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斷結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律奉修正法。
常念擁塞六無根本。
複次菩薩求無上道。
心無榮冀有所染污。
心常精勤諸神通慧。
行于止觀除愛著心。
複次菩薩随時應适。
曉了權變無覺知者。
前受教人癡心通達。
然後乃告方便之宜。
複次菩薩發心誓願。
備悉相好莊嚴其身。
自淨其土。
作黃金色。
所将眷屬同為一相。
複次菩薩誓度曠遠不懷怯弱而有滞礙。
雖處生死不辭勞苦。
畢志堅固降伏外道。
複次菩薩。
造立無數功福之業。
常念衆生不自為己有系著心。
思惟四谛覺明觀慧。
複次菩薩被弘誓铠。
從無數劫求無上道。
終不生念我行真實。
有此行者則有耗減。
複次菩薩包容凡夫。
來自歸者微說道教。
指示徑路令知所趣。
觀前人器乃授甘露。
複次菩薩觀察方俗。
王法所制勿生叛逆。
善則從之惡則竊避。
無自貢高毀敗風俗。
複次菩薩當學入衆。
若梵志衆若長者衆。
觀采禮儀可行知行。
可坐知坐可卧知卧。
應适威儀而無錯謬。
是謂童真菩薩而知入衆。
複次菩薩常當修學無生法忍。
無起滅慧而悉具足一切佛法。
遊化十方無量佛國。
欲得備悉諸總持門諸衆智門曉了智慧而無窮極。
當念修習童真之行。
複次菩薩。
執正禦亂不處邪部。
具施戒忍精進禅定智慧善權三十七品。
空無想願。
其心不懈亦不疲厭。
終不忽忘弘誓之心。
是謂童真牢固之心。
複次菩薩合集功德衆善之本。
自纏絡身修諸相好而自莊嚴。
消除憍慢無明邪見。
童真菩薩一相清淨則不染著。
不見境界有淨不淨。
爾乃周備相好功德。
無量福業而悉具足。
亦不懈怠有退轉心。
何以故。
以其童真菩薩發大弘誓不舍本願。
廣布慧業精進無惓。
是謂菩薩修童真行。
複次菩薩分别幻化欺詐之法。
觀了虛寂永無所有。
亦無形質而可睹見。
長養精進務修本業。
于十六分而不遺舍。
行慈菩薩恒自挍計。
欲為我生為從何出。
深自思惟出無窠窟。
此是世人自起識想染著之意而興欲火。
焚燒善本墜堕五道。
斯由貪欲無明結故。
若有菩薩分别五欲皆不真實。
勤欲思惟永不與處。
設聞他方曠野之處。
彼有苦行斷欲之人。
便能方宜誘導衆生到彼方域。
辄見苦行斷欲之人。
心意清涼不懷熱惱。
使其衆生皆發道心。
除去五欲漸漸将導。
遊諸佛國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轉複引入深法之奧。
然後乃具布施之德。
戒忍恩和建志精進。
一意入定念不馳散。
廣修智慧無崖之業。
是謂究暢童真菩薩所修行道。
弘益靡不周悉。
若有菩薩初發習學諷讀講論二十行業。
然後乃發履童真迹。
當其最勝說是法時。
萬七千人皆發弘普無窮之意。
慕修童真二十行業。
十千天人皆得無所從生法忍。
複有無數衆生之類。
增益功德不懷中退。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善哉開士。
多所饒益多所度脫。
若有菩薩被弘誓心。
合集功勳不懷懈惓。
加行勸助而修法施。
欲以開化衆生之類。
合集度脫入泥洹界永無來往。
是謂最勝。
童真所修德不可量。
若有菩薩發心起學。
常當修習二十行法。
卻乃漸入深法寶藏。
如是最勝。
當作是學。
如是學者便應第八菩薩之道。
定意品第九 是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何謂常淨菩薩于第九地而淨其住。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九住菩薩修習定意一心解門。
三昧正受而不耗損。
于淨不淨常若一心。
雖處塵勞恚恨之中。
不興亂想生若幹念。
觀知衆生心意識著。
緣結苦惱之所系縛。
所因報應而緻此患。
複求方便權詐之法。
當何巧便得至永滅而取度脫。
是時第九菩薩大士。
當複思惟斯諸想著。
皆由不順正法之相。
從無明行緻斯緣報。
唯當一心生其道念。
念佛法衆戒施天念。
安般攝身及死亡念。
守護一切使不煩亂。
勤行精進如救火災。
所逮功德充滿一切。
内懷志願存于道果。
行諸通慧靡不周悉。
常念思惟愍傷一切。
由何衆生有塵勞患。
谛自觀察尋其源本。
皆由無明而緻行報。
以生行報則有識神。
識既有窟謂為名色。
名色已生具成六入。
内外相因便起更樂。
心已染著轉複生痛。
解了苦樂乃生愛意。
愛根已生共相受入。
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漸漸長益欲愛報應。
第九菩薩觀斯報應深慮思惟。
塵勞之縛虛而不真。
谛無有實自觀緣報。
複知衆生分别果實都無處所。
應無所應報無所報。
複以清淨真觀之法。
使其衆生令緻清淨。
常念勸勉勤修定意。
先以權便觀一佛界。
有幾衆生建立堅誓造功德業。
集修無上莊嚴道樹。
有幾衆生禅寂入定神足變化權現無方。
複幾衆生荷負重擔為人重任。
而代拔苦不使受惱。
有幾衆生斷三結使具成道迹。
有幾衆生三垢已薄得頻來道永與苦别。
有幾衆生無五下分纏縛之難。
不複往還至此世界。
有幾衆生斷上五結。
遊諸解脫而自娛樂。
複以神通五眼觀察諸在幽隐法沒盡處。
當有緣覺居止山林。
随時出現人間教化。
菩薩亦複思惟彼處。
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
雲何族姓子一意觀視。
一佛境界衆生之類。
建立堅固造功德業。
進修無上莊嚴道樹。
于是族姓子九住菩薩。
若見衆生有堅固心。
即設權便與作善知識。
随時育養增益精進。
擁護成就畢志牢固不可沮壞。
誘進開示使知深法。
不慮遠近險難之中。
正使前有火災隆熾。
燒一佛界融然一體。
路由其中到他方界。
聞彼有佛敷演道法。
無生無滅無老死法。
便能前進沒身自歸。
安隐至彼身不被燒亦無熱惱。
得觐彼佛禮事供養。
合集功德殊異之法。
便得成就亦無退轉。
若使遭遇大海深水。
如一佛界上下周匝而無有異。
于中立誓能自投歸。
亦不怯難所立功德。
志願堅固不可動轉。
是謂九住菩薩住大慈哀。
不舍一切攝衆生故。
雲何九住菩薩觀彼衆生禅寂入定。
神足變化應适無方。
于是菩薩若見衆生遠居深山無人之處。
執意思惟入第一四禅。
第二四禅。
第三四禅。
第四四禅。
是時菩薩見彼衆生。
複從第四四禅起。
入第三四禅第二四禅第一四禅是時菩薩複見衆生。
但入一禅不入二三四。
或入二禅不入一三四。
或入三禅不入一二四。
或入四禅不入一二三。
是時菩薩亦見衆生。
入空處識處不用處。
或時菩薩觀見衆生。
但在空入不在識入不用入。
或時獨在識入不在空入不用入。
或時獨在不用入不在空入識入。
或時乃在第四四禅。
不在上下三禅。
九住菩薩便往至彼與為善祐。
使成功德不令厭惓。
能使衆生必至堅固者。
乃當稱之名曰九住。
何謂九住菩薩荷負重擔為人重任。
常代拔苦不使受惱。
于是菩薩以權方便往入五道。
随時應适衣被飲食床敷卧具病瘦醫藥。
若在三塗八難之處辄身往度。
趣使前人不令受苦。
或入地獄餓鬼之中。
便能廣惠各得飽滿。
是謂第九菩薩堪為衆生荷負重擔。
雲何菩薩勸喻前人。
斷三結使令成道迹。
漸得果證永與苦别。
于是菩薩執權方便現若幹變。
與說聲聞緣覺之教。
說泥洹樂寂然無為。
或時與說菩薩大士無生無滅虛無之法。
以能知彼衆生念已。
先論大乘方等之要。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大慈大悲四禅四等。
根力覺意八賢聖道及三梵堂。
其人聞已心意肅然衣毛皆豎。
随器勸進使成道證。
或時菩薩觀彼衆生本發菩薩意。
自忖疲厭而不能得。
便欲退還入聲聞道。
菩薩于時複至彼所言。
卿積德以來今已垂辦。
光相種好當莊嚴身。
廣運衆生修治佛土。
何乃退還就于小道。
其人聞已倍自悔責。
咄哉無狀實為可恥。
乃使通神菩薩道者而見怨責。
我今自勵要當勇猛。
積功立志執弘誓意。
為一切故不舍本願。
發意菩薩生是念時。
爾時天地六變振動。
動魔宮殿不安本位。
是時弊魔自生此念。
向者天地六變振動。
是誰瑞應示現若此。
将非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
若不爾者當是無欲之人得阿羅漢。
令其瑞應乃至于斯。
設無
常念擁塞六無根本。
複次菩薩求無上道。
心無榮冀有所染污。
心常精勤諸神通慧。
行于止觀除愛著心。
複次菩薩随時應适。
曉了權變無覺知者。
前受教人癡心通達。
然後乃告方便之宜。
複次菩薩發心誓願。
備悉相好莊嚴其身。
自淨其土。
作黃金色。
所将眷屬同為一相。
複次菩薩誓度曠遠不懷怯弱而有滞礙。
雖處生死不辭勞苦。
畢志堅固降伏外道。
複次菩薩。
造立無數功福之業。
常念衆生不自為己有系著心。
思惟四谛覺明觀慧。
複次菩薩被弘誓铠。
從無數劫求無上道。
終不生念我行真實。
有此行者則有耗減。
複次菩薩包容凡夫。
來自歸者微說道教。
指示徑路令知所趣。
觀前人器乃授甘露。
複次菩薩觀察方俗。
王法所制勿生叛逆。
善則從之惡則竊避。
無自貢高毀敗風俗。
複次菩薩當學入衆。
若梵志衆若長者衆。
觀采禮儀可行知行。
可坐知坐可卧知卧。
應适威儀而無錯謬。
是謂童真菩薩而知入衆。
複次菩薩常當修學無生法忍。
無起滅慧而悉具足一切佛法。
遊化十方無量佛國。
欲得備悉諸總持門諸衆智門曉了智慧而無窮極。
當念修習童真之行。
複次菩薩。
執正禦亂不處邪部。
具施戒忍精進禅定智慧善權三十七品。
空無想願。
其心不懈亦不疲厭。
終不忽忘弘誓之心。
是謂童真牢固之心。
複次菩薩合集功德衆善之本。
自纏絡身修諸相好而自莊嚴。
消除憍慢無明邪見。
童真菩薩一相清淨則不染著。
不見境界有淨不淨。
爾乃周備相好功德。
無量福業而悉具足。
亦不懈怠有退轉心。
何以故。
以其童真菩薩發大弘誓不舍本願。
廣布慧業精進無惓。
是謂菩薩修童真行。
複次菩薩分别幻化欺詐之法。
觀了虛寂永無所有。
亦無形質而可睹見。
長養精進務修本業。
于十六分而不遺舍。
行慈菩薩恒自挍計。
欲為我生為從何出。
深自思惟出無窠窟。
此是世人自起識想染著之意而興欲火。
焚燒善本墜堕五道。
斯由貪欲無明結故。
若有菩薩分别五欲皆不真實。
勤欲思惟永不與處。
設聞他方曠野之處。
彼有苦行斷欲之人。
便能方宜誘導衆生到彼方域。
辄見苦行斷欲之人。
心意清涼不懷熱惱。
使其衆生皆發道心。
除去五欲漸漸将導。
遊諸佛國禮事供養諸佛世尊。
轉複引入深法之奧。
然後乃具布施之德。
戒忍恩和建志精進。
一意入定念不馳散。
廣修智慧無崖之業。
是謂究暢童真菩薩所修行道。
弘益靡不周悉。
若有菩薩初發習學諷讀講論二十行業。
然後乃發履童真迹。
當其最勝說是法時。
萬七千人皆發弘普無窮之意。
慕修童真二十行業。
十千天人皆得無所從生法忍。
複有無數衆生之類。
增益功德不懷中退。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善哉開士。
多所饒益多所度脫。
若有菩薩被弘誓心。
合集功勳不懷懈惓。
加行勸助而修法施。
欲以開化衆生之類。
合集度脫入泥洹界永無來往。
是謂最勝。
童真所修德不可量。
若有菩薩發心起學。
常當修習二十行法。
卻乃漸入深法寶藏。
如是最勝。
當作是學。
如是學者便應第八菩薩之道。
定意品第九 是時最勝菩薩複白佛言。
何謂常淨菩薩于第九地而淨其住。
爾時世尊告最勝曰。
九住菩薩修習定意一心解門。
三昧正受而不耗損。
于淨不淨常若一心。
雖處塵勞恚恨之中。
不興亂想生若幹念。
觀知衆生心意識著。
緣結苦惱之所系縛。
所因報應而緻此患。
複求方便權詐之法。
當何巧便得至永滅而取度脫。
是時第九菩薩大士。
當複思惟斯諸想著。
皆由不順正法之相。
從無明行緻斯緣報。
唯當一心生其道念。
念佛法衆戒施天念。
安般攝身及死亡念。
守護一切使不煩亂。
勤行精進如救火災。
所逮功德充滿一切。
内懷志願存于道果。
行諸通慧靡不周悉。
常念思惟愍傷一切。
由何衆生有塵勞患。
谛自觀察尋其源本。
皆由無明而緻行報。
以生行報則有識神。
識既有窟謂為名色。
名色已生具成六入。
内外相因便起更樂。
心已染著轉複生痛。
解了苦樂乃生愛意。
愛根已生共相受入。
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漸漸長益欲愛報應。
第九菩薩觀斯報應深慮思惟。
塵勞之縛虛而不真。
谛無有實自觀緣報。
複知衆生分别果實都無處所。
應無所應報無所報。
複以清淨真觀之法。
使其衆生令緻清淨。
常念勸勉勤修定意。
先以權便觀一佛界。
有幾衆生建立堅誓造功德業。
集修無上莊嚴道樹。
有幾衆生禅寂入定神足變化權現無方。
複幾衆生荷負重擔為人重任。
而代拔苦不使受惱。
有幾衆生斷三結使具成道迹。
有幾衆生三垢已薄得頻來道永與苦别。
有幾衆生無五下分纏縛之難。
不複往還至此世界。
有幾衆生斷上五結。
遊諸解脫而自娛樂。
複以神通五眼觀察諸在幽隐法沒盡處。
當有緣覺居止山林。
随時出現人間教化。
菩薩亦複思惟彼處。
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
雲何族姓子一意觀視。
一佛境界衆生之類。
建立堅固造功德業。
進修無上莊嚴道樹。
于是族姓子九住菩薩。
若見衆生有堅固心。
即設權便與作善知識。
随時育養增益精進。
擁護成就畢志牢固不可沮壞。
誘進開示使知深法。
不慮遠近險難之中。
正使前有火災隆熾。
燒一佛界融然一體。
路由其中到他方界。
聞彼有佛敷演道法。
無生無滅無老死法。
便能前進沒身自歸。
安隐至彼身不被燒亦無熱惱。
得觐彼佛禮事供養。
合集功德殊異之法。
便得成就亦無退轉。
若使遭遇大海深水。
如一佛界上下周匝而無有異。
于中立誓能自投歸。
亦不怯難所立功德。
志願堅固不可動轉。
是謂九住菩薩住大慈哀。
不舍一切攝衆生故。
雲何九住菩薩觀彼衆生禅寂入定。
神足變化應适無方。
于是菩薩若見衆生遠居深山無人之處。
執意思惟入第一四禅。
第二四禅。
第三四禅。
第四四禅。
是時菩薩見彼衆生。
複從第四四禅起。
入第三四禅第二四禅第一四禅是時菩薩複見衆生。
但入一禅不入二三四。
或入二禅不入一三四。
或入三禅不入一二四。
或入四禅不入一二三。
是時菩薩亦見衆生。
入空處識處不用處。
或時菩薩觀見衆生。
但在空入不在識入不用入。
或時獨在識入不在空入不用入。
或時獨在不用入不在空入識入。
或時乃在第四四禅。
不在上下三禅。
九住菩薩便往至彼與為善祐。
使成功德不令厭惓。
能使衆生必至堅固者。
乃當稱之名曰九住。
何謂九住菩薩荷負重擔為人重任。
常代拔苦不使受惱。
于是菩薩以權方便往入五道。
随時應适衣被飲食床敷卧具病瘦醫藥。
若在三塗八難之處辄身往度。
趣使前人不令受苦。
或入地獄餓鬼之中。
便能廣惠各得飽滿。
是謂第九菩薩堪為衆生荷負重擔。
雲何菩薩勸喻前人。
斷三結使令成道迹。
漸得果證永與苦别。
于是菩薩執權方便現若幹變。
與說聲聞緣覺之教。
說泥洹樂寂然無為。
或時與說菩薩大士無生無滅虛無之法。
以能知彼衆生念已。
先論大乘方等之要。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大慈大悲四禅四等。
根力覺意八賢聖道及三梵堂。
其人聞已心意肅然衣毛皆豎。
随器勸進使成道證。
或時菩薩觀彼衆生本發菩薩意。
自忖疲厭而不能得。
便欲退還入聲聞道。
菩薩于時複至彼所言。
卿積德以來今已垂辦。
光相種好當莊嚴身。
廣運衆生修治佛土。
何乃退還就于小道。
其人聞已倍自悔責。
咄哉無狀實為可恥。
乃使通神菩薩道者而見怨責。
我今自勵要當勇猛。
積功立志執弘誓意。
為一切故不舍本願。
發意菩薩生是念時。
爾時天地六變振動。
動魔宮殿不安本位。
是時弊魔自生此念。
向者天地六變振動。
是誰瑞應示現若此。
将非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
若不爾者當是無欲之人得阿羅漢。
令其瑞應乃至于斯。
設無