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唯菩薩能知
複次佛子。
興大雲時。
又有陰雨。
名曰滅除。
滅盡于火。
有大雨。
名曰愦亂。
壞于水災。
又有大雨。
名曰斷絕。
斷除于風。
又有大雨。
名曰壞敗。
毀壞大寶。
又有大雨。
名曰消爛。
則以糜爛三千世界。
如來如是。
興顯于世。
有大法雨。
名曰滅除。
而演法澤。
消除一切塵勞之欲。
又名積業。
而演法澤。
積累一切。
衆德之本。
又名蠲釋。
而演法澤。
斷除一切六十二見。
又名壞敗。
而演法澤。
令成一切諸法之慧。
又名消化。
而演法澤。
化滅一切心志所行。
是為第五。
于是頌曰。
如雨滅除火 有雨壞水災 有雨斷絕風 毀落大寶山 如來興顯世 滅一切貪欲 積累衆德本 除六十二見 法雨于十方 成就一切慧 化衆生志性 使順從正道 令不吝四大 三界無根原 自然無極慈 三達無挂礙 複次佛子。
如雨一味。
若滋無限。
潤悉周遍。
如來若斯。
以一大哀。
鹹雨一切。
令至無邊。
法澤周普。
懷緻大聖。
故曰如來分别顯現無量之法是為六事。
于是頌曰。
譬如雨一味 而悉遍蒙潤 如來亦如是 行等無偏邪 則以一大哀 鹹雨一切人 法澤至無邊 普懷來大道 複次佛子。
猶如三千世界還複之時。
先成色界諸天子身所有宮殿。
次成欲界世人所居。
然後成就衆生之類。
如來若斯。
興顯現世。
先成就于諸菩薩慧。
然後次演緣覺慧行。
次乃顯示聲聞德本所行之慧。
然後示于餘衆生合集善本所當行慧。
道法一味。
随衆生樂。
所為德本。
所居屋宅。
宮殿之處。
如現一類。
或不用者。
如來法味。
亦複如是。
從黎庶器。
所殖德本。
而顯慧行。
自然為現。
是為七事。
于是頌曰。
猶始立天宮 色界無色界 然後乃興盛 欲界之宮殿 已後乃成地 人民之處所 一切諸萌類 諸龍揵沓和 十力亦如是 本已應自然 修行無邊際 菩薩之風儀 然後寂然寶 因緣而得立 次于得自在 分乃及衆生 雨諸渧堕已 無青亦無黃 水則入于地 緣是生若幹 因其地欲就 生樹山叢林 其水不若幹 生地種之名 諸導師住谛 智慧悉聖達 哀慧如虛空 執持于善權 如最勝之法 則入斯供養 智慧離衆垢 其身無所住 複次佛子。
猶如水災興起之時。
等在虛空。
斯三千界。
現有蓮華。
名成德寶。
為若幹種。
而自然生。
皆悉覆蔽于水災變。
普照世間。
假使蓮華。
自然出時。
大尊天子。
及淨居天。
得見斯華。
則便知之。
于此劫中。
當有若幹平等覺興。
彼有自然風。
名顯曜。
而起遊行。
則已成就色界天子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淨顯明。
安隐淨潔。
而以成立欲行天子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曰一類。
無所破壞。
而成立于大鐵圍山金剛之山。
又複有風。
名曰特尊。
而吹成立須彌山王。
又複有風。
名曰長立。
而吹成就七大寶山王。
一曰陰塗利。
二曰懿此山其利。
三曰除害[土*屋]。
四曰除優陀羅。
五曰脫化民随羅。
六曰目鄰大目鄰。
七曰香山冰山。
又複有風。
名曰善住。
成立大地。
又複有風。
名曰嚴淨。
成立遊地諸天。
天龍揵沓和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無盡意。
成立三千通流一切海之淵。
又複有風。
名照明藏。
成立普世如意寶珠。
又複有風。
名堅固根。
吹令成就衣服之樹。
如是仁者。
其大陰雨。
則為一味。
又其水者。
無有想念。
獲緻諸法自然之數。
而使衆生别知德本。
如斯諸風。
則以諸風。
分别了知三千世界如來至真等正覺者。
所以懷來一切德本。
成就諸法積累無上無極之慧。
為世面首。
而不斷絕。
如來種性。
顯耀無極威神光明。
普晖世間。
靡不周遍。
其見光明。
皆以至心。
向于如來。
又是大聖。
無所挂礙。
及諸菩薩。
各自念言。
今者如來。
所以興顯化諸菩薩。
是故現身于斯世矣。
分别演說諸佛種性清淨離垢平等之慧。
奮此光明。
如來所可詠懷合集無漏之慧道光明。
名曰普照。
令緻如來不可思議法界之慧正覺種性。
又有光明。
名曰總持以。
故如來。
力不可動。
懷來興顯。
無能勝者。
有道光明。
名曰超越。
故諸如來。
慧無所畏。
懷來興顯。
莫能及者。
有道光明。
名一切通。
故諸如來。
懷來合集。
諸通之慧。
靡不從教。
有道光明。
名壞憍慢。
故諸如來。
令衆聲聞。
見功德本。
不為虛妄。
無所缺減。
緻無所著。
有慧光明。
名曰普德。
一切衆生。
若見佛者。
悉令歸趣。
無盡福慧身亦如是。
有慧光明。
名遠中間。
如來以斯深妙之智。
歸趣合集。
至道三寶。
而不斷絕。
有慧光明。
興大雲時。
又有陰雨。
名曰滅除。
滅盡于火。
有大雨。
名曰愦亂。
壞于水災。
又有大雨。
名曰斷絕。
斷除于風。
又有大雨。
名曰壞敗。
毀壞大寶。
又有大雨。
名曰消爛。
則以糜爛三千世界。
如來如是。
興顯于世。
有大法雨。
名曰滅除。
而演法澤。
消除一切塵勞之欲。
又名積業。
而演法澤。
積累一切。
衆德之本。
又名蠲釋。
而演法澤。
斷除一切六十二見。
又名壞敗。
而演法澤。
令成一切諸法之慧。
又名消化。
而演法澤。
化滅一切心志所行。
是為第五。
于是頌曰。
如雨滅除火 有雨壞水災 有雨斷絕風 毀落大寶山 如來興顯世 滅一切貪欲 積累衆德本 除六十二見 法雨于十方 成就一切慧 化衆生志性 使順從正道 令不吝四大 三界無根原 自然無極慈 三達無挂礙 複次佛子。
如雨一味。
若滋無限。
潤悉周遍。
如來若斯。
以一大哀。
鹹雨一切。
令至無邊。
法澤周普。
懷緻大聖。
故曰如來分别顯現無量之法是為六事。
于是頌曰。
譬如雨一味 而悉遍蒙潤 如來亦如是 行等無偏邪 則以一大哀 鹹雨一切人 法澤至無邊 普懷來大道 複次佛子。
猶如三千世界還複之時。
先成色界諸天子身所有宮殿。
次成欲界世人所居。
然後成就衆生之類。
如來若斯。
興顯現世。
先成就于諸菩薩慧。
然後次演緣覺慧行。
次乃顯示聲聞德本所行之慧。
然後示于餘衆生合集善本所當行慧。
道法一味。
随衆生樂。
所為德本。
所居屋宅。
宮殿之處。
如現一類。
或不用者。
如來法味。
亦複如是。
從黎庶器。
所殖德本。
而顯慧行。
自然為現。
是為七事。
于是頌曰。
猶始立天宮 色界無色界 然後乃興盛 欲界之宮殿 已後乃成地 人民之處所 一切諸萌類 諸龍揵沓和 十力亦如是 本已應自然 修行無邊際 菩薩之風儀 然後寂然寶 因緣而得立 次于得自在 分乃及衆生 雨諸渧堕已 無青亦無黃 水則入于地 緣是生若幹 因其地欲就 生樹山叢林 其水不若幹 生地種之名 諸導師住谛 智慧悉聖達 哀慧如虛空 執持于善權 如最勝之法 則入斯供養 智慧離衆垢 其身無所住 複次佛子。
猶如水災興起之時。
等在虛空。
斯三千界。
現有蓮華。
名成德寶。
為若幹種。
而自然生。
皆悉覆蔽于水災變。
普照世間。
假使蓮華。
自然出時。
大尊天子。
及淨居天。
得見斯華。
則便知之。
于此劫中。
當有若幹平等覺興。
彼有自然風。
名顯曜。
而起遊行。
則已成就色界天子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淨顯明。
安隐淨潔。
而以成立欲行天子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曰一類。
無所破壞。
而成立于大鐵圍山金剛之山。
又複有風。
名曰特尊。
而吹成立須彌山王。
又複有風。
名曰長立。
而吹成就七大寶山王。
一曰陰塗利。
二曰懿此山其利。
三曰除害[土*屋]。
四曰除優陀羅。
五曰脫化民随羅。
六曰目鄰大目鄰。
七曰香山冰山。
又複有風。
名曰善住。
成立大地。
又複有風。
名曰嚴淨。
成立遊地諸天。
天龍揵沓和宮殿屋宅。
又複有風。
名無盡意。
成立三千通流一切海之淵。
又複有風。
名照明藏。
成立普世如意寶珠。
又複有風。
名堅固根。
吹令成就衣服之樹。
如是仁者。
其大陰雨。
則為一味。
又其水者。
無有想念。
獲緻諸法自然之數。
而使衆生别知德本。
如斯諸風。
則以諸風。
分别了知三千世界如來至真等正覺者。
所以懷來一切德本。
成就諸法積累無上無極之慧。
為世面首。
而不斷絕。
如來種性。
顯耀無極威神光明。
普晖世間。
靡不周遍。
其見光明。
皆以至心。
向于如來。
又是大聖。
無所挂礙。
及諸菩薩。
各自念言。
今者如來。
所以興顯化諸菩薩。
是故現身于斯世矣。
分别演說諸佛種性清淨離垢平等之慧。
奮此光明。
如來所可詠懷合集無漏之慧道光明。
名曰普照。
令緻如來不可思議法界之慧正覺種性。
又有光明。
名曰總持以。
故如來。
力不可動。
懷來興顯。
無能勝者。
有道光明。
名曰超越。
故諸如來。
慧無所畏。
懷來興顯。
莫能及者。
有道光明。
名一切通。
故諸如來。
懷來合集。
諸通之慧。
靡不從教。
有道光明。
名壞憍慢。
故諸如來。
令衆聲聞。
見功德本。
不為虛妄。
無所缺減。
緻無所著。
有慧光明。
名曰普德。
一切衆生。
若見佛者。
悉令歸趣。
無盡福慧身亦如是。
有慧光明。
名遠中間。
如來以斯深妙之智。
歸趣合集。
至道三寶。
而不斷絕。
有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