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衆德之本。
菩薩以斯無盡真行。
不以虛妄觀于如來。
又聞所說殖衆德本。
入于無量貪欲之行。
威神究竟。
以等禦之。
生有為中。
普具衆願。
而不可盡。
遊入無為。
有所興發。
當來之際。
而無邊限。
究竟色欲。
逮自在地。
如有一人。
以小小風。
欲壞金剛。
其人雖爾。
不能谮增。
當思其體。
不淨之器。
解散五藏。
悉無所有。
又其風者。
自然之法。
有所毀落。
如是佛子。
從于佛法。
随如來教。
殖德雖薄。
皆以破壞一切有為。
所住塵勞。
如來慧者。
則應無為。
悉無所有。
除諸挂礙。
如來所殖衆德之本。
而無所滅。
猶如有人。
積聚薪草。
如須彌山。
如芥子火。
投于薪上。
即時悉然。
令無所餘。
所以者何。
其火之誼。
主有所燒。
行者如是。
雖于如來種福德少。
悉燒塵勞。
令無有餘。
速得親近歸于滅度。
所以者何。
則永究盡諸所蔽礙。
已于如來。
種德本故。
滅衆瑕穢。
如有大藥。
名曰善見。
設睹其色。
聞聲嗅香。
服食佩形。
眼耳鼻舌身意。
自然得淨。
若終入地。
變為醫藥。
則複療病。
如是仁者。
如來至真。
為大藥王。
具以聖慧。
饒益衆生。
多所療治。
若觐如來色身。
眼即清淨。
耳聞三昧。
則得徹聽。
若嗅戒香。
鼻自然淨。
服嘗法味。
充飽衆行。
其有得聞如來所講。
舌自然淨。
辯才無量。
若有遭遇如來光明。
便得法身。
其有思念于如來者。
其心等淨。
其有供養如來至真。
則成德本。
除勞塵病。
今屬佛子。
勸喻顯示。
其有見聞于如來者。
則能淨除陰蓋罪患。
若見聞說。
無歡喜信。
佛令斯等。
殖成德本。
不為虛妄。
至得滅度。
是見如來若聞聲者。
而得遊入衆德之本。
因得除斷諸不善之法。
則普證明衆道之元。
靡所乏短。
悉以脫了。
引諸譬喻。
如來興顯。
一切鹹備。
不可引譬為假喻也。
佛之功德。
不可思議。
起度諸心。
欲以開化群萌志性。
令得悅豫。
以故如來。
為諸菩薩。
引諸譬喻。
欲令解達。
斯非正要。
如是洪範。
則是如來秘奧之藏。
斯則名曰一切世間所不及知。
乃入如來之妙印也。
如來大慧無極聖明之種性也。
名曰懷來一切菩薩一切衆生所不能及。
名曰遊入如來境界平等之土。
名曰淨群黎界悉令無餘。
名曰普說一切根原諸所挂礙。
又複至真不為餘人說斯弘典。
唯為志求大乘行者無思議乘。
講菩薩道。
又斯經典。
終不歸餘趣諸菩薩。
猶如佛子。
轉輪聖王。
金輪白象。
绀馬明珠。
玉女藏臣兵臣。
自然七寶。
有斯化來。
不歸餘人。
唯當趣王适太子也。
所以者何。
因其聖後懷胎而生。
則為具足轉輪聖王。
設使正後生是太子。
則為具足。
為聖王相。
若壽終者。
轉輪聖王。
所有七寶。
七日之後。
悉沒不現。
則無有餘。
如是比像經典之本。
終不歸趣于他人也。
唯當至于正覺長子如來族姓道所生者。
殖種如來之德本者。
假至法身。
遵修正士。
則當蒙恩。
勢不得久。
亦當逮成。
如是色像。
如來秘藏。
經典之要。
不斷三寶。
法若沒盡。
便無見者。
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及緣覺乘。
不能堪任。
逮是經典。
亦不聞音。
何況受持。
諷誦讀者。
唯歸大人諸菩薩乎。
書在經卷。
靖著屋宇。
是故佛子。
若有菩薩。
得聞斯講。
志性恂恂。
敬侍法師。
供奉所安。
當受斯典。
所以者何。
設有菩薩。
笃信景摸。
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菩薩大士。
無央數億百千垓劫。
奉行積累六度無極。
而複懷來道品之法。
遵修悲哀。
亦不入斯如來無極不可思議。
不聞不進。
斯非名曰為菩薩也。
于菩薩法。
為不長益。
則不順從如來胄緒。
設有菩薩。
講諸如來無挂礙慧。
笃信入道。
而不狐疑。
斯乃名曰為真菩薩。
則不違失諸通慧強。
普能究竟一切世法大聖之行。
随如來教。
于諸佛界。
而無所著。
皆得建立諸菩薩法。
便得通達諸佛正典。
而無沉吟。
道品境界多所變動。
由得自在立成諸法。
于衆菩薩。
威神巍巍。
尋入如來。
無挂礙界。
是以菩薩。
若聞斯法。
普至安住。
道意無限。
又其志性。
力勢至真。
皆棄衆想。
應與不應。
入在聖明。
一切如來。
悉在目前。
所可念者。
了虛空界。
遵奉三昧。
開心發寤。
其有行入無量法界。
為諸菩薩。
志所造立。
成就衆德。
而得自在。
暢達通慧。
除世衆垢。
發心無餘。
其國普周一切十方入菩薩道。
去來今佛。
合為一塗。
等趣德本。
勸助聖道。
導利群生。
使興道心。
開化未聞。
當入斯法。
入無所入。
無能得便。
皆令諸法歸無因緣。
常造斯念。
順一切智及一切法。
悉為無限。
菩薩已能遊入若茲。
所思念者。
則為少事。
所入難及。
其慧自在。
威神巍巍。
普賢菩薩。
承佛聖旨。
說是法時。
十方不可稱計億百千垓塵數諸佛國土。
六反震動。
十八部變而現感應。
如來威神。
顯暢法施。
則雨天華。
箜篌樂器。
不鼓自鳴。
散衣服飾。
諸蓋幢幡。
所雨衆香。
超于天上。
諸名芬熏。
雜香搗香。
天上璎珞。
又複雨降大如意珠。
又其光明。
越天所珍。
贊曰善哉。
菩薩之道。
過于諸天。
永永無形。
而不可獲。
又諸菩薩。
承己宿德。
遍雨瑰琦。
不可思議。
清淨嚴莊。
諸佛國土。
成最正覺。
而悉雲集。
雨無量法。
講雅誦音。
亦歎如來所講言诏。
猶如菩薩于四大域。
初成正覺。
建立發起。
成就菩薩。
而令欣喜。
如是一切諸佛世界。
悉無有餘。
周接十方。
都不可計八十億垓百千佛土。
滿其中塵。
各越如是諸佛國數。
現在諸佛。
見普賢菩薩。
聞所言講。
而遙贊曰。
善哉善哉。
卿族姓子。
是為如來所分别說不可思議。
所以者何。
建立真谛。
遊入法界。
又是十方八十不可稱計
菩薩以斯無盡真行。
不以虛妄觀于如來。
又聞所說殖衆德本。
入于無量貪欲之行。
威神究竟。
以等禦之。
生有為中。
普具衆願。
而不可盡。
遊入無為。
有所興發。
當來之際。
而無邊限。
究竟色欲。
逮自在地。
如有一人。
以小小風。
欲壞金剛。
其人雖爾。
不能谮增。
當思其體。
不淨之器。
解散五藏。
悉無所有。
又其風者。
自然之法。
有所毀落。
如是佛子。
從于佛法。
随如來教。
殖德雖薄。
皆以破壞一切有為。
所住塵勞。
如來慧者。
則應無為。
悉無所有。
除諸挂礙。
如來所殖衆德之本。
而無所滅。
猶如有人。
積聚薪草。
如須彌山。
如芥子火。
投于薪上。
即時悉然。
令無所餘。
所以者何。
其火之誼。
主有所燒。
行者如是。
雖于如來種福德少。
悉燒塵勞。
令無有餘。
速得親近歸于滅度。
所以者何。
則永究盡諸所蔽礙。
已于如來。
種德本故。
滅衆瑕穢。
如有大藥。
名曰善見。
設睹其色。
聞聲嗅香。
服食佩形。
眼耳鼻舌身意。
自然得淨。
若終入地。
變為醫藥。
則複療病。
如是仁者。
如來至真。
為大藥王。
具以聖慧。
饒益衆生。
多所療治。
若觐如來色身。
眼即清淨。
耳聞三昧。
則得徹聽。
若嗅戒香。
鼻自然淨。
服嘗法味。
充飽衆行。
其有得聞如來所講。
舌自然淨。
辯才無量。
若有遭遇如來光明。
便得法身。
其有思念于如來者。
其心等淨。
其有供養如來至真。
則成德本。
除勞塵病。
今屬佛子。
勸喻顯示。
其有見聞于如來者。
則能淨除陰蓋罪患。
若見聞說。
無歡喜信。
佛令斯等。
殖成德本。
不為虛妄。
至得滅度。
是見如來若聞聲者。
而得遊入衆德之本。
因得除斷諸不善之法。
則普證明衆道之元。
靡所乏短。
悉以脫了。
引諸譬喻。
如來興顯。
一切鹹備。
不可引譬為假喻也。
佛之功德。
不可思議。
起度諸心。
欲以開化群萌志性。
令得悅豫。
以故如來。
為諸菩薩。
引諸譬喻。
欲令解達。
斯非正要。
如是洪範。
則是如來秘奧之藏。
斯則名曰一切世間所不及知。
乃入如來之妙印也。
如來大慧無極聖明之種性也。
名曰懷來一切菩薩一切衆生所不能及。
名曰遊入如來境界平等之土。
名曰淨群黎界悉令無餘。
名曰普說一切根原諸所挂礙。
又複至真不為餘人說斯弘典。
唯為志求大乘行者無思議乘。
講菩薩道。
又斯經典。
終不歸餘趣諸菩薩。
猶如佛子。
轉輪聖王。
金輪白象。
绀馬明珠。
玉女藏臣兵臣。
自然七寶。
有斯化來。
不歸餘人。
唯當趣王适太子也。
所以者何。
因其聖後懷胎而生。
則為具足轉輪聖王。
設使正後生是太子。
則為具足。
為聖王相。
若壽終者。
轉輪聖王。
所有七寶。
七日之後。
悉沒不現。
則無有餘。
如是比像經典之本。
終不歸趣于他人也。
唯當至于正覺長子如來族姓道所生者。
殖種如來之德本者。
假至法身。
遵修正士。
則當蒙恩。
勢不得久。
亦當逮成。
如是色像。
如來秘藏。
經典之要。
不斷三寶。
法若沒盡。
便無見者。
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及緣覺乘。
不能堪任。
逮是經典。
亦不聞音。
何況受持。
諷誦讀者。
唯歸大人諸菩薩乎。
書在經卷。
靖著屋宇。
是故佛子。
若有菩薩。
得聞斯講。
志性恂恂。
敬侍法師。
供奉所安。
當受斯典。
所以者何。
設有菩薩。
笃信景摸。
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菩薩大士。
無央數億百千垓劫。
奉行積累六度無極。
而複懷來道品之法。
遵修悲哀。
亦不入斯如來無極不可思議。
不聞不進。
斯非名曰為菩薩也。
于菩薩法。
為不長益。
則不順從如來胄緒。
設有菩薩。
講諸如來無挂礙慧。
笃信入道。
而不狐疑。
斯乃名曰為真菩薩。
則不違失諸通慧強。
普能究竟一切世法大聖之行。
随如來教。
于諸佛界。
而無所著。
皆得建立諸菩薩法。
便得通達諸佛正典。
而無沉吟。
道品境界多所變動。
由得自在立成諸法。
于衆菩薩。
威神巍巍。
尋入如來。
無挂礙界。
是以菩薩。
若聞斯法。
普至安住。
道意無限。
又其志性。
力勢至真。
皆棄衆想。
應與不應。
入在聖明。
一切如來。
悉在目前。
所可念者。
了虛空界。
遵奉三昧。
開心發寤。
其有行入無量法界。
為諸菩薩。
志所造立。
成就衆德。
而得自在。
暢達通慧。
除世衆垢。
發心無餘。
其國普周一切十方入菩薩道。
去來今佛。
合為一塗。
等趣德本。
勸助聖道。
導利群生。
使興道心。
開化未聞。
當入斯法。
入無所入。
無能得便。
皆令諸法歸無因緣。
常造斯念。
順一切智及一切法。
悉為無限。
菩薩已能遊入若茲。
所思念者。
則為少事。
所入難及。
其慧自在。
威神巍巍。
普賢菩薩。
承佛聖旨。
說是法時。
十方不可稱計億百千垓塵數諸佛國土。
六反震動。
十八部變而現感應。
如來威神。
顯暢法施。
則雨天華。
箜篌樂器。
不鼓自鳴。
散衣服飾。
諸蓋幢幡。
所雨衆香。
超于天上。
諸名芬熏。
雜香搗香。
天上璎珞。
又複雨降大如意珠。
又其光明。
越天所珍。
贊曰善哉。
菩薩之道。
過于諸天。
永永無形。
而不可獲。
又諸菩薩。
承己宿德。
遍雨瑰琦。
不可思議。
清淨嚴莊。
諸佛國土。
成最正覺。
而悉雲集。
雨無量法。
講雅誦音。
亦歎如來所講言诏。
猶如菩薩于四大域。
初成正覺。
建立發起。
成就菩薩。
而令欣喜。
如是一切諸佛世界。
悉無有餘。
周接十方。
都不可計八十億垓百千佛土。
滿其中塵。
各越如是諸佛國數。
現在諸佛。
見普賢菩薩。
聞所言講。
而遙贊曰。
善哉善哉。
卿族姓子。
是為如來所分别說不可思議。
所以者何。
建立真谛。
遊入法界。
又是十方八十不可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