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十

關燈
佛出世。

    号曰迦葉。

    于彼法中。

    有一沙彌。

    奉事和上。

    時彼城中。

    作大節會。

    爾時沙彌。

    語和上言。

    今節會日。

    宜早乞食。

    必當多獲。

    師即答言。

    日時故早。

    且可坐禅。

    第二第三。

    如是白師。

    師猶不從。

    沙彌嗔恚。

    惡口罵言。

    今者何故。

    不舍中死。

    作是語已。

    尋即出去。

    入城乞食。

    還歸所止。

    向師忏悔。

    由是業緣。

    五百世中。

    堕地獄中。

    受諸苦痛。

    今始得脫。

    是故唱言生死極苦。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罵師沙彌者。

    今生死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六)長者身體生瘡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高門。

    娉以為婦。

    種種音樂。

    以娛樂之。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身體有瘡。

    甚患苦痛。

    呻号叫喚。

    未曾休息。

    年漸長大。

    瘡皆潰爛。

    膿血橫流。

    常患疼痛。

    因為立字。

    名曰呻号。

    父母憐愍。

    設諸方藥。

    雖加療治。

    瘡無除愈。

    年漸長大。

    聞諸人語。

    隻桓精舍。

    有好良醫。

    善療衆病。

    能令除愈。

    尋即往至。

    詣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晖曜。

    如百千日。

    心懷喜悅。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說五盛陰苦。

    是瘡是癰。

    如毒箭入心傷害于人。

    皆是衆病之根本也。

    時呻号子。

    聞佛世尊說是語已。

    深自咎啧。

    向佛世尊。

    忏悔罪咎。

    瘡尋除差心懷歡喜。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道。

    得阿羅漢果。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呻号比丘。

    宿造何業。

    初産之時。

    身有惡瘡。

    膿血橫流。

    甚可惡見。

    複以何緣。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時。

    波羅奈國。

    有二長者。

    各悉巨富。

    資财無量。

    因相忿诤。

    其一長者。

    大赍珍寶。

    貢奉與王。

    王納受已。

    讒彼長者。

    彼人惡心。

    常懷奸謀。

    規欲害我。

    唯願大王。

    聽我任意治彼長者。

    王即然可。

    尋至其家。

    執彼長者。

    系縛搒笞。

    楚毒無量。

    舉身傷破。

    膿血橫流。

    痛不可言。

    時彼長者。

    既得免已。

    深自思惟。

    有身皆苦。

    衆惡所集多諸災禍。

    甚可厭患。

    我于彼人。

    無大怨仇。

    橫見傷毀。

    乃至如此。

    即自思惟。

    詣山林中。

    觀察有為皆是無常。

    深悟解空。

    成辟支佛。

    視諸怨親。

    心皆平等。

    念彼長者。

    加惡于我。

    将來之世。

    堕于地獄。

    受大苦痛。

    我今當往為現神變。

    令彼開悟。

    作是念已。

    詣長者前。

    踴身虛空。

    作十八變。

    時彼長者。

    見是變已。

    深懷渴仰。

    倍生信敬。

    即請令坐。

    為設肴膳種種供養。

    向辟支佛忏悔先罪。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向彼國王讒其長者考掠榜笞者。

    今呻号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七)醜陋比丘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選擇高門。

    娉以為婦。

    作倡伎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形貌極醜。

    狀似惡鬼。

    有人見者。

    舍之而去。

    年漸長大。

    父母厭患。

    驅令遠棄。

    乃至畜生。

    見此醜陋。

    尚懷怖懼。

    何況人類。

    又于一時。

    詣林樹間。

    采取花果。

    以自存活。

    飛鳥走獸。

    有見之者。

    無不怖畏。

    絕迹此林。

    無敢住者。

    爾時世尊。

    常以慈悲。

    晝夜六時。

    觀察衆生。

    誰應可度辄往度之。

    知彼醜陋善根已熟化度時到。

    佛告比丘。

    我等今者。

    皆當往詣山林中化彼醜陋。

    爾時世尊。

    将諸比丘。

    到山林中。

    時彼醜陋。

    見佛世尊。

    即欲避走。

    佛以神力。

    使不得去。

    時諸比丘。

    各在樹下。

    結跏趺坐。

    系念在前。

    爾時世尊。

    即便化作一醜陋人。

    執持應器。

    盛滿中食。

    漸向醜陋。

    醜陋見已形狀類己心懷喜悅。

    今此人者真是我伴尋來共語。

    同器而食。

    時此飯者。

    香味甘美。

    既食之已。

    時彼化人。

    忽然端政。

    醜陋問言。

    汝今何故。

    忽然端政。

    化人答言。

    我食此飯。

    兼以善心。

    觀彼樹下坐禅比丘。

    使我端政。

    醜陋聞已。

    尋複效之。

    善心觀彼坐禅比丘。

    尋得端政。

    心懷喜悅。

    即向化人。

    深生信解。

    于時化人。

    還複本形。

    醜陋見佛。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種種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即于佛前。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道。

    得阿羅漢果。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醜陋比丘。

    宿造何業。

    雖受人形。

    醜陋乃爾。

    複值世尊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弗沙。

    在一樹下。

    結跏趺坐。

    我及彌勒俱為菩薩。

    到彼佛所。

    種種供養。

    而翹一足。

    于七日中。

    說偈贊佛。

     天上世間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有 世界所有悉能見  無有能及如佛者 爾時菩薩。

    說是偈已。

    時彼山中。

    有一鬼神。

    作醜陋形。

    來恐怖我。

    我以神力。

    令彼行處懸岸險岨不能得過。

    時彼山神。

    即作是念。

    我以惡心恐怖他故。

    令我今者行處險難不可得過。

    今當往彼忏悔先罪。

    作是念已。

    尋即往詣。

    忏悔訖已。

    發願而去。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山神恐怖我者。

    今此醜陋人。

    得羅漢者是。

    恐怖我故。

    五百世中。

    形體醜陋。

    見者驚走。

    皆由彼時忏悔辭退。

    遭值于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八)恒伽達緣 佛在波羅奈國鹿野苑中。

    時彼國中。

    有一輔相。

    其家大富。

    然無兒息。

    時恒伽河邊。

    有摩尼跋陀天祠。

    合土人民。

    皆共敬奉時此輔相。

    往詣祠所。

    而咒之言。

    我無子息。

    承聞天神有大功德。

    救護群生。

    能與其願。

    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