妒憤内發。

    數谮非一。

    王反辱曰。

    汝輩妖蠱。

    言不及義。

    彼人操行。

    執節可貴。

    照堂心忌。

    猶欲害之。

    密白王曰。

    恒遣青衣。

    往來佛所。

    情蕩外交。

    志溢邪趣。

    妾實修良。

    忠直見忽。

    數谮不已。

    王頗惑之。

    照堂心謀念曰。

    伺子齋日之中必矣。

    伺其齋日。

    因勸白王。

    今日之樂。

    宜請右夫人。

    王便普召。

    被命皆會。

    該容持齋。

    獨不應命。

    反覆三召。

    執節不移。

    王怒隆盛。

    遣人拽出。

    縛置殿前。

    将欲射殺。

    該容不怖。

    一心歸佛。

    王自射之。

    箭還向己。

    後射辄還。

    王時大懅。

    惶怖解焉。

    而問之曰。

    汝有何術。

    乃緻是耶。

    夫人對曰。

    唯事如來。

    歸命三尊。

    朝奉佛齋。

    過中不餐。

    加行八事。

    飾不近身。

    必是世尊哀顧若茲。

    王曰善哉。

    豈可言不。

    當詣精舍。

    觐見表虔。

    會有敵國興兵入界。

    彼衆強盛。

    王自出征。

    顧命梵志。

    名曰吉星。

    權領國政。

    照堂喜曰。

    吾父領政。

    殺子必矣。

    王去之後。

    女與父謀。

    燒殺該容及其侍女。

    詐言失火。

    謂可掩塞。

    事會發露。

    王大恚之。

    斥徙吉星。

    捐棄于外。

    以其道士故全其命。

    照堂等輩。

    幽之地窟。

    推逐邪道。

    廣闡佛法。

     諸比丘退席白佛言。

    王後該容。

    及其侍女。

    精進乃爾。

    見谛得道。

    不審何罪遇此火害。

    唯願世尊。

    彰告未聞。

    佛告比丘。

    過去有城。

    名波羅奈。

    有淫女五百人。

    延緻輕薄。

    以自供濟。

    世有辟支佛。

    名曰迦羅。

    教化人民。

    令持五戒。

    舉國士女。

    歸心師焉。

    諸女恚曰。

    此人奚來。

    斷吾賓客。

    鹹共興恚。

    謀圖毀害。

    後日迦羅複入其聚。

    諸女同忿。

    皆以火爐。

    打撲迦羅。

    舉身焦爛。

    無所悔恨。

    便現神足。

    飛升虛空。

    衆女驚怖泣淚悔過。

    長跪舉頭。

    而陳情曰。

    女子憃憨。

    不識至真。

    群愚荒憨。

    毀辱神靈。

    自惟過釁。

    罪惡若山。

    願降神德。

    以消重殃。

    尋聲即下。

    而般泥洹。

    諸女起塔。

    供養舍利。

    世尊。

    又曰。

    于彼淫女該容等是也。

    罪福追人。

    久無不彰。

    說是法時。

    國内大小。

    信伏歡喜。

    鹹歸三尊。

    受戒而退。

    佛與比丘。

    還到舍衛。

    止頓祇洹。

     瞿昙彌來作比丘尼品第九 爾時佛遊于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

    與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時大愛道瞿昙彌。

    行到佛所。

    稽首作禮。

    卻住一面。

    叉手白佛言。

    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

    願得受佛法律。

    我以居家有信。

    欲出家為道。

    佛言且止。

    瞿昙彌。

    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

    服法衣者。

    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

    瞿昙彌。

    則複求哀。

    如是至三。

    佛不肯聽。

    便前作禮。

    繞佛而去。

    其後不久。

    佛時與諸大比丘俱。

    從釋氏精舍。

    入迦維羅衛國。

    大愛道聞佛從諸弟子來入國中。

    心大歡喜。

    即行到佛所。

    稽首佛足下。

    大愛道複白佛言。

    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

    願得受佛法律。

    我以居家有信。

    欲出家為道。

    佛言止止。

    瞿昙彌。

    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

    服法衣者。

    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

    大愛道。

    則複求哀。

    如是至三。

    佛不肯聽。

    便前作禮。

    繞佛而去。

    佛時與諸比丘。

    留止是國。

    避雨三月。

    補成衣已。

    著衣持缽。

    出國而去。

    大愛道即與諸老母等。

    俱行追佛。

    佛行轉到那私縣。

    頓止河上。

    大愛道便前稽首作禮卻住。

    白佛言。

    我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

    願得受佛法律。

    我以居家有信。

    欲出家為道。

    佛言止止。

    瞿昙彌。

    無樂以女人入我法律。

    服法衣者。

    當盡壽清淨究暢梵行。

    大愛道則複求哀。

    如是至三。

    佛不肯聽。

    便前作禮。

    繞佛而退。

    住于門外。

    被弊敗之衣。

    徒跣而立。

    顔面垢穢。

    衣服污塵。

    身體疲勞。

    噓唏悲啼。

    賢者阿難。

    見伯母大愛道如是。

    即問言。

    瞿昙彌。

    何因弊衣徒跣。

    面垢衣塵疲勞悲啼。

    大愛道答言。

    賢者阿難。

    今我用女人故。

    不得受佛法律。

    是以自悲傷耳。

    阿難言。

    止止瞿昙彌。

    且自寬意。

    待我今入向佛說是事。

    賢者阿難。

    即入稽首佛足下。

    長跪白佛言。

    我從佛聞。

    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

    今大愛道以至心欲受法律。

    其已居家有信。

    欲出家為道。

    願佛許之。

    佛言止止。

    阿難。

    無樂使女人入我法律為沙門也。

    所以者何。

    阿難。

    譬如族姓之家生子。

    多女少男。

    當知是家以為衰弱。

    不得大強盛也。

    今使女人入我法律者。

    必令佛清淨梵行不得久住。

    譬如稻田禾稼具熟。

    而有惡露災氣。

    則令善谷傷敗。

    今使女人入我法律者。

    必令佛清淨大道不得久興盛。

    阿難複言。

    今大愛道。

    多有善意。

    佛初生時。

    力自育養。

    至于長大。

    佛言有是。

    阿難。

    大愛道。

    信多善意。

    于我有恩。

    我生七日。

    而母終亡。

    大愛道。

    自育養我。

    至于長大。

    今我于天下為佛。

    亦多有恩德于大愛道。

    大愛道。

    但由我故。

    得來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

    又信佛信法信比丘僧。

    不複疑苦。

    不複疑習。

    不複疑盡。

    不複疑道。

    方成其信。

    成其禁戒。

    成其多聞。

    成其布施。

    成其智慧。

    亦能自禁制。

    不殺生。

    不盜竊。

    不淫泆。

    不妄語。

    不飲酒。

    如是阿難。

    正使人終身相給施衣被。

    飲食卧具病困醫藥。

    不及我此恩德也。

    佛告阿難。

    假使女人。

    欲作沙門者。

    有八敬之法。

    不得逾越。

    當以盡壽。

    學而行之。

    譬如防水。

    善治堤塘。

    勿漏而已。

    其能如是者。

    可入我律戒。

    何謂八敬之法。

    一者比丘持大戒。

    女人比丘尼。

    當從受正法。

    二者比丘僧持大戒。

    半月已上。

    比丘尼。

    當禮事之。

    三者比丘僧比丘尼。

    不得相與并居同止。

    四者三月止一處。

    自相檢押。

    所聞所見。

    當自省察。

    五者比丘尼。

    不得訟問比丘僧事。

    以所聞見。

    若比丘僧。

    有所聞見。

    訟問比丘尼。

    比丘尼。

    即當自省察。

    六者比丘尼。

    有庶幾于道法。

    得問比丘僧經律之事。

    七者比丘尼。

    自未得道。

    若犯戒律。

    當半月詣衆中。

    首過自悔。

    以棄憍慢之态。

    八者比丘尼。

    雖有百歲持大戒。

    當處新受大戒幼稚比丘僧下坐。

    以謙敬為之作禮。

    是為八敬之法。

    我教女人不得逾越。

    當以盡壽學而行之。

    假令大愛道。

    審能持此八敬法者。

    聽為沙門。

    賢者阿難受佛語已熟谛便作禮而出。

    報大愛道言。

    瞿昙彌。

    可勿複愁。

    已得舍家之信去家就戒。

    佛說女人作沙門者。

    有八敬之法。

    不得逾越。

    但當終身勤意學行之耳。

    持心當如防水。

    善治堤塘勿漏而已。

    阿難便一一為伯母。

    說佛所教敕八敬之事言。

    能如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