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集百緣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授記辟支佛品第三
(二一)化生王子成辟支佛緣
佛在摩竭提國。
将諸比丘。
漸次遊行。
到恒河側。
見一故塔。
毀落崩壞。
無人修治。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
此是何塔。
朽故乃爾。
無人補治。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王名曰梵摩達多。
正法治化。
人民熾盛。
極大豐樂。
無有兵革軍征鬥诤災疫疾病。
饒諸象馬牛羊六畜。
及諸珍寶。
唯無子息。
禱祀神祇。
求索有子。
叵不能得。
時王園中。
有一池水。
生好蓮花。
其花開敷。
有一小兒。
結跏趺坐。
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口出優缽羅花香。
身諸毛孔。
有栴檀香。
時守池人。
以狀白王。
甚懷歡喜。
将其後妃。
往到園中。
見此小兒。
喜不自勝。
欲前抱取。
兒便為王。
而說偈言。
大王常所求 故來稱王願 見無子息故 今來為王子 爾時大王後妃婇女。
聞說此已。
莫不歡喜。
即抱小兒。
還宮養育。
年漸長大。
随其行處。
有蓮花生。
身毛孔中。
有栴檀香。
因為立字。
名栴檀香。
時此小兒。
尋自觀察。
足迹行處。
所出蓮華。
初則鮮好。
未久萎落。
便自思惟。
我今此身。
會當歸爾。
心悟非常。
成辟支佛。
身升虛空。
作十八變。
尋入涅槃。
爾時大王後妃婇女。
[口*睪]天涕哭。
攝其屍骸。
耶旬燒之。
收取舍利。
起塔供養。
是故今者。
是彼塔耳。
時諸比丘複白佛言。
此辟支佛宿殖何福。
受斯果報。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羅迦孫陀。
于彼法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其父崩亡。
子與其母。
各自分居。
時長者子。
甚好色欲。
見一淫女。
甚适其惡。
以金百兩。
方聽一宿。
漸經多年。
财物蕩盡。
更無所與。
遮不聽宿。
殷勤求請。
願見一宿。
淫女語言。
汝今若能得一好花來與我者。
聽汝一宿。
時長者子。
每自思惟。
我今家中。
無有财物可用買花以遺淫女。
思惟是已。
今王塔中。
必有好花。
我當盜取。
持用與之可得止宿。
然彼塔門。
有人守護。
無由得前。
尋從伏窦。
入其塔中。
盜取好花以與淫女。
乃聽止宿。
至于天明。
其人身體。
生諸惡瘡。
甚患苦惱。
痛不可言。
喚諸良醫。
以瞻療治。
雲須牛頭栴檀。
用塗瘡上。
可得除愈。
時長者子深自思惟。
家無财物。
即賣舍宅。
得六十萬金錢。
尋用即買牛頭栴檀。
方得六兩。
頓用塗瘡。
語良醫言。
我今所患。
乃是心病。
汝今治外。
乃可差乎。
作是語已。
即持所買牛頭栴檀搗末六兩。
入其塔中。
發大誓願。
如來往昔。
修諸苦行。
誓度衆生。
随其厄難。
我今此身。
堕一生數。
唯願世尊。
慈哀憐愍。
除我此患。
作是誓已。
即以所末牛頭栴檀二兩。
用償花價二兩。
至心供養二兩。
求哀忏悔。
瘡尋除差。
身諸毛孔。
有栴檀香。
聞此香已。
喜不自勝。
發願出去。
緣是功德。
不堕惡趣。
天上人中。
随其行處。
生好蓮花。
身諸毛孔。
恒有香氣。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長者子栴檀塗塔者。
今此辟支佛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二)小兒散花供養佛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将諸比丘。
著衣持缽。
入城乞食。
至一巷中。
有一婦女。
抱一小兒。
在巷坐地。
時彼小兒遙見世尊。
心懷歡喜。
從母索花。
母即與買。
小兒得已。
持詣佛所。
散于佛上。
于虛空中。
變成花蓋。
随佛行住。
小兒見已。
甚大歡喜。
發大誓願。
以此供養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得成正覺。
過度衆生如佛無異。
爾時世尊見此小兒發是願已。
佛即微笑。
從其面門。
出五色光。
繞佛三匝。
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
如來尊重。
不妄有笑。
以何因緣。
今者微笑。
唯願世尊敷演解說。
佛告阿難。
汝今見此小兒以花散我不。
阿難白言。
唯然已見。
此兒者以花散我。
于未來世。
不堕惡趣。
天上人中常受快樂。
過三阿僧祇劫成佛。
号曰花盛。
廣度衆生。
不可限量。
是故笑耳。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三)女人以金輪擲佛上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國中。
有一商主。
名曰浮海。
将諸商客。
入大海中。
采其珍寶。
其婦少壯。
容貌可觀。
憶望其夫。
晝夜愁念。
速得還家。
即便往詣那羅延天所。
而作咒言。
天若有神。
不違人願。
使我夫主安隐速還。
我今當作金銀璎珞以報天恩。
若不還者。
我以糞屎不淨臭處毀辱天身作是誓已。
未經幾時。
果如其願。
安隐還家。
甚懷歡喜。
即造金銀璎珞環钏。
将諸侍從往詣天祠。
路值如來。
将諸比丘。
入王舍城。
時彼女人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欲以金銀璎珞擲散佛上。
其從語言。
此非那羅延天。
遮而不聽。
時彼婦女不從其教。
即以璎珞。
擲散佛上。
于虛空中。
變成寶蓋。
随佛行住。
見是變已。
深生信敬。
五體投地。
發大誓願。
我今以此散佛璎珞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得成正覺。
廣度衆生。
如佛無異。
發是願已。
佛即微笑。
從其面門。
出五色光。
繞佛三匝。
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
如來尊重。
不妄有笑。
以何因緣
将諸比丘。
漸次遊行。
到恒河側。
見一故塔。
毀落崩壞。
無人修治。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
此是何塔。
朽故乃爾。
無人補治。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此賢劫中。
波羅奈國。
有王名曰梵摩達多。
正法治化。
人民熾盛。
極大豐樂。
無有兵革軍征鬥诤災疫疾病。
饒諸象馬牛羊六畜。
及諸珍寶。
唯無子息。
禱祀神祇。
求索有子。
叵不能得。
時王園中。
有一池水。
生好蓮花。
其花開敷。
有一小兒。
結跏趺坐。
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口出優缽羅花香。
身諸毛孔。
有栴檀香。
時守池人。
以狀白王。
甚懷歡喜。
将其後妃。
往到園中。
見此小兒。
喜不自勝。
欲前抱取。
兒便為王。
而說偈言。
大王常所求 故來稱王願 見無子息故 今來為王子 爾時大王後妃婇女。
聞說此已。
莫不歡喜。
即抱小兒。
還宮養育。
年漸長大。
随其行處。
有蓮花生。
身毛孔中。
有栴檀香。
因為立字。
名栴檀香。
時此小兒。
尋自觀察。
足迹行處。
所出蓮華。
初則鮮好。
未久萎落。
便自思惟。
我今此身。
會當歸爾。
心悟非常。
成辟支佛。
身升虛空。
作十八變。
尋入涅槃。
爾時大王後妃婇女。
[口*睪]天涕哭。
攝其屍骸。
耶旬燒之。
收取舍利。
起塔供養。
是故今者。
是彼塔耳。
時諸比丘複白佛言。
此辟支佛宿殖何福。
受斯果報。
唯願世尊。
敷演解說。
爾時世尊。
告諸比丘。
汝等谛聽。
吾當為汝分别解說。
乃往過去無量世中。
波羅奈國。
有佛出世。
号曰迦羅迦孫陀。
于彼法中。
有一長者。
财寶無量。
不可稱計。
其父崩亡。
子與其母。
各自分居。
時長者子。
甚好色欲。
見一淫女。
甚适其惡。
以金百兩。
方聽一宿。
漸經多年。
财物蕩盡。
更無所與。
遮不聽宿。
殷勤求請。
願見一宿。
淫女語言。
汝今若能得一好花來與我者。
聽汝一宿。
時長者子。
每自思惟。
我今家中。
無有财物可用買花以遺淫女。
思惟是已。
今王塔中。
必有好花。
我當盜取。
持用與之可得止宿。
然彼塔門。
有人守護。
無由得前。
尋從伏窦。
入其塔中。
盜取好花以與淫女。
乃聽止宿。
至于天明。
其人身體。
生諸惡瘡。
甚患苦惱。
痛不可言。
喚諸良醫。
以瞻療治。
雲須牛頭栴檀。
用塗瘡上。
可得除愈。
時長者子深自思惟。
家無财物。
即賣舍宅。
得六十萬金錢。
尋用即買牛頭栴檀。
方得六兩。
頓用塗瘡。
語良醫言。
我今所患。
乃是心病。
汝今治外。
乃可差乎。
作是語已。
即持所買牛頭栴檀搗末六兩。
入其塔中。
發大誓願。
如來往昔。
修諸苦行。
誓度衆生。
随其厄難。
我今此身。
堕一生數。
唯願世尊。
慈哀憐愍。
除我此患。
作是誓已。
即以所末牛頭栴檀二兩。
用償花價二兩。
至心供養二兩。
求哀忏悔。
瘡尋除差。
身諸毛孔。
有栴檀香。
聞此香已。
喜不自勝。
發願出去。
緣是功德。
不堕惡趣。
天上人中。
随其行處。
生好蓮花。
身諸毛孔。
恒有香氣。
佛告諸比丘。
欲知彼時長者子栴檀塗塔者。
今此辟支佛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二)小兒散花供養佛緣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将諸比丘。
著衣持缽。
入城乞食。
至一巷中。
有一婦女。
抱一小兒。
在巷坐地。
時彼小兒遙見世尊。
心懷歡喜。
從母索花。
母即與買。
小兒得已。
持詣佛所。
散于佛上。
于虛空中。
變成花蓋。
随佛行住。
小兒見已。
甚大歡喜。
發大誓願。
以此供養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得成正覺。
過度衆生如佛無異。
爾時世尊見此小兒發是願已。
佛即微笑。
從其面門。
出五色光。
繞佛三匝。
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
如來尊重。
不妄有笑。
以何因緣。
今者微笑。
唯願世尊敷演解說。
佛告阿難。
汝今見此小兒以花散我不。
阿難白言。
唯然已見。
此兒者以花散我。
于未來世。
不堕惡趣。
天上人中常受快樂。
過三阿僧祇劫成佛。
号曰花盛。
廣度衆生。
不可限量。
是故笑耳。
爾時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二三)女人以金輪擲佛上緣 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時彼國中。
有一商主。
名曰浮海。
将諸商客。
入大海中。
采其珍寶。
其婦少壯。
容貌可觀。
憶望其夫。
晝夜愁念。
速得還家。
即便往詣那羅延天所。
而作咒言。
天若有神。
不違人願。
使我夫主安隐速還。
我今當作金銀璎珞以報天恩。
若不還者。
我以糞屎不淨臭處毀辱天身作是誓已。
未經幾時。
果如其願。
安隐還家。
甚懷歡喜。
即造金銀璎珞環钏。
将諸侍從往詣天祠。
路值如來。
将諸比丘。
入王舍城。
時彼女人見佛世尊。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光明普曜。
如百千日。
心懷歡喜。
欲以金銀璎珞擲散佛上。
其從語言。
此非那羅延天。
遮而不聽。
時彼婦女不從其教。
即以璎珞。
擲散佛上。
于虛空中。
變成寶蓋。
随佛行住。
見是變已。
深生信敬。
五體投地。
發大誓願。
我今以此散佛璎珞善根功德。
使我來世得成正覺。
廣度衆生。
如佛無異。
發是願已。
佛即微笑。
從其面門。
出五色光。
繞佛三匝。
還從頂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
如來尊重。
不妄有笑。
以何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