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二

關燈
且聽。

    一禅為安。

    第一禅者。

    離愛恚患。

    度于欲界。

    已得超越而緻自然。

    于是衆生。

    聞斯音聲。

    成第一禅。

    度于欲界。

    即生梵天。

    适逮法已。

    聞于二音。

    諸賢且聽。

    二禅安隐。

    則無想行。

    超度梵天而得自在。

    于時衆生。

    聞斯二聲。

    則行二禅無想無行。

    其内為寂。

    心無所著。

    成第二禅。

    即得生于光音天上。

    适逮法已。

    聞于三音。

    諸賢且聽。

    三禅最安。

    離喜所欲。

    于心寂定。

    内無所念。

    第三禅者。

    随聖所教。

    度光音天。

    于時衆生。

    聞斯三聲。

    超光音天。

    生離果天。

    這生天上。

    這逮法已。

    聞于四音。

    諸賢且聽。

    四禅寂然。

    除苦去安。

    憂戚喜歡。

    無苦無樂。

    清淨具足。

    為第四禅。

    度離果天。

    于時衆生。

    聞斯四聲。

    舍離果天。

    超生清淨難及天上。

    是為佛子。

    世災變時。

    聞四大音。

    而緻弘典自然之聲則無部主。

    大聖之德巍巍無量。

    自然音聲微妙柔軟。

    播越遠震。

    如是無主。

    亦無所造。

    無應不應。

    無舉無下。

    若有欲逮如來法者。

    則有自然四大音聲四大言教。

    何等四。

    一聲出曰不造德者。

    皆為苦患。

    地獄餓鬼畜生三趣。

    計吾我人。

    言是我所。

    貪著所有一切萬物。

    亦複為苦。

    設殖德本。

    生天人間。

    受賢聖教。

    棄八無閑。

    所生艱難。

    奉行十善。

    諸厄乃除。

    常值佛法。

    二聲出曰諸賢且聽。

    萬物皆苦。

    燒炙然熾。

    轉相逼迫。

    思想衆患。

    身則無常别離之法。

    無形寂滅。

    不志利養。

    便無然熾。

    尋離衆難。

    于時衆人。

    聞此聲已。

    奉持宣行。

    稍漸精進。

    得聲聞乘。

    以忍度岸。

    三聲出曰過于羅漢。

    則有微妙所樂之乘。

    名曰緣覺。

    無有師主。

    而自覺了。

    于是諸人。

    聞斯音已。

    信樂微進逮。

    緣覺乘。

    四聲出曰。

    過于聲聞緣覺之地。

    而有大乘菩薩所行。

    所苞含桴筏回禦洪舟。

    濟于彼岸。

    不斷道心。

    所度無極。

    将護終始衆生患厭。

    而現有聲聞緣覺。

    其大乘者。

    為最尊乘為極殊特乘。

    一切衆生。

    所戴仰乘。

    信樂超絕。

    正真乘者。

    聞此聲已。

    斯等諸根。

    明達往古宿殖德本。

    如來至真威神聖旨之所建立。

    令其志性。

    含弘光大。

    自在至誠則發道意。

    其音說曰。

    諸如來者。

    無身無心。

    亦無所演。

    無所開化。

    而令衆生。

    如得蒙安。

    是為佛子。

    第一緣事。

    為諸菩薩。

    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于是頌曰。

     如四無量音  普宣于世間 衆生界清淨  本出虛無際 則有四智慧  寂然安隐禅 衆人聞斯響  便棄捐欲界 十力亦如是  普周于法界 為衆生之故  暢演無量音 其有緻斯印  則超有為相 安住之音響  未曾有疑想 複次佛子。

    譬如深山岩石之間。

    因對有聲。

    世假如是。

    記是方俗。

    言而無有。

    身亦無有。

    見則因呼。

    對而有聲矣。

    一切音聲。

    言語所由。

    皆緣對耳。

    誠谛計之。

    永無想念。

    如是仁者。

    如來音聲。

    無有言教。

    亦無所處。

    衆生之類。

    心懷念道。

    因緣出意。

    究理音聲。

    亦無有響。

    亦不可得。

    是為佛子。

    第二緣事。

    為諸菩薩。

    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于是頌曰。

     猶如深山中  因緣而有響 從衆人所呼  尋報一切音 佛勸化群萌  以音令開達 雖有言辭說  未曾有疑想 十力之音響  法界無著念 分别開導人  制化諸根原 諸微細衆生  令其可意悅 有諸十力者  不懷忘想求 複次佛子。

    如大雷震出音聲時。

    名曰諸天誠谛之法。

    假使諸天。

    遊行放逸。

    應時虛空。

    暢法雷震。

    一切愛欲。

    皆歸無常。

    苦惱诳惑。

    須臾間耳。

    愚騃所習。

    覺無放逸。

    勿務馳騁。

    若自放恣。

    當歸惡趣。

    無得迷謬。

    放逸諸天。

    聞斯言教。

    尋則愁戚。

    各各棄舍愛欲之樂。

    詣天王宮。

    樂于天王無盡之典。

    遵奉法行。

    且觀其法雷震之音。

    而可自然。

    亦無别異。

    為諸天人衆。

    而興因緣。

    欲建立衆生之故。

    而有此音。

    如來音聲。

    亦複如此。

    則不可得。

    随人所行。

    而加演暢大法之音。

    亦無貪愛無業之音。

    無放逸音。

    無常苦空非身之音。

    皆告法界。

    悉逮無餘。

    普周衆生。

    随其所樂。

    而勸化之。

    便得悅可。

    導以三乘。

    各令得所。

    已無有量自在之慧。

    菩薩所行。

    令鹹遊入不可思議。

    又如來者。

    慧無财業。

    亦無處所。

    而以誘引。

    宣告一切。

    聞此聲已。

    不可計會。

    衆生品類。

    精進奉行。

    于是德本。

    或求聲聞緣覺之乘。

    或志無上無極大乘。

    又佛道音。

    普于一切。

    無所猗著。

    亦無言說。

    是為第三為諸菩薩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于是頌曰。

     假使天放逸  自然有雷震 發明于諸法  令樂于道義 則于虛空中  宣揚說法音 諸天聞此聲  便改不馳騁 十力亦如是  雷震演法雨 流溢于十方  導利諸衆生 具足勝言說  以開化他人 聞此音響已  黎庶成佛道 複次佛子。

    喻有天子。

    名曰自在。

    又名善門。

    所向瞻望。

    則諸玉女。

    有百千品。

    而來集會。

    鼓作琴瑟。

    歌頌應弦。

    節奏若幹。

    且觀伎樂。

    調發妙曲。

    如來若此。

    則以一音。

    随群生心。

    依本志性情所慕樂。

    無量之行因其所信。

    各各現教。

    令得開解。

    是為第四為諸菩薩。

    而得順從如來之音。

    于是頌曰。

     猶如魔自恣  興造天伎樂 玉女之姿顔  節奏互相和 一心而歌頌  齊音發妙曲 具足億百千  種種之新聲 諸十力若茲  常演一聲诏 則以權方便  音氣暢群萌 黎庶随信樂  若得聞言教 這聽塵勞斷  其音無想念 複次佛子。

    猶如大梵處于天宮。

    發意之頃。

    敕誡之音。

    揚溢于外。

    衆會之表。

    令諸梵天梵身天子。

    敬奉音诏。

    如是仁者。

    如來正覺演出無上微妙佛音。

    普告一切衆會。

    儀默于内。

    聲達十方。

    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