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道智品第二十四
爾時座上百億衆生。
及諸大會菩薩之人。
及天帝釋梵天王。
兜術天。
焰天。
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
乃至一究竟天。
各各狐疑。
欲得聞說至道之要。
道者無相而不可見。
雲何如來言有道乎。
爾時世尊。
知來會心中所念。
尋告最勝菩薩曰。
卿等欲得宣暢微妙至道之要乎。
對曰。
如是世尊。
願樂欲聞。
佛告最勝及菩薩摩诃薩天龍鬼神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解道無迹寂然無名。
假使最勝道有處者。
菩薩摩诃薩不于平等法中成最正覺。
以其道果無處所故。
菩薩摩诃薩成等正覺。
佛複告最勝。
菩薩道智定意有十。
雲何為十。
不造身行亦無所著。
不造口行亦無所著。
不造意行亦無所著。
遊佛境界不興佛想。
教化衆生逮無礙智。
皆使萌類解道無道。
複使衆生成最正覺。
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一一光明無量化佛。
一一化佛演說極深六度無極。
恒轉法輪發菩薩心。
解我無我亦無壽命。
身心自然乃謂為道。
其自然者。
覺道無智亦不有智。
覺無所覺都不見覺。
言吾是道亦不見吾。
言我是道亦不見我。
我人壽命亦複如是。
一切衆智亦無形像。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設道無形而不可見。
如今轉法輪演說四道果證。
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佛。
何以故。
說五陰薩雲然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道。
何以故。
說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分别明慧六識更樂。
雲何複說四等六度真如法性有道之名。
是時世尊告最勝曰。
如汝所問。
菩薩摩诃薩解了佛慧五分法身善權所有不見動轉。
見動轉者則非道議。
遠離一切之所猗住。
推其法界亦無法界。
所以然者。
俱本無故無道著智。
如本淨故設轉法輪。
解了一切諸法無著。
是故最勝。
菩薩摩诃薩等于一切悉無所著。
亦不見生亦不見滅。
佛土清淨衆生亦淨。
布現無量智慧光明。
是故菩薩摩诃薩應總持行立。
不退轉登菩薩位。
或入定意正受三昧。
教化衆生淨佛國土。
無若幹道忍一行故。
無言法智強為設智。
菩薩大士當念修行。
化諸未悟皆無識想。
是謂最勝入一定意。
清淨道智一切無塵。
調未調者不計苦樂。
是常非常若好若醜。
悉無想著無亂智者。
求索佛藏十力具足。
四無所畏四分别慧。
大慈大悲真如法性。
悉無所有皆虛皆寂。
分别報應。
至誠道智。
無起滅故。
謂空無相無願。
亦無所生。
是故最勝。
菩薩大士至道之要。
所論道者即虛空界也。
所以然者。
道則是空空則是道。
一而不二亦無若幹。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善哉善哉。
快說斯法。
爾時衆會之中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心自念言。
如來今日為諸大會。
演布道智無比之法。
滿衆生願随其所趣。
此最勝菩薩。
何時當成最正覺無上道乎。
佛知諸天龍神心之所念。
即告四部之衆。
此最勝菩薩。
卻後無數三百三十阿僧祇劫。
當成為佛号曰明慧至真如來等正覺。
世界曰無量。
劫名清淨。
其佛如來翼從弟子。
九千九百九十二億。
壽百二十小劫。
爾時衆會。
聞佛授莂各自發願。
樂欲生彼佛世界。
佛即告曰。
如汝所願必生不疑。
佛複告最勝曰。
今此大衆多有忉利天帝與阿須倫共鬥。
或時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
或時阿須倫得勝諸天不如。
各各共鬥懷其怨結。
各有恚毒不能舍離。
伏惟天尊。
以權方便與說道智虛無之法。
令諸天人及阿須倫各各和合興慈悲心。
爾時世尊告諸會者。
道者無形亦不可見。
三毒根本永無本末。
在世修道惟信為強。
人之行慈善神衛護。
十方諸佛皆共稱歎。
今世後世積德無量。
此閻浮利内蜎飛蠕動有形之類。
皆當歸于滅盡之法。
命如電焰亦如野馬鏡中之像水上浮泡。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
汝等受形不免此患。
雖受天壽故在三塗。
當自謹慎求離此道。
汝等谛聽受吾教誡。
爾時四部之衆。
佥然喜慶各自興敬。
欲聽如來道法之教。
爾時世尊告四部衆。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
菩薩摩诃薩當念修行八解脫法門。
雲何為八。
若善男子善女人。
奉律無缺護身口意。
行四等心慈悲喜護。
常念親近随善知識然熾三寶。
常念志求無上佛道。
所聞正法為人講說。
所演道教不說小乘。
勸進衆生修行大道。
或時菩薩講演大乘。
平等無二不見受教。
猶如虛空無形無像。
佛所建立不可思議。
包容萬行無法不周。
或說空無虛空寂然之行。
或說五分法身。
譬如有人得随意摩尼珠。
在大衆中欲使珠之威德青黃白黑。
亦使衆人同其色像。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随衆人心意所思念。
辄演道智無窮之法。
各令歡喜志崇佛道。
盡導将示智慧法門。
益于衆生而發大道。
如是菩薩發弘誓心。
濟度衆生亦不見度。
猶如虛空往來無礙。
菩薩發意度人如是。
亦不見衆生有得度者。
佛告最勝。
汝般泥洹供養舍利。
當經十二中劫。
一切衆生皆悉奉事。
無因緣者為造因緣。
無救護者為設救護。
無覆蓋者為作覆蓋。
爾時人民之類。
皆當供養華香伎樂稽首自歸。
一一舍利皆放光明。
神德變化見者歡喜。
皆由弘誓發願所緻。
如佛威神殊特之變。
巍巍堂堂靡不照曜。
布現無量智慧光明。
緣是興發無上道意。
其中衆生發意錯者。
或成緣覺聲聞之法。
或生天上逮得人身。
舍利分布八方上下。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蚑行喘息有形之類。
皆當供養五樂自娛。
佛複告最勝。
汝作佛時地黃金色七寶具足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珊瑚虎珀水精琉璃。
或有衆生欲得供養全身舍利。
辄如其願皆悉從意。
數千萬億全身舍利布現于世。
經法流布十七中劫。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曰無量覺慧。
心自念言。
最勝大士遺身舍利。
分布在世興發道心。
度人多少為有幾許。
佛知其意心中所念。
便告之曰。
止止賢土。
勿宣斯言。
莫以己身限礙之智度量如來無礙之慧三昧定意。
光明舍利接度衆生。
非心所度非意所察。
如來神德道智自在。
又諸佛所化權現變異。
非是辟支聲聞所逮。
菩薩摩诃薩得寂定三昧。
都無近遠想著定念。
普遊十方郡國縣邑天宮龍宮。
諸尊神宮丘聚人中曠野天上。
五道所趣。
各各示現全身舍利。
一一舍利放光明者。
解說六度無比之法。
空無相願大慈大悲。
四恩明慧分别虛寂。
暢達定意供養舍利。
平等無二。
施心牢固無增無減。
是謂菩薩摩诃薩入寂意定心三昧。
便能分别内外六情。
何以故名為六情。
所謂六情者。
若眼見色不興色想。
解色外物而興眼識。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何謂七十四。
欲識十五。
色識十五。
有想無想識十五。
生陰十五。
中陰十四。
佛告菩薩摩诃薩。
于眼識中興此塵勞便起眼識。
複次菩薩摩诃薩。
設族姓子族姓女。
若耳聞聲不興耳患。
解聲外物而興耳識。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欲耳識十五。
色耳識十。
有想無想耳識十。
中陰及受形陰三十九。
佛告菩薩摩诃薩。
于耳識中興
及諸大會菩薩之人。
及天帝釋梵天王。
兜術天。
焰天。
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
乃至一究竟天。
各各狐疑。
欲得聞說至道之要。
道者無相而不可見。
雲何如來言有道乎。
爾時世尊。
知來會心中所念。
尋告最勝菩薩曰。
卿等欲得宣暢微妙至道之要乎。
對曰。
如是世尊。
願樂欲聞。
佛告最勝及菩薩摩诃薩天龍鬼神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解道無迹寂然無名。
假使最勝道有處者。
菩薩摩诃薩不于平等法中成最正覺。
以其道果無處所故。
菩薩摩诃薩成等正覺。
佛複告最勝。
菩薩道智定意有十。
雲何為十。
不造身行亦無所著。
不造口行亦無所著。
不造意行亦無所著。
遊佛境界不興佛想。
教化衆生逮無礙智。
皆使萌類解道無道。
複使衆生成最正覺。
放大光明靡所不照。
一一光明無量化佛。
一一化佛演說極深六度無極。
恒轉法輪發菩薩心。
解我無我亦無壽命。
身心自然乃謂為道。
其自然者。
覺道無智亦不有智。
覺無所覺都不見覺。
言吾是道亦不見吾。
言我是道亦不見我。
我人壽命亦複如是。
一切衆智亦無形像。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設道無形而不可見。
如今轉法輪演說四道果證。
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佛。
何以故。
說五陰薩雲然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賢聖道。
何以故。
說淨佛國土教化衆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分别明慧六識更樂。
雲何複說四等六度真如法性有道之名。
是時世尊告最勝曰。
如汝所問。
菩薩摩诃薩解了佛慧五分法身善權所有不見動轉。
見動轉者則非道議。
遠離一切之所猗住。
推其法界亦無法界。
所以然者。
俱本無故無道著智。
如本淨故設轉法輪。
解了一切諸法無著。
是故最勝。
菩薩摩诃薩等于一切悉無所著。
亦不見生亦不見滅。
佛土清淨衆生亦淨。
布現無量智慧光明。
是故菩薩摩诃薩應總持行立。
不退轉登菩薩位。
或入定意正受三昧。
教化衆生淨佛國土。
無若幹道忍一行故。
無言法智強為設智。
菩薩大士當念修行。
化諸未悟皆無識想。
是謂最勝入一定意。
清淨道智一切無塵。
調未調者不計苦樂。
是常非常若好若醜。
悉無想著無亂智者。
求索佛藏十力具足。
四無所畏四分别慧。
大慈大悲真如法性。
悉無所有皆虛皆寂。
分别報應。
至誠道智。
無起滅故。
謂空無相無願。
亦無所生。
是故最勝。
菩薩大士至道之要。
所論道者即虛空界也。
所以然者。
道則是空空則是道。
一而不二亦無若幹。
是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善哉善哉。
快說斯法。
爾時衆會之中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栴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心自念言。
如來今日為諸大會。
演布道智無比之法。
滿衆生願随其所趣。
此最勝菩薩。
何時當成最正覺無上道乎。
佛知諸天龍神心之所念。
即告四部之衆。
此最勝菩薩。
卻後無數三百三十阿僧祇劫。
當成為佛号曰明慧至真如來等正覺。
世界曰無量。
劫名清淨。
其佛如來翼從弟子。
九千九百九十二億。
壽百二十小劫。
爾時衆會。
聞佛授莂各自發願。
樂欲生彼佛世界。
佛即告曰。
如汝所願必生不疑。
佛複告最勝曰。
今此大衆多有忉利天帝與阿須倫共鬥。
或時諸天得勝阿須倫不如。
或時阿須倫得勝諸天不如。
各各共鬥懷其怨結。
各有恚毒不能舍離。
伏惟天尊。
以權方便與說道智虛無之法。
令諸天人及阿須倫各各和合興慈悲心。
爾時世尊告諸會者。
道者無形亦不可見。
三毒根本永無本末。
在世修道惟信為強。
人之行慈善神衛護。
十方諸佛皆共稱歎。
今世後世積德無量。
此閻浮利内蜎飛蠕動有形之類。
皆當歸于滅盡之法。
命如電焰亦如野馬鏡中之像水上浮泡。
合會有離生者必死。
汝等受形不免此患。
雖受天壽故在三塗。
當自謹慎求離此道。
汝等谛聽受吾教誡。
爾時四部之衆。
佥然喜慶各自興敬。
欲聽如來道法之教。
爾時世尊告四部衆。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
菩薩摩诃薩當念修行八解脫法門。
雲何為八。
若善男子善女人。
奉律無缺護身口意。
行四等心慈悲喜護。
常念親近随善知識然熾三寶。
常念志求無上佛道。
所聞正法為人講說。
所演道教不說小乘。
勸進衆生修行大道。
或時菩薩講演大乘。
平等無二不見受教。
猶如虛空無形無像。
佛所建立不可思議。
包容萬行無法不周。
或說空無虛空寂然之行。
或說五分法身。
譬如有人得随意摩尼珠。
在大衆中欲使珠之威德青黃白黑。
亦使衆人同其色像。
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
随衆人心意所思念。
辄演道智無窮之法。
各令歡喜志崇佛道。
盡導将示智慧法門。
益于衆生而發大道。
如是菩薩發弘誓心。
濟度衆生亦不見度。
猶如虛空往來無礙。
菩薩發意度人如是。
亦不見衆生有得度者。
佛告最勝。
汝般泥洹供養舍利。
當經十二中劫。
一切衆生皆悉奉事。
無因緣者為造因緣。
無救護者為設救護。
無覆蓋者為作覆蓋。
爾時人民之類。
皆當供養華香伎樂稽首自歸。
一一舍利皆放光明。
神德變化見者歡喜。
皆由弘誓發願所緻。
如佛威神殊特之變。
巍巍堂堂靡不照曜。
布現無量智慧光明。
緣是興發無上道意。
其中衆生發意錯者。
或成緣覺聲聞之法。
或生天上逮得人身。
舍利分布八方上下。
天龍鬼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
蚑行喘息有形之類。
皆當供養五樂自娛。
佛複告最勝。
汝作佛時地黃金色七寶具足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珊瑚虎珀水精琉璃。
或有衆生欲得供養全身舍利。
辄如其願皆悉從意。
數千萬億全身舍利布現于世。
經法流布十七中劫。
爾時座上有菩薩名曰無量覺慧。
心自念言。
最勝大士遺身舍利。
分布在世興發道心。
度人多少為有幾許。
佛知其意心中所念。
便告之曰。
止止賢土。
勿宣斯言。
莫以己身限礙之智度量如來無礙之慧三昧定意。
光明舍利接度衆生。
非心所度非意所察。
如來神德道智自在。
又諸佛所化權現變異。
非是辟支聲聞所逮。
菩薩摩诃薩得寂定三昧。
都無近遠想著定念。
普遊十方郡國縣邑天宮龍宮。
諸尊神宮丘聚人中曠野天上。
五道所趣。
各各示現全身舍利。
一一舍利放光明者。
解說六度無比之法。
空無相願大慈大悲。
四恩明慧分别虛寂。
暢達定意供養舍利。
平等無二。
施心牢固無增無減。
是謂菩薩摩诃薩入寂意定心三昧。
便能分别内外六情。
何以故名為六情。
所謂六情者。
若眼見色不興色想。
解色外物而興眼識。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何謂七十四。
欲識十五。
色識十五。
有想無想識十五。
生陰十五。
中陰十四。
佛告菩薩摩诃薩。
于眼識中興此塵勞便起眼識。
複次菩薩摩诃薩。
設族姓子族姓女。
若耳聞聲不興耳患。
解聲外物而興耳識。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欲耳識十五。
色耳識十。
有想無想耳識十。
中陰及受形陰三十九。
佛告菩薩摩诃薩。
于耳識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