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等慈品第二十二
爾時最勝菩薩前白佛言。
雲何菩薩入等慈三昧。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人陰神陰諸龍鬼界。
一身二身至百千身。
雲何菩薩以神足力。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如人遊虛亦無挂礙。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快哉斯問甚奇甚特。
吾今與汝敷演其義。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一切諸法虛寂無本。
成道衆智尋亦無迹。
菩薩入定正受三昧。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衆生有形之類。
觀五陰身生者滅者。
為所從生為所從滅。
複入空界地水火風。
一一分别了無所有。
法起則起法滅則滅。
最勝當知。
昔我久遠修菩薩道。
禅定一意執心不亂。
入不動三昧。
觀虛空衆生。
無限無量不可稱記。
随其形類而教化之。
其中衆生有淫怒癡無淫怒癡。
有愛欲意無愛欲意。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菩薩權慧随類而入。
形與彼俱稱适一切。
心入定意終無亂錯。
彈指之頃入于百千諸佛刹土。
或以法性慧觀教化。
或以空法苦空非常導以正法。
菩薩所化亦無邊崖。
以十善之行而教授之。
雲何為十。
先淨國土不計其功。
敷演其慧明知無礙。
坐道樹下心無怯弱。
降伏魔怨令知邪趣。
遊處境界度人無量。
心如地界忍而不動。
分别根門難易之相。
純熟之行靡不斟酌。
一一分别陰持入行色痛想行識。
觀内六情去外六塵。
若眼見色不興眼識。
外色内識悉了虛無。
色為是誰眼識所在。
若耳聞聲不興耳識。
外聲内識悉了虛無。
聲為是誰耳識所在。
若鼻嗅香不興鼻識。
外香内識悉了虛無。
香為是誰鼻識所在。
若舌知味不興舌識。
外味内識悉了虛無。
味為是誰舌識所在。
若身知細滑不興識想。
外更内識悉了虛無。
細滑為誰身識所在。
最勝當知菩薩入定一一分别随類教化。
或以言教或以神足或以權慧。
随類而入無所挂礙。
是時菩薩複以十法訓化衆生。
雲何為十。
一者慧根具足定意不亂。
二者覺意牢固演慧無礙。
三者敷暢道品具足義趣。
四者解相玄寂衆好不阙。
五者解道非道了知虛無。
六者意崇法輪誨而不惓。
七者行菩薩道不見己身。
八者雖度衆生不見有度。
九者解内外空一而無二。
十者分别身體不見有化。
是謂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便能周旋諸佛刹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亦未曾離諸佛世尊。
菩薩當念修諸總持門。
雲何為總持。
諸法印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一切法去諸妄想。
複有普光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等慈一切不懷颠倒。
複有慧明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淨國土令得清淨。
複有照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亂意悉無塵翳。
複有義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習觀衆行入定不動。
複有法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句義不失次叙。
複有響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察音響随類而度。
複有應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應适一切具足衆行。
複有意止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塵勞結縛永息不起。
複有意斷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微察諸法亦無猶豫。
複有神足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住壽在世經百千劫。
複有根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根門興衰不變。
複有力勢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修金剛體無能沮壞。
複有覺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敷演諸法開悟一切。
複有道品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三世因緣法本。
複有定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亂想懷來道故。
複有權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應适無方亦無覺者。
複有布施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三事悉無所有。
複有持戒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修戒及以毀者。
複有忍辱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恚忍及以亂想。
複有精進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進業及以懈怠。
複有正受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萬響雷震衣毛不堅。
複有慧空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包識萬智暢演無礙。
複有無礙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通慧無所挂礙。
複有曠遠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雖百千身還合為一。
複有教授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訓以正法言不煩重。
複有不思議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非是羅漢辟支所及。
複有道樹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莊嚴刹土不離諸佛。
複有降魔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執意牢固心不傾斜。
複有容相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一一諸相緻百千福。
複有衆好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相好璎珞随身。
複有光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百千光見化無量。
複有度人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雖度衆生亦無度者。
複有廣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意如虛空無有偏狹。
複有道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想泥洹亦不著有。
複有滅度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有滅及以生者。
複有清淨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塵埃以淨無盡不盡。
複有無苦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苦無苦名曰苦谛。
複有生習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習本意緣悉了虛無。
複有滅盡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滅習塵勞更亦不造。
複有聖道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安處無為永寂泥洹。
複有止觀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妙法興衰所趣。
複有空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深法要無所挂礙。
複有法觀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諸法悉知無主。
複有淨聲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口言柔軟如梵天音。
複有稱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為人所說可其心意。
複有等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溫潤流利言不滞礙。
複有遊處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所可教戒無所傷損。
複有威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在于大衆亦無怯弱。
複有奮迅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為師子吼飛落走伏。
複有戒律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降伏一切難悟衆生。
複有趣道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泥洹無起滅想。
複有法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諸谀谄人令見真道。
複有息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興憍慠生人自大。
複有通達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聞彼聖慧不失法教。
複有興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即棄貢高承事諸佛。
複有空界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漸入本淨寂然法界。
複有無礙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以達儀軌解諸法本。
複有無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古昔所說亦無窮盡。
複有強記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文字知法趣向。
複有究竟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人本性法界亦淨。
複有難滅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曉衆生淨内外虛寂。
複有無際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本無本無亦無。
複有璎珞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所說經法無所挂礙。
複有妙要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盡無盡亦不見盡。
複有分别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非是二乘之所籌量。
複有如來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覺寤衆生趣寂寞道。
複有十地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恒說無住亦不見住。
複有陰種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身本不興染著。
複有寂寞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譬如呼聲亦無音響。
複有識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悉能思惟不著文字。
複有了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無言無說亦無教戒。
複有文字總持。
菩
雲何菩薩入等慈三昧。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人陰神陰諸龍鬼界。
一身二身至百千身。
雲何菩薩以神足力。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如人遊虛亦無挂礙。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快哉斯問甚奇甚特。
吾今與汝敷演其義。
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一切諸法虛寂無本。
成道衆智尋亦無迹。
菩薩入定正受三昧。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其中衆生有形之類。
觀五陰身生者滅者。
為所從生為所從滅。
複入空界地水火風。
一一分别了無所有。
法起則起法滅則滅。
最勝當知。
昔我久遠修菩薩道。
禅定一意執心不亂。
入不動三昧。
觀虛空衆生。
無限無量不可稱記。
随其形類而教化之。
其中衆生有淫怒癡無淫怒癡。
有愛欲意無愛欲意。
有嗔恚心無嗔恚心。
菩薩權慧随類而入。
形與彼俱稱适一切。
心入定意終無亂錯。
彈指之頃入于百千諸佛刹土。
或以法性慧觀教化。
或以空法苦空非常導以正法。
菩薩所化亦無邊崖。
以十善之行而教授之。
雲何為十。
先淨國土不計其功。
敷演其慧明知無礙。
坐道樹下心無怯弱。
降伏魔怨令知邪趣。
遊處境界度人無量。
心如地界忍而不動。
分别根門難易之相。
純熟之行靡不斟酌。
一一分别陰持入行色痛想行識。
觀内六情去外六塵。
若眼見色不興眼識。
外色内識悉了虛無。
色為是誰眼識所在。
若耳聞聲不興耳識。
外聲内識悉了虛無。
聲為是誰耳識所在。
若鼻嗅香不興鼻識。
外香内識悉了虛無。
香為是誰鼻識所在。
若舌知味不興舌識。
外味内識悉了虛無。
味為是誰舌識所在。
若身知細滑不興識想。
外更内識悉了虛無。
細滑為誰身識所在。
最勝當知菩薩入定一一分别随類教化。
或以言教或以神足或以權慧。
随類而入無所挂礙。
是時菩薩複以十法訓化衆生。
雲何為十。
一者慧根具足定意不亂。
二者覺意牢固演慧無礙。
三者敷暢道品具足義趣。
四者解相玄寂衆好不阙。
五者解道非道了知虛無。
六者意崇法輪誨而不惓。
七者行菩薩道不見己身。
八者雖度衆生不見有度。
九者解内外空一而無二。
十者分别身體不見有化。
是謂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便能周旋諸佛刹土。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亦未曾離諸佛世尊。
菩薩當念修諸總持門。
雲何為總持。
諸法印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一切法去諸妄想。
複有普光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等慈一切不懷颠倒。
複有慧明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淨國土令得清淨。
複有照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亂意悉無塵翳。
複有義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習觀衆行入定不動。
複有法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句義不失次叙。
複有響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察音響随類而度。
複有應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應适一切具足衆行。
複有意止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塵勞結縛永息不起。
複有意斷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微察諸法亦無猶豫。
複有神足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住壽在世經百千劫。
複有根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根門興衰不變。
複有力勢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修金剛體無能沮壞。
複有覺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敷演諸法開悟一切。
複有道品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三世因緣法本。
複有定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亂想懷來道故。
複有權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應适無方亦無覺者。
複有布施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三事悉無所有。
複有持戒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修戒及以毀者。
複有忍辱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恚忍及以亂想。
複有精進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進業及以懈怠。
複有正受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萬響雷震衣毛不堅。
複有慧空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包識萬智暢演無礙。
複有無礙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諸通慧無所挂礙。
複有曠遠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雖百千身還合為一。
複有教授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訓以正法言不煩重。
複有不思議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非是羅漢辟支所及。
複有道樹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莊嚴刹土不離諸佛。
複有降魔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執意牢固心不傾斜。
複有容相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一一諸相緻百千福。
複有衆好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相好璎珞随身。
複有光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百千光見化無量。
複有度人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雖度衆生亦無度者。
複有廣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意如虛空無有偏狹。
複有道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想泥洹亦不著有。
複有滅度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見有滅及以生者。
複有清淨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塵埃以淨無盡不盡。
複有無苦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苦無苦名曰苦谛。
複有生習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習本意緣悉了虛無。
複有滅盡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滅習塵勞更亦不造。
複有聖道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安處無為永寂泥洹。
複有止觀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妙法興衰所趣。
複有空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深法要無所挂礙。
複有法觀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觀了諸法悉知無主。
複有淨聲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口言柔軟如梵天音。
複有稱可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為人所說可其心意。
複有等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溫潤流利言不滞礙。
複有遊處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所可教戒無所傷損。
複有威曜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在于大衆亦無怯弱。
複有奮迅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為師子吼飛落走伏。
複有戒律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降伏一切難悟衆生。
複有趣道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泥洹無起滅想。
複有法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諸谀谄人令見真道。
複有息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不興憍慠生人自大。
複有通達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聞彼聖慧不失法教。
複有興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即棄貢高承事諸佛。
複有空界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漸入本淨寂然法界。
複有無礙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以達儀軌解諸法本。
複有無量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古昔所說亦無窮盡。
複有強記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文字知法趣向。
複有究竟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人本性法界亦淨。
複有難滅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曉衆生淨内外虛寂。
複有無際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解知本無本無亦無。
複有璎珞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所說經法無所挂礙。
複有妙要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于盡無盡亦不見盡。
複有分别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非是二乘之所籌量。
複有如來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覺寤衆生趣寂寞道。
複有十地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恒說無住亦不見住。
複有陰種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分别身本不興染著。
複有寂寞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譬如呼聲亦無音響。
複有識性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悉能思惟不著文字。
複有了本總持。
菩薩得此總持者。
無言無說亦無教戒。
複有文字總持。
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