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三

關燈
此者當是發意菩薩立堅固誓發大乘意。

    欲求作佛獨步三界。

    愍傷危厄濟渡十方。

    空我境界使無侍衛。

    若不爾者。

    當是百二十八鬲子罪王生地獄中。

    以理治化心不增減。

    或能是彼神變所感。

    若不爾者吾有萬子。

    勇猛剛健才藝非恒。

    在我左右統攝六天。

    吾最小者名曰惡子。

    受姓兇暴行無慈仁。

    吾遣使知王地獄事。

    料簡善惡分别賢愚。

    亦有神足感動天地。

    今稱号曰治罪治法王治無高下。

    将非即是神感之應。

    魔複思惟。

    我有仆使名曰阿傍。

    亦能現變威德無量。

    當生之日天地大動。

    若取命終地亦大動或能即是現瑞怪耳。

    如是魔王興若幹念。

    便以天眼觀于三千大千世界。

    于時便見斷欲之人應得須陀洹道。

    今乃更發摩诃衍心。

    正是斯人欲空我界。

    當求方便壞子善心。

    是時弊魔自将兵衆到善男子所。

    自見常淨九住菩薩。

    心自懷懼衣毛皆豎。

    便自退還不堪前進。

    是謂常淨菩薩神德感應。

    使道迹寂成無上道。

    建立誓願終不屈還。

    何謂九住菩薩觀衆生類。

    知三結薄得斯陀含。

    無欲怒癡永與苦别。

    于是菩薩觀彼衆生。

    久遠以來所積功德。

    有利根者有鈍根者。

    設見衆生心意純熟垂成道果。

    意不可回令至大道。

    若見鈍根勸使精進具衆德本道果之報。

    菩薩将導使心不懈。

    尋能成就四道之證。

    或有超越取第四果。

    不使流滞住阿那含。

    皆是第九常淨之德。

    未曾違舍弘誓之心。

    是謂菩薩修勤精進無能稱量。

    不計報應十二因緣。

    九住菩薩修習常淨而緻清淨。

    或從他人聞柔順法。

    内省己身應其法念。

    專精一心志存學問。

    常在閑靜不處愦亂。

    知彼方便寂然定意。

    觀察人根終不虛妄。

    是謂菩薩于斯陀含而有長益。

     雲何菩薩扶接衆生。

    斷五結使纏縛之患。

    即彼天上勸使滅度。

    亦不往還至此世界。

    于是菩薩至彼天上。

    與說無生無斷滅法。

    即于其前入滅盡定現取滅度。

    諸在彼界阿那含天。

    心各生念共相勸勉。

    于無餘泥洹界而般泥洹。

    菩薩雖現殊異之法心亦不變。

    有若幹想自識久遠無數劫事。

    發動所趣皆悉了知。

    不見往者亦無還返。

    亦複不見住止之處。

    觀無所生本無處所。

    自緻清淨坦然無為。

    是謂菩薩于阿那含而有增益。

     雲何菩薩複觀衆生。

    育養學者逮獲無著。

    于是九住菩薩大士。

    以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

    誰應漏盡垂得道果。

    作是觀已。

    或見有十有百有千。

    乃至無數不可計人。

    斷除結使同時同日。

    應成無垢得阿羅漢。

    是時菩薩以神足力。

    一日之中周滿三千大千世界。

    以權方便擁護其人。

    各令适志而緻無著。

    永離生死寂然無為。

    是謂菩薩于阿羅漢而有增益雲何菩薩勸緣覺乘而獲無著。

    于是菩薩複以天眼。

    觀諸世界高山平地幽隐之處。

    靜寂獨止眇然思惟四十三止定意之法。

    是時菩薩亦複至彼。

    相去不遠以草敷地。

    結跏趺坐系意在前。

    亦不邪視内自思惟欲現權化。

    或現雷電霹靂音聲或現樹木共相[打-丁+棠]觸于中出焰勝于火光。

    或出鳥獸哀鸾之聲。

     爾時菩薩在彼衆前。

    忽改其形勇在虛空。

    作十八變存亡自在。

    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身出水火無所傷害。

    彼緣覺人即見殊特奇異之變。

    各自生念我等會當早成佛道。

    亦當複有衆相嚴身。

    宜共勤修精進不令有懈。

    時彼諸人複于異時。

    出彼山林到人村聚。

    家家乞求以自救生。

    爾時或聞鐘鼓音樂之聲。

    或現哀哭涕籲之音。

    内心恻怆如被火然。

    豁若自寤漏盡意解。

    故号名曰無著緣覺。

    如是九住菩薩所行。

    智慧達了而無窮極。

    緣覺雖有光相功德。

    故不及如來一毛相之功德。

    複合計之身體支節一一毛孔所作功德。

    故不及如來眉間相之功德。

    複取計之不及如來頂相之功德。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衆生。

    盡笃信佛信法信比丘僧。

    假令信心百千萬倍。

    故不及持信奉法之人百千萬倍。

    複使持信奉法之人。

    滿三千世界智慧聞施合集功德。

    故不及道迹之人所作德本。

    複從道迹一一計之。

    乃至無垢及其智慧百千萬倍。

    不及一緣覺智慧功德。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緣覺。

    亦複不如一發意菩薩智慧功德。

    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發意菩薩。

    其智聞慧百千萬倍。

    複不如一阿惟越緻所作功德。

    複取計之大千世界滿中阿惟越緻菩薩。

    其智百千萬倍。

    複不如一生補處菩薩所造功德億百千倍。

    複使三千大千世界。

    盡滿其中一生補處菩薩。

    複不如一如來慧力功德。

    如是最勝。

    九住菩薩心之所明。

    達知三世衆生心意。

    随病療救靡不濟度。

    我自憶念于九住中。

    度脫民萌不可稱量。

    自初發意至于九地。

    其間所度得羅漢者一阿僧祇。

    為除心垢永無微曀。

    從須陀洹至阿那含複有一阿僧祇。

    普行四谛習想知滅。

    複勸衆生發菩薩意。

    志各堅固立不退轉一阿僧祇。

    末後降神臨欲上生兜術天時。

    要除十九不成之思塵欲之患。

    辯才勇猛而無所畏。

    蠲除一切識神止處。

    皆盡諸漏虛僞之法。

    以無漏心修諸解脫。

    執慧利劍刈除塵欲。

    獲神通證奉遵其行。

    生死已斷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受有。

    如實知之菩薩所修大哀之法。

    威儀禮節亦無缺漏。

    住于堅固功德慧中。

    一切諸魔及諸外道。

    不能究悉菩薩行業。

    為諸欲漏衆生之等。

    為講無漏無生滅法。

    除諸想著無有限礙。

    最勝當知。

    時我思惟入無盡慧。

    觀過去佛所受生法。

    所行平等亦無偏黨。

    于凡夫法及賢聖道。

    學及無學緣覺菩薩。

    諸佛世尊所修行法。

    悉皆平等世俗及道有數無數。

    有為無為有漏無漏。

    于此諸法皆悉平等。

    故曰稱号為等正覺。

    平等法者當等彼我斯同自然不見起滅。

    自念所修多有漏脫。

    宜當禁制廣平等法。

    若心錯亂不得專精。

    當念禦意不使流馳。

    達了亂定悉無所有。

    普皆平等而同自然。

    若複懷抱無慚愧時。

    當興方便使生畏懼。

    若複有時身口意惡行不善法。

    複當思惟除使滅盡無令增長。

    若複心念嫉姤癡疑穿漏法者。

    複求巧便永使無餘。

    若複興念殺盜淫泆妄言飲酒。

    複當思慮禍敗之原。

    若複意欲貪著豪尊無恭恪意。

    有人請求秘惜經法。

    輕毀禁戒不順律法。

    教入禅寂不随定法。

    終不興想念佛法衆。

    心生貢高憍慢法師。

    設有此者皆妨聖道。

    無得親近而修習之。

    若複興念生諸慢意。

    一曰自大。

    二曰甚慢。

    三曰慢慢。

    四曰我慢。

    五曰邪慢。

    六曰等慢。

    七曰無我等慢。

    當執慧意永無所生。

    解無所有悉無所起。

    平等無二亦無若幹。

    斯皆自然而無處所。

    是謂菩薩平等正覺。

    若心生念興于亂想。

    一曰邪見。

    二曰邪念。

    三曰邪語。

    四曰邪業。

    五曰邪治。

    六曰邪方便。

    七曰邪意。

    八曰邪定。

    常當息心使不損耗。

    若複有時心橫生念。

    我常所敬而取輕蔑。

    如今現在複取輕之。

    或能将來而取侵欺。

    我恒所嫉汝今敬之。

    今于我前複恭敬之。

    當于将來亦當恭敬。

    複重思惟。

    曩昔以來曾侵欺我。

    今現我前複取侵欺。

    焉知将來複不侵欺。

    設心如是有此想者。

    則為敗毀聖道根栽。

    堕于颠倒滋生陰蓋。

    依猗邪見恩愛之穢。

    則自亡失永離人道。

    若複有時心念十惡不善之行放逸之道。

    一曰殺生。

    二曰盜竊。

    三曰淫泆。

    四曰妄言。

    五曰離别彼此。

    六曰惡口。

    七曰绮語。

    八曰恚恨。

    九曰嫉妒。

    十曰邪見。

    若具生是身口意法。

    悉當遠離不造彼緣。

    當除此法無使有礙。

    複當思惟惡何因滅善何由生。

    達了善惡悉無所有虛而非真。

    斯皆平等而無有二。

    菩薩雖獲九住之處。

    常當思惟此諸穢濁。

    我今所以成無上道。

    受菩薩莂皆由癡愚十惡所造。

    而得具足五分法身。

    直至一道亦無若幹。

    一一分别空無相願。

    複當勤行修四意止。

    何謂為四。

    四者所謂身痛意法。

    達曉空觀。

    遊意四禅四等四空定八維無九次第禅。

    複求方便。

    離于所生入無所生。

    乃謂平等賢聖之道。

    皆悉有盡而無有盡。

    了盡無盡乃應無生。

    一切塵勞是菩薩盡。

    設不更興所謂無盡。

    欲愛縛結是菩薩盡。

    若不生者所謂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