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花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悉為如世尊種。
若族姓子講斯典時。
有小童子受是經卷。
白衣沙門。
若以言語惡事向之。
所不可意加于其人。
使聞惡言。
至誠虛妄宣揚怨聲。
則在殃罪。
猶如害意向于如來。
族姓子女。
受斯經典持諷誦讀。
而不遊行不為人說。
當獲釁咎。
若受持經。
當以衣被甘膳飯食香華燈火琦珍殊妙供養奉散。
斯族姓子斯族姓女。
則為大寶當為作禮。
所以者何。
乃能一反聞斯經典。
若有聽者以所供養。
志願無上正真道故。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并供養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于衆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于衆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于末世 從彼得睹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奉養 諸天人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昧具膳 房室床卧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于今佛在 見于目前 诽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别說 為他人解 若有诽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贊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垓 咨嗟贊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 複超于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于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 珍馔衆味 諸天香華 細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顔 崎岖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佛告藥王菩薩。
吾每散告。
前後所宣經品無量。
甫當說者經号甚多。
比拟世間一切諸法。
今此典頌。
名祚顯綽最尊第一。
普天率土所不信樂。
如來正覺無所毀敗。
于内燕居。
密從法師受斯典者。
則為如來威力所護。
無能破壞。
乃前世時曾得聞之。
如來現在有聞斯典。
多有诽謗。
何況如來滅度之後。
難得值遇。
所欲志願而見覆蓋。
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
他方世界現在如來。
悉睹見之。
在所存立己身還聞。
諸信力也。
善本力。
志願力。
在如來室等頓一處。
斯之倫黨德如是也。
求如來水志存佛掌。
是乃前世願行所緻。
佛滅度後。
若有信此正法典者。
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
德乃若斯。
佛告藥王菩薩。
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
則于其人起佛神寺。
以大寶立高廣長大。
不當複著佛舍利也。
所以者何。
則為全著如來舍利。
其有說此經法之處。
諷誦歌詠書寫。
書寫已竟。
竹帛經卷當供養事。
如佛塔寺歸命作禮。
一切香華雜香芬薰。
琴瑟箜篌幢蓋缯幡。
若有衆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
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又告藥王。
多有菩薩出家為道。
及凡白衣行菩薩法。
不能得緻如是像經。
及見讀誦書寫供養。
其有菩薩。
行菩薩行曉了權宜。
假使得聞是佛景摸。
菩薩所行共行法者聽者。
信樂來入其中。
解達分明即受供養。
于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
若有見者。
如是士夫入于斯誼。
德不可計。
佛告藥王。
譬如男子渴極求水。
舍于平地穿鑿高原。
日日興功但見燥土。
積有時節。
其泉玄邃而不得水。
複于異時。
掘土甚多乃見泥水。
濁不可飲當奈之何。
其人不懈稍進得水。
于時男子睹本瑞應。
釋除狐疑無複猶豫。
吾興功夫積有日月。
今者乃能值得水耳。
如是藥王。
設有菩薩聞是經典。
而不受持諷誦學者。
去于無上正真之道。
為甚遠矣。
是景摸者。
諸菩薩業。
假使聞此正法華經。
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
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佛語藥王。
一切菩薩。
其有不肯受諷行者。
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
最正覺也。
所以者何。
吾前已說班宣此言。
假使有人不樂斯經。
則為違遠于諸如來。
此經典者。
道法之首衆慧之元。
成就菩薩。
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
則當知之。
新學乘者。
若不恐怖。
則是久修菩薩之行。
若聲聞遇是經法。
或恐或怖心懷畏懅。
為憍慢恣。
佛語藥王。
如來滅度之後。
若有菩薩及大士等。
欲以是經為四部說。
著如來衣坐于世尊師子之座。
然後爾乃為四部衆宣傳此經。
何謂著衣于如來被服。
謂人忍辱柔和安雅。
是則名為如來被服。
其族姓子。
當修此衣。
何謂世尊師子之座。
解一切法皆悉空寂。
處無想願。
是為世尊師子之座。
又族姓子。
當作是住所坐若茲。
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天龍鬼神廣分别說。
其心踴躍不懷怯弱。
志于大道開道四輩。
其族姓子。
若複處于他方世界。
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
設使有聞而不樂者。
吾起令樂必使愛喜。
若在閑居圹野之中。
有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
吾遣化人為說經法。
雖複迥在異方刹土。
普當自現令衆人見。
若受此典。
不識句義失其次緒。
使諷學者。
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爾時世尊。
即說偈曰。
皆相棄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于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睹燥幹土 彼觀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幹燥土 然後轉漸睹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于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說無所畏 設刀凡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 遊在億千土 吾身當堅固 無思議垓劫 為衆生分别 佛滅度之後 為衆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兇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玩習 不被無惡聲 質直遊閑居 其人在彼行 畫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
若族姓子講斯典時。
有小童子受是經卷。
白衣沙門。
若以言語惡事向之。
所不可意加于其人。
使聞惡言。
至誠虛妄宣揚怨聲。
則在殃罪。
猶如害意向于如來。
族姓子女。
受斯經典持諷誦讀。
而不遊行不為人說。
當獲釁咎。
若受持經。
當以衣被甘膳飯食香華燈火琦珍殊妙供養奉散。
斯族姓子斯族姓女。
則為大寶當為作禮。
所以者何。
乃能一反聞斯經典。
若有聽者以所供養。
志願無上正真道故。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并供養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于衆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于衆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于末世 從彼得睹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奉養 諸天人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昧具膳 房室床卧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于今佛在 見于目前 诽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别說 為他人解 若有诽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贊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垓 咨嗟贊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 複超于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于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 珍馔衆味 諸天香華 細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顔 崎岖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佛告藥王菩薩。
吾每散告。
前後所宣經品無量。
甫當說者經号甚多。
比拟世間一切諸法。
今此典頌。
名祚顯綽最尊第一。
普天率土所不信樂。
如來正覺無所毀敗。
于内燕居。
密從法師受斯典者。
則為如來威力所護。
無能破壞。
乃前世時曾得聞之。
如來現在有聞斯典。
多有诽謗。
何況如來滅度之後。
難得值遇。
所欲志願而見覆蓋。
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
他方世界現在如來。
悉睹見之。
在所存立己身還聞。
諸信力也。
善本力。
志願力。
在如來室等頓一處。
斯之倫黨德如是也。
求如來水志存佛掌。
是乃前世願行所緻。
佛滅度後。
若有信此正法典者。
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
德乃若斯。
佛告藥王菩薩。
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
則于其人起佛神寺。
以大寶立高廣長大。
不當複著佛舍利也。
所以者何。
則為全著如來舍利。
其有說此經法之處。
諷誦歌詠書寫。
書寫已竟。
竹帛經卷當供養事。
如佛塔寺歸命作禮。
一切香華雜香芬薰。
琴瑟箜篌幢蓋缯幡。
若有衆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
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又告藥王。
多有菩薩出家為道。
及凡白衣行菩薩法。
不能得緻如是像經。
及見讀誦書寫供養。
其有菩薩。
行菩薩行曉了權宜。
假使得聞是佛景摸。
菩薩所行共行法者聽者。
信樂來入其中。
解達分明即受供養。
于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
若有見者。
如是士夫入于斯誼。
德不可計。
佛告藥王。
譬如男子渴極求水。
舍于平地穿鑿高原。
日日興功但見燥土。
積有時節。
其泉玄邃而不得水。
複于異時。
掘土甚多乃見泥水。
濁不可飲當奈之何。
其人不懈稍進得水。
于時男子睹本瑞應。
釋除狐疑無複猶豫。
吾興功夫積有日月。
今者乃能值得水耳。
如是藥王。
設有菩薩聞是經典。
而不受持諷誦學者。
去于無上正真之道。
為甚遠矣。
是景摸者。
諸菩薩業。
假使聞此正法華經。
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
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佛語藥王。
一切菩薩。
其有不肯受諷行者。
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
最正覺也。
所以者何。
吾前已說班宣此言。
假使有人不樂斯經。
則為違遠于諸如來。
此經典者。
道法之首衆慧之元。
成就菩薩。
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
則當知之。
新學乘者。
若不恐怖。
則是久修菩薩之行。
若聲聞遇是經法。
或恐或怖心懷畏懅。
為憍慢恣。
佛語藥王。
如來滅度之後。
若有菩薩及大士等。
欲以是經為四部說。
著如來衣坐于世尊師子之座。
然後爾乃為四部衆宣傳此經。
何謂著衣于如來被服。
謂人忍辱柔和安雅。
是則名為如來被服。
其族姓子。
當修此衣。
何謂世尊師子之座。
解一切法皆悉空寂。
處無想願。
是為世尊師子之座。
又族姓子。
當作是住所坐若茲。
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天龍鬼神廣分别說。
其心踴躍不懷怯弱。
志于大道開道四輩。
其族姓子。
若複處于他方世界。
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
設使有聞而不樂者。
吾起令樂必使愛喜。
若在閑居圹野之中。
有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
吾遣化人為說經法。
雖複迥在異方刹土。
普當自現令衆人見。
若受此典。
不識句義失其次緒。
使諷學者。
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爾時世尊。
即說偈曰。
皆相棄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于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睹燥幹土 彼觀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幹燥土 然後轉漸睹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于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說無所畏 設刀凡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 遊在億千土 吾身當堅固 無思議垓劫 為衆生分别 佛滅度之後 為衆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兇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玩習 不被無惡聲 質直遊閑居 其人在彼行 畫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