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六

關燈
矜愍莫用神足。

    願乘此車。

    受彼王請。

    爾時世尊。

    愍其使者。

    即便上車。

    以神通力。

    令彼車乘履虛而行。

    至王舍城。

    受彼王請。

    時彼使者。

    即于其夜。

    而取命終。

    生忉利天。

    忽然長大。

    如八歲兒。

    便自念言。

    我修何福。

    生此天上。

    尋自觀察。

    見在世間。

    為王所使。

    勸佛世尊。

    乘車往至。

    受彼王請。

    以是善心。

    得來生天。

    我今當還報佛之恩。

    頂戴天冠。

    著諸璎珞。

    莊嚴其身。

    赍持香花。

    光明普曜。

    照于隻桓。

    來供養佛。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繞佛三匝。

    還于天宮。

    時諸比丘。

    于其晨朝。

    前白佛言。

    昨夜光明。

    為是釋梵四天大王二十八部鬼神将耶。

    佛告諸比丘。

    亦非釋梵諸神王等來聽法也。

    乃是為王所使來請我者。

    乘此善心。

    得生天上。

    來供養我。

    是其光耳。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五八)佛度水牛生天緣 佛在驕薩羅國。

    将諸比丘。

    欲詣勒那樹下。

    至一澤中。

    有五百水牛。

    甚大兇惡。

    複有五百放牛之人。

    遙見佛來。

    将諸比丘。

    從此道行。

    高聲叫喚。

    唯願世尊莫此道行。

    此牛群中。

    有大惡牛。

    抵突傷人。

    難可得過。

    爾時佛告放牛人言。

    汝等今者。

    莫大憂怖。

    彼水牛者。

    設來抵我。

    吾自知時。

    比語言之頃。

    惡牛卒來。

    翹尾低角刨地吼喚。

    跳踯直前。

    爾時如來。

    于五指端。

    化五師子。

    在佛左右。

    四面周匝。

    有大火坑。

    時彼水牛。

    甚大惶怖。

    四向馳走。

    無有去處。

    唯佛足前有少許地宴然清涼。

    馳奔趣向。

    心意泰然。

    無複怖畏。

    長跪伏首。

    舐世尊足。

    複更仰頭。

    視佛如來。

    喜不自勝。

    爾時世尊。

    知彼惡牛心已調伏。

    即便為牛。

    而說偈言。

     盛心興惡意  欲來傷害我 歸誠望得勝  返來舐我足 時彼水牛。

    聞佛世尊說是偈已。

    深生慚愧。

    欻然悟解。

    蓋障雲除。

    知在先身在人道中所作惡業。

    倍生慚愧。

    不食水草。

    即便命終。

    生忉利天。

    忽然長大。

    如八歲兒。

    便自念言。

    我修何福。

    生此天上。

    尋自觀察。

    知在世間。

    受水牛身。

    蒙佛化度。

    得來生天。

    我今當還報佛之恩。

    作是念已。

    頂戴天冠。

    著諸璎珞。

    莊嚴其身。

    赍持香花。

    來詣佛所。

    光明赫奕。

    照佛世尊。

    前禮佛足。

    卻坐一面。

    佛即為其說四谛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繞佛三匝。

    還于天宮。

    時放牛人。

    于其晨朝。

    而白佛言。

    昨夜光明。

    為是釋梵四天大王二十八部鬼神将耶。

    佛告放牛人。

    亦非釋梵諸神王等來聽法也。

    乃是汝等。

    所道惡牛。

    以見我故。

    命終生天。

    來供養我。

    是其光耳。

    時五百放牛人。

    聞佛語已。

    各相謂言。

    彼惡水牛。

    尚能見佛。

    得生天上。

    況我等輩。

    今者是人。

    雲何不修諸善法耶。

    作是語已各相師合。

    設諸肴膳。

    請佛及僧。

    飯食已訖。

    佛即為其種種說法。

    心開意解。

    各獲道迹。

    求索出家。

    佛即告言。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精勤修習。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而白佛言。

    今此水牛。

    及五百放牛人。

    宿造何業。

    生水牛中。

    複修何福。

    值佛世尊。

    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今者。

    欲知水牛及放牛人宿業所造諸惡業緣。

    我今當為汝等說偈。

     宿造善惡業  百劫而不朽 善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時諸比丘。

    聞佛世尊說是偈已。

    前白佛言。

    不審世尊。

    過去世時。

    其事雲何。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葉。

    于彼法中。

    有一三藏比丘。

    将五百弟子。

    遊行他國。

    在大衆中。

    而共論議。

    有難問者。

    不能通達。

    便生嗔恚。

    返更惡罵。

    汝等今者。

    無所曉知。

    強難問我。

    狀似水牛抵突人來。

    時諸弟子。

    鹹皆然可。

    以為非他。

    作是語已。

    各自散去。

    以是惡口業因緣故五百世中。

    生水牛中。

    及放牛人。

    共相随逐。

    乃至今者。

    故未得脫。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三藏比丘者。

    今此群中惡水牛是。

    彼時弟子者。

    今五百放牛人是。

    佛說是水牛緣時。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厭惡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五九)二梵志共受齋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于其初夜。

    有五百天子。

    頂戴天冠。

    著諸璎珞。

    莊嚴其身。

    赍持香花光明赫奕。

    照隻桓林。

    來詣佛所。

    前禮佛足。

    供養訖已。

    卻坐一面。

    聽佛說法。

    心開意解。

    得須陀洹果。

    繞佛三匝。

    還詣天宮。

    于其晨朝。

    爾時阿難。

    白佛言。

    世尊。

    昨夜光明。

    照曜隻桓。

    倍逾于常。

    為是釋梵四天大王二十八部鬼神大将來聽法耶。

    佛告阿難。

    亦非釋梵諸神王等來聽法也。

    乃是過去迦葉佛時。

    有二婆羅門。

    随從國王。

    來詣佛所。

    禮拜問訊。

    時彼城中。

    有一優婆塞。

    勸二婆羅門言。

    汝等今者。

    随從王來。

    見佛世尊。

    因可受齋。

    婆羅門言。

    受此齋法。

    有何利益。

    優婆塞言。

    受此齋法。

    随意所求。

    必得如願。

    時婆羅門。

    聞是語已。

    即共受齋。

    一求生天。

    二求人王。

    受齋已竟俱共還歸諸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