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四

關燈
念緣覺聲聞之道。

    若有人來而趣向之。

    心不恐懼亦不狐疑。

    行于布施去衆亂想。

    内自思惟。

    使我得成等正覺時。

    相好嚴身作黃金色。

    複訓衆生使立禁戒不堕惡趣。

    順忍不起根門不亂。

    勤加精進舍自大心。

    三昧正受心不流馳。

    修成大智遠離欲塵。

    以權訓誨達無邊際。

    聖智之業未曾漏失。

    所住牢固如佛之住。

    分别辯才随順應義。

    遊心總持不損道教。

    充滿衆生一切所願。

    進禦退轉使不堕落。

    所陳言教與禁相應。

    既自無隙不說彼短。

    行菩薩道常省己過。

    甯喪命根不毀彼此。

    若有衆生自來歸命不以為歡。

    設不來者亦不憂戚。

    聞善不喜聞惡不怒。

    将順一切令至道場終成佛道。

    不違禁戒先救彼危不自求安。

    施以七寶惠而不悔。

    入深法要神通無礙。

    複以神力觀衆生根深淺高下。

    分别聖慧而為敷演。

    行無所著亦無窮盡。

    雖在緣起心不染著。

    一切諸漏不以為證。

    觀察法性而無吾我。

    正法寂寞清淨無著。

    三世興衰法無所住。

    不見過去永以滅盡。

    不察當來有對無對。

    不念現在而常存者。

    如是最勝。

    菩薩遍觀億垓京兆。

    法無所起法無所滅。

    身行清淨而不為惡。

    口言清淨念常至誠。

    意在清白不犯十惡。

    是謂菩薩應度無極。

    便為諸佛而見授決。

    慧根巍巍功德熾盛。

    居十住位定不退轉。

    奉遵于法亦不差違。

    情性和順所行具足。

    逮佛十力志若金剛。

    了于法本有起有滅。

    曉一切人心病輕重。

    衆生若幹性行不同。

    所受果報能悉分明。

    雲何菩薩而受果報。

    手執慧明除其大冥思惟果證。

    最勝當知。

    持強記劍刈去疑聚。

    有所興造皆是果證。

    因其果證修行廣施。

    持戒完具如吉祥瓶。

    心行忍辱如頻頭大士。

    精進超殊猶善顔王。

    禅定入微空慧菩薩是也。

    慧心果證不可移轉。

    菩薩惠施平等無二。

    不見吾我有若幹想。

    于諸人物亦複平等。

    人物以等得諸法等。

    了法平等正覺亦等。

    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悉解平等而無若幹。

    了一切生亦無所生。

    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

    解生無生乃應法性。

    是謂最勝菩薩達觀實窮一切真正大法。

    不興塵勞而與共俱。

    舍一切生不見所生。

    既自布施不見所施。

    或有菩薩以施求道。

    又以想著欲得滅度。

    斯由雜毒還在生死。

    計吾往古無數劫時。

    曾于此界作轉輪王飛行皇帝。

    随意所念自然在前無敢違者。

    子孫相繼經六十九中劫。

    其間行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興七寶塔高至梵天彌滿世界。

    時世有佛号名勇進。

    翼從羅漢九十億百千那術。

    菩薩大士不可稱計。

    吾自躬身四事供養。

    衣被飯食床褥卧具病瘦醫藥。

    國财妻子象馬七珍。

    奴仆走使下及民吏。

    盡持供養彼佛世尊。

    時我所施有染著心。

    由是墜落處在生死。

    唐勞其功不獲其報。

    欲計彼時所興功德如毫厘許。

    今存在者未之見也。

    如是最勝。

    菩薩惠施。

    施亦有施施亦無施。

    亦不見施亦不見非施。

    施亦非施非施亦非施。

    于施等者得諸法等。

    解施無施乃應自然。

    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亦複如是。

    了智空寂亦不有智。

    于智無智乃應智慧。

    複次最勝。

    菩薩複當思惟法寶。

    雲何法寶所謂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直行。

    神通三昧。

    諸度無極。

    一一分别而無吾我。

    蠲除闇冥使知大明。

    建立慧智開化衆生。

    棄諸重擔而無猶豫。

    修奉禁戒身意寂然。

    複當思惟建立慧珍。

    亦不生心而有所猗。

    意離三世亦無内外。

    不猗陰蓋四大諸入。

    取證滅度不見滅度。

    七覺意花以為花鬘。

    賢聖八品以為果報。

    莊嚴道場以為室宅。

    導進衆生引至無極。

    淡泊寂然無老病死。

    亦無憂喜衆苦之惱。

    獨步三界而無所畏。

    觀諸人物悉皆清淨。

    我人清淨人物亦淨。

    了達清淨而無所有。

    菩薩從初發意以來。

    當念清淨起微妙意。

    于其中間終不複生淫怒癡意。

    亦不施心當娆衆生。

    亦複不興二乘之心。

    在于大衆方為上首。

    雖處豪貴亦不貢高。

    護于衆生不舍衆生。

    本無之心各各無實。

    心無有心亦無結網。

    是為菩薩金剛之意而不可沮。

    長養善法使不漏失。

    思惟深妙弘誓曠大不可思議。

    察一切性不見所起。

    亦複不見有成就者。

    觀世幻事皆不真實。

    以清淨觀斯是颠倒。

    不随諸法應與不應複不舍之。

    有雜索者不見現在有所積聚。

    不見去來出有所由。

    去亦無端來亦無緒。

    分别現在皆無處所。

    尋究正法而不可得。

    菩薩建意要在颠倒。

    不成之想是菩薩要。

    六十二邪是菩薩要。

    身想戒見是菩薩要。

    沉吟猶豫是菩薩要。

    貿求天福是菩薩要。

    或入泥犁不計有苦是菩薩要。

    或複變身入餓鬼中及畜生道是菩薩要。

    菩薩雖處五無間中。

    于中拔濟苦痛衆生。

    安處無為長存永樂。

    亦無起滅亂想之患。

    思惟法界亦不可得。

    所以者何。

    人由法生法由人興。

    自起自滅亦無死本。

    人不離性性不離人。

    人物自然不見蹤迹。

    吾我壽命亦複如是。

    吾我自然諸法自然。

    法以自然道亦自然。

    解知如是空達觀者。

    便得自然積聚之道。

    所謂自然積聚道者。

    妙觀無二亦不見二。

    菩薩複有速疾三昧。

    入此三昧者彈指之頃遊于十方恒沙諸佛國土。

    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還在故處人無覺者。

    尋于座上即如其像。

    三昧正受到于東方億百那術江河沙等諸佛刹土。

    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問訊聽受微妙之法。

    忽然西過複至無量江河沙佛國。

    禮事供養諸佛世尊已。

    尋複南至無量國土。

    即還北方無量國土。

    四維上下亦複如是。

    于大衆中一坐一起無覺知者。

    如是最勝。

    菩薩入此正受定意。

    彈指之頃遊于十方無量刹土。

    忽然還至在于本位。

    時坐衆生無覺之者。

    如吾今日于大衆中敷說法義。

    有二億菩薩不起于座。

    各各遊至十方刹土。

    今各還來在于斯坐。

    聽法衆生無能覺者。

    皆由菩薩行純淑故。

    是時最勝前白佛言。

    斯正士等所入三昧為号何等。

    令諸菩薩周遊往返速疾乃爾。

    是時世尊告最勝曰。

    且舍菩薩所入三昧。

    複有三昧名無礙通。

    是諸佛世尊常所遊居。

    如來入此三昧已。

    出入息頃遊于億百千垓江河沙等諸佛刹土。

    亦使十方諸佛世尊來内此界。

    不娆衆生有覺知者。

    或持十方一切海水。

    移住虛空如懸明珠無不見者。

    不使水性有驚恐者。

    斯名無礙通慧三昧。

    時二億中上首大士。

    有一菩薩名曰海藏。

    在于座上便自思惟。

    如來必欲使我現于三昧神力。

    即從坐起往詣高座衆會之前。

    稽首禮佛并諸上尊。

    則住佛前叉手白言。

    佛道深遠不可喻及。

    無上正真之道實為難逮。

    如今我觀一切菩薩。

    及四部衆諸尊神天并來會者。

    見此菩薩于大衆中而師子吼。

    又且衆人饑虛于法來甚久矣。

    今時難遇。

    欲有所問。

    若見聽者乃敢發言。

    佛告海藏。

    随汝疑網而問。

    如來悉當為汝分别說之。

    使諸菩薩及一切會令得悅豫。

    當以智劍之大火。

    燒汝愚癡之叢林。

    是時海藏菩薩複白佛言。

    唯然世尊。

    向在座上心獨思惟而自念言。

    斯諸二億正士。

    積善甚久功德具足。

    降調心意志存道法。

    累諸善本獲此正受。

    從無數劫。

    承事諸佛禮事供養。

    神通菩薩而此正士為衆生故。

    象馬七珍而已惠施。

    皆使生類得成佛道。

    或以退轉不堅固者。

    行此定意正受三昧。

    複有菩薩以塵勞故深入生死。

    欲使衆生永無苦痛。

    或有菩薩入慈三昧。

    令彼衆生長離憎嫉。

    複有菩薩興發悲心。

    使彼衆生解無常義。

    或有菩薩遊喜定意有瞻睹者令解空寂。

    複有菩薩發金剛心皆使衆生成弘誓意。

    複有菩薩廣大其志迎緻一切入己刹土。

    複有菩薩以身法本令彼衆生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