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能自濟。
故開化之令住正見。
修行精進求佛大道。
于是佛語族姓子曰。
其淨複淨王。
于彼世時歎衆功德。
從虛空下即叉十指。
前白其佛。
唯佛宣布。
如來至真本宿命時。
行何功德。
聖慧巍巍。
眉間之相。
演大晖曜照無限國。
而目明好徹睹十方。
其眉間相。
白如珂雪。
柔軟細好。
巍巍光澤平政無斜。
無所不照。
世尊面像充滿如日。
安住道目猶如月初。
一切觀之而無厭極。
于時國王。
說此頌曰。
其殊異功勳 巨億百千垓 虛空尚可喻 其慧不可限 佛以頌答曰。
前世行中正 加施人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和視施燈慧 目明逾日月 其眼如月初 徹睹十方國 時王嗟歎已叉手白佛。
至未曾有。
如來至真之教。
弘慈無極。
不可思議功德具足。
敷演道義施設法禁。
令無罪釁。
長塗之難皆得無患。
唯然世尊。
如吾今日心不放逸。
由得自在不随邪徑。
棄捐自大不從虛僞。
亦無嗔恨。
不興惡心無益之業。
我國多事。
欲出家學不還中宮。
重欲自歸所有供養。
佛言。
大佳。
時王即起稽首佛足。
其王正後離垢施者。
解身百千所著寶璎。
以散佛上。
佛之威神。
化成七寶交露之帳。
以為交露琦異妙帳。
自然有床。
布以無數琦異坐具。
如來坐上。
于時國王心自念言。
至未曾有。
天尊至德交露帳中。
所見如來。
甚大端正。
威神巍巍光色第一。
顔貌充滿淨好無比。
願令一切皆蒙此福。
于時世尊告四部衆。
汝等甯見淨複淨王。
一心叉手而住佛前。
皆曰已見。
佛言。
比丘。
是王于今是我學世現比丘像。
于将來世當得作佛。
名曰種帝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世尊。
其佛土曰廣普。
劫曰超王。
于時其佛。
諸菩薩衆不可稱限。
諸聲聞衆亦無央數。
其佛世界。
平等如掌。
無有傾斜無沙礫石。
得作佛時威神巍巍。
廣大無極光光如是。
能仁如來告族姓子。
欲知爾時淨複淨王發道意者。
豈是異人。
莫造此觀。
所以者何。
則是今現蓮華首菩薩是。
欲知爾時離垢皇後者。
今光照嚴飾菩薩是。
常念諸菩薩愍傷衆生故。
生彼國開化度之。
欲知爾時二太子者。
則今藥王菩薩超藥菩薩身是。
又族姓子。
藥王菩薩超藥菩薩。
功德巍巍無限若斯。
在無央數億百千垓諸如來所。
殖衆德本。
是二正士道德備悉不可思議。
若有聞此二正士名執持懷抱。
一切衆人皆當禮敬。
如是學士。
天上世間皆歸仰之。
佛說是往古宿世本所行時。
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正法華經樂普賢品第二十六 于時普賢菩薩。
過東方江河沙諸佛國土。
諸菩薩來者。
動諸佛國。
雨衆蓮華。
鼓億百千垓伎樂。
歌歎如來功德。
承其開士其大神足無極變化。
大菩薩身威神巍巍。
聖旨玄妙普照十方。
與諸天龍神揵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俱。
各各将諸眷屬。
各顯神足不可思議至靈鹫山往詣佛所。
稽首足下繞佛七匝。
前白佛言。
我從寶超威王如來佛土來。
承今世尊演正法華經。
故至忍界欲得聽受。
與諸菩薩無數百千。
亦樂聽聞所宣道議。
善哉世尊。
唯加垂哀。
以時頒宣正法華經。
甯有女人。
何所修行。
得奉執經卷。
佛時即告普賢菩薩。
族姓子。
女人有四事法。
得是經卷。
何謂為四。
一曰常為諸佛所見建護。
二曰積功累德不以懈廢。
三曰能分别化究暢衆要諸所聚處。
四曰普護衆生發未發者。
是為四。
逮是經卷。
時普賢菩薩前白佛言。
最後末俗五濁之世。
若有比丘受是經典。
長擁護之令得吉祥。
除衆抂橫毒亦不行。
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有受是經。
鹹共宿衛。
令魔波旬不能娆亂。
及諸官屬諸鬼神龍。
溝邊溷鬼蠱道符咒。
令不得行躬身自往。
常以一心擁護法師。
常使安隐。
若有比丘學此經典。
坐起經行精進修業。
象馬車乘往到其所護此經典。
與諸菩薩眷屬圍繞。
俱當往詣法師比丘。
受是經者。
思惟行者。
令不忘失正法華經一句之義。
乘駕往詣此學士所。
目自奉見。
為是經舉。
見我歡喜普更勤學。
當護法師逮得三昧。
若複獲緻回轉總持。
又當逮成若幹百千億周旋總持。
曉了一切諸音總持。
惟願世尊。
若于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
餘五十歲中。
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受是經典宣示同學。
持書慕求為他人說。
最後末俗餘五十歲。
若能受是正法華經。
心存解義精進不廢。
緻二十一日諸行稍備。
已緻諸行。
二十一日勤心存于法。
自現可敬巍巍之德。
乘六通馳。
與諸眷屬大小相随。
往詣法師勸助法師。
二十一日專修此法。
使心開解懷緻總持。
若使法師不化衆生。
若不勸助不能開化。
非人得便。
猶是法師不得擁護。
不緻安隐。
是故學者常行精進。
承佛威神宿衛法師。
若有法師。
持佛正法便勤精進。
願聽總持。
其辭咒曰。
無我除我因我方便賓仁和除甚柔軟柔弱句見諸佛因諸總持行衆諸說蓋回轉盡集會除衆趣無央
故開化之令住正見。
修行精進求佛大道。
于是佛語族姓子曰。
其淨複淨王。
于彼世時歎衆功德。
從虛空下即叉十指。
前白其佛。
唯佛宣布。
如來至真本宿命時。
行何功德。
聖慧巍巍。
眉間之相。
演大晖曜照無限國。
而目明好徹睹十方。
其眉間相。
白如珂雪。
柔軟細好。
巍巍光澤平政無斜。
無所不照。
世尊面像充滿如日。
安住道目猶如月初。
一切觀之而無厭極。
于時國王。
說此頌曰。
其殊異功勳 巨億百千垓 虛空尚可喻 其慧不可限 佛以頌答曰。
前世行中正 加施人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和視施燈慧 目明逾日月 其眼如月初 徹睹十方國 時王嗟歎已叉手白佛。
至未曾有。
如來至真之教。
弘慈無極。
不可思議功德具足。
敷演道義施設法禁。
令無罪釁。
長塗之難皆得無患。
唯然世尊。
如吾今日心不放逸。
由得自在不随邪徑。
棄捐自大不從虛僞。
亦無嗔恨。
不興惡心無益之業。
我國多事。
欲出家學不還中宮。
重欲自歸所有供養。
佛言。
大佳。
時王即起稽首佛足。
其王正後離垢施者。
解身百千所著寶璎。
以散佛上。
佛之威神。
化成七寶交露之帳。
以為交露琦異妙帳。
自然有床。
布以無數琦異坐具。
如來坐上。
于時國王心自念言。
至未曾有。
天尊至德交露帳中。
所見如來。
甚大端正。
威神巍巍光色第一。
顔貌充滿淨好無比。
願令一切皆蒙此福。
于時世尊告四部衆。
汝等甯見淨複淨王。
一心叉手而住佛前。
皆曰已見。
佛言。
比丘。
是王于今是我學世現比丘像。
于将來世當得作佛。
名曰種帝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為佛世尊。
其佛土曰廣普。
劫曰超王。
于時其佛。
諸菩薩衆不可稱限。
諸聲聞衆亦無央數。
其佛世界。
平等如掌。
無有傾斜無沙礫石。
得作佛時威神巍巍。
廣大無極光光如是。
能仁如來告族姓子。
欲知爾時淨複淨王發道意者。
豈是異人。
莫造此觀。
所以者何。
則是今現蓮華首菩薩是。
欲知爾時離垢皇後者。
今光照嚴飾菩薩是。
常念諸菩薩愍傷衆生故。
生彼國開化度之。
欲知爾時二太子者。
則今藥王菩薩超藥菩薩身是。
又族姓子。
藥王菩薩超藥菩薩。
功德巍巍無限若斯。
在無央數億百千垓諸如來所。
殖衆德本。
是二正士道德備悉不可思議。
若有聞此二正士名執持懷抱。
一切衆人皆當禮敬。
如是學士。
天上世間皆歸仰之。
佛說是往古宿世本所行時。
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正法華經樂普賢品第二十六 于時普賢菩薩。
過東方江河沙諸佛國土。
諸菩薩來者。
動諸佛國。
雨衆蓮華。
鼓億百千垓伎樂。
歌歎如來功德。
承其開士其大神足無極變化。
大菩薩身威神巍巍。
聖旨玄妙普照十方。
與諸天龍神揵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俱。
各各将諸眷屬。
各顯神足不可思議至靈鹫山往詣佛所。
稽首足下繞佛七匝。
前白佛言。
我從寶超威王如來佛土來。
承今世尊演正法華經。
故至忍界欲得聽受。
與諸菩薩無數百千。
亦樂聽聞所宣道議。
善哉世尊。
唯加垂哀。
以時頒宣正法華經。
甯有女人。
何所修行。
得奉執經卷。
佛時即告普賢菩薩。
族姓子。
女人有四事法。
得是經卷。
何謂為四。
一曰常為諸佛所見建護。
二曰積功累德不以懈廢。
三曰能分别化究暢衆要諸所聚處。
四曰普護衆生發未發者。
是為四。
逮是經卷。
時普賢菩薩前白佛言。
最後末俗五濁之世。
若有比丘受是經典。
長擁護之令得吉祥。
除衆抂橫毒亦不行。
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有受是經。
鹹共宿衛。
令魔波旬不能娆亂。
及諸官屬諸鬼神龍。
溝邊溷鬼蠱道符咒。
令不得行躬身自往。
常以一心擁護法師。
常使安隐。
若有比丘學此經典。
坐起經行精進修業。
象馬車乘往到其所護此經典。
與諸菩薩眷屬圍繞。
俱當往詣法師比丘。
受是經者。
思惟行者。
令不忘失正法華經一句之義。
乘駕往詣此學士所。
目自奉見。
為是經舉。
見我歡喜普更勤學。
當護法師逮得三昧。
若複獲緻回轉總持。
又當逮成若幹百千億周旋總持。
曉了一切諸音總持。
惟願世尊。
若于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
餘五十歲中。
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
受是經典宣示同學。
持書慕求為他人說。
最後末俗餘五十歲。
若能受是正法華經。
心存解義精進不廢。
緻二十一日諸行稍備。
已緻諸行。
二十一日勤心存于法。
自現可敬巍巍之德。
乘六通馳。
與諸眷屬大小相随。
往詣法師勸助法師。
二十一日專修此法。
使心開解懷緻總持。
若使法師不化衆生。
若不勸助不能開化。
非人得便。
猶是法師不得擁護。
不緻安隐。
是故學者常行精進。
承佛威神宿衛法師。
若有法師。
持佛正法便勤精進。
願聽總持。
其辭咒曰。
無我除我因我方便賓仁和除甚柔軟柔弱句見諸佛因諸總持行衆諸說蓋回轉盡集會除衆趣無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