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諸緣品第十
(九一)須菩提惡性緣
爾時世尊。
初始成佛。
便欲教化諸龍王故。
即便往至須彌山下。
現比丘形。
端坐思惟。
時有金翅鳥王。
入大海中。
捉一小龍。
還須彌頂。
規欲食啖。
時彼小龍命故未斷。
遙見比丘端坐思惟。
至心求哀。
尋即命終。
生舍衛國婆羅門家。
名曰負梨。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因為立字。
名須菩提。
年漸長大。
智慧聰明。
無有及者。
唯甚惡性。
凡所眼見人及畜生。
則便嗔罵。
未曾休廢。
父母親屬皆共厭患。
無喜見者。
遂便舍家入山林中。
乃見鳥獸及以草木。
風吹動搖。
亦生嗔恚。
終無喜心。
時有山神。
語須菩提言。
汝今何故。
舍家來此山林之中。
既不修善。
則無利益。
唐自疲苦。
今有世尊。
在隻桓中。
有大福德。
能教衆生修善斷惡。
今若至彼。
必能除汝嗔恚惡毒。
時須菩提。
聞山神語。
即生歡喜。
尋問之曰。
今者世尊。
為在何處。
山神答曰。
汝但眠眼。
我自将汝。
至世尊所。
時須菩提。
用山神語。
眠目須臾。
不覺自然。
在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說嗔恚過惡。
愚癡煩惱。
燒滅善根。
增長衆惡。
後受果報。
堕在地獄。
備受苦痛。
不可稱計。
設複得脫。
或作龍蛇羅刹鬼神。
心常含毒。
更相殘害。
時須菩提。
聞佛世尊說是語已。
心驚毛豎。
尋自悔啧。
即于佛前。
忏悔罪咎。
豁然獲得須陀洹果。
心懷喜悅。
求入道次。
佛即聽許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須菩提比丘。
宿造何業。
雖得為人。
常懷嗔恚。
未曾休息。
值佛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
吾當為汝。
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于彼法中有一比丘。
常行勸化。
一萬歲中。
将諸比丘。
處處供養。
于後時間。
僧有少緣。
竟不随從。
便出惡罵。
汝等佷戾。
狀似毒龍。
作是語已。
尋即出去。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受毒龍。
身心常含毒觸娆衆生。
今雖得人。
宿習不除。
故複生嗔。
佛告諸比丘。
欲知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
今須菩提是。
由于爾時供養僧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二)長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高門。
娉以為婦。
種種音樂。
以娛樂之。
足滿十月。
便欲産子。
然不肯出。
尋重有娠。
足滿十月。
複産一子。
先懷妊者。
住在右脅。
如是次第。
懷妊九子。
各滿十月而産。
唯先一子。
故在胎中。
不得出外。
其母極患。
設諸湯藥。
以自療治。
病無降損。
囑及家中。
我腹中子。
故活不死。
今若設終。
必開我腹。
取子養育。
其母于時。
不免所患。
即便命終。
時諸眷屬。
載其屍骸。
詣于塳間。
請大醫耆婆。
破腹看之。
得一小兒。
形狀如故。
頭鬓皓白。
俯偻而行。
四向顧視。
語諸親言。
汝等當知。
我由先身惡口罵辱諸衆僧故。
處此生熟藏中。
經六十年受是苦惱。
難可叵當。
時諸親屬。
聞兒語已。
号[口*睪]涕哭。
悲不能答。
爾時世尊。
遙知此兒善根已熟。
将諸大衆。
往到屍所。
告小兒言。
汝是長老比丘不。
答言實是。
第二第三。
亦如是問。
故言道是。
時諸大衆。
見此小兒與佛答對。
各懷疑惑。
前白佛言。
今此老兒。
宿造何業。
處此胎中。
頭發皓白。
俯偻而行。
複與如來共相答問。
爾時世尊。
告諸大衆。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有諸比丘。
夏坐安居。
衆僧和合。
差一比丘。
年在老耄。
為僧維那。
共立制限。
于此夏坐。
要得道者。
聽共自恣。
若未得者。
不聽自恣。
今此維那。
獨不得道。
僧皆不聽布薩自恣。
心懷懊惱。
而作是言。
我獨為爾營理僧事。
令汝等輩安隐行道。
今複返更不聽自恣布薩羯磨。
即便嗔恚。
罵辱衆僧。
尋即牽捉。
閉著室中。
作是唱言。
使汝等輩。
常處闇冥。
不見光明。
如我今者處此闇室。
作是語已。
自戮命終。
堕地獄中。
受大苦惱。
今始得脫。
故在胎中。
受是苦惱。
爾時衆會。
聞佛所說。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厭離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時諸親屬。
還将老兒。
詣家養育。
年漸長大。
放令出家。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老兒比丘。
宿殖何福。
出家未久。
獲羅漢果。
佛告諸比丘。
緣于往昔供養衆僧。
及作維那營僧事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三)兀手比丘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伎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兀無有手。
産便能語。
作是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深生愛惜。
父母怪之。
召諸相師。
占相此兒。
相師睹已。
問其父母。
此兒産時。
有何瑞相。
父母答言。
此兒産已。
作是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因為立字。
名曰兀手。
年漸長大。
禀性調順。
聰明黠慧。
将諸親友。
漸行觀看。
到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赫奕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住一面。
佛即為其種種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
初始成佛。
便欲教化諸龍王故。
即便往至須彌山下。
現比丘形。
端坐思惟。
時有金翅鳥王。
入大海中。
捉一小龍。
還須彌頂。
規欲食啖。
時彼小龍命故未斷。
遙見比丘端坐思惟。
至心求哀。
尋即命終。
生舍衛國婆羅門家。
名曰負梨。
端政殊妙。
世所希有。
因為立字。
名須菩提。
年漸長大。
智慧聰明。
無有及者。
唯甚惡性。
凡所眼見人及畜生。
則便嗔罵。
未曾休廢。
父母親屬皆共厭患。
無喜見者。
遂便舍家入山林中。
乃見鳥獸及以草木。
風吹動搖。
亦生嗔恚。
終無喜心。
時有山神。
語須菩提言。
汝今何故。
舍家來此山林之中。
既不修善。
則無利益。
唐自疲苦。
今有世尊。
在隻桓中。
有大福德。
能教衆生修善斷惡。
今若至彼。
必能除汝嗔恚惡毒。
時須菩提。
聞山神語。
即生歡喜。
尋問之曰。
今者世尊。
為在何處。
山神答曰。
汝但眠眼。
我自将汝。
至世尊所。
時須菩提。
用山神語。
眠目須臾。
不覺自然。
在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說嗔恚過惡。
愚癡煩惱。
燒滅善根。
增長衆惡。
後受果報。
堕在地獄。
備受苦痛。
不可稱計。
設複得脫。
或作龍蛇羅刹鬼神。
心常含毒。
更相殘害。
時須菩提。
聞佛世尊說是語已。
心驚毛豎。
尋自悔啧。
即于佛前。
忏悔罪咎。
豁然獲得須陀洹果。
心懷喜悅。
求入道次。
佛即聽許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須菩提比丘。
宿造何業。
雖得為人。
常懷嗔恚。
未曾休息。
值佛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善聽。
吾當為汝。
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于彼法中有一比丘。
常行勸化。
一萬歲中。
将諸比丘。
處處供養。
于後時間。
僧有少緣。
竟不随從。
便出惡罵。
汝等佷戾。
狀似毒龍。
作是語已。
尋即出去。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受毒龍。
身心常含毒觸娆衆生。
今雖得人。
宿習不除。
故複生嗔。
佛告諸比丘。
欲知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
今須菩提是。
由于爾時供養僧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二)長老比丘在母胎中六十年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高門。
娉以為婦。
種種音樂。
以娛樂之。
足滿十月。
便欲産子。
然不肯出。
尋重有娠。
足滿十月。
複産一子。
先懷妊者。
住在右脅。
如是次第。
懷妊九子。
各滿十月而産。
唯先一子。
故在胎中。
不得出外。
其母極患。
設諸湯藥。
以自療治。
病無降損。
囑及家中。
我腹中子。
故活不死。
今若設終。
必開我腹。
取子養育。
其母于時。
不免所患。
即便命終。
時諸眷屬。
載其屍骸。
詣于塳間。
請大醫耆婆。
破腹看之。
得一小兒。
形狀如故。
頭鬓皓白。
俯偻而行。
四向顧視。
語諸親言。
汝等當知。
我由先身惡口罵辱諸衆僧故。
處此生熟藏中。
經六十年受是苦惱。
難可叵當。
時諸親屬。
聞兒語已。
号[口*睪]涕哭。
悲不能答。
爾時世尊。
遙知此兒善根已熟。
将諸大衆。
往到屍所。
告小兒言。
汝是長老比丘不。
答言實是。
第二第三。
亦如是問。
故言道是。
時諸大衆。
見此小兒與佛答對。
各懷疑惑。
前白佛言。
今此老兒。
宿造何業。
處此胎中。
頭發皓白。
俯偻而行。
複與如來共相答問。
爾時世尊。
告諸大衆。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有諸比丘。
夏坐安居。
衆僧和合。
差一比丘。
年在老耄。
為僧維那。
共立制限。
于此夏坐。
要得道者。
聽共自恣。
若未得者。
不聽自恣。
今此維那。
獨不得道。
僧皆不聽布薩自恣。
心懷懊惱。
而作是言。
我獨為爾營理僧事。
令汝等輩安隐行道。
今複返更不聽自恣布薩羯磨。
即便嗔恚。
罵辱衆僧。
尋即牽捉。
閉著室中。
作是唱言。
使汝等輩。
常處闇冥。
不見光明。
如我今者處此闇室。
作是語已。
自戮命終。
堕地獄中。
受大苦惱。
今始得脫。
故在胎中。
受是苦惱。
爾時衆會。
聞佛所說。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厭離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時諸親屬。
還将老兒。
詣家養育。
年漸長大。
放令出家。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老兒比丘。
宿殖何福。
出家未久。
獲羅漢果。
佛告諸比丘。
緣于往昔供養衆僧。
及作維那營僧事故。
今得值我。
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九三)兀手比丘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選擇族望。
娉以為婦。
作諸伎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足滿十月。
産一男兒。
兀無有手。
産便能語。
作是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深生愛惜。
父母怪之。
召諸相師。
占相此兒。
相師睹已。
問其父母。
此兒産時。
有何瑞相。
父母答言。
此兒産已。
作是唱言。
今此手者。
甚為難得。
因為立字。
名曰兀手。
年漸長大。
禀性調順。
聰明黠慧。
将諸親友。
漸行觀看。
到隻桓中。
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光明赫奕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前禮佛足。
卻住一面。
佛即為其種種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歸辭父母。
求索入道。
父母愛念。
不能違逆。
将詣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