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三

關燈


    嗔恚悭貪是菩薩盡。

    若無是者所謂無盡。

    迷荒之道是菩薩盡。

    若無迷荒所謂無盡。

    意有解脫門是菩薩盡。

    無解脫者是謂無盡意止斷法是菩薩盡。

    無意斷者所謂無盡。

    根力覺道是菩薩盡。

    若無此者所謂無盡。

    沙門四果是菩薩盡。

    無四果者所謂無盡。

    有緣覺道是菩薩盡。

    解無緣覺所謂無盡。

    有菩薩道是菩薩盡。

    若無是者所謂無盡。

    平等正覺是菩薩盡。

    無平等覺所謂無盡。

    逮成佛道是菩薩盡。

    不見有成所謂無盡。

    往諸佛樹是菩薩盡。

    無稽留者所謂無盡。

    謂修相好及淨佛國是菩薩盡。

    教化人民顯揚法要是菩薩盡。

    行空無相無願之法是菩薩盡。

    有所希望專行德本是菩薩盡。

    造諸功德分布大道是菩薩盡。

    菩薩所處亦無高下。

    亦複不見内外中間。

    是菩薩盡。

    不見凡夫所修之行。

    亦複不見賢聖之行。

    是菩薩盡。

    雖在生死于染污法不見染著。

    是菩薩盡。

    菩薩說滅觀滅無生。

    亦不于滅永取滅度是菩薩盡。

    達了真際亦不随順是菩薩盡。

    不求遠離于諸魔界是菩薩盡。

    以廣慧業不以為劣是菩薩盡。

    常當習行知時之行是菩薩盡。

    于諸緣起而不去離是菩薩盡。

    不以真谛非不有谛是菩薩盡。

    于禅脫門不見定亂是菩薩盡。

    雖在人間閑居不異是菩薩盡。

    在愦鬧中随俗而入不攝威儀是菩薩盡。

    若在禅寂不滅身意是菩薩盡。

    不見有施非不有施。

    戒忍精進持戒忍辱一心智慧。

    不見有行非不有行是菩薩盡。

    自覺三明眼生智興。

    遊諸神通不見塵勞。

    生者滅者常處愛欲。

    亦不厭惓是菩薩盡。

    在須陀洹修于道迹。

    亦複不滅大道之行。

    是菩薩盡。

    見佛法沒不孚有懼。

    亦複不見劫數長短。

    是菩薩盡。

    不見句體字體味體。

    此則有數此則無數。

    是菩薩盡。

    淫怒癡根不成谛行是菩薩盡。

    不起法忍至無生慧是菩薩盡。

    欲界及無思想九衆生居。

    是菩薩盡。

    遊在人間郡縣國邑。

    天宮龍宮諸神妙宮。

    于彼所修威儀禮節。

    有可親近不可親近。

    是菩薩盡。

    是謂最勝九住菩薩有盡無盡之法門。

    菩薩所行靡不周備有盡無盡解脫之要。

    衆生習苦菩薩亦習。

    便為說苦真谛之性。

    若眼見色有苦有樂。

    思惟眼識皆悉虛寂。

    修以平等消滅患害。

    菩薩正法常化衆生寂然無為。

    是謂菩薩為苦衆生演暢苦慧。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憂悲惱苦。

    怨憎會苦恩愛離苦。

    所欲不得亦複是苦。

    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達知此苦亦無起滅。

    是謂菩薩有盡無盡之法門也。

    若複菩薩見習衆生。

    便為演說愛著根本。

    愛心深固深著難拔。

    我先有誓要使除盡。

    若使不滅終不取證。

    是時菩薩漸漸轉入瞻顔法觀。

    于衆生前現其容貌。

    見者嗟歎靡不順奉。

    斯須之間變形醜陋。

    見者心變興無常想。

    是身非真而無牢固。

    我等顔貌與世殊絕。

    如是不久便當壞敗。

    宜當自修除去戀著不處恩愛。

    如是菩薩為習衆生而有增益。

    若複菩薩見盡衆生。

    以權方便而為說法。

    生者歸盡成者亦敗。

    正使壽命億恒沙劫。

    斯皆滅盡不得久存。

    諸族姓子當知無常遷轉之法。

    如幻如化亦無真實。

    菩薩解了無有真實。

    乃應清淨亦無染污。

    習由藏積遂不舍之。

    以盡滅法觀無所有。

    亦複不見有起滅處。

    若使心生憍慢愚癡是常非常。

    複以空慧無相無願而分别之。

    或時菩薩為說至竟一道。

    教授諸族姓子。

    當念思惟七處受觀。

    若在五陰分别成敗。

    衆生由此緻陰弊患。

    一一思惟色之所興。

    前有色相我生識著。

    因識生痛共相受入。

    興意生想轉成行業。

    斯由一色遂成五法。

    痛想行識亦複如是。

    若複菩薩見前衆生。

    興起十八陰衰之毒。

    娆固人心緻令有礙不獲彼岸。

    漸以善權和順将護。

    要設權便畢使成就不使堕落。

    若複菩薩見此衆生。

    心常遊在愛盡念中。

    不見有離亦無所離。

    是謂具足七處觀法。

    于觀行法亦不妄舍。

    察其遲疾别其冷暖。

    己已具足複教人行而得成辦。

    如是最勝。

    九住菩薩行止觀法亦無所畏。

    釋梵四王天龍沙門梵志及魔子。

    無能隐塞止觀之行。

    不使留難于正覺法。

    所以然者。

    菩薩曉了達一切法悉為平等。

    于凡夫法及賢聖道。

    心若虛空亦無偏黨。

    學無學法聲聞緣覺菩薩佛法亦皆平等。

    若複有時見有漏法及無漏法。

    分别世俗度世之法。

    盡除累著乃成菩薩道。

    所以然者。

    以空觀故故曰自然。

    來熾自然滅熾自然。

    空與實等無相相等無願願等。

    于三界中同于自然。

    複當思惟于無所生等于所生。

    無行法觀等于觀法。

    依與無依等與無等。

    起無所起斯皆自然。

    非有自然于三界等。

    不見欲界色無色界。

    菩薩複當思惟挍計。

    于淫怒癡道。

    及明慧皆悉自然。

    愛欲縛脫乃成乎道。

    入泥洹境悉了無二平等自然。

    是謂菩薩行大慈哀而為衆生。

    設于若幹種種因緣。

    建立衆生随其根源。

    各為如應而分别說。

    普令和順住于大乘。

    盡令消滅苦惱之本。

    于時菩薩在大衆中獨無所畏。

    超絕無侶而無俦匹。

    衆德之本自璎珞身。

    菩薩若在大士衆中。

    便能演暢于尊佛道。

    哀愍聲聞不達上智。

    雖得盡漏不離止處。

    唯自解縛無廣大心。

    複念緣覺無弘益意。

    聖智辯才清淨無瑕。

    亦能知人根源所趣。

    唯自守住不淨國土。

    是以菩薩于中特出。

    能悉分别逮尊佛道。

    十方感動所濟無窮。

    心恒憐傷不及道者。

    以勇猛力降伏外道。

    常轉法輪使不斷絕。

    殊妙大法流轉于世。

     如是最勝。

    九住菩薩權現适化無所不入。

    解知泥洹如泥洹相。

    謂有真谛非有真谛。

    空慧無主亦無住處。

    故曰無為自然快樂。

    亦不在彼亦不在此都無處所。

    無形無對而不可見住無所住。

    是謂為住謂法界住。

    是謂為盡為無所生。

    是謂泥洹寂滅無為。

    唯有三十四微末結存。

    餘諸塵勞無所挂礙。

    九住菩薩逮正覺時。

    現在滅四當來滅四過去滅四。

    坐于佛樹降伏魔已。

    執忍謂意入無形定。

    盡觀三千大千世界。

    我今于此五濁之世當成作佛。

    所求已辦無複疑難。

    我今宜自執權方便。

    當為衆生頒宣道義盡諸漏結。

    如我今日而無有異。

    是時十方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各于其方遙贊歎曰。

    今日某方某國土。

    有佛出現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光照幽冥聲如哀鸾。

    善哉佛種而無斷絕。

     當十方佛說此語時。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變振動。

    諸天龍神幹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

    魔若魔天各各驚愕不安本處。

    皆共雲集至彼佛所。

    稽首禮敬而自歸命。

    侍衛如來成最正覺。

    悉護清淨無有怨恨。

    皆緻尊重緻甘露城。

    衆善具足道法無漏。

    心興勇猛遊諸解脫。

    觀察衆生所應之念。

    随時布現各得其所。

    為滅塵勞永寂無為。

    使衆生類除去吾我。

    棄舍彼此無若幹相。

    不見依法不依非法。

    非不有依非不無依。

    達知平等諸法恍惚。

    如空如響亦如幻化而無有實。

    彼則得緻度生死岸不複往來周旋生死。

    是謂九住菩薩功祚興隆道業亦無窮極。

    所修真正不懷狐疑。

    于諸無漏亦無沾污。

    在諸沾污不見受取。

    永度欲界色界無色界。

    皆悉歸斯無所生慧。

    複廣演布普使聞知。

     如是最勝。

    九住菩薩所修行業。

    威神巍巍與世超異。

    若入衆中執持威儀不失禮節。

    舉動視瞻随順正法。

    所著被服亦不绮飾。

    若欲入國州郡縣邑。

    法衣應器意常舒緩。

    行步進止往來周旋。

    坐卧起立心恒審谛。

    語言柔軟不懷粗礦所演如空無有想著。

    究竟苦行不造報緣。

    其所施設唯在佛道。

     是謂最勝九住菩薩名曰一住非九住也。

    八七六五乃至初地。

    亦非其住。

    菩薩進修第十地法誠地谛地無恐懼地。

    亦複名曰如來之地道地定地無所畏地觀地慧地自然性地。

    菩薩逮此十地之法。

    便無菩薩号字之稱。

    當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

    亦無等倫。

    具足十八殊特之法。

    所說辄辯靡不應時。

    衆行具滿現生兜術清淨無瑕。

    或現降神接度衆生。

    是謂菩薩于第九地而淨其行。

     十住斷結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