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二

關燈
  神圍須彌山 光乃至諸山  然後至丘岸 次照于高土  乃至于平地 漸曜諸卑下  所有諸土地 安住光先照  諸菩薩身形 然後奮晖曜  緣覺之所行 爾乃照自在  次照學不學 乃照衆無餘  佛道無想念 複次佛子。

    如大梵天。

    名曰三千。

    悉現身三千世界。

    靡不周遍。

    亦不分身。

    群生品類。

    敢有形者。

    随其色貌。

    皆現其前無不見像。

    如來至真。

    亦複如是。

    未曾分身。

    無若幹體。

    普諸世界。

    随諸黎庶。

    志性形體。

    所可信樂。

    而示現之。

    大聖身心。

    亦無想念。

    是為第七所入之門。

    于是頌曰。

     梵天名三千  悉遍自現形 于衆勢各尊  自在無不睹 又斯梵天者  而不分其體 諸法之導師  自在亦如是 佛身普示現  在十方世界 其像無限量  亦不分别體 一切人各念  今現在我前 悉睹佛面像  聞所講說法 複次佛子。

    如大醫王。

    皆知諸藥。

    分别好醜所入分部。

    曉練群籍經典術咒。

    其閻浮提一切衆藥。

    人不識知。

    謂不中用。

    醫藥本德及醫咒力。

    表示群黎。

    适見此醫。

    病皆除愈悉得安隐。

    又是其醫。

    非力所造。

    現在得立。

    心自念言。

    此諸民人。

    将失救護。

    若沒之後。

    得無孤茕。

    鄙甯可設權善方便。

    而為示現。

    采集衆藥。

    以自塗體。

    承己術力。

    已合諸藥。

    示如壽終。

    其身不壞。

    亦不枯朽。

    亦不毀碎。

    往來周旋。

    坐起經行。

    皆為變現。

    醫藥所當。

    而療除衆生之病。

    聞見其音。

    亦得安隐。

    終始無異。

    如來亦然。

    則為無上醫王。

    曉了療治一切衆生塵勞之病。

    億百千垓諸劫之數。

    造設醫藥。

    普歸一切智度無極。

    方便善學道術法藥。

    皆是往古為菩薩時。

    所建奉行。

    智慧善權術咒食藥。

    威勢之力。

    住當來際如是無限。

    處于衆生。

    為興救護。

    療治群萌諸疹疾也。

    斯則無身。

    無有事業。

    其身清淨。

    一切衆生。

    适睹見之。

    愛欲勞病悉為除愈。

    雖不信者續而得安。

    一切佛事未曾斷絕。

    是為第八所入之門。

    于是頌曰。

     猶如假有醫  皆學諸方術 其見此師者  衆病悉消除 如人病困厄  赍藥欲往療 則已塗己體  現一切威儀 人中尊如是  醫王無限量 顯揚于聖智  善學慧醫術 往本宿所行  故現尊聖身 衆人得睹見  除欲病無餘 複次佛子。

    如巨海中。

    有大寶珠琉璃之藏。

    名曰等演諸光。

    其有見此大寶珠曜。

    若遭斯珠。

    形像顔貌。

    皆變如琉璃藏。

    設人睹見大寶珠色。

    眼即清淨。

    普獲安隐。

    乃至大珠光明威神。

    宮殿鹹照。

    群萌蒙光。

    而永無患。

    如大寶珠。

    名曰安衆。

    所處年歲。

    若放雨時。

    衆生即悉而得安隐。

    休息諸[病-丙+(止/(止*止))]。

    如來影曜亦複如是。

    為大珍寶一切福會無極慧藏。

    假使衆生。

    遭遇如來聖慧光明。

    皆獲一類。

    升于正真道寶形像。

    若觐如來。

    則逮五眼。

    值大聖光。

    一切貧匮。

    則獲法珍。

    便得豐饒無極之财。

    乃至道安如來之安。

    佛子且觀正覺威容。

    無所演說。

    而普化益。

    開導群黎。

    是為第九所入之門。

    于是頌曰。

     譬如無琦珍  詣海深求寶 緻一切明珠  其光照周普 若人遭斯珠  便得緻自然 其有目睹者  尋獲清淨眼 勝寶亦如是  演出慧光明 若人遭此晖  則緻佛容貌 若觀察最勝  即獲成五眼 蠲去諸塵冥  便住佛道地 複次佛子。

    有大寶珠。

    名一切淨念藏王。

    其大寶珠。

    功德威神。

    非十非千。

    而合集緻。

    又彼大珠。

    所可著處。

    斯處衆生。

    普無諸病。

    亦無衆患。

    設令群黎。

    從摩尼寶。

    所念誓願。

    悉令具足。

    如意皆獲。

    又彼寶珠。

    則不照及。

    無德本者。

    一切淨念藏王珠者。

    則謂如來。

    悅可一切衆生品類。

    至真正覺。

    所示現身。

    三昧定者。

    嗟歎稱譽。

    諸聲聞衆。

    一切衆生。

    在彼生死。

    于五苦中。

    得越殊特。

    而度終始。

    又彼佛子。

    如來之身。

    無前無後。

    一切世界。

    受形衆生。

    宿有福者。

    悉為一心。

    而無亂志。

    遵修正念。

    純淑諸行。

    精進至向。

    于如來尊。

    悉獲法願。

    而皆具足。

    其罪重者。

    無有德本。

    不能睹見如來光明。

    則建立之。

    使蒙勸化。

    示其德本。

    是為第十所入之門。

    為菩薩行。

    至真正覺。

    入近如來。

    而至無量心之所念。

    其罔普周一切十方。

    行無挂礙。

    又法界者。

    觀于諸界。

    不住本際。

    又如來者。

    無起無滅。

    鹹等三世。

    于一切想而無所想。

    導利群萌。

    當來心際。

    入于此道。

    令無有餘。

    周滿一切諸佛世界。

    具足法身一切如來。

    悉為一淨。

    于是頌曰。

     譬若如意珠  能與一切願 設有所求者  則獲如所志 其無功德者  斯等不見寶 又其尊妙珠  永無吝惜想 安住身如此  惠施一切願 若睹有所遊  如志悉逮成 其懷兇危心  此人不見佛 如來無吝想  亦無有貪嫉 佛告普賢菩薩。

    何謂佛子。

    菩薩順從如來之音。

    而等遊達宣正覺聲。

    不可限量衆響言辭。

    則從衆生心意所好。

    而為說法。

    至令衆會各得所樂。

    如其志操而現化之。

    從心所念随時而入。

    不失三昧。

    不終不沒。

    不起不滅。

    又而察之猶若呼響。

    悉無有主。

    亦無有我。

    衆生罪福。

    所積行故。

    違失深妙。

    便有歸趣。

    遐邈難濟。

    興不潔淨。

    分别法界。

    故随無斷。

    不舍壞法故。

    無嗔無恚。

    無沒究竟。

    所緣住故。

    亦無有主。

    亦無不主。

    亦無教化。

    亦無不教。

    斯則為随如來音響。

    所以者何。

    譬如世遭大災變時。

    即有自然四大音聲。

    乃得知法而無有主。

    則無貪業。

    何謂為四。

    世災變起。

    有一大音。

    自然而出。

    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