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三

關燈


    又如來慧。

    悉離諸相。

    自在之慧。

    則遊自然無所挂礙。

    如書一經。

    其卷大如三千世界。

    或有大經。

    而未書成猶如三千世界之海。

    或如神圍山。

    如大神圍。

    或如普地。

    舉要言之。

    如千世界。

    或如四域。

    天下之界。

    或如閻土。

    或如大海。

    如須彌山。

    如大神宮。

    欲行天館。

    如色行天。

    如無色天。

    假集大經。

    廣長上下。

    猶如三千大千世界。

    而有一塵在大經卷。

    又諸經上。

    各各有塵。

    悉各周遍。

    在大經裡。

    當爾之時。

    有一丈夫。

    自然出現。

    聰明智慧。

    身試入中。

    又有天眼。

    其眼清淨。

    普有所見。

    則以天眼。

    而觀察之。

    今斯經卷。

    如是比像廣大無極。

    其上則有少少塵耳。

    于諸衆生。

    無所加益。

    我身甯可以無極力大精進勢。

    裂壞此經。

    解散大卷。

    當以饒益一切黎庶。

    适念此已。

    則時興隆無極之力精進之勢。

    辄如所願。

    取大經卷。

    各自散解。

    以給黎庶。

    如一經卷。

    衆經之數。

    亦複如是。

    若此仁者。

    如來至真以無量慧。

    不可計明。

    悉入一切衆生江海心之所行。

    而普曉了群萌志操。

    如來之慧。

    不可限量。

    靡不周達。

    不可窮極。

    正覺之智。

    不可計會。

    觀察一切萌類境界。

    怪未曾有。

    斯衆生類。

    愚騃乃爾。

    不能分别如來聖慧。

    世尊普入。

    而自念曰。

    吾甯可宣顯示大道。

    使諸想縛。

    自然蠲除。

    如佛法身聖塗力勢。

    當令舍離一切著念。

    設使曉了正真之慧誼所歸趣。

    獲緻無極三昧之定。

    暢說正道。

    去一切想。

    誨令使念無上道慧。

    化諸黎庶在五趣者。

    令達無極。

    是為佛子第十之事。

    如來至真。

    勸諸菩薩。

    心入道義。

    如是比像。

    濟無央數諸菩薩等。

    蒙如來慧開化其心。

    使入大道也。

    于是頌曰。

     猶如有經卷  大如三千界 自然有微塵  悉散于其上 有一慧士夫  明眼壞經卷 悉分别布散  施于五趣人 世尊亦如是  智慧如大海 見衆生心意  悉惑諸想念 佛以愍哀人  為解除衆想 諸菩薩戴仰  谛蠲棄著次 複次佛子。

    何謂菩薩遊入如來之境界。

    于斯菩薩慧入無礙。

    知一切界。

    為如來界。

    一切佛土諸所有境。

    衆生之界。

    則悉無本。

    靡所部分。

    不有所壞。

    其法界者。

    無陰蓋際。

    又本際者。

    無際強畔。

    猶如虛空。

    無有邊崖。

    亦無有界。

    亦不不有。

    悉以遊入如來境界。

    猶衆生種。

    不可限量。

    無有邊崖。

    如來之界。

    亦複若斯。

    不可限量。

    無有邊際。

    所以者何。

    如其衆生心之所念不可計會。

    如來尋則以無量慧。

    而開化之。

    如龍王尊。

    而得自在。

    攝無量水。

    因時放雨。

    不可計渧。

    不從内出。

    亦不從外。

    如來境界。

    亦複如是。

    從意所欲。

    有所興造。

    即自然成。

    彼無所咨。

    亦無有師。

    如大海中水不可量。

    悉從龍王心所念生。

    亦複如是。

    一切所有無量聖達。

    至諸通慧。

    行如法海。

    鹹斯菩薩往古發心之所造願。

    因從厥行。

    而生差别。

    問曰。

    何謂無量。

    為巨海者。

    何謂無限。

    諸通慧海。

    曰無思議。

    多所解說。

    至于大海。

    今粗舉要。

    分别說之。

    谛聽谛聽。

    善思念之。

    閻浮提有五百江河。

    而入大海。

    拘耶尼域。

    亦五百江入大海中。

    弗于逮域。

    四千江河。

    而入大海。

    郁單曰域。

    具足萬江。

    流入大海。

    于意雲何。

    此水合會。

    流入大海。

    甯增多不。

    答曰甚多。

    報曰。

    十光龍王。

    所雨之水。

    則多于彼諸江之流。

    又四大域所有諸水。

    十光龍王所雨之水。

    入大海者。

    其水不如百光龍王之所雨水。

    堕于海者。

    為最多矣。

    又四大域水。

    十光龍王。

    百光龍王。

    所雨大水。

    入巨海者。

    不如大遊龍王。

    身中所出。

    入于大海。

    其水倍多。

    舉要言之。

    如摩奈斯龍王。

    雷吼所雨。

    則複加倍。

    難頭難 。

    所出之雨。

    無量之光。

    妙群龍王。

    大[火*僉]龍王。

    大頻申龍王。

    雨亦如茲。

    斯十大龍王。

    立億龍王。

    各各降雨。

    不可稱限。

    其四大域。

    巨海之水。

    及十龍所雨之水。

    并八十億種龍王。

    悉歸巨海。

    不如閻浮提海。

    龍王長子。

    諸大江河。

    所有衆水。

    及諸洪雨。

    不如十光大龍王宮所出水。

    計四大域。

    一切江河。

    及前所說。

    諸龍王雨。

    十光龍王。

    百光大龍王。

    宮所出水。

    鹹悉不如大嚴淨龍王宮所出水。

    舉要言之。

    摩奈斯。

    雷震難頭。

    和難。

    無量光明。

    及大妙若群。

    大明[火*僉]龍。

    皆悉不如斯十龍王。

    及八十億龍王宮所出水則悉不如海龍王長子宮所出水。

    如是。

    諸龍王等水歸大海。

    鹹為不如海大龍王。

    雨無所壞。

    水為最多。

    其閻浮提水。

    及拘耶尼。

    弗于逮。

    郁單曰。

    十光龍王。

    宮殿所雨。

    百光龍王。

    大琉璃龍王。

    宮殿所雨。

    摩奈斯龍王。

    雷震。

    難頭。

    和難。

    無量光明。

    妙君龍王。

    大明[火*僉]龍王。

    及大頻申龍王。

    宮殿所出雨者。

    及八十億。

    種姓龍王所出。

    諸是有水。

    及四大域海之龍王長子所雨有海龍王。

    無所壞雨。

    衆大雨水。

    鹹悉不如海大龍王。

    清琉璃中所出諸水。

    而悉周遍。

    充于大海。

    大海之水。

    如是無限。

    又如海水。

    無有量者。

    其寶品界。

    亦複無量。

    衆生之界。

    亦複無限。

    觀于大身。

    亦不可計。

    大海水。

    不可限量。

    諸寶品種。

    亦複無限。

    于佛子意所趣雲何。

    其大海水。

    甯無限乎。

    報曰無限。

    如大海德。

    無能計量。

    如來若斯。

    慧無限量。

    百倍千萬億倍。

    巨億萬倍。

    無以為喻。

    不依言辭。

    随人所解。

    而以牽引大海譬喻。

    佛之大道。

    聖過于茲。

    因假三昧。

    其明無邊。

    則如來慧。

    所達巍巍。

    猶如大海。

    其意無限。

    從初發意。

    乃至菩薩一切智行。

    而不斷絕。

    道寶無量。

    一切道品。

    三寶之法。

    不可盡極。

    勸化衆生。

    當造斯觀。

    諸學不學。

    其緣覺乘。

    悉見濟度。

    以無極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