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世音普門品第二十三
于是無盡意菩薩。
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
所以名之光世音乎。
義何所趣耶。
佛告無盡意曰。
此族姓子。
若有衆生。
遭億百千垓困厄患難苦毒無量。
适聞光世音菩薩名者。
辄得解脫無有衆惱。
故名光世音。
若有持名執在心懷。
設遇大火然其山野。
燒百草木叢林屋宅。
身堕火中。
得聞光世音名。
火即尋滅。
若入大水江河駛流心中恐怖。
稱光世音菩薩。
一心自歸。
則威神護令不見溺。
使出安隐。
若入大海。
百千億垓衆生豪賤。
處海深淵無底之源。
采緻金銀雜珠明月。
如意寶珠水精琉璃。
車磲馬瑙珊瑚虎魄。
載滿船寶。
假使風吹其船流堕黑山回波。
若經鬼界值魔竭魚。
衆中一人竊獨心念。
光世音菩薩功德威神。
而稱名号。
皆得解脫一切衆患。
及其伴侶衆得濟渡。
不遇諸魔邪鬼之厄。
故名光世音。
佛言。
族姓子。
若見怨賊欲來危害。
即稱光世音菩薩名号。
而自歸命。
賊所持刀杖。
尋段段壞手不得舉。
自然慈心。
設族姓子。
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鬼神。
衆邪逆魅欲來娆人。
一心稱呼光世音名。
自然為伏不能妄犯。
惡心不生不得邪觀。
若人犯罪若無有罪。
若為惡人縣官所錄。
縛束其身杻械在體。
若枷鎖之。
閉在牢獄。
拷治苦毒。
一心自歸。
稱光世音名号。
疾得解脫。
開獄門出無能拘制。
故名光世音。
佛言。
如是族姓子。
光世音境界。
威神功德難可限量。
光光若斯。
故号光世音。
佛告無盡意。
假使族姓子。
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逆盜賊怨害。
執持兵杖刀刃矛戟。
欲殺萬民。
一部賈客。
獨自經過在于其路。
赍持重寶。
導師恐怖心自念言。
此間多賊。
将無危我劫奪财寶。
當設權計脫此衆難。
不見危害。
謂衆賈人不宜恐畏。
等共一心俱同發聲。
稱光世音菩薩威神。
辄來擁護令無恐懼。
普心自歸便脫衆難。
不遇賊害。
衆賈人聞悉共受教。
鹹俱同聲稱光世音。
身命自歸願脫此畏難。
适稱其名。
賊便退卻不敢觸犯。
衆賈解脫永無恐怖。
光世音菩薩。
威德境界巍巍如是。
故曰光世音。
佛複告無盡意菩薩。
若有學人。
淫怒癡盛。
稽首歸命光世音菩薩。
淫怒癡休。
觀于無常苦空非身。
一心得定。
若有女人。
無有子姓。
求男求女。
歸光世音。
辄得男女。
一心精進自歸命者。
世世端正顔貌無比。
見莫不歡。
所生子姓而有威相。
衆人所愛願樂欲見。
殖衆德本不為罪業。
其光世音威神功德。
智慧境界巍巍如是。
其聞名者。
所至到處終不虛妄。
不遇邪害。
緻得無上道德果實。
常遇諸佛真人菩薩高德正士。
不與逆人。
無反複會。
若聞名執持懷抱。
功德無量不可稱載。
若有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諸菩薩等。
是諸菩薩。
皆使現在等行慈心。
若族姓子女。
盡其形壽。
供養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
福甯多不。
無盡意曰。
多矣。
世尊。
不可限量。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
無央數億不可譬喻。
佛言。
雖供養此無限菩薩。
不如一歸光世音稽首作禮執持名号福過于彼。
況複供養。
雖複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數諸菩薩等執持名号。
計此二福。
億百千劫不可盡極。
終不相比。
是故名曰光世音。
于是無盡意菩薩。
前白佛言。
光世音。
以何因緣遊忍世界。
雲何說法。
何謂志願。
所行至法善權方便境界雲何。
佛言。
族姓子。
光世音菩薩所遊世界。
或現佛身而班宣法。
或現菩薩形像色貌。
說經開化。
或現緣覺或現聲聞。
或現梵天帝像而說經道。
或揵沓和像。
欲度鬼神現鬼神像。
欲度豪尊現豪尊像。
或複示現大神妙天像。
或轉輪聖王化四域像。
或殊特像。
或複反足羅刹形像。
或将軍像。
或現沙門梵志之像。
或金剛神隐士獨處仙人僮儒像。
光世音菩薩。
遊諸佛土。
而普示現若幹種形。
在所變化開度一切。
是故族姓子。
一切衆生鹹當供養光世音。
其族姓子。
所可周旋有恐懼者。
令無所畏。
已緻無畏使普安隐。
各自欣慶。
故遊忍界。
于是無盡意菩薩。
即解己身百千寶璎。
以用貢上于光世音。
惟願正士。
受此法供己身所有殊異寶璎。
而不肯受。
時無盡意複謂光世音。
唯見愍念以時納受。
願勿拒逆。
時光世音心自計念。
不用是寶。
無盡意言。
唯複垂愍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及非人。
受其寶璎辄作兩分。
一分奉上能仁如來。
一分供養衆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貢上寶寺。
其族姓子。
普為一切。
以是之故。
神足變化遊忍世界。
無所不濟。
于是持地菩薩。
即從座起前白佛言。
假使有人。
聞光世音所行德本。
終不虛妄。
世世安隐至無極慧。
其光世音。
神足變化普至道門。
所顯威神而無窮極。
佛說是普門道品。
彼時會中八萬四千人。
至無等倫。
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正法華經總持品第二十四 于是藥王菩薩。
即從座起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
聞是正法華經典。
受持懷抱書寫經卷。
獲福如何。
佛言。
族姓子女。
受持
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
所以名之光世音乎。
義何所趣耶。
佛告無盡意曰。
此族姓子。
若有衆生。
遭億百千垓困厄患難苦毒無量。
适聞光世音菩薩名者。
辄得解脫無有衆惱。
故名光世音。
若有持名執在心懷。
設遇大火然其山野。
燒百草木叢林屋宅。
身堕火中。
得聞光世音名。
火即尋滅。
若入大水江河駛流心中恐怖。
稱光世音菩薩。
一心自歸。
則威神護令不見溺。
使出安隐。
若入大海。
百千億垓衆生豪賤。
處海深淵無底之源。
采緻金銀雜珠明月。
如意寶珠水精琉璃。
車磲馬瑙珊瑚虎魄。
載滿船寶。
假使風吹其船流堕黑山回波。
若經鬼界值魔竭魚。
衆中一人竊獨心念。
光世音菩薩功德威神。
而稱名号。
皆得解脫一切衆患。
及其伴侶衆得濟渡。
不遇諸魔邪鬼之厄。
故名光世音。
佛言。
族姓子。
若見怨賊欲來危害。
即稱光世音菩薩名号。
而自歸命。
賊所持刀杖。
尋段段壞手不得舉。
自然慈心。
設族姓子。
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鬼神。
衆邪逆魅欲來娆人。
一心稱呼光世音名。
自然為伏不能妄犯。
惡心不生不得邪觀。
若人犯罪若無有罪。
若為惡人縣官所錄。
縛束其身杻械在體。
若枷鎖之。
閉在牢獄。
拷治苦毒。
一心自歸。
稱光世音名号。
疾得解脫。
開獄門出無能拘制。
故名光世音。
佛言。
如是族姓子。
光世音境界。
威神功德難可限量。
光光若斯。
故号光世音。
佛告無盡意。
假使族姓子。
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逆盜賊怨害。
執持兵杖刀刃矛戟。
欲殺萬民。
一部賈客。
獨自經過在于其路。
赍持重寶。
導師恐怖心自念言。
此間多賊。
将無危我劫奪财寶。
當設權計脫此衆難。
不見危害。
謂衆賈人不宜恐畏。
等共一心俱同發聲。
稱光世音菩薩威神。
辄來擁護令無恐懼。
普心自歸便脫衆難。
不遇賊害。
衆賈人聞悉共受教。
鹹俱同聲稱光世音。
身命自歸願脫此畏難。
适稱其名。
賊便退卻不敢觸犯。
衆賈解脫永無恐怖。
光世音菩薩。
威德境界巍巍如是。
故曰光世音。
佛複告無盡意菩薩。
若有學人。
淫怒癡盛。
稽首歸命光世音菩薩。
淫怒癡休。
觀于無常苦空非身。
一心得定。
若有女人。
無有子姓。
求男求女。
歸光世音。
辄得男女。
一心精進自歸命者。
世世端正顔貌無比。
見莫不歡。
所生子姓而有威相。
衆人所愛願樂欲見。
殖衆德本不為罪業。
其光世音威神功德。
智慧境界巍巍如是。
其聞名者。
所至到處終不虛妄。
不遇邪害。
緻得無上道德果實。
常遇諸佛真人菩薩高德正士。
不與逆人。
無反複會。
若聞名執持懷抱。
功德無量不可稱載。
若有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諸菩薩等。
是諸菩薩。
皆使現在等行慈心。
若族姓子女。
盡其形壽。
供養衣被飲食床卧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
福甯多不。
無盡意曰。
多矣。
世尊。
不可限量。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
無央數億不可譬喻。
佛言。
雖供養此無限菩薩。
不如一歸光世音稽首作禮執持名号福過于彼。
況複供養。
雖複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數諸菩薩等執持名号。
計此二福。
億百千劫不可盡極。
終不相比。
是故名曰光世音。
于是無盡意菩薩。
前白佛言。
光世音。
以何因緣遊忍世界。
雲何說法。
何謂志願。
所行至法善權方便境界雲何。
佛言。
族姓子。
光世音菩薩所遊世界。
或現佛身而班宣法。
或現菩薩形像色貌。
說經開化。
或現緣覺或現聲聞。
或現梵天帝像而說經道。
或揵沓和像。
欲度鬼神現鬼神像。
欲度豪尊現豪尊像。
或複示現大神妙天像。
或轉輪聖王化四域像。
或殊特像。
或複反足羅刹形像。
或将軍像。
或現沙門梵志之像。
或金剛神隐士獨處仙人僮儒像。
光世音菩薩。
遊諸佛土。
而普示現若幹種形。
在所變化開度一切。
是故族姓子。
一切衆生鹹當供養光世音。
其族姓子。
所可周旋有恐懼者。
令無所畏。
已緻無畏使普安隐。
各自欣慶。
故遊忍界。
于是無盡意菩薩。
即解己身百千寶璎。
以用貢上于光世音。
惟願正士。
受此法供己身所有殊異寶璎。
而不肯受。
時無盡意複謂光世音。
唯見愍念以時納受。
願勿拒逆。
時光世音心自計念。
不用是寶。
無盡意言。
唯複垂愍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及非人。
受其寶璎辄作兩分。
一分奉上能仁如來。
一分供養衆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貢上寶寺。
其族姓子。
普為一切。
以是之故。
神足變化遊忍世界。
無所不濟。
于是持地菩薩。
即從座起前白佛言。
假使有人。
聞光世音所行德本。
終不虛妄。
世世安隐至無極慧。
其光世音。
神足變化普至道門。
所顯威神而無窮極。
佛說是普門道品。
彼時會中八萬四千人。
至無等倫。
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正法華經總持品第二十四 于是藥王菩薩。
即從座起長跪叉手。
前白佛言。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
聞是正法華經典。
受持懷抱書寫經卷。
獲福如何。
佛言。
族姓子女。
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