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而白佛言。
今此兀手比丘。
宿殖何福。
生已能語。
然無有手。
又值世尊。
得獲道迹。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有二比丘。
一是羅漢。
二是凡夫。
為說法師。
時諸民衆。
競共請喚。
常将法師。
受檀越請。
脫于一日。
法師不在。
将餘者行。
嗔恚罵言。
我常為汝。
洗缽給水。
今更返将餘者共行。
自今以往。
更為汝使令我無手。
作是語已。
各自辭退。
止不共行。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受是果報。
是故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法師比丘。
作咒誓者。
今兀手比丘是。
由于彼時供給聖人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佛說是兀手緣時。
諸比丘等。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厭惡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四)梨軍支比丘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婆羅門。
其婦懷妊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容貌弊惡。
身體臭穢。
飲母乳時。
能使乳壞。
若雇餘者。
亦皆敗壞。
唯以酥蜜。
塗指令舐得濟軀命因為立字号梨軍支。
年漸長大。
遂複薄福。
求索飲食。
未曾得飽。
見諸沙門。
威儀詳序。
執持應器。
入城乞食滿缽而還見已歡喜。
作是念言。
我今當往詣佛世尊。
求作沙門。
或能得飽。
作是念已。
即詣隻桓。
求佛出家。
佛即告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而行乞食亦不獲得。
便自悔責。
入其塔中。
見少坌污。
即便掃灑。
時到乞食。
即便豐足。
心懷歡喜。
白衆僧言。
從今以往衆僧塔寺聽我掃灑。
所以然者。
由掃灑故。
乞食得飽。
僧即聽許。
常令掃灑。
又于一日。
愚癡所縛。
眠不覺曉。
未及掃灑。
時舍利弗。
将五百弟子。
從他邦來。
問訊世尊。
見佛塔中有少塵坌。
即便掃之。
時梨軍支。
便從眠覺。
見舍利弗掃灑已竟。
心懷怅恨。
語舍利弗。
汝掃我地。
令我今者饑困一日。
時舍利弗。
聞是語已。
而告之言。
我于今者。
自當共汝入城受請。
可得飽滿。
汝勿憂也。
時梨軍支。
聞是語已。
心懷泰然。
受請時到。
共舍利弗。
入城受請。
正值檀越夫婦鬥诤。
竟不得食。
饑餓而還。
時舍利弗于第二日。
複更語言。
我于今朝。
當自将汝受長者請。
令汝飽足。
時到将往。
其上中下。
皆悉得食。
唯此一人獨不得食。
高聲唱言。
我不得食。
爾時主人。
都無聞者。
饑困而還。
爾時阿難。
聞是事已。
深生憐愍。
于第三日。
語梨軍支。
言。
我于今朝。
随佛受請。
為汝取食。
定使飽滿。
然彼阿難。
受持如來八萬四千諸法藏門。
未曾漏脫。
今故為此梨軍支比丘。
取其飲食。
忽然不憶。
空缽而還。
于第四日。
阿難複更為其取食。
還歸所止。
道逢惡狗。
所為[齒*齊][口*制]。
飲食棄地空缽而還。
複不得食。
于第五日。
大目揵連。
複為取食。
還歸所止。
道中複為金翅鳥王。
見為搏[口*制]。
合缽持去置大海中。
複不得食。
于第六日。
時舍利弗。
複為取食。
到彼房門。
門自然閉。
複以神力。
入其房内。
踴出其前。
失缽堕地。
至金剛際。
複以神力。
申手取缽。
其口複噤。
竟不能食。
日時已過。
口辄自開。
于第七日。
竟不得食。
極生慚愧。
于四衆前。
餐沙飲水。
即入涅槃。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怪其所由。
梨軍支比丘。
宿造何業。
産則饑餓。
初無豐足。
複以何緣。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中。
波羅奈國有佛出世。
号曰帝幢。
将諸比丘。
遊行教化。
時有長者。
名曰瞿彌。
見佛及僧。
深生信敬。
請來供養日日如是。
便經後時。
其父崩亡。
母故惠施。
子極吝惜。
遮不聽施。
乃至計食與母。
母故分減。
施佛及僧。
子聞嗔恚。
即便捉母。
閉著空屋。
鎖屍棄去。
至七日頭。
母極饑困。
從子索食。
兒答母曰。
何如餐沙飲水足活。
今者何為從我索食。
作是語已。
舍之而去。
竟不得食。
母便去世。
其子于後。
即便命終。
入阿鼻獄。
受苦畢已。
還生人中。
饑困如是。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斷母食者。
今梨軍支比丘是。
由于往昔。
供養佛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五)唱言生死極苦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良賢。
娉以為婦。
作倡伎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自憶宿命。
産已唱言。
生死極苦。
因為立字名生死苦。
年漸長大。
凡見人時。
由故唱言生死極苦。
然于父母師僧耆舊有德。
慈心孝順。
言常含笑。
終不出于粗惡言語。
将諸親友。
出城觀看。
漸次遊行。
到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晖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生死比丘。
宿殖何福。
生便能語。
自憶宿命。
又值如來。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人壽二萬歲。
波羅奈國。
有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而白佛言。
今此兀手比丘。
宿殖何福。
生已能語。
然無有手。
又值世尊。
得獲道迹。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有二比丘。
一是羅漢。
二是凡夫。
為說法師。
時諸民衆。
競共請喚。
常将法師。
受檀越請。
脫于一日。
法師不在。
将餘者行。
嗔恚罵言。
我常為汝。
洗缽給水。
今更返将餘者共行。
自今以往。
更為汝使令我無手。
作是語已。
各自辭退。
止不共行。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受是果報。
是故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法師比丘。
作咒誓者。
今兀手比丘是。
由于彼時供給聖人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佛說是兀手緣時。
諸比丘等。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厭惡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四)梨軍支比丘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婆羅門。
其婦懷妊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容貌弊惡。
身體臭穢。
飲母乳時。
能使乳壞。
若雇餘者。
亦皆敗壞。
唯以酥蜜。
塗指令舐得濟軀命因為立字号梨軍支。
年漸長大。
遂複薄福。
求索飲食。
未曾得飽。
見諸沙門。
威儀詳序。
執持應器。
入城乞食滿缽而還見已歡喜。
作是念言。
我今當往詣佛世尊。
求作沙門。
或能得飽。
作是念已。
即詣隻桓。
求佛出家。
佛即告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而行乞食亦不獲得。
便自悔責。
入其塔中。
見少坌污。
即便掃灑。
時到乞食。
即便豐足。
心懷歡喜。
白衆僧言。
從今以往衆僧塔寺聽我掃灑。
所以然者。
由掃灑故。
乞食得飽。
僧即聽許。
常令掃灑。
又于一日。
愚癡所縛。
眠不覺曉。
未及掃灑。
時舍利弗。
将五百弟子。
從他邦來。
問訊世尊。
見佛塔中有少塵坌。
即便掃之。
時梨軍支。
便從眠覺。
見舍利弗掃灑已竟。
心懷怅恨。
語舍利弗。
汝掃我地。
令我今者饑困一日。
時舍利弗。
聞是語已。
而告之言。
我于今者。
自當共汝入城受請。
可得飽滿。
汝勿憂也。
時梨軍支。
聞是語已。
心懷泰然。
受請時到。
共舍利弗。
入城受請。
正值檀越夫婦鬥诤。
竟不得食。
饑餓而還。
時舍利弗于第二日。
複更語言。
我于今朝。
當自将汝受長者請。
令汝飽足。
時到将往。
其上中下。
皆悉得食。
唯此一人獨不得食。
高聲唱言。
我不得食。
爾時主人。
都無聞者。
饑困而還。
爾時阿難。
聞是事已。
深生憐愍。
于第三日。
語梨軍支。
言。
我于今朝。
随佛受請。
為汝取食。
定使飽滿。
然彼阿難。
受持如來八萬四千諸法藏門。
未曾漏脫。
今故為此梨軍支比丘。
取其飲食。
忽然不憶。
空缽而還。
于第四日。
阿難複更為其取食。
還歸所止。
道逢惡狗。
所為[齒*齊][口*制]。
飲食棄地空缽而還。
複不得食。
于第五日。
大目揵連。
複為取食。
還歸所止。
道中複為金翅鳥王。
見為搏[口*制]。
合缽持去置大海中。
複不得食。
于第六日。
時舍利弗。
複為取食。
到彼房門。
門自然閉。
複以神力。
入其房内。
踴出其前。
失缽堕地。
至金剛際。
複以神力。
申手取缽。
其口複噤。
竟不能食。
日時已過。
口辄自開。
于第七日。
竟不得食。
極生慚愧。
于四衆前。
餐沙飲水。
即入涅槃。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怪其所由。
梨軍支比丘。
宿造何業。
産則饑餓。
初無豐足。
複以何緣。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中。
波羅奈國有佛出世。
号曰帝幢。
将諸比丘。
遊行教化。
時有長者。
名曰瞿彌。
見佛及僧。
深生信敬。
請來供養日日如是。
便經後時。
其父崩亡。
母故惠施。
子極吝惜。
遮不聽施。
乃至計食與母。
母故分減。
施佛及僧。
子聞嗔恚。
即便捉母。
閉著空屋。
鎖屍棄去。
至七日頭。
母極饑困。
從子索食。
兒答母曰。
何如餐沙飲水足活。
今者何為從我索食。
作是語已。
舍之而去。
竟不得食。
母便去世。
其子于後。
即便命終。
入阿鼻獄。
受苦畢已。
還生人中。
饑困如是。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斷母食者。
今梨軍支比丘是。
由于往昔。
供養佛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五)唱言生死極苦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良賢。
娉以為婦。
作倡伎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自憶宿命。
産已唱言。
生死極苦。
因為立字名生死苦。
年漸長大。
凡見人時。
由故唱言生死極苦。
然于父母師僧耆舊有德。
慈心孝順。
言常含笑。
終不出于粗惡言語。
将諸親友。
出城觀看。
漸次遊行。
到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晖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生死比丘。
宿殖何福。
生便能語。
自憶宿命。
又值如來。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人壽二萬歲。
波羅奈國。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