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花經卷第六

關燈
此典 其人辯才  無所挂礙  多能明了 随順之法  可悅人民  億百千垓 猶如佛聖  之所建立  假使有人 不依此法  則為名曰  諸菩薩逆 學者遊行  及有所坐  得見諸佛 如江河沙 正法華經七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

    七寶之塔從地踴出。

    二萬裡适現繞佛。

    超在虛空自然而立。

    其塔殊好色若千變。

    五種之華而雨其上。

    紛紛如雪。

    莊嚴校飾塔寺講堂。

    以無數寶因共合成。

    百千欄楯窗牖軒戶。

    不可稱計。

    懸衆幡蓋垂寶璎珞。

    諸明月珠羅列虛空。

    猶如衆星。

    香爐寶瓶滿中名香。

    栴檀芬馨一切普勳。

    三千大千佛之國土。

    金銀琉璃水精珊瑚虎魄車磲馬瑙。

    以為寶蓋。

    其蓋高顯至第一天。

    忉利諸天及四天王。

    皆散意華供養七寶塔。

    其塔寺中自然發聲。

    歎言。

    善哉善哉世尊安住。

    審如所言。

    道德玄妙超絕無侶。

    慧平等一猶如虛空。

    實無有異。

    時四部衆見七寶塔。

    在于空虛高大微妙。

    巍巍無量光耀炜晔。

    靡所不照。

    頒宣善哉。

    歡喜踴躍叉手而立。

    瞻戴無厭。

    時有菩薩。

    名曰大辯。

    見諸天人心懷猶豫。

    乍悲乍喜欲得知此。

    何所瑞應。

    故前問佛。

    唯然世尊。

    今者何故。

    七寶塔寺現大聖前。

    高廣無極莫不見者。

    而寶塔寺自然出聲。

    贊曰善哉。

    何所感動而有此瑞。

    世尊則告大辯菩薩。

    此寶塔寺有如來身。

    完具一定而無缺減。

    東方去此不可計會。

    諸佛世界有佛。

    号名多寶如來。

    國曰寶淨。

    本行道時而自發願。

    吾會當以此正法華經當自修成。

    使諸菩薩皆得聽聞。

    然後乃坐于佛樹下。

    還成無上正真之道。

    其佛所念。

    果如所言。

    為諸十方講說經法。

    開化一切皆令得道。

    于時其佛臨欲滅度。

    普告諸天世間人民及諸比丘。

    吾滅度後。

    奉如來身全取其體。

    一等完具興大塔寺。

    若見塔者悉得其所。

    功德難限。

    于時其佛。

    建立如是無極聖化。

    十方世界其有講說此法華經。

    吾七寶塔。

    踴現諸佛所說經處。

    其舍利身在七寶塔。

    贊言善哉。

    佛告大辯。

    是七寶塔在于東方而處于下。

    去是無量江河沙佛土。

    在于虛空未曾出現。

    今見能仁如來正覺。

    本行學道為菩薩時。

    用衆生故不吝身命。

    精進不懈行權方便。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求頭與頭求眼與眼。

    求鼻與鼻求耳與耳。

    手足支體妻子侍從。

    七寶車乘象馬衣裘。

    國邑墟聚恣人所求。

    無所愛惜自緻得佛。

    今故來現緻敬能仁。

    欲令能仁佛坐我所有師子金床。

    講正法華開化一切。

    使蒙其恩。

    能仁如來尋如所勸。

    則升講堂師子之座。

    分别數演正法華經。

    而說頌曰。

     設聞多寶佛  知其名号者 未曾畏終始  不複遭苦患 若聞藥王師  假記名号者 衆病自然愈  尋則識宿命 一切所供養  奉法為最上 分别空無慧  自緻得佛道 宣暢法華經  以示諸不及 解本無三乘  順一無上真 佛告大辯。

    今者多寶如來至真。

    在斯塔寺遙聞說此正法華典。

    是以踴出。

    贊言善哉。

    大辯菩薩複白佛言。

    唯然世尊。

    今我等類諸來會者。

    欲得睹見多寶佛形。

    願垂恩慈加以威神。

    使諸來者各得其所開發大道。

    佛告大辯菩薩。

    多寶如來本亦自誓。

    我之塔寺所至方面。

    聽此經典設諸如來及四部衆。

    欲睹吾身。

    随其十方之所欲願。

    皆當得見。

    鹹共供養于此化像。

    大辯。

    欲知我身。

    亦當感是十方諸佛。

    一切世界所化如來。

    講說法者皆令詣此。

    爾時大辯菩薩複白佛言。

    唯然世尊。

    垂加大恩。

    普現一切十方國土諸佛聖德。

    佛默然可。

    即時演放眉間衆毛微妙光明。

    普照十方各各五百江河沙等億百千數諸佛國土。

    一切世尊各各普現。

    止其國土坐于樹下奇妙莊嚴師子之座。

    與無央數百千菩薩。

    在寶交露布好座具。

    珍琦殊異懸缯幡蓋。

    垂于四面諸佛座上。

    為諸衆生講說經法。

    音聲柔和靡不解達。

    百千菩薩啟受所聞。

    東西南北四偶上下。

    無數百千億垓難量江河沙等諸佛世界。

    皆亦如是靡不見者。

    時十方佛各各自告諸菩薩等。

    諸族姓子。

    汝輩當往詣忍世界見能仁佛如來至真。

    并當瞻戴多寶世尊形像塔寺。

    彼時于此忍界所有功勳善德。

    殊雅威神自然而現。

    七寶諸樹周匝而生。

    其地悉變為绀琉璃。

    以紫磨金而為長繩。

    連綿莊飾八交路道。

    其地平正。

    除諸郡國縣邑村落大海江河川流泉源。

    皆不複現。

    但見自然諸天香爐燒衆名香普雨天華。

    于此佛土。

    應時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國。

    時諸衆會現在七寶諸交露帳。

    諸交露帳莊嚴殊妙。

    不可稱量遍此佛土。

    時彼十方一切諸佛。

    各有侍者。

    亦複皆來詣此忍界。

    各各至于衆寶樹下。

    此諸寶樹高二萬二千裡。

    枝葉華實各各茂盛。

    斯寶樹下有師子床。

    高二萬裡。

    皆以奇寶衆珍為座。

    如來座上。

    如是比像。

    于此三千大千世界。

    但見諸佛靡不周遍。

    非是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變現也。

    各從十方諸佛刹土而來到此。

    顯示大道無極之德。

    爾時世尊釋迦文尼。

    變諸如來所化形像。

    在于八方各二萬億所有國土。

    皆無地獄餓鬼畜生。

    移徙諸天及阿須倫。

    在于他方諸佛世界。

    令二萬億諸佛國土地绀琉璃。

    皆以七寶變成樹木。

    其諸寶樹高二萬二千裡。

    枝葉華實各各茂盛。

    諸師子座高二萬裡。

    此諸佛土而皆平正。

    無有河海衆流泉源。

    亦無諸山目鄰大目鄰須彌山王鐵圍大鐵圍。

    一一佛土其地平等七寶合成各各莊嚴。

    諸寶交露快樂難量。

    遍布諸華燒衆名香。

    諸寶樹下各有如來坐師子床。

    如是比類複更别有二萬世界能仁如來。

    各為諸方而特莊嚴。

    顯現清淨。

    皆為諸佛作其處所。

    此諸佛土。

    亦無地獄餓鬼畜生。

    諸龍鬼神及阿須倫。

    亦複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土。

    此諸佛土地绀琉璃。

    以紫磨金而為寶繩。

    連綿諸樹八重交道。

    又彼諸樹高大好 亦複如前師子之床莊嚴交飾。

    其地平正無有山河江海之事。

    香華衆寶珍琦交露。

    垂明月珠亦複如前。

    行來進止道徑由路等無差特。

    爾時釋迦文佛所化如來。

    在于東方恒沙等刹班宣道教。

    皆複來至。

    十方世界各三千億諸佛正覺。

    皆來詣此。

    如來悉坐于師子寶床。

    各取寶華授諸侍者。

    諸族姓子。

    汝等往詣耆阇崛山能仁佛所。

    緻吾名字敬問無量。

    聖體康強力勢如常所遊安耶。

    以此衆華。

    供散彼佛及諸菩薩衆弟子上。

    宣我所言。

    多所開化。

    于是釋迦文如來至真。

    見諸所化各各坐于師子之座。

    及諸侍者皆來集會。

    赍華供養。

    即從坐起住于虛空。

    四部之衆悉亦各起叉手而立。

    佛以手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

    亘然通徹晃若日出。

    譬如開于大國城門。

    而以管籥去其關軸内外無礙。

    釋迦文佛以手兩指。

    開七寶寺講堂之戶。

    現其威德不可稱限亦複若茲。

    如來這開七寶寺戶。

    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即現矣。

    坐師子床肌色如故亦不枯燥。

    威光端正相好如畫。

    口重宣言。

    善哉善哉。

    釋迦文佛。

    說此經典。

    何其快乎。

    吾以欲聞此經法故。

    故自出現。

    時四部衆見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

    聞其滅度去世以來不可稱計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