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
何謂佛子。
而諸菩薩。
遊入如來至真等正覺心所念行。
如來不為心有所念。
不分别名。
不曉了識。
如來無心。
乃能入遊無量之念。
如倚虛空。
造立一切。
因其由趣。
有所成就。
又如虛空悉無所著。
如是仁者。
若欲求道。
恃怙慧者。
一切世俗及度世事。
因佛聖慧而逮興顯。
又如來慧而無所著。
是為第一因緣之門。
菩薩遊入如來行念。
于是頌曰。
猶如虛空中 而受一切形 而著依怙之 亦無空想念 如來之妙慧 如是無所著 鹹救于一切 不想吾我人 複次佛子。
猶如法界不離一切諸聲聞度及諸緣覺。
一切菩薩。
所習遊至。
又其法界。
不增不減。
大道如斯。
如來慧。
合集世間。
度世之慧。
分别了念。
所造巧便。
慧不增減。
是為第二。
于是頌曰。
譬如聲聞地 及與緣覺乘 菩薩之大士 悉從虛空生 大聖亦如是 解空無極慧 心等無增減 救濟無适莫 複次佛子。
猶如大海與四大域八十億土。
而相連接。
地形所盡。
至其境界。
而普悉可獲得水矣。
自然踴出。
其大海者。
亦無所念。
如來之慧。
亦複若斯。
普至一切衆生心意。
靡不達遍。
從諸黎庶意之所念。
所在逮緻清淨法門。
則以順之。
令世人獲自然之慧。
又如來世尊。
所可演慧。
悉為平等。
從其志性。
以奇特事而療治之。
道德超世。
是為第三。
于是頌曰。
譬如四大海 與八十億域 而悉相連接 地形所盡到 水靡所不至 而自然湧出 海亦無想念 如來慧如此 至諸衆生心 慧莫不通達 從群黎所好 則為開導之 緻于清淨明 令獲自然明 所演悉平等 如來無想念 複次佛子。
猶如巨海。
自有四大如意寶珠。
演集積累無量之德。
所以緻此如意珠者。
不以龍神有德故有此大珠生。
諸琦珍悉大海恩也。
生一切寶。
黎庶戴仰。
莫不濟之。
何謂為四。
一名曰等集衆寶。
二曰無盡音。
三曰歸趣。
四曰等集衆辭。
又計于此大如意珠。
則非凡類。
阿須倫。
迦留羅。
真陀羅。
摩休勒。
諸龍鬼神及餘水居。
含血之類。
能緻光耀。
所以者何。
寶固在于海王龍王藏。
又其大海諸摩尼珠。
而有四角。
在于四方海龍王宮。
各自别立。
如來至真等正覺。
亦複如是。
道德晖赫。
有四大寶無極之慧。
則以于此四大慧寶。
勸化開導一切衆生諸學不學。
及至緣覺菩薩慧寶。
緣此緻之。
靡不濟度。
何謂為四。
興隆法樂。
至無所猗。
善權之慧。
有數無數。
有為無為。
法寶藏慧。
于諸法界。
而無所壞。
随時演慧。
以得超度。
于時不時擾動之慧。
是為四。
則複以此四大之慧。
求如來藏。
入道府庫。
不與衆生。
而同塵垢。
在于世間。
逮開士慧。
令諸菩薩。
遊詣四方。
所可玩習。
無上正真而令堅住立不退轉。
是為第四。
于是頌曰。
四珍之尊義 逮緻安妙藏 所以巨海中 自然生諸寶 其如意明珠 不離清淨妙 分别在四面 所處有光明 如來四品慧 無量不可限 安住聖巍巍 開道于五趣 斯無極至慧 無有異想念 唯察諸十方 所說無不達 複次佛子。
有彼巨海。
而複現于四大之寶如意之珠。
威神巍巍。
光明無極。
斯如意寶。
功德之耀。
消于大海所積聚水。
而令厥水不複遊逸。
斯以大海不增不減。
以是之故。
如意大珠。
至使大海常自停貯。
何謂四。
日之耀藏大如意寶。
師子之步大如意寶。
照耀光明大如意寶。
無餘究竟大如意寶。
是四大寶。
假使大海。
若無有此如意珠者。
水當流溢。
四大域界。
蕩合漭漾。
至圍神山大圍神山。
悉當沒溺。
其日耀藏如意寶珠。
則以二事。
變大海水。
其光照之。
消伏其水而令色變化成像乳。
師子之步如意寶光。
照變乳色。
成如蘇揣照耀光明。
如意寶珠。
晖[火*僉]照之。
除去蘇像。
猶劫燒時。
火[火*僉]盛赫。
皆焚天地。
大如意光。
照于巨海。
令其無餘。
忽然滅盡。
不知所歸。
如是仁者。
如來正覺。
為衆生故。
則以四慧。
照耀一切。
因斯明照。
于諸菩薩。
至令逮成如來三昧。
何謂為四。
除滅衆罪。
則以法河。
究盡恩愛。
令成道化。
皆以智明。
照于世間。
如來之慧。
無冥無明。
為平等聖。
是為如來四大之慧。
為諸菩薩。
忍衆恐懼。
殖不可議功德之本至于一品諸天人民及阿須倫濁俗之衆。
不堪諸患無量苦痛。
若值如來寂寞之地。
慧明所照。
降伏諸著。
立于三昧。
能聞法頌。
消生死海。
遭遇如來。
所開化慧。
笃樂三昧。
因得興于大聖神通。
微妙行音。
大慧照世。
消化衆穢。
緻神足行。
能自成立。
為世大明。
開道盲蔽。
無冥無明。
以能蒙此如來慧聖則能降伏世之邪智。
大人之地。
無三昧定。
滅除一切财業賄賂。
身無所有。
而逮得此大道之慧。
若無于斯如來四慧道德光明。
假使欲令諸菩薩衆。
逮得如來至真正覺三昧正定。
未之有也。
亦不能除生老病死四。
無所畏。
無本際行。
是為五事。
于是頌曰。
海水無限際 而有四品寶 大力無極威 次有微妙尊 四方域衆流 自然有萬川 常入于大海 大海無增減 慧處在法座 決斷諸所著 以法廣布施 歡喜無所說 安住有四慧 鹹為諸開士 最勝及菩薩 未曾有衆患 複次佛子。
猶如假喻。
其下方水。
及至上界想無
何謂佛子。
而諸菩薩。
遊入如來至真等正覺心所念行。
如來不為心有所念。
不分别名。
不曉了識。
如來無心。
乃能入遊無量之念。
如倚虛空。
造立一切。
因其由趣。
有所成就。
又如虛空悉無所著。
如是仁者。
若欲求道。
恃怙慧者。
一切世俗及度世事。
因佛聖慧而逮興顯。
又如來慧而無所著。
是為第一因緣之門。
菩薩遊入如來行念。
于是頌曰。
猶如虛空中 而受一切形 而著依怙之 亦無空想念 如來之妙慧 如是無所著 鹹救于一切 不想吾我人 複次佛子。
猶如法界不離一切諸聲聞度及諸緣覺。
一切菩薩。
所習遊至。
又其法界。
不增不減。
大道如斯。
如來慧。
合集世間。
度世之慧。
分别了念。
所造巧便。
慧不增減。
是為第二。
于是頌曰。
譬如聲聞地 及與緣覺乘 菩薩之大士 悉從虛空生 大聖亦如是 解空無極慧 心等無增減 救濟無适莫 複次佛子。
猶如大海與四大域八十億土。
而相連接。
地形所盡。
至其境界。
而普悉可獲得水矣。
自然踴出。
其大海者。
亦無所念。
如來之慧。
亦複若斯。
普至一切衆生心意。
靡不達遍。
從諸黎庶意之所念。
所在逮緻清淨法門。
則以順之。
令世人獲自然之慧。
又如來世尊。
所可演慧。
悉為平等。
從其志性。
以奇特事而療治之。
道德超世。
是為第三。
于是頌曰。
譬如四大海 與八十億域 而悉相連接 地形所盡到 水靡所不至 而自然湧出 海亦無想念 如來慧如此 至諸衆生心 慧莫不通達 從群黎所好 則為開導之 緻于清淨明 令獲自然明 所演悉平等 如來無想念 複次佛子。
猶如巨海。
自有四大如意寶珠。
演集積累無量之德。
所以緻此如意珠者。
不以龍神有德故有此大珠生。
諸琦珍悉大海恩也。
生一切寶。
黎庶戴仰。
莫不濟之。
何謂為四。
一名曰等集衆寶。
二曰無盡音。
三曰歸趣。
四曰等集衆辭。
又計于此大如意珠。
則非凡類。
阿須倫。
迦留羅。
真陀羅。
摩休勒。
諸龍鬼神及餘水居。
含血之類。
能緻光耀。
所以者何。
寶固在于海王龍王藏。
又其大海諸摩尼珠。
而有四角。
在于四方海龍王宮。
各自别立。
如來至真等正覺。
亦複如是。
道德晖赫。
有四大寶無極之慧。
則以于此四大慧寶。
勸化開導一切衆生諸學不學。
及至緣覺菩薩慧寶。
緣此緻之。
靡不濟度。
何謂為四。
興隆法樂。
至無所猗。
善權之慧。
有數無數。
有為無為。
法寶藏慧。
于諸法界。
而無所壞。
随時演慧。
以得超度。
于時不時擾動之慧。
是為四。
則複以此四大之慧。
求如來藏。
入道府庫。
不與衆生。
而同塵垢。
在于世間。
逮開士慧。
令諸菩薩。
遊詣四方。
所可玩習。
無上正真而令堅住立不退轉。
是為第四。
于是頌曰。
四珍之尊義 逮緻安妙藏 所以巨海中 自然生諸寶 其如意明珠 不離清淨妙 分别在四面 所處有光明 如來四品慧 無量不可限 安住聖巍巍 開道于五趣 斯無極至慧 無有異想念 唯察諸十方 所說無不達 複次佛子。
有彼巨海。
而複現于四大之寶如意之珠。
威神巍巍。
光明無極。
斯如意寶。
功德之耀。
消于大海所積聚水。
而令厥水不複遊逸。
斯以大海不增不減。
以是之故。
如意大珠。
至使大海常自停貯。
何謂四。
日之耀藏大如意寶。
師子之步大如意寶。
照耀光明大如意寶。
無餘究竟大如意寶。
是四大寶。
假使大海。
若無有此如意珠者。
水當流溢。
四大域界。
蕩合漭漾。
至圍神山大圍神山。
悉當沒溺。
其日耀藏如意寶珠。
則以二事。
變大海水。
其光照之。
消伏其水而令色變化成像乳。
師子之步如意寶光。
照變乳色。
成如蘇揣照耀光明。
如意寶珠。
晖[火*僉]照之。
除去蘇像。
猶劫燒時。
火[火*僉]盛赫。
皆焚天地。
大如意光。
照于巨海。
令其無餘。
忽然滅盡。
不知所歸。
如是仁者。
如來正覺。
為衆生故。
則以四慧。
照耀一切。
因斯明照。
于諸菩薩。
至令逮成如來三昧。
何謂為四。
除滅衆罪。
則以法河。
究盡恩愛。
令成道化。
皆以智明。
照于世間。
如來之慧。
無冥無明。
為平等聖。
是為如來四大之慧。
為諸菩薩。
忍衆恐懼。
殖不可議功德之本至于一品諸天人民及阿須倫濁俗之衆。
不堪諸患無量苦痛。
若值如來寂寞之地。
慧明所照。
降伏諸著。
立于三昧。
能聞法頌。
消生死海。
遭遇如來。
所開化慧。
笃樂三昧。
因得興于大聖神通。
微妙行音。
大慧照世。
消化衆穢。
緻神足行。
能自成立。
為世大明。
開道盲蔽。
無冥無明。
以能蒙此如來慧聖則能降伏世之邪智。
大人之地。
無三昧定。
滅除一切财業賄賂。
身無所有。
而逮得此大道之慧。
若無于斯如來四慧道德光明。
假使欲令諸菩薩衆。
逮得如來至真正覺三昧正定。
未之有也。
亦不能除生老病死四。
無所畏。
無本際行。
是為五事。
于是頌曰。
海水無限際 而有四品寶 大力無極威 次有微妙尊 四方域衆流 自然有萬川 常入于大海 大海無增減 慧處在法座 決斷諸所著 以法廣布施 歡喜無所說 安住有四慧 鹹為諸開士 最勝及菩薩 未曾有衆患 複次佛子。
猶如假喻。
其下方水。
及至上界想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