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大威藏三昧。
皆得通達。
此三昧定而度無極。
時佛集會與諸四輩釋梵四天王諸天人民。
班宣分别正法華經。
時佛愍念一切衆生。
哀傷國土皆欲化之使入大道。
又族姓子。
其二太子往詣母所。
叉手白言。
惟願屈意。
見念加慈專精身心。
欲往到佛奉見如來身。
亦自欲稽首自歸。
所以者何。
今日如來。
為天上天下一切衆生。
廣宣要典正法華經故。
當奉觐聽正法華。
離垢施後告二太子。
汝等父王。
志存外邪信樂梵志。
常懷嗔恨。
以是之故。
不可得往。
時二太子同心叉手。
複白其母。
我等薄相。
所生邪見無義之家。
又我等身。
本是法王子。
當以經道化于濁俗反僞向真。
爾乃佛子也。
于是離垢施後告二太子。
善哉行矣。
汝真孝子。
為其父母修大慈愍。
各顯神足睹之欣然心中開解。
便聽子等俱詣佛所稽首受業。
時二太子辄受母教。
其身踴住在虛空中。
去地七仞。
愍念其親各現威變。
在于虛空。
二人俱時坐卧經行。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演大光明照曜遠近。
現身長大複還為小。
從虛空下入于地中。
若人入水從地踴出。
處在虛空猶如履地。
其二太子現若幹變而顯神足。
以用開化于其父母。
于時父王。
睹其二子神足變化威德若斯。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躬身叉手向二子曰。
汝等師主所受誰乎。
時二太子自啟父王。
大王欲知我等師主。
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
是我等師主。
今現在遊于寶樹下處于法座。
為四部衆諸天人民。
廣演宣布正法華經。
其佛世尊。
是我師主也。
王告二子。
吾欲往詣卿等師主。
奉觐親受大聖正真無上言教。
于時二子。
從虛空下行至母所。
自白其母。
而叉手言。
阿母威德。
則化父王。
以造立心無上正真因成道教聖尊之業。
惟垂愍念。
聽我詣佛出家為道得作沙門。
時二太子為母說偈曰。
唯母聽我等 出家為沙門 如來甚難遇 曼時當精學 所雲難得值 猶如靈瑞華 難遇複越彼 閑靜不可得 于時王後離垢施。
以頌告曰。
吾以聽汝等 善哉子辄去 至聖甚難遭 我亦出家俱 爾時二太子。
歎是法頌報父母已。
重複白父王及所生母。
惟願二親。
同時一心。
俱往詣總水雷音宿華慧王佛所。
屈意一時發見彼世尊稽首歸命。
所以者何。
二親當知佛興難值。
猶靈瑞華。
亦如如意最上明珠。
佛亦複然。
不可再遇。
是故我等來生此土。
心念出家功德第一。
由是之故。
不宜有難。
便可相許。
報言。
善哉。
得出家學。
棄捐愛欲舍其俗業。
所以者何。
若睹如來福慶無量。
人命難得佛世難值。
離于八難。
得閑靜難。
猶死更生。
父王皇後報太子言。
諾。
宜知是時。
佛言。
族姓子。
爾時淨複淨王宮内。
八萬四千宮人婇女。
宿命德本應得啟受是正法華經典。
本是道器。
離垢目太子。
宿命本修行積功累德。
從來無限。
離垢藏太子。
無央數億百千垓劫。
往昔宿命曾以奉行。
棄于衆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
何謂棄于衆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
其王正後二太子母離垢施者。
曉十方佛一切道同諸佛要集。
諸佛奧藏無極聖慧。
以權方便現于女身耳。
佛告族姓子。
時淨複淨王。
見二太子所見神足。
化入如來至真之法。
以得超越。
展轉相成多所度脫。
一切盲冥鹹入道明。
便自發意。
與其眷屬四萬二千。
離垢施後與諸群黨。
随二太子中宮婇女群臣百官。
一時和同往詣佛所。
稽首足下退各就坐。
從本常位。
時佛見淨複淨王。
與大眷屬自投歸命。
因其本行觀宿所緣。
而為說法。
應病與藥各得開解。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更立國王。
與其正後離垢施及二太子宮人婇女一切官屬。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已作沙門。
八萬四千歲奉修道業。
思惟觀察是正法華經典之要。
諷誦奉行。
如佛所教無所違失。
于是淨複淨王。
遵奉勤修正法華經。
與其眷屬。
竟八萬四千歲。
逮衆德本嚴淨三昧正定。
适逮斯定。
其身即時踴在虛空。
去地四丈九尺。
住于虛空。
遙白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
唯然世尊。
其二子者則是聖師。
化導吾家蒙其恩德。
獲現神足顯揚變化。
而緣是見所化神變。
心得開解退俗入道。
奉佛法訓度衆穢厄。
順從法律堅住無極。
得奉如來啟受經法。
乃為至聖無蓋善師。
是二子者。
示現子像生我家耳。
皆是宿世明識本德。
承佛仁慈。
非是凡庶之可思論。
佛告王曰。
如是如是。
大王。
如大王所言。
是二太子。
宿殖德故。
乃能示現。
因欲開王及諸眷屬一切衆生。
佛言。
大王。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
學是經典。
所生之處周旋終始。
易得善師顯世尊教。
得立無上正真之道。
開化導示度脫一切。
是為微妙無極之業。
展轉相教展轉相成。
得至聖谛無極之處。
值佛道法王因遇善師。
得見如來啟受經法。
由勸助恩。
王今甯見此二太子。
是諸族姓子。
前世已曾供養奉事六十五億百千兆垓江河沙等如來至真。
而複授持是正法華經。
愍傷衆生沒在邪冥九十六種不
皆得通達。
此三昧定而度無極。
時佛集會與諸四輩釋梵四天王諸天人民。
班宣分别正法華經。
時佛愍念一切衆生。
哀傷國土皆欲化之使入大道。
又族姓子。
其二太子往詣母所。
叉手白言。
惟願屈意。
見念加慈專精身心。
欲往到佛奉見如來身。
亦自欲稽首自歸。
所以者何。
今日如來。
為天上天下一切衆生。
廣宣要典正法華經故。
當奉觐聽正法華。
離垢施後告二太子。
汝等父王。
志存外邪信樂梵志。
常懷嗔恨。
以是之故。
不可得往。
時二太子同心叉手。
複白其母。
我等薄相。
所生邪見無義之家。
又我等身。
本是法王子。
當以經道化于濁俗反僞向真。
爾乃佛子也。
于是離垢施後告二太子。
善哉行矣。
汝真孝子。
為其父母修大慈愍。
各顯神足睹之欣然心中開解。
便聽子等俱詣佛所稽首受業。
時二太子辄受母教。
其身踴住在虛空中。
去地七仞。
愍念其親各現威變。
在于虛空。
二人俱時坐卧經行。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演大光明照曜遠近。
現身長大複還為小。
從虛空下入于地中。
若人入水從地踴出。
處在虛空猶如履地。
其二太子現若幹變而顯神足。
以用開化于其父母。
于時父王。
睹其二子神足變化威德若斯。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躬身叉手向二子曰。
汝等師主所受誰乎。
時二太子自啟父王。
大王欲知我等師主。
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
是我等師主。
今現在遊于寶樹下處于法座。
為四部衆諸天人民。
廣演宣布正法華經。
其佛世尊。
是我師主也。
王告二子。
吾欲往詣卿等師主。
奉觐親受大聖正真無上言教。
于時二子。
從虛空下行至母所。
自白其母。
而叉手言。
阿母威德。
則化父王。
以造立心無上正真因成道教聖尊之業。
惟垂愍念。
聽我詣佛出家為道得作沙門。
時二太子為母說偈曰。
唯母聽我等 出家為沙門 如來甚難遇 曼時當精學 所雲難得值 猶如靈瑞華 難遇複越彼 閑靜不可得 于時王後離垢施。
以頌告曰。
吾以聽汝等 善哉子辄去 至聖甚難遭 我亦出家俱 爾時二太子。
歎是法頌報父母已。
重複白父王及所生母。
惟願二親。
同時一心。
俱往詣總水雷音宿華慧王佛所。
屈意一時發見彼世尊稽首歸命。
所以者何。
二親當知佛興難值。
猶靈瑞華。
亦如如意最上明珠。
佛亦複然。
不可再遇。
是故我等來生此土。
心念出家功德第一。
由是之故。
不宜有難。
便可相許。
報言。
善哉。
得出家學。
棄捐愛欲舍其俗業。
所以者何。
若睹如來福慶無量。
人命難得佛世難值。
離于八難。
得閑靜難。
猶死更生。
父王皇後報太子言。
諾。
宜知是時。
佛言。
族姓子。
爾時淨複淨王宮内。
八萬四千宮人婇女。
宿命德本應得啟受是正法華經典。
本是道器。
離垢目太子。
宿命本修行積功累德。
從來無限。
離垢藏太子。
無央數億百千垓劫。
往昔宿命曾以奉行。
棄于衆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
何謂棄于衆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
其王正後二太子母離垢施者。
曉十方佛一切道同諸佛要集。
諸佛奧藏無極聖慧。
以權方便現于女身耳。
佛告族姓子。
時淨複淨王。
見二太子所見神足。
化入如來至真之法。
以得超越。
展轉相成多所度脫。
一切盲冥鹹入道明。
便自發意。
與其眷屬四萬二千。
離垢施後與諸群黨。
随二太子中宮婇女群臣百官。
一時和同往詣佛所。
稽首足下退各就坐。
從本常位。
時佛見淨複淨王。
與大眷屬自投歸命。
因其本行觀宿所緣。
而為說法。
應病與藥各得開解。
欣然踴躍善心生焉。
更立國王。
與其正後離垢施及二太子宮人婇女一切官屬。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已作沙門。
八萬四千歲奉修道業。
思惟觀察是正法華經典之要。
諷誦奉行。
如佛所教無所違失。
于是淨複淨王。
遵奉勤修正法華經。
與其眷屬。
竟八萬四千歲。
逮衆德本嚴淨三昧正定。
适逮斯定。
其身即時踴在虛空。
去地四丈九尺。
住于虛空。
遙白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
唯然世尊。
其二子者則是聖師。
化導吾家蒙其恩德。
獲現神足顯揚變化。
而緣是見所化神變。
心得開解退俗入道。
奉佛法訓度衆穢厄。
順從法律堅住無極。
得奉如來啟受經法。
乃為至聖無蓋善師。
是二子者。
示現子像生我家耳。
皆是宿世明識本德。
承佛仁慈。
非是凡庶之可思論。
佛告王曰。
如是如是。
大王。
如大王所言。
是二太子。
宿殖德故。
乃能示現。
因欲開王及諸眷屬一切衆生。
佛言。
大王。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
學是經典。
所生之處周旋終始。
易得善師顯世尊教。
得立無上正真之道。
開化導示度脫一切。
是為微妙無極之業。
展轉相教展轉相成。
得至聖谛無極之處。
值佛道法王因遇善師。
得見如來啟受經法。
由勸助恩。
王今甯見此二太子。
是諸族姓子。
前世已曾供養奉事六十五億百千兆垓江河沙等如來至真。
而複授持是正法華經。
愍傷衆生沒在邪冥九十六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