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餓鬼中。
今受是報。
時諸比丘。
聞佛說是嫉妒之心多諸過患。
能令衆生堕于惡趣。
鹹共舍離。
厭惡生死。
心開意解。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五○)啖婆羅似餓鬼緣 佛在毗舍離彌猴河岸重閣講堂。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名曰[這-言+蔗]羅。
選擇疋偶。
娉以為婦作諸音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臭不可近。
夫便問言。
汝先不爾。
今者何緣。
有此臭穢。
婦答夫言。
此必是我胎中之子。
業行所緻。
是以使爾。
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連骸骨立。
羸瘦燋悴。
不可示現。
又複糞屎塗身而生。
年漸長大。
不欲在家。
貪嗜糞穢。
不肯舍離。
時彼父母及諸親族。
見其如是。
惡不欲見。
驅令遠舍。
使不得近。
即便啖行。
求索糞屎。
用為甘膳。
時諸民衆。
見其如是。
因為立字。
名啖婆羅鬼。
時彼國中。
有諸外道。
偶行值見贊言善哉。
聞是語已。
甚用欣慶。
喜不自勝。
前白外道。
慈哀憐愍。
聽在道次。
時諸外道。
即為出家。
教令裸形。
以灰塗身。
修于淨行。
時啖婆羅。
雖複在道。
故貪糞穢不淨之處。
時諸外道。
見其如是。
鹹共呵責。
或見鞭打。
汝今是人。
何緣如是。
樂處不淨。
時啖婆羅。
為諸外道。
數數呵責。
或被鞭打。
舍之而去。
詣于河岸溝坑之中。
自用歡喜。
時彼河岸。
複有五百餓鬼。
依住其中。
見啖婆羅來。
身極臭處。
止住其中。
無有能敢親附之者。
然常向諸餓鬼。
而自贊歎。
我在人間。
或見呵責。
及以鞭打。
極受苦惱。
今在此中。
脫不見罵及以鞭打。
獨用歡樂。
時諸餓鬼。
見啖婆羅臭處不淨。
都皆舍去。
時啖婆羅。
語諸鬼言。
我此臭身依憑汝故。
得存數日。
汝等今者複舍我去。
我今在後。
雲何得活。
作是語已。
甚用苦惱。
愁憂躄地。
爾時世尊。
晝夜六時。
觀察衆生。
誰應可度。
尋往度之見啖婆羅。
失衆伴侶。
愁憂困苦。
悶絕躄地。
尋往坑所而為說法。
使令歡喜。
時啖婆羅。
見佛世尊。
諸根寂定。
光明晖曜。
如百千日。
莊嚴其身。
心懷歡喜。
五體投地。
白言。
世尊。
世間頗有如我等比斯下之人。
得出家不。
佛告啖婆羅。
我此法中。
無有尊卑不聽出家。
時啖婆羅。
聞佛語已。
前白佛言。
慈哀憐愍。
聽在道次。
爾時世尊。
尋舉金色右臂。
而告之曰。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威儀詳序。
如十二臘比丘。
無有異也。
既蒙佛恩。
得出家已。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今蒙佛恩得 稱意德如願 除去臭穢身 得成為沙門 爾時世尊。
告啖婆羅。
汝今于我法中。
已得出家。
勤修系念。
未久之間。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皆共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啖婆羅比丘。
宿造何業。
受斯罪報。
複以何緣。
值佛世尊。
獲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
為諸比丘。
而說偈言。
宿造善惡業 百劫而不朽 罪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時諸比丘。
聞佛世尊說此偈已。
前白佛言。
不審世尊。
過去世時。
其事雲何。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人壽四萬歲。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迦羅迦孫陀。
将諸比丘。
遊行教化。
到寶殿國。
時彼土王。
聞佛來至。
心懷喜悅。
将諸群臣。
出城奉迎。
到已前禮佛足。
長跪請佛。
唯願世尊。
慈哀憐愍。
受我三月四事供養。
佛即然可。
時彼國王。
知佛許可。
尋即為佛及比丘僧。
造立房舍。
請一比丘。
用作寺主。
管理僧事。
每于一日。
餘行不在。
有一羅漢比丘。
入彼寺中。
威儀詳序。
甚可觀看。
寺主檀越。
見其如是。
請入浴室為其洗浴。
複以香油。
塗其身上。
時彼寺主。
從外來入。
見此羅漢以香油塗身。
心懷嫉妒。
便出惡罵。
汝出家人。
何為如是。
如似人糞塗汝身上。
作是語已。
時香油塗身彼羅漢。
心懷憐愍。
踴身虛空。
現十八變。
時彼寺主。
見是變已。
深懷慚愧。
向彼羅漢。
忏悔謝過。
各歸所止。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身常臭處。
不可附近。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寺主比丘惡口罵者。
今啖婆羅比丘是。
由于彼時曾出家故。
向彼羅漢忏悔罪咎。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佛說是啖婆羅緣時。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舍嫉妒心。
厭惡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五
今受是報。
時諸比丘。
聞佛說是嫉妒之心多諸過患。
能令衆生堕于惡趣。
鹹共舍離。
厭惡生死。
心開意解。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五○)啖婆羅似餓鬼緣 佛在毗舍離彌猴河岸重閣講堂。
時彼城中。
有一長者。
名曰[這-言+蔗]羅。
選擇疋偶。
娉以為婦作諸音樂。
以娛樂之。
其婦懷妊。
臭不可近。
夫便問言。
汝先不爾。
今者何緣。
有此臭穢。
婦答夫言。
此必是我胎中之子。
業行所緻。
是以使爾。
足滿十月。
生一男兒。
連骸骨立。
羸瘦燋悴。
不可示現。
又複糞屎塗身而生。
年漸長大。
不欲在家。
貪嗜糞穢。
不肯舍離。
時彼父母及諸親族。
見其如是。
惡不欲見。
驅令遠舍。
使不得近。
即便啖行。
求索糞屎。
用為甘膳。
時諸民衆。
見其如是。
因為立字。
名啖婆羅鬼。
時彼國中。
有諸外道。
偶行值見贊言善哉。
聞是語已。
甚用欣慶。
喜不自勝。
前白外道。
慈哀憐愍。
聽在道次。
時諸外道。
即為出家。
教令裸形。
以灰塗身。
修于淨行。
時啖婆羅。
雖複在道。
故貪糞穢不淨之處。
時諸外道。
見其如是。
鹹共呵責。
或見鞭打。
汝今是人。
何緣如是。
樂處不淨。
時啖婆羅。
為諸外道。
數數呵責。
或被鞭打。
舍之而去。
詣于河岸溝坑之中。
自用歡喜。
時彼河岸。
複有五百餓鬼。
依住其中。
見啖婆羅來。
身極臭處。
止住其中。
無有能敢親附之者。
然常向諸餓鬼。
而自贊歎。
我在人間。
或見呵責。
及以鞭打。
極受苦惱。
今在此中。
脫不見罵及以鞭打。
獨用歡樂。
時諸餓鬼。
見啖婆羅臭處不淨。
都皆舍去。
時啖婆羅。
語諸鬼言。
我此臭身依憑汝故。
得存數日。
汝等今者複舍我去。
我今在後。
雲何得活。
作是語已。
甚用苦惱。
愁憂躄地。
爾時世尊。
晝夜六時。
觀察衆生。
誰應可度。
尋往度之見啖婆羅。
失衆伴侶。
愁憂困苦。
悶絕躄地。
尋往坑所而為說法。
使令歡喜。
時啖婆羅。
見佛世尊。
諸根寂定。
光明晖曜。
如百千日。
莊嚴其身。
心懷歡喜。
五體投地。
白言。
世尊。
世間頗有如我等比斯下之人。
得出家不。
佛告啖婆羅。
我此法中。
無有尊卑不聽出家。
時啖婆羅。
聞佛語已。
前白佛言。
慈哀憐愍。
聽在道次。
爾時世尊。
尋舉金色右臂。
而告之曰。
善來比丘。
須發自落。
法服著身。
便成沙門。
威儀詳序。
如十二臘比丘。
無有異也。
既蒙佛恩。
得出家已。
即于佛前。
而說偈言。
今蒙佛恩得 稱意德如願 除去臭穢身 得成為沙門 爾時世尊。
告啖婆羅。
汝今于我法中。
已得出家。
勤修系念。
未久之間。
得阿羅漢果。
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諸天世人。
皆共敬仰。
時諸比丘。
見是事已。
白佛言。
世尊。
今此啖婆羅比丘。
宿造何業。
受斯罪報。
複以何緣。
值佛世尊。
獲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
為諸比丘。
而說偈言。
宿造善惡業 百劫而不朽 罪業因緣故 今獲如是報 時諸比丘。
聞佛世尊說此偈已。
前白佛言。
不審世尊。
過去世時。
其事雲何。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人壽四萬歲。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迦羅迦孫陀。
将諸比丘。
遊行教化。
到寶殿國。
時彼土王。
聞佛來至。
心懷喜悅。
将諸群臣。
出城奉迎。
到已前禮佛足。
長跪請佛。
唯願世尊。
慈哀憐愍。
受我三月四事供養。
佛即然可。
時彼國王。
知佛許可。
尋即為佛及比丘僧。
造立房舍。
請一比丘。
用作寺主。
管理僧事。
每于一日。
餘行不在。
有一羅漢比丘。
入彼寺中。
威儀詳序。
甚可觀看。
寺主檀越。
見其如是。
請入浴室為其洗浴。
複以香油。
塗其身上。
時彼寺主。
從外來入。
見此羅漢以香油塗身。
心懷嫉妒。
便出惡罵。
汝出家人。
何為如是。
如似人糞塗汝身上。
作是語已。
時香油塗身彼羅漢。
心懷憐愍。
踴身虛空。
現十八變。
時彼寺主。
見是變已。
深懷慚愧。
向彼羅漢。
忏悔謝過。
各歸所止。
以是業緣。
五百世中。
身常臭處。
不可附近。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寺主比丘惡口罵者。
今啖婆羅比丘是。
由于彼時曾出家故。
向彼羅漢忏悔罪咎。
今得值我出家得道佛說是啖婆羅緣時。
各各自護身口意業。
舍嫉妒心。
厭惡生死。
有得須陀洹者。
斯陀含者。
阿那含者。
阿羅漢者。
有發辟支佛心者。
有發無上菩提心者。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撰集百緣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