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九

關燈
此塵勞便起耳識。

    複次菩薩摩诃薩。

    若鼻嗅香不興鼻識。

    解鼻外物而興鼻識。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欲界鼻識十五。

    色界十五。

    有想無想四空定四十四。

    佛複告菩薩摩诃薩。

    設族姓子族姓女。

    舌識知味而興舌患。

    于中分别悉了無主。

    欲中識中。

    便能興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何謂七十四。

    欲十五。

    色十五。

    有想無想及至中陰四十四。

    菩薩摩诃薩。

    複當思惟起滅之法。

    外更内樂粗細塵勞。

    一一分别悉無所有。

    便于更樂以興身識。

    乃興七十四塵勞之患。

    何謂七十四。

    所謂七十四者。

    欲十五。

    色十五。

    有想無想及至中陰四十四。

    菩薩摩诃薩。

    複當思惟意法之行。

    法生則生法滅則滅。

    亦不見生亦不見滅。

    愚惑之人。

    于中興起意識之想。

    便起七十四塵勞之患。

    雲何七十四塵勞之患。

    欲十五。

    色十五。

    有想無想及中陰四十四。

    佛複告菩薩摩诃薩。

    雲何道智。

    菩薩于欲界道智十五。

    所謂十五者。

    觀世有七。

    何謂為七。

    一者诽道。

    二者信言。

    三者受教。

    四者在谛。

    或便退轉。

    五者得報猶豫。

    六者意進身礙。

    七者目睹不獲。

    猗佛深藏有八事。

    何謂為八。

    一者佛法無像為設窠窟。

    二者現在不住念計常存。

    三者過去永滅誓言不睹。

    四者當來未至言無生滅。

    五者緣苦緻患自招緣對。

    六者未盡言盡方便習行。

    七者見道舍道始從一進。

    八者佛法無二意在參差。

    是謂菩薩摩诃薩于欲界道智十五塵勞之行。

    雲何色十五塵勞之行。

    所謂十五者。

    一為恩潤。

    二心不移。

    三著天樂。

    四忘罪福。

    五謂永久。

    六無痛癢。

    七在正地。

    八行平均。

    九忍不起。

    十道無變。

    十一想具。

    十二著色。

    十三自在。

    十四遠照。

    十五羯磨。

    是謂菩薩摩诃薩往适色天當念遠離十五塵勞之行。

    雲何菩薩摩诃薩。

    有想無想及中陰。

    遠離四十四塵勞之行。

    于是菩薩入神通定意無形三昧。

    往至彼間說四十四識著之行。

    雲何四十四。

    于是菩薩與識說行。

    一者識我無本。

    二者舍色無形。

    三者有痛受報。

    四者想不牢固。

    五者行本末斷。

    六者猗空無慧。

    七者寂然息定。

    八者無想如滅。

    九者在識不亂。

    十者忘意非意。

    十一者亦不在意。

    十二者識不在道。

    十三者亦不在俗。

    十四者如爾性空。

    十五者聞響無形。

    十六者念道無盡。

    十七者謂空無餘。

    十八者泥洹清淨。

    十九者覺了趣寂。

    二十者癡心恩潤。

    二十一者遷現中陰。

    二十二者見中陰受形二十三者與中陰形交往。

    二十四者知所從來。

    二十五者見彼中陰衆生往來。

    二十六者見中陰形生者滅者。

    二十七者自見受形受地獄陰。

    二十八者有受罪形不受罪形。

    二十九者見受天陰有受福不受福者。

    三十者見受人陰有受福者不受福者。

    三十一者見受餓鬼中陰有高有卑者。

    三十二者見受畜生陰重者輕者。

    三十三者或從天陰還入天陰。

    斯由死時識不亂故。

    三十四者或從天陰而生人陰。

    斯由本識雖猛無慧。

    三十五者或從天陰受畜生陰。

    斯由識淺意興亂想。

    三十六者或從天身受餓鬼陰。

    斯由死時意貪無厭。

    三十七者或從天身受地獄陰。

    斯由神誓诽謗賢聖。

    三十八者或從人陰複受天陰。

    斯由禁戒法清淨。

    三十九者或從人身受畜生陰。

    斯由行本意不專一。

    四十者或從人陰受餓鬼陰。

    獨善其美不廣普故。

    四十一者或從人陰受地獄陰。

    先受其福後受其禍。

    四十二者或從畜生陰受天人陰。

    斯由造福畢故不造新。

    四十三者或從畜生陰受餓鬼地獄陰。

    斯由無救八無閑罪。

    四十四者有陰受陰形神識不錯。

    是謂菩薩摩诃薩有想無想及中陰形四十四塵勞之患。

    佛複告最勝。

    菩薩摩诃薩複當思惟虛空神識中陰。

    或從空識生識陰。

    或從識陰受不用處陰。

    或從不用處陰受無色天陰。

    從無色天陰受六天陰。

    乃至一究竟天。

    從一究竟天。

    複受色無色天陰。

    人受天陰。

    形如一仞半。

    尋往不中留。

    人受人陰形如三肘半。

    極遲經七日。

    或六日五四三二一日。

    人受畜生陰。

    極遲三日半。

    或二一半日。

    人受餓鬼陰極遲半食頃。

    或彈指之間。

    人受地獄陰形如三仞半。

    或有出者。

    不經旬日死辄至彼。

    菩薩摩诃薩皆逐人教化為說妙道。

    心速悟者。

    不受衆形中間得道。

    畜生受人陰。

    如二肘半。

    極遲經四日三二一日。

    畜生受天陰形如三仞半。

    極遲一日半或一日半日彈指之頃。

    畜生受餓鬼陰形如七仞。

    或有出者。

    極遲經五日或四三二一日。

    畜生受地獄陰。

    形如一仞半。

    極遲半食頃或彈指之間。

    餓鬼受天陰形如半刃極。

    遲經一日或半日食時或彈指之間。

    餓鬼受人陰形如二肘半。

    極遲四日半或三二一日。

    餓鬼受畜生陰。

    形如四仞半。

    極遲十五日四三二一日十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日。

    餓鬼受地獄陰形如五仞半。

    極遲九十日。

    或有出者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亦複如是。

    複次菩薩摩诃薩當複如是觀察。

    地獄衆生受彼天陰。

    形如四仞半極遲經五月四三二一月。

    若地獄陰受人中陰者形如二肘半。

    極遲經三月二一月。

    地獄受畜生陰。

    形如八肘半。

    極遲三月半二一月亦如是。

    地獄受餓鬼陰。

    形如九仞。

    極遲經三日。

    或時天陰應受人陰。

    中間未至還受天陰。

    斯等利根經不涉苦。

    或時天陰應受人陰。

    忽然便在生畜生陰。

    斯等之類福盡行至。

    或時天陰應受畜生陰。

    忽然便在生人中陰。

    斯等之類不毀戒度。

    或時天陰應受餓鬼陰。

    忽然便在生畜生陰。

    斯等之類奉修頂忍。

    或時天陰應受地獄陰。

    忽然便在餓鬼陰中。

    斯等之類報果以熟生人道中。

    或有人陰受餓鬼中陰。

    衆生忽然便在天中陰。

    斯等之類定意不亂故。

    或有應受三惡道中陰忽然便受人天中陰。

    斯等之類有智通慧意廣博故。

    或有應受一究竟中陰忽然便在光音中陰。

    斯等之類心專一故。

    或有應受遍淨中陰。

    忽然乃在有想無想中陰。

    斯等之類有智意不達故。

    佛告最勝。

    菩薩摩诃薩坐道樹下。

    以一切智無礙等智。

    執玄通智辯才慧智。

    了音響智無退轉智。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誰受形者不受形者。

    誰受中陰不受中陰。

    有幾衆生在于人道。

    有幾衆生在人中陰。

    菩薩複觀人陰衆生。

    受四陰形皆知多少。

    佛告最勝。

    菩薩摩诃薩觀天道衆生在天中陰。

    複觀天道衆生趣于四道皆知多少。

    或時菩薩摩诃薩以六神通不退轉智。

    觀畜生受形衆生。

    有幾衆生受畜生中陰。

    轉受四道中陰皆知多少。

    菩薩複觀受餓鬼衆生。

    有幾衆生在餓鬼中陰。

    應受四道皆知多少。

    或時菩薩摩诃薩觀受地獄衆生。

    有幾衆生受地獄中陰。

    趣于四道皆知多少。

    佛告最勝。

    菩薩摩诃薩以無退轉智。

    遍觀五道中陰有受形不受形者。

    或有處在人陰忽然便在天陰形。

    于天陰形即取滅度。

    竟不受天身人身。

    或有處在天中陰忽然便在人中陰形便取滅度。

    不受天身人身。

    或有處在畜生中陰于畜生中陰。

    忽然便在人中陰。

    于人中陰便取滅度。

    不受畜生人形。

    或有處在畜生中陰于畜生中陰。

    忽然便在天中陰。

    于天中陰便取滅度。

    不受畜生天身。

    或有處在餓鬼中陰。

    于餓鬼中陰忽然便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