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六

關燈
羅門聚會之處。

    諸婆羅門言。

    汝等饑渴。

    可共飲食。

    受齋者言。

    我受佛齋。

    過時不食。

    諸婆羅門言。

    我等自有婆羅門法。

    何須受彼沙門齋耶。

    如是殷勤數數勸請。

    不勉其意。

    求生天者。

    即便飲食。

    以破齋故。

    不果所願。

    其後命終。

    生于龍中。

    第二人者。

    絕不飲食。

    以持齋戒故。

    果其所願得作國王。

    以其先身共受齋故。

    生彼國王園池水中。

    時守園人日日常送種種果蓏。

    奉上獻王。

    卒于一日園池水中。

    得一美果。

    色香甚好。

    作是念言。

    我雖出入。

    常為門監所見前卻。

    我持此果。

    當用與之。

    作是念已。

    尋即持與門監。

    門監得已。

    複作是念。

    我雖出入。

    複為黃門所見前卻。

    當用與之。

    作是念已。

    尋即持與黃門。

    黃門得已。

    複作是念。

    夫人為我。

    常向大王。

    歎譽我德。

    我持此果。

    當用與之。

    作是念已。

    即便持與夫人。

    夫人得已。

    複上大王。

    王得果已。

    即便食之。

    覺甚香美。

    即問夫人。

    汝今何處得是果來。

    夫人即時。

    如實對曰。

    我從黃門得是果來。

    複問黃門。

    汝從何處得是果來。

    如是展轉推到園子。

    王即召呼。

    吾園之中。

    有是美果。

    何不見送。

    乃與他人。

    園子于是。

    本末自陳。

    王不聽言。

    而告之曰。

    自今以後。

    常送此果。

    若不爾者。

    吾當殺汝。

    園子還歸。

    入其園中。

    号[口*睪]涕泣。

    不能自制。

    此果無種。

    何由可得。

    時彼龍王。

    聞是哭聲。

    化作人形。

    來問之言。

    汝今何以涕泣乃爾。

    園子對曰。

    我于昨日。

    此園池中。

    得一美果。

    持與門監。

    門監得已。

    複與黃門。

    黃門得已。

    複與夫人。

    夫人得已。

    複上與王。

    今見約敕。

    自今已後。

    仰送此果。

    若不爾者。

    當見刑戮。

    今此園中。

    無此果種。

    是以涕哭。

    于時化人。

    聞是語已。

    還入水中。

    取好美果。

    著金盤上。

    持與園子。

    因複告言。

    汝持此果。

    奉上獻王。

    并說吾意雲。

    我及王。

    昔佛在世。

    本是親友。

    俱作梵志。

    共受八齋。

    各求所願。

    汝戒完具。

    得作國王。

    吾戒不全。

    生在龍中。

    我今還欲奉修齋法求舍此身。

    願語汝王。

    為我求索八關齋文。

    送來與我。

    若其相違。

    吾覆汝國。

    用作大海。

    園子于時。

    納受果盤。

    奉獻王已。

    因複說龍所囑之語。

    王聞是已。

    甚用不樂。

    所以然者。

    當爾之時。

    乃至無有佛法之名。

    況複八關齋文。

    叵複得耶。

    若其不獲。

    恐見危害。

    思念此理。

    無由可辦。

    時彼國王。

    有一大臣。

    最所敬重。

    而告之言。

    龍神從我。

    求索八關齋文。

    仰卿得之。

    當用持與。

    大臣答曰。

    今世無法。

    雲何可得。

    王複告言。

    汝若不獲見送與者。

    吾必殺卿。

    大臣聞已。

    卻退至家。

    顔色異常。

    甚用愁惱。

    時臣有父。

    年在耆舊。

    每從外來。

    見子顔色。

    改易異常。

    尋即問言。

    汝有何事。

    顔色乃爾。

    于時大臣。

    即向父說委曲情理。

    父答子曰。

    吾家堂柱。

    我見有光。

    汝為施伐。

    試破共看。

    傥有異物。

    于是大臣。

    随其父教。

    尋為施伐。

    取破看之。

    得經二卷。

    一是十二因緣。

    二是八關齋文。

    大臣得已。

    甚用歡喜。

    著金案上奉獻與王。

    王得之已。

    喜不自勝。

    送與龍王。

    龍王得已。

    甚用歡喜。

    赍持珍寶。

    贈遺與王。

    各還所止。

    共五百龍子。

    勤加奉修八關齋法。

    其後命終。

    生忉利天。

    來供養我。

    是彼光耳。

    佛告阿難。

    欲知彼時五百龍子奉修齋法者。

    今五百天子是。

    佛說是緣時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六○)五百雁聞佛說法緣 佛在波羅奈國。

    于林澤中。

    為諸天世人。

    演說妙法。

    時虛空中。

    有五百群雁。

    聞佛說法。

    深心愛樂。

    盤回而翔。

    來下聽法。

    時有獵師。

    張施羅網。

    五百群雁。

    堕其網中。

    為諸獵師。

    都悉所殺。

    于此命終。

    生忉利天。

    忽自長大。

    如八歲兒。

    端政殊妙。

    諸天身光明曜宮殿。

    猶若寶山。

    便自念言。

    我修何福。

    得來生天。

    尋自觀察。

    知從雁身。

    聞佛說法。

    深心信樂。

    乘此善心。

    即便命終。

    得來生此。

    便作是言。

    我等今者。

    當報佛恩。

    即共同時。

    頂戴天冠著衆璎珞。

    莊嚴其身。

    衆香塗身。

    赍持香花。

    來詣佛所。

    供養世尊。

    供養已訖。

    頂禮佛足。

    卻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者。

    蒙佛世尊演說妙法。

    信樂心生。

    得生勝處。

    唯願世尊。

    慈愍我等。

    更為重說。

    開示道要。

    爾時世尊。

    即便為說種種法要。

    心開意解。

    五百天子。

    一時皆得須陀洹果。

    心懷歡喜。

    繞佛三匝。

    頂禮佛足。

    還詣天上。

    爾時阿難。

    白佛言。

    世尊。

    昨夜光明照于林樹。

    有何因緣。

    願見告示。

    佛告阿難。

    汝今善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以我先時于林澤中。

    為諸天人。

    演說妙法。

    有五百群雁。

    愛敬法聲。

    心懷憘悅。

    即共飛來。

    欲至我所。

    為獵師所殺。

    因此善心。

    得生天上。

    故來報恩。

    爾時阿難聞佛說已。

    歎未曾有。

    如來出世。

    實為尊妙。

    莫不蒙賴。

    乃至飛鳥。

    聞佛音聲。

    尚獲道果。

    何況人類。

    信心受持。

    過逾于彼。

    百千萬倍。

    不可為比。

    是故汝等。

    當共一心。

    信敬佛法。

    如法修行。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