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八

關燈
假使有人欲聞斯經。

    若入精舍所至到處。

    若入縣邑若住若坐。

    一時得聞此經法者。

    若再反聞所在專精。

    現在生處所獲福祐。

    常得自然無數珍寶。

    宮殿精舍床榻坐具。

    象馬車乘安雅無量。

    說經進止若住若坐。

    息心天王就擁護之。

    不遭罪患。

    釋梵四天翼佐營衛。

    轉輪聖王近師子座。

    設族姓子唱言。

    有經名正法華。

    真可奉敬宜共聽受。

    更相請命。

    若辭泥雨設懈不行。

    若得斯須暫聽聞者。

    則解罪福善惡報應。

    便得德本當獲總持。

    與諸菩薩世世相随。

    在在所生聰明智慧。

    億百千世體常香潔。

    不堕惡趣不與賊害。

    兵刃共會無有邪心。

    面色光潤生賢善家。

    見者歡喜無憎惡者。

    不盲不聾鼻不偏戾。

    亦不塞齆不喑不啞。

    不秃不跛不瘘不癖。

    不愚癡不短不長。

    不柔不剛不白不黑。

    面不痿黃。

    身體完具姿顔端正。

    色如桃花人所愛敬。

    心性仁賢口言辯慧。

    疾逮禅定如來法教。

    欲觐諸佛如願即見世尊正覺。

    當學此經。

    佛語阿逸。

    且觀其德。

    若有一人。

    一反聞名勸助代喜。

    乃獲此福。

    何況有人。

    專精聽受供養思惟。

    而複具足為人說者。

    爾時世尊。

    而歎頌曰。

     最後若有  值是經卷  假使逮得 一頌之說  聽采其誼  心喜勸助 其人功德  不可限量  設令有人 獨能施與  常給衆生  億千垓數 如佛向者  所現譬喻  令無數劫 皆得飽滿  于時丈夫  睹面色變 頭白齒落  年老朽耄  斯群生類 将無終沒  我欲教化  使入道法 其人最後  以法教喻  為分别演 無為之地  一切五道  猶如芭蕉 速令逮及  于滅度事  一切衆庶 皆聽受經  而從士夫  親近咨請 制伏其心  皆使無漏  一時之頃 得無著證  若聞一偈  代是勸助 所得功德  出彼無量  各各所施 一一分别  一頌之德  難計難限 倉卒得聞  講一頌者  莫能限量 動無崖底  其人得福  無數如是 何況現在  面自啟受  假使有人 來至衆會  一反聞經  歡喜踴躍  從億百千  諸垓劫數  是法難值 亦難曉了  若今有人  還及彼土 須臾得聞  于斯經卷  且當聽是 所獲果報  在在所由  無有大病 世世所生  舌無有患  牙齒堅固 未曾堕落  初不兇害  除諸危殆 及邪反戾  父母賢良  所立巧便 壽命常長  未曾生盲  目亦不冥 鼻耳姝好  無有缺減  唇口雅妙 面常鮮潔  常為衆人  所見愛敬 口氣芬馥  無有臭穢  形體常香 如青蓮華  其薰流布  無所不周 若居堂室  行至精舍  所到之處 有聽斯經  須臾之間  還知聞者 熙怡喜踴  在邊啟受  其人儀體 獲緻安隐  殊妙車馬  則用躬迎 若複乘于  賢善象車  所在遊得 若幹種寶  常複獲逮  上妙璎珞 數百千人  悉共發意  住造其所 所說法果  則為講斯  清淨教誨 清淨法故  所建鮮明  得為天帝 梵天床座  速疾逮緻  轉輪聖王 長處衆會  敷演經誼 正法華經歎法師品第十八 爾時世尊。

    告常應時菩薩大士。

    若族姓子族姓女。

    受是經典持讀書寫。

    當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

    千二百耳根。

    千二百鼻根。

    千二百舌根。

    千二百身行。

    千二百意淨。

    是為無數百千品德。

    則能嚴淨六根功祚。

    彼人若令眼根清淨而以肉眼睹諸所有。

    滿三千大千世界諸味石蜜叢樹。

    下至無可大地獄中。

    上至三十三天。

    一切普見悉能攝取。

    故曰肉眼。

    若有衆庶生其中者。

    皆悉見之。

    鹹曉了知罪福所趣。

    于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執此經卷  勇猛處衆會 所說不怯弱  旦聽斯名德 八百諸名稱  清淨目明朗 若已離諸垢  其目所覺普 彼則以肉眼  而從父母生 睹諸佛世界  普見超神仙 諸山須彌山  又睹于鐵圍 并諸陵丘阜  而複察大海 默正住一處  普瞻靡不達 下至無可獄  肉眼為若此 尚未獲天眼  亦不曉了知 肉眼之境界  根且覺輕便 佛複告常應時菩薩。

    若族姓子族姓女。

    說是經典。

    若為異類聲聞乘說者。

    則便逮得千二百耳名稱。

    聞三千大千世界周匝。

    下至無可大地獄。

    上至三十三天。

    超外神仙。

    所謂聞者。

    象聲馬聲牛聲。

    伎樂聲車聲。

    啼哭聲愁歎聲。

    鼓聲鐘聲。

    歌聲舞聲戲笑聲。

    男聲女聲。

    幼僮聲僮女聲。

    風聲奇妙聲。

    正法聲非法聲。

    樂聲苦聲。

    力聲志性。

    聲柔聲粗聲天聲龍聲。

    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聲。

    火聲水聲地中聲。

    比丘聲聲聞聲。

    菩薩聲如來聲。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

    内外通徹一切清淨。

    以肉耳根。

    悉聞衆生所說聲。

    尚未得天耳而悉普聞。

    曉了萌類諸聲。

    亦不思惟觀察。

    黎庶本末所由。

    又耳悉聞。

    亦不求索一切音聲。

    又而順聞巍巍如是。

    常應時菩薩大士未得天耳。

    而耳所聽乃如斯也。

    佛說此已欲重解誼。

    從後頌曰。

     鮮潔總攝  若幹品類  清淨之耳 千有二百  于是世界  以是聽省 聞其音聲  無有遺餘  有六情者 則而聽聞  車牛諸乘  象馬音聲 拍手擊鼓  悲好音聲  铙钹梢拂 亦複如是  伎樂柔和  其音殊好 雖在于彼  無所染著  聞無數人 諸可講說  彼人等倫  所喜分别 皆聞諸天  天耳所聽  常而降伏 甘美柔和  男子女人  諸啼哭聲 童男童女  所可作為  哀鸾之音 及赤嘴鴉  鵁鶄鴛鴦  及與鹦鹉 其有栖持  于山林者  悉得聽聞 斯類音聲  地獄之中  勤苦毒痛 悲哀嚾呼  所酷苦響  思想飯食 所至求索  興作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