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數計諸句三世數等越有為舉諸法曉衆生音師子娛樂。
唯然世尊。
是則名曰是總持句。
若有菩薩。
耳根聽聞此總持句。
入耳中者。
即當知之。
普賢菩薩之所建立。
是正法華經若布天下。
閻浮利内值是經者。
心當思念。
普賢菩薩威神所緻。
令我等輩緻是經卷。
普賢菩薩所行神化。
令此衆人緻此妙典。
斯等衆生。
無數佛所積衆德本。
如來至真手摩其頭。
若有書寫執持在手。
則奉佛身。
敬愛道法敬書是經。
書是經已欲解中義。
于此壽終生忉利天。
适生天上。
八萬四千天人王女。
往就供養鼓琴歌頌。
已作天子坐王女中。
而相娛樂。
若族姓子。
但書是經功德如是。
何況誦說思惟中義。
是故世尊。
一心勤修正法華經。
書持經卷常當思惟一切不忘。
當禮此人。
用書寫此經至德所緻。
而為千佛所見授臂。
臨壽終時面見千佛。
遊在吉安不堕惡趣。
壽終之後生兜術天。
适生天上。
八萬四千諸玉女衆。
往詣其所鼓諸伎樂。
而歌頌德。
在諸玉女以法相樂。
是族姓子。
書此經者功德如斯。
何況誦說思惟其義。
是故勤修書寫宣傳。
正法華經。
思惟奉行皆令具足。
專精一心志未曾亂。
千佛授臂。
臨壽終時。
面見千佛不堕惡趣。
于是壽終生兜術天。
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
三十二相莊嚴其體。
億千玉女眷屬圍繞。
是故智者。
常當勤修書是經典敷演思惟。
唯然世尊。
若有書此經卷思惟誦說。
功祚無量不可稱限。
巍巍如是。
是故智者書持是經。
當得還緻若幹功德。
吾以是故。
建立是經。
用五弘意勤念道法。
流布天下閻浮利内。
于是能仁如來至真告普賢曰。
善哉善哉。
汝乃發心多所哀念。
精進勤護将來菩薩。
勸道于斯無思誼法。
其心懷抱無極大哀。
發心之頃攝無量行。
各執經卷建立擁護。
若有受持普賢菩薩宣其名者。
則當知之見能仁佛。
前已曾聞如是像法。
供養奉事見能仁佛。
班宣經道講贊善哉。
如來摩頭。
則當謂之是普賢也。
佛之威神之所建立。
佛以衣服而覆護之。
受如來教。
不樂俗業不喜調戲。
合偶嘲呓不好歌舞。
不遊在外。
不入屠殺養豬雞鹜。
不與女人無益從事。
若聞是經。
書寫聽受持諷誦說。
樂如是像。
自然之法思惟奉行。
緣内精專自興福力。
一切衆生若有睹見。
靡不愛敬。
若有比丘受持此經。
不為淫怒愚癡所縛。
不為貪嫉自大所系。
不懷憍慢剛強自用強梁邪見。
己利止足。
若有法師普修至賢。
最後末俗世餘五十歲五濁之俗。
若有比丘受持是經。
當作是知思惟解念。
是等族姓子。
必至道場降伏魔宮。
而轉法輪擊于法鼓。
吹大法螺演時法雨。
于師子座而處法座。
最後末俗世受持是經。
功德如是。
又是比丘不猗利養不貪衣缽。
是等法師志性質直。
而無谀谄不堕癡冥。
其人現在自然如是。
若有比丘受持是經。
世世不忘所生聰明黠慧。
未曾聾盲。
現在獲安無有衆患。
若毀此經诃學持者而複诽謗。
其人現在身緻癞病。
見書是經非之不可而共調戲。
所生之處其身缺漏。
為火所燒常遇诤訟。
鼻面生疱手足了戾。
口目不政其身臭穢。
體生瘡痍。
醫藥不治困苦難言。
若說是經有聞見者。
宣之不可增惡不喜。
所說不誠言不真實。
用是犯惡衆罪之故。
得殃無量在所不安。
佛言。
是故普賢。
若見比丘受持是經遙起遠迎恭敬承事。
如奉如來。
今佛現在靡不歸命。
歸彼法師如是無異。
乃應佛教。
佛說是樂普賢品時。
如江河沙億百千垓諸菩薩衆。
皆逮總持。
正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于是世尊能仁。
從法座起。
合諸菩薩如其色像示現神足。
都舉大會著其右掌。
而贊歎曰。
諸族姓子佛從無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積累造行。
乃成無上正真之道。
得度無極。
故取諸賢安措右掌。
舉手下之以為念識。
當受斯經持諷誦讀當為衆會分别說之。
令諸群生普得見聞。
又族姓子。
心無所著。
勿得秘惜此正法華經。
志無所畏。
則施佛慧如來之慧自在之慧。
則為無上無極法施。
當學佛行。
無得矜惜悭嫉愛重。
宜廣示現斯如來慧。
當使通聞至于不至。
往所不往。
當勤聽受此要經典。
其不信者。
當令信樂。
當勸群生入于尊法。
諸族姓子。
能如是者。
則知如來之所建立。
時諸菩薩。
為能仁世尊所見咨嗟。
悉踴躍加敬傾身側體。
低頭叉手稽首自歸。
向能仁佛同聲啟白。
唯如世尊所敕。
不敢違教。
請奉行之。
具足順從如佛所宣。
願勿為慮。
諸菩薩三啟如是。
所至到處。
周旋十方頒宣聖旨。
爾時能仁正覺一切發遣。
十方世界諸來世尊。
各随便宜從其所安。
時十方佛皆亦報曰。
如來亦當從宜所安。
諸如來正覺多寶世尊。
七寶講堂佛之塔廟。
即複故處。
又諸如來皆從所安。
佛說是經時。
十方無量異佛世界諸來大聖。
坐佛樹下處師子座。
多寶如來及大士等。
諸餘學行現佛前者。
不可計會無數無量。
并從地中踴出菩薩。
諸大聲聞四部之衆。
諸天龍神阿須倫揵沓和。
世間人民。
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正法華經卷第十
唯然世尊。
是則名曰是總持句。
若有菩薩。
耳根聽聞此總持句。
入耳中者。
即當知之。
普賢菩薩之所建立。
是正法華經若布天下。
閻浮利内值是經者。
心當思念。
普賢菩薩威神所緻。
令我等輩緻是經卷。
普賢菩薩所行神化。
令此衆人緻此妙典。
斯等衆生。
無數佛所積衆德本。
如來至真手摩其頭。
若有書寫執持在手。
則奉佛身。
敬愛道法敬書是經。
書是經已欲解中義。
于此壽終生忉利天。
适生天上。
八萬四千天人王女。
往就供養鼓琴歌頌。
已作天子坐王女中。
而相娛樂。
若族姓子。
但書是經功德如是。
何況誦說思惟中義。
是故世尊。
一心勤修正法華經。
書持經卷常當思惟一切不忘。
當禮此人。
用書寫此經至德所緻。
而為千佛所見授臂。
臨壽終時面見千佛。
遊在吉安不堕惡趣。
壽終之後生兜術天。
适生天上。
八萬四千諸玉女衆。
往詣其所鼓諸伎樂。
而歌頌德。
在諸玉女以法相樂。
是族姓子。
書此經者功德如斯。
何況誦說思惟其義。
是故勤修書寫宣傳。
正法華經。
思惟奉行皆令具足。
專精一心志未曾亂。
千佛授臂。
臨壽終時。
面見千佛不堕惡趣。
于是壽終生兜術天。
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
三十二相莊嚴其體。
億千玉女眷屬圍繞。
是故智者。
常當勤修書是經典敷演思惟。
唯然世尊。
若有書此經卷思惟誦說。
功祚無量不可稱限。
巍巍如是。
是故智者書持是經。
當得還緻若幹功德。
吾以是故。
建立是經。
用五弘意勤念道法。
流布天下閻浮利内。
于是能仁如來至真告普賢曰。
善哉善哉。
汝乃發心多所哀念。
精進勤護将來菩薩。
勸道于斯無思誼法。
其心懷抱無極大哀。
發心之頃攝無量行。
各執經卷建立擁護。
若有受持普賢菩薩宣其名者。
則當知之見能仁佛。
前已曾聞如是像法。
供養奉事見能仁佛。
班宣經道講贊善哉。
如來摩頭。
則當謂之是普賢也。
佛之威神之所建立。
佛以衣服而覆護之。
受如來教。
不樂俗業不喜調戲。
合偶嘲呓不好歌舞。
不遊在外。
不入屠殺養豬雞鹜。
不與女人無益從事。
若聞是經。
書寫聽受持諷誦說。
樂如是像。
自然之法思惟奉行。
緣内精專自興福力。
一切衆生若有睹見。
靡不愛敬。
若有比丘受持此經。
不為淫怒愚癡所縛。
不為貪嫉自大所系。
不懷憍慢剛強自用強梁邪見。
己利止足。
若有法師普修至賢。
最後末俗世餘五十歲五濁之俗。
若有比丘受持是經。
當作是知思惟解念。
是等族姓子。
必至道場降伏魔宮。
而轉法輪擊于法鼓。
吹大法螺演時法雨。
于師子座而處法座。
最後末俗世受持是經。
功德如是。
又是比丘不猗利養不貪衣缽。
是等法師志性質直。
而無谀谄不堕癡冥。
其人現在自然如是。
若有比丘受持是經。
世世不忘所生聰明黠慧。
未曾聾盲。
現在獲安無有衆患。
若毀此經诃學持者而複诽謗。
其人現在身緻癞病。
見書是經非之不可而共調戲。
所生之處其身缺漏。
為火所燒常遇诤訟。
鼻面生疱手足了戾。
口目不政其身臭穢。
體生瘡痍。
醫藥不治困苦難言。
若說是經有聞見者。
宣之不可增惡不喜。
所說不誠言不真實。
用是犯惡衆罪之故。
得殃無量在所不安。
佛言。
是故普賢。
若見比丘受持是經遙起遠迎恭敬承事。
如奉如來。
今佛現在靡不歸命。
歸彼法師如是無異。
乃應佛教。
佛說是樂普賢品時。
如江河沙億百千垓諸菩薩衆。
皆逮總持。
正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于是世尊能仁。
從法座起。
合諸菩薩如其色像示現神足。
都舉大會著其右掌。
而贊歎曰。
諸族姓子佛從無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積累造行。
乃成無上正真之道。
得度無極。
故取諸賢安措右掌。
舉手下之以為念識。
當受斯經持諷誦讀當為衆會分别說之。
令諸群生普得見聞。
又族姓子。
心無所著。
勿得秘惜此正法華經。
志無所畏。
則施佛慧如來之慧自在之慧。
則為無上無極法施。
當學佛行。
無得矜惜悭嫉愛重。
宜廣示現斯如來慧。
當使通聞至于不至。
往所不往。
當勤聽受此要經典。
其不信者。
當令信樂。
當勸群生入于尊法。
諸族姓子。
能如是者。
則知如來之所建立。
時諸菩薩。
為能仁世尊所見咨嗟。
悉踴躍加敬傾身側體。
低頭叉手稽首自歸。
向能仁佛同聲啟白。
唯如世尊所敕。
不敢違教。
請奉行之。
具足順從如佛所宣。
願勿為慮。
諸菩薩三啟如是。
所至到處。
周旋十方頒宣聖旨。
爾時能仁正覺一切發遣。
十方世界諸來世尊。
各随便宜從其所安。
時十方佛皆亦報曰。
如來亦當從宜所安。
諸如來正覺多寶世尊。
七寶講堂佛之塔廟。
即複故處。
又諸如來皆從所安。
佛說是經時。
十方無量異佛世界諸來大聖。
坐佛樹下處師子座。
多寶如來及大士等。
諸餘學行現佛前者。
不可計會無數無量。
并從地中踴出菩薩。
諸大聲聞四部之衆。
諸天龍神阿須倫揵沓和。
世間人民。
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正法華經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