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四

關燈
身無主。

    亦不可貪。

    何為生意著此色身。

    莫随五陰四大諸入之所迷惑。

    是身為空。

    不見四大吾我之法。

    累劫積行今始乃得。

    何為著此無堅固身危脆之物。

    我今當受如來色身及佛法身。

    夫色身者功德之聚。

    猶如金剛不可沮壞。

    十方世界恒沙之數。

    滿中世俗有漏之身。

    不及如來色身一毛之德。

    菩薩自念以無量德成此色身。

    今因此形當受如來佛法之身。

    雖涉生死往返五道受苦無量不可稱限。

    今受如來色身之體。

    不念曩日更苦惱患。

    自今永與諸塵勞别。

    不複貪著五欲之中。

    觀己身已觀他人身悉無處所。

    修其淨行而無瑕穢。

    是謂菩薩修習己身意止之法。

    雲何菩薩複當思惟痛意止之法。

    于是菩薩從初發意至于成佛。

    于其中間所更苦痛不可限量。

    專心建志慕求佛道。

    不以苦痛經曆心懷。

    若見苦人趣惡處者。

    便能拔濟使不受苦。

    恒念衆生不能自寤。

    終不随欲而與系著。

    我昔以來所更痛癢。

    非真非有悉無所生。

    若使遭遇不苦不樂痛。

    此名無記不可字名。

    夫人習近著樂痛者。

    便自遠離如來之座。

    不應如來賢聖戒律。

    自今永息不複生痛。

    使諸衆生觀痛無主。

    若彼衆生于色起痛若好若醜善色惡色。

    地水火風四大造色。

    達知虛寂而無所有。

    或有衆生先痛後樂。

    或有先樂後痛。

    當說深經使護痛癢。

    眼耳鼻舌身意所與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從因緣起從因緣滅。

    思惟苦樂悉無苦樂。

    複當分别内外之痛。

    或有樂痛于現在生。

    或已過去或将來世而有生者。

    或有樂痛從愛結生。

    轉增識著不能舍離。

    或有樂痛從癡愛生。

    思惟正觀乃得消滅。

    或有樂痛因邪疑惑轉轉滋長。

    以四非常深遠之慧除使不生。

    或有樂痛從四受生。

    以無想定而除諸受。

    或有樂痛從五蓋生。

    便當思惟七覺意法永使無餘。

    或有樂痛因六身法生。

    分别于空無相無願。

    或有樂痛從七識生。

    當建精進不造彼緣。

    或有樂痛因世八法生。

    常當下意不自貢高。

    或有樂痛從九惱生。

    當自勖勉永離九處。

    或有樂痛從十患生。

    當除望求不念橫貨。

    或有樂痛從七瀾四使生。

    便當思惟智慧大明。

    或有樂痛從九衆生居及三觀生。

    便當執意入空寂定。

    或有樂痛非過去現在因未來愛。

    非未來現在因過去愛。

    非過去未來因現在愛。

    或非過去因未來現在愛。

    或非未來因過去現在愛。

    或非現在因未來過去愛。

    菩薩于彼思惟七處三觀之法。

    滅此十三隆熾之毒。

    于是菩薩複當思惟樂痛所興。

    或有樂痛由八邪見及六識身。

    共相受入便生樂痛。

    遂增陰衰諸入之種。

    是謂菩薩以解脫觀分别此痛永使無餘。

    或有樂痛與十不善穢陋之法共相因緣。

    慧業所斷五疑羅網。

    于現在生即現在滅。

    若未來生亦現在滅。

    若過去生亦現在滅。

    是謂菩薩以解脫觀便能除卻十五疑網。

    雲何菩薩複常思惟意止之法。

    于是菩薩執意禦亂心不流馳。

    有所造作必有所緣。

    自觀己意觀他人心。

    其意正等不懷增減。

    所适之方行步出入舉動安詳。

    常自專精守護其心。

    有緣衆生無緣起滅。

    無緣衆生有緣起滅。

    于己緣起自緣滅之。

    他緣起滅因他緣滅。

    或緣起滅亦不在内複不在外。

    亦複不在住兩中間。

    于中出生有緣起滅有非緣起滅。

    或因貪淫嗔恚愚癡。

    七使七慢七識止處。

    七解七觀七忍慧業。

    若因此處有緣起滅有非緣起滅。

    斯皆由心因心而生。

    此四十五盲闇之法。

    意識所造不自覺知。

    意不知意誰為意本。

    既無根本何有意哉。

    菩薩分别心意識法。

    通達往來而無處所。

    是謂菩薩以解脫觀知心緣本而不可得。

    亦不見心與善惡合。

    無合不合應解脫觀。

    又複思惟十二因緣。

    甚為深遠不可究盡。

    所種之果不失報應。

    于諸法界心無染著。

    設觀法界從因緣起。

    了知諸法無有真谛。

    自然寂淨将養自守。

    心所造化而無形質而不可見。

    尋其相貌亦無色像。

    聖慧通達。

    便入不起無所生法。

    不住聲聞緣覺之地。

    常自執意遊諸佛法。

    内自思惟踴躍無量。

    吾今乃得降伏于心。

    舍生死著入智慧海。

    斯由其心得獲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是謂菩薩于意止法而得自在。

    雲何菩薩于法意止而分别觀。

    于是菩薩修習止法初不忘失。

    至成佛道而不放舍。

    内自觀法外觀人法。

    菩薩悉知諸法之相一而不二亦不若幹。

    皆歸于空無相無願。

    遠離邪見平等諸法。

    分别十二緣起之本。

    常念法界成敗興衰。

    有漏無漏有為無為。

    善法惡法有記無記。

    是時菩薩思惟觀察。

    不随法界自生識想。

    不見非法而有吾我。

    亦不興念計人壽命。

    或有菩薩自興法想習著吾我。

    養育其命思惟斷滅。

    無常謂有常。

    天下物類皆悉常在。

    于無常中計無合散。

    或于法中生颠倒想。

    無自常無有自常有。

    無不生有有不生無。

    無自然生無自然滅。

    有自然生有自然滅。

    無不能見我自然有。

    有不能見我自然無。

    十住菩薩明慧達觀分别有無。

    斷滅計常我人壽命。

    平等空無而無所有。

    最妙第一空觀察之。

    第一性空亦不生有。

    有自常有。

    不知無之所無。

    無自常無。

    不知有之所有。

    菩薩思惟以慧分别。

    有性自空無亦自空。

    無不造有有不造無。

    著有無者是生死法。

    非最第一泥洹之要。

    無自無空無不知無無自性空。

    有自有空有不知有有自性空。

    有則是無無則是有。

    是謂菩薩于諸法性一一分别。

    思惟校計是常非常生滅著斷。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善法惡法有記無記。

    一切諸法。

    有名号者無名号者。

    皆悉虛寂亦無起滅。

    而自觀法觀他人法。

    于諸想著亦無思想。

    解空無相無願之法。

    于法界中推求佛法及與禁戒。

    悉無處所亦無徑路。

    不見度人逮解脫者。

    亦複不見沒在生死。

    于中開導一切衆生。

    便能興起無蓋大哀。

    療諸塵勞了諸纏結。

    空無所有。

    分别五趣。

    訓以平等。

    雖處塵欲不懷怯弱。

    曉了三毒無所挂礙。

    逮此處者名曰大士。

    住不思議權現之道。

    苦習盡道普歸自然。

    于自然中不見起滅盡意如空而無所有不念住處。

    推求法界及虛空界。

    衆生處所悉無所住。

    一切諸法等若空界。

    是謂菩薩随時将導順于道法。

    雖度衆生亦不見度。

    若有菩薩自觀身法觀他人法。

    能自制意遊于智慧。

    解知諸法悉歸解脫。

    便能将導一切衆生。

    顯發無上正真之道。

    使獲無為自然之法。

    不見所生亦不不生。

    雖處所生思惟所生。

    不舍無生無起滅法。

    是謂菩薩于法意止而得自在。

    佛複告最勝。

    十住菩薩複當思惟四意斷法。

    常念分别現在目前。

    未興惡法制令不生。

    已興惡者方便滅之。

    未生善法求令生之。

    已生善法重令增多。

    常當修習勤行精進。

    自攝其心使不流馳。

    古昔以來所積功德。

    不失威儀禮節之法。

    所行平等以能檢心。

    思惟正谛禍中重者。

    三不善根堕入惡趣。

    輪轉五道無有休息。

    是故菩薩勤修精進。

    便能消滅惡不善根。

    不複重來興起亂想。

    常自觀察不善報應。

    斯是穢行非是真道。

    吾今以離非法之行。

    習第一義而盡塵勞永除嗔恚。

    分别十二因緣之根。

    未有善法建立功德。

    令生萌芽使不敗朽。

    其心清淨亦無瑕玼。

    不猗三界縛著諸礙。

    離于所著永無所著。

    常能勸率至一切智。

    于諸深慧不有損減。

    所以得緻功德之本。

    皆由精勤而成道果。

    是謂菩薩于四意斷而得自在。

    于是菩薩複當思惟分别神足。

    菩薩雖獲神足定意。

    臨欲成道于第十地要當習定。

    如初所學專意入定。

    思惟四等加愍衆生。

    彼自稱身亦稱心意。

    轉入一禅次入二禅。

    複還攝意從初禅起入第三禅。

    于中思惟專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