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四

關燈
達明慧。

    無能逝者。

    度脫衆生。

    恒順時宜。

    亦不依猗群萌因緣。

    住于大哀。

    暢宿世行不可計會報應之事。

    皆令信了。

    是為幻喻第四法忍。

     何謂佛子。

    菩薩大士野馬法忍。

    菩薩曉世一切所有悉為慌惚。

    猶如野馬。

    人遙睹之。

    如江河流而有波起。

    達士了之炎氣無水。

    菩薩如是。

    分别諸法有無衆事。

    無内無外。

    不有不無。

    亦無斷滅。

    不計有常。

    不入教誨輕慢之内。

    觀睹如有。

    而無惡趣。

    心不歸外。

    亦不處内。

    為一像貌若幹之像。

    知無像貌。

    一切諸法。

    具足微妙。

    皆悉無本。

    是為野馬第五法忍何謂佛子。

    菩薩大士。

    喻夢法忍。

    菩薩觀世。

    猶如夢想。

    如人之夢。

    不處于世。

    不從世興。

    不從世生。

    又夢者夢無有欲界。

    亦無色界。

    無無色界。

    所以謂夢。

    則無所生。

    悉無所有。

    夢無塵勞。

    則無結恨。

    又計夢者。

    既無所生。

    亦無清淨。

    夢不見夢。

    菩薩大士。

    觀一切世。

    曉了如夢。

    亦無明達。

    亦無闇冥。

    夢者自然。

    夢無所著。

    夢者恍惚。

    夢者本淨。

    有所建立。

    而有此夢。

    夢無所壞。

    因所念想故。

    而有斯夢。

    設能曉了一切諸法若如夢者。

    開導世間。

    是為若夢第六法忍。

     何謂佛子。

    菩薩大士如響法忍。

    菩薩學法。

    所入諸音。

    設有所學。

    度于未度。

    學法開化。

    了于一切。

    猶若呼響。

    非不有聲。

    然本悉寂。

    亦無所度。

    菩薩大士。

    如是色像。

    察于如來内外諸響。

    亦不别見内外諸事。

    亦不知外。

    亦不以内而了外事。

    不見所托。

    曉知言辭進退之宜。

    是為解知。

    若幹章句。

    因緣如響。

    有所啟導。

    于諸法施。

    靡所不達。

    亦無所礙。

    有所學者。

    分别曉了一切諸聲。

    悉無所有。

    猶如天上殊妙玉女。

    屬天帝釋。

    而以一口。

    身同時鼓出百千妓樂之音。

    又其妓樂。

    無所想念。

    口亦無念。

    吾今演出百千妙響。

    菩薩大士。

    度諸境界。

    亦無想念。

    亦無言辭。

    曉了權宜。

    成無量音。

    方便無限。

    度于世法。

    亦不退還。

    常轉諸界。

    入群黎衆。

    為諸會者。

    分别說之。

    多所開導。

    則建立之。

    口暢演現無挂礙音。

    遍諸佛土。

    令其信樂。

    班宣經典。

    訓導蒸庶。

    為奮光明。

    散照未悟。

    悉使覺了一切諸音。

    縱有所說。

    皆無所生。

    遊若幹音。

    都無想念。

    益加開導。

    解無所生。

    宣諸覺場。

    逮至聖塗。

    菩薩大士。

    已住于此等無所獲。

    令普聽者入于一切諸佛所興。

    面見諸佛轉于無限。

    所度法輪。

    順無想念。

    是為如響第七法忍。

     何謂佛子。

    菩薩大士。

    若影法忍。

    菩薩。

    不沒于世。

    不生于世。

    不遊于世。

    不出于世表。

    不行于世。

    不信法界。

    不壞習俗。

    又于世界。

    亦無不壞。

    不至于世。

    不貪樂世。

    不禦于世。

    不長于世。

    又彼菩薩。

    不處于世。

    亦不度世。

    亦不奉行菩薩之行。

    無所笃信。

    于大誓願。

    不實不虛。

    不有不無。

    無虛妄行。

    則趣一切諸佛之法。

    普周世間。

    靡所不遍。

    于世俗法。

    亦無所住。

    不随俗教。

    猶若如影。

    假如日殿。

    亦如月照。

    男女樹木。

    山陵屋宅。

    諸神宮殿。

    諸江河流。

    若幹種形。

    無量因緣。

    不可盡極。

    諸所方面。

    因日光明。

    悉睹衆像。

    知其所趣。

    如清淨水。

    又如船師。

    若夜光珠。

    因其所見。

    而得自恣。

    于斯所好。

    當所施者。

    其不清淨。

    無光耀者。

    悉蒙其明。

    而蒙晖照。

    亦無所造。

    又其光明。

    亦無所有。

    無有音響。

    亦無所生。

    因其光明。

    而有所别。

    然其光明。

    無所遊居。

    雖為清顯。

    亦複不與。

    清顯同處。

    于光明地。

    亦謂光明。

    照若幹流。

    亦無所照。

    則無所周。

    影亦不入江河泉源大海淵池。

    又計其影。

    亦無所處。

    亦無所著。

    其影所現。

    亦無鮮潔。

    不有瑕疵。

    斯影不現。

    則于彼間。

    不猗得本。

    其影廣現。

    無遠無近。

    菩薩如是。

    所開化者。

    已及彼性。

    志行所趣。

    而得自在。

    所觀衆生道慧之場。

    有所化 。

    他志所行。

    等無差特。

    分别己身所遊道場。

    而普審察己界他界。

    悉無二品。

    如種樹者。

    從始生芽。

    展轉滋茂。

    稍漸成長。

    而生莖節。

    枝葉華實。

    菩薩如是。

    于己法界。

    及與他界。

    分别諸相。

    法無有二。

    則得超入無礙本際。

    彼菩薩身。

    則得越過不可思議諸佛國土。

    見諸佛土。

    亦無所著。

    于諸世界。

    亦不轉移。

    至諸佛界。

    亦無所至。

    法身所至。

    如日殿影。

    在所具矣。

    其身普入。

    現一切界。

    有所現生。

    行無挂礙。

    亦不分身。

    亦無所行。

    無是世間世俗之想。

    蠲除方土虛無之辭。

    亦不散身。

    逮不終始無所不覆。

    如來之種本際所行。

    亦不複淨身口意行。

    便得遊入咨嗟無量。

    淨一切身靡不周達。

    是為如影第八法忍。

     何謂佛子。

    菩薩大士如化法忍。

    菩薩普入世俗。

    若有所至。

    觀了衆生。

    一切如化。

    然不适識。

    念如化事。

    所謂化者。

    則謂一切諸有世界。

    因所造行。

    思想所化。

    皆是一切苦樂颠倒。

    斯化等類。

    一切世間。

    悉緣無明。

    或以思想。

    便成塵勞衆想之念。

    因緣化生。

    由是建立宣暢咨嗟音響法律。

    以無想教。

    而開化之。

    堅固不退。

    導令平等。

    悟諸不覺。

    立志誓願行如化者。

    觀察如來大哀之行。

    黎庶化生。

    曉了于斯。

    謂修法輪善權方便。

    以慧無畏四分别辯。

    聖達自在。

    如是菩薩。

    化度于世。

    超世功德辯才自由。

    恢弘無際。

    入于無量億千之衆。

    處于其中。

    而得自恣。

    悉能曉了。

    人行天動。

    睹無聖路。

    示以大道。

    如其所行。

    無所違失。

    譬如化人。

    則無所念。

    亦無所造。

    不興心事。

    亦不于法而有所住。

    不從業起。

    亦不望報。

    無所遊至不出于世。

    亦不于世而成正覺亦不念法。

    不習諸法。

    亦不久住。

    亦不須臾。

    亦無所處。

    不行習俗。

    不長世間。

    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